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書法,很多人會想到王羲之、顏真卿這些大名鼎鼎的書法家,但是在當代有一位書法家,一生謙遜,被稱為「當代草聖」。
從古至今能被稱為草聖的人寥寥數人,而林散之卻被稱為當代草聖,那麼他的書法究竟好在哪裡呢?
其實,林散之是一位文人,在詩詞上有著很深的造詣,在繪畫上也是獨樹一幟,只因他的書名太大,掩蓋了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詣。
首先林散之作為一位文人,他的一生也是以文人自居,所以他有著深厚的文學修養,這種文學修養也滋養了他的書法。
眾所周知,草書自張芝、張旭、懷素等大家之後,又出現了文徵明、祝枝山、王鐸等草書大家,自此之後草書的發展出現了一種頹勢。
林散之的出現,讓草書的發展再次回到了傳統的審美之上。林散之被稱為書壇上大器晚成的典型,幾十年的練習和積累,成就了草書也成就了林散之,加上林散之深厚的文學修養,滋養了其書法之中的氣、韻、意、趣,使其書法達到了一種脫俗的境界。
林散之的草書被稱為林體,他的草書重視用筆,他擅長運用長鋒,在運筆的時候保持中鋒用筆尋求瘦勁,起筆收筆和轉折之處變化多端,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他在六十歲的時候才開始學草書,卻可以寫到一定的境界,這讓很多人感到欽佩。林散之並不是在六十歲的時候,拿起毛筆就可以寫一手好草書,他自幼學習書法,從唐碑開始,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在唐碑再到行書,經過幾十年的練習和積累,在六十歲的時候開始學習草書,他之所以能在草書上大器晚成,這並不是偶然,而是厚積薄發的結果。
曾有人這樣評價林散之的書法,林散之先生的書法的特點就是八個字,長鋒、宿墨、枯筆和飛白。在章法上十分流利,如同行雲流水,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實屬大家之風。
雖然林散之在草書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他從來不炫耀自己的書法,在這點上他的書學思想和當時的書法大家吳玉如是一致的,認為文人會寫幾個字沒什麼了不起的。
林散之以一個文人的眼光看待書法,並不是把書法放在治學的首位,他們在書法上默默耕耘了幾十年,視書法為小道,所以他的書法具有濃鬱的書卷氣。
林散之以嫻熟的手法,提按轉折,澀進疾阻,似欹反正,將倒復起,曲處見直,圓中寓方,濃纖長短適度,燥潤枯溼合宜,但覺一片化機,滿紙精彩。
這樣的書法雖然不能說是超越了古人,但是與古人一爭高下的實力還是有的。
林散之能被稱為當代草聖,他對草書的恭喜不僅僅體現在書法的表面形式上,還體現在他的書學思想上。
他的草書填補了自清代之後草書發展的頹勢,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之上又能融合創新,為後世草書的發展提供了學習依據和借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