我們知道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沒有在歷史的變遷中消失,現在的中國還是那個中國,而其他三個古國卻已經成為了歷史,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這三大古國都已經在外族入侵中消失掉了,而他們的文化也就隨之中斷。
古埃及除了給人們留下幾座金字塔外和不解的文字外,其他什麼也沒有留下。而古巴比倫也消失在沙漠之中,隨風而逝。它所在的位置也已經被現在的沙烏地阿拉伯取代。而今天的印度也並非以前的那個古印度,在經過異族侵略後,它所有的文化也已經中斷。
那麼中華文化為何能這樣悠久的傳承下來呢?
第一,文化的包容性。中華文明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夠長久的傳承下來,都要歸功於中國文化的這個特質。中國人講究的是一種和諧美,凡事都以和為貴。
儒家創始人孔子說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及他所寫的《中庸》也是這樣倡導的,都是在講一種和文化,這種和文化不時是簡單的求同,而是「求同存異,兼容並蓄」。
我們知道在戰國時期,歷史上出現過文化大繁榮,就是「百家爭鳴」,這個時期可以說是各種思想文化大碰撞時期,因此出現了我們所熟知的政治家,比如孔子、老子、、孫子等著名思想家。他們提出各種治國平天下的政治主張。秦朝時候法家的思想主張被採納,漢朝時儒家的思想被採納,這些思想主張在當時治理國家,管理民眾上起了很大作用。也為後世通治者管理國家具有很大借鑑意義,董仲舒對儒學改革和創新,吸取了法家、道家、陰陽五行家等的思想,為後世統治者統治國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也使得儒家文化得以長久的保留下來。
第二,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中國的中原長期屬於半封閉狀態,可以說在唐朝之前,外交關係幾乎沒有。這一點可以從中國古代人對天地的認識說,中國古代人對地球的認知就是「天圓地方」。
用地大物博這個詞語形容我們國家毫不誇張,因為事實就是如此,養育我們的除了長江黃河的種植文明以外,我們還有散戶的遊牧文明。地理上的優勢出現的政策就是「重農抑商」,發展小農經濟,這種自給自足的生活,也使得人民生活的很幸福,也有利於穩定國家的政治局面,便於統治者對國家的管理,即使在鴉片戰爭到來之後,我們這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也沒有被阻斷,而這其中的農耕文明自然也延續了下來。
第三,科舉制度的發展。隋朝科舉制度的出現,讓文明變得更有現實意義,人們可以通過學習傳統的文化,考取功名獲得官位,這使得知識具有變現的意義。這一點就區別於其他古文明,知識不只是被宗教貴族壟斷,普通人也擁有了獲取知識的權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文明的傳播,也使得一些積極的思想文化保留了下來,雖然中國歷史上朝代更迭不斷,但科舉制度自隋朝產生,唐朝發展一直延續到清朝末期,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是被傳承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