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組合是盛唐詩人最傑出的代表之一。毫不誇張的說,這一「仙」一「聖」的不朽詩篇和他們的傳奇經歷,幾乎囊括了整個盛唐的興衰史。那麼歷史上的李白和杜甫究竟長什麼樣子呢?
在唐代,有一個李白同時代的鐵桿兒粉絲,名叫魏顥,他把李白的一些詩歌整理成冊,稱作《李翰林集序》。在序中,他這樣形容李白,「眸子迥然,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蘊藉」。這裡的「哆」讀chi,是張大嘴的意思。
整個句子的意思是,李白眼睛很亮,目光炯炯有神,發威的時候勢如下山猛虎(餓虎)。有時候發系頭巾、腰間束帶,穿戴得很整齊,盡顯讀書人風流儒雅之態。
李白
李白漫遊荊州時,曾給荊州長史韓朝宗(韓時)寫信自薦,即《與韓荊州書》,信中自我介紹說:
「白,隴(lǒng)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皆王公大人許與氣義。此疇(chóu)曩(nǎng)心跡,安敢不盡於君侯哉!……」
李白坦言自己「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一點也不謙虛的說:雖然我身高不出眾,只有一米七,但是我的雄心壯志超出萬人之上。眾多王公貴族都被我的志向和氣魄所折服。
在寫給朋友的另一封信《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李白說自己「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己,不幹人」。
咱不是一般人,儀容不俗氣度不凡,怎麼可能低聲下氣去求人呢?
寥寥數語,一個才華橫溢且超級自信的「詩仙」形象躍然紙上。
當時有一個著名的道士名叫司馬承楨(司馬子微),極力誇讚李白有靈氣,氣質超凡,「有仙風道骨」,李白把這件事記錄在《大鵬賦.並序》中。
餘昔於江陵,見天台司馬子微,謂餘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賀知章讀過李白的《蜀道難》之後非常喜歡,第一次見到本人,幾乎驚為天人,呼其「謫仙人」。當即解下隨身佩戴的金龜交給酒店主人,要和李白開懷暢飲,不醉不歸。
可見李白這個人,個子不是很高,也就一米七左右,但是他精力充沛、氣勢很足,是一個超級自信的人。
尤其他眼睛特別有神,眉眼神情中充盈著智慧和靈動之氣,通身上下自帶著一股超然的「仙氣」。
有時候他不修邊幅,心情好的時候也樂意把自己捯飭成一個玉樹臨風的儒雅書生。經常隨身攜帶著一把寶劍,夢想著仗劍天涯、行俠仗義。
樂觀、自信、可愛,極富感染力。
很遺憾,歷史上並沒有關於杜甫外貌的描寫。現在我們看到的杜甫畫像,其實是著名現代畫家蔣兆和先生的自畫像。
蔣兆和先生創作杜甫肖像圖的時候,查遍了相關的古籍資料,最終也沒有找到有關杜甫容貌的記載。深思熟慮之後,蔣先生以自身為模特,為杜甫創作了一副畫像,神韻、表情、氣度,無一不貼切無一不傳神,簡直把杜甫畫活了。
杜甫
蔣兆和先生
說起來,提到過杜甫容貌的詩大概也只有李白的《戲贈杜甫》了。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詩中提到杜甫戴著鬥笠頂著大太陽,一眼看去「太瘦生」。很清瘦,大概是又黑又瘦。
杜甫在《百憂集行》這樣描述自己: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
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
少年時代「健如黃犢」,登高爬梯一點不知道疲憊。五十歲時已經年老力衰,為了謀求一份養家餬口的差事不得不在人前強顏歡笑。
含辛茹苦、飽經滄桑,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即使是過著這樣朝不保夕的日子,在他心頭分量最重的依然是民生疾苦。「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偶爾他也會在一貧如洗的時候玩一把黑色幽默:「翠柏苦猶食,晨霞高可餐。……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辛酸裡透著無奈,但是依然對未來的生活懷著憧憬。
憂鬱而堅忍。
魯迅先生一生愛憎分明,很少誇讚人。他對杜甫推崇備至,稱其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魯迅
其實杜甫真正長什麼樣子已經不重要了。也許就是蔣兆和先生畫的那個樣子 ,也許跟立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先生有神似之處。
毫無疑問,杜甫的一顆憂國憂民的赤膽忠心和他的偉大詩篇一起,將會一代代傳承下去,永存青史。
大唐是一個充滿了傳奇色彩的時代,造就了無數的傳奇人物。李白和杜甫這一對好朋友正是這其中無比璀璨的兩顆明珠。
「詩仙」、「詩聖」的關輝,永駐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