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草聖,想必你最初想到的是張芝、張旭和懷素,東漢張芝最早被稱為草聖,而在古代書法史上,被公認為"草聖"的代表人物只有唐代張旭和懷素。而我們今天談到的是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
林散之先生是我國現代詩書畫藝術巨匠,素有「三絕」之譽。特別是先生的「散體」草書,氣勢奔放,獨步當今,被譽為「草聖」。
那麼林散之為什麼能成為當之無愧的當代草聖呢?那必然是有著極高的草書造詣和貢獻的!
自幼學書,根基深厚
林散之六歲入塾讀書,八歲學藝,自此至十三歲,七年間讀完《百家姓》《千字文》、有關孔孟言論的經典及《左傳》《古文觀止》《詩經》《毛詩》《唐詩》等,又習作文、屬對、作詩,習字則從描紅入手,繼臨顏、柳名碑,十二歲已能為鄰居寫春聯。課餘又寫生,或鉤摹《繡像三國演義》《繡像水滸傳》中人物,大膽而富有想像力。
中青年曆程,高產詩畫
24歲作《東方朔偷桃圖》,25歲作《老木水牛圖》,28歲完成《山水類編》28卷,另編《序目》一卷,共29卷,21冊,35萬字。32歲從師黃賓虹習畫,得「五筆七墨」之秘。襄助黃師編纂《畫史編年表》,36歲林散之遵黃賓虹教導,為師造化,孤身作萬裡遊,得畫稿八百餘幅,詩近兩百首。37歲撰成《漫遊小記》,45歲,覺澄法師在和縣觀音閣開壇講經,弘揚佛法,和李秋水前去聽講,於此皈依覺澄法師,為在家居士。65歲專心書畫創作,成果日豐。
老年學草,大器晚成
要說林散之學草書,並不是自幼學習,而是在他六十歲之後才開始學習草書。林散之八歲學藝,三十以後,在滬上拜黃賓虹為師,得「五筆七墨」之秘。林散之自己曾說,餘十六歲始學唐碑,三十以後學行書,開始學米芾,到了六十歲之後學草書。
林散之作書,注重變法。他說:「審事物,無不變者。變者生之機,不變者死之餘,書法之變,尤為顯著。」
如果說在現代帖派中的一些大手筆還依然保留著某種傳統中的纖細、柔弱,更偏重於秀美的美學特點,而在林散之的書法中,則極大地加強了雄強、奇變、蒼辣的成分,從而加強了一種力量感,特別在晚年的作品中,具有天然渾成的樸厚與灑脫。
林散之的書法被稱為「散體」草書。他的字極其講究用筆,重視用筆。他用長鋒羊毫作書,並保持中鋒用筆而求瘦勁,這不僅須善於擇取古學之長,而且更需千錘百鍊,把握到其中的奧妙。
林散之用筆變化多端,據目睹他作書的人說,他有時行筆緩慢,如作楷書,線條凝重,沉靜,枯澀,似春蠶吐絲;有時行筆疾厲,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急轉直下,如藤蔓簷,一氣呵成。正是這種豐富而微妙的變化,造成雄偉飄逸姿態,磅礴放曠的氣勢,劃沙折股的筆意,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傅雷先生曾說,林散之先生是黃賓虹老入室高足中成就實為僅見者。
林散之先生一生淡泊豁達,晚年書畫之名始為廣知。高二適先生見到林老書跡大呼:「這才叫字!」 啟功先生初見林先生的作品時,竟然脫帽肅立,三鞠躬,以表敬意。此二事,一時傳為書壇佳話。
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其書法作品《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與李志敏並稱"南林北李" ,被譽為"草聖" ,林散之草書被稱之為"林體"。上世紀80年代,更是尊林老為中國的「當代草聖」。「當代草聖」一名,由此響徹墨林。
林散之
林散之(1898年11月20日-1989年12月6日),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於江蘇南京市江浦縣(今南京市浦口區),祖籍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七顆松村莊,詩人、書畫家,尤擅草書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為其出大名很晚,數十年寒燈苦學,滋養了其書之氣、韻、意、趣,使之能上達超凡的極高境界,對現代中國書法藝術事業的貢獻,真可謂"功莫大焉"。林散之書法代表作有《許瑤詩論懷素草書》《自作詩論書一首》《李白草書歌行》等。
寫在文末
*聲明:本文由遠方詩書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遠方詩書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感謝您在遠方詩書閣欣賞國粹之書法藝術,遠方詩書閣的創辦初衷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中國國粹藝術!這裡是書法藝術交流的平臺,希望大家暢所欲言,文明話語,遠方詩書閣也必定持續創作優質的書法內容,敬請您的關注、點讚、評論、收藏、分享。您的每一次愛心參與都是遠方詩書閣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