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08月14日消息,中國觸控螢幕網訊,碳納米管(CNT)與石墨烯(graphene)不但可在有機材料中展現驚人的電子特性;同時,在傳感器、微電子與半導體組件、場發射顯示器(FED)、納米電極與能源轉換組件(如燃料電池與一般電池)等電子與電氣應用中,它也存在著無窮的發展潛力。
本文來自:http://www.51touch.com/material/news/200908/14-2756.html
由化學結構來看,CNT可作為有機與無機半導體/導體的替代方案,但其成本仍是目前最大的限制。然而,隨著應用成長與製造成本減少,其成本也可望快速降低。 由於CNT的載子遷移率較矽(Si)更高,因而可製造出快速的開關電晶體,這使業界對於CNT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相形之下,許多公司目前為電晶體所開發的聚合物有機物質,其遷移率仍相當低,嚴重地限制了更多可能的應用。
CNT在電子領域的最初應用將是透光導體,如在顯示器應用中取代ITO、觸控屏幕、太陽能電池,以及連接TFT與前端面板如OLED的顯示器總線等應用。
全球業者都在關注快速成長的CNT與石墨烯電子應用,特別是在印刷電路與太陽光電領域,這些材料本身的特性和近期取得的技術進展,大幅拓展了可能的應用範圍,也激起更多廠商投入的意願。
由芬蘭赫爾辛基科技大學(TKK)在2004年獨立而出的Canatu公司,目前正生產基於CNT的薄膜,以及其納米材料CNT薄膜NanoBud。該公已 發表了有關石墨烯與CNT的重要創新和商業應用,包括透明電極、半導體、電阻、電容,以及用於顯示器、太陽能、觸控屏幕和雷射等領域的飽和吸收體等。 Canatu的重要創新包括Carbon NanoBuds、傳統CNT與富勒烯間的混合物質、CNT與NanoBud合成製程,以及稱為Direct Dry Printing的組件生產方法;這些創新技術能夠產出超高品質的同質化與圖案化的薄膜。
Canatu著重於薄膜半導體與導體的應用,涵蓋範圍包括太陽電池與顯示器的透明電極、脈衝雷射的飽和吸收體,以及場效電晶體的半導體薄膜等。其圖案化的透明導體薄膜適用於取代 LCD與OLED顯示器、薄膜太陽能電池等應用中的ITO。Canatu正與一些公司合作,以將其薄膜產品整合在更多應用中,包括電子閱讀器(e- reader)、觸控屏幕、薄膜顯示器與太陽電池等。
Canatu表示,該公司將針對各種不同的導體、透明物質推出同質且圖形化的薄膜,並將開始為幾家策略夥伴針對其應用規格供應專用的薄膜。Canatu公司CEO David Brown預計,未來五年內,其出貨量可望成長300%。
加州史丹佛大學也針對基於CNT的宏觀電子與納米電子進行研究,包括了解分子與CNT互動的基本原理、金屬/半導體CNT分離技術的開發、自CNT中提煉大型薄膜電晶體的製造與最佳化、以及自組式與圖形化CNT等計劃。
史丹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正致力於將可印刷的碳納米管應用於高性能能量儲存組件之中。史丹佛大學材料科學暨工程學系教授Yi Cui及一位助理教授的研究範圍包含了具備極高能量與功率密度的全新超低成本複雜印刷超級電容、針對電池應用的完整印刷納米管集電器,以及可伸縮且能穿戴 的軟性納米管能量儲存組件。
Nantero公司則著重於納米管內存與電子組件的開發,特別是基於納米管的資料儲存組件。該公司的高密度納米管非揮發性隨機存取內存(NRAM)組件採用包含了懸浮式單層(single-walled)或多層(multi-walled)的 CNT所製造。對於邏輯閘與CMOS技術的整合,該公司表示深具信心。
2008年成立的SVTC Technology公司結合了Nantero公司的「CMOS-friendly」CNT製程技術,目前也正在SVTC公司於德州與加州的兩個開發實驗 室展開研發工作。除了主要對於NRAM通用內存的關注重點以外,Nantero公司也正針對採用邏輯與傳感器等CNT技術的下一代半導體組件,與授權廠商展開合作。
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UCLA)則積極主導印刷電子、太陽電池與該領域的相關主題進行學術研究。UCLA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教授Yang Yang在混合石墨桸與CNT材料(G-CNT)領域有一些重要發現。研究人員們開發出一種簡單、便宜且可充性的方法,只需一個步驟即可製造出G-CNT材料。作為可取代如太陽電池與可撓性消費電子產品等ITO的高性能替代方案而言,透明導體正顯現出無窮的發展潛力。
儘管包括NEC、HRL Laboratories、IBM、Optomec、富士(Fujitsu)與AIST等幾家廠商均已展示其於CNT與石墨方面的成果,然而,距離可商用 化上市還長的路要走。IDTechEx保守估計,大約要到2015年後才可能量產,更樂觀一點的估計也許可提早兩年吧!
石墨烯與多層式CNT (MWCNT)目前已在大量生產中,每年產量約十公噸。但據估計,拜爾(Bayer)與Showa Denko等公司在2008年所生產的MWNCT數量總共大約就有100噸。到了2009年,這一數字可望再加倍成長。然而,大部份的這些組件都應用在非 電子/電氣產品,或是電磁保護等簡單應用中。
該領域所面對的挑戰是材料提煉、組件製造,以及對於其它材料的需求,例如合適的介電質等。然而,由於這些材料具有高性能、高彈性度、透明且可印刷的優勢,這一市場商機仍相當龐大。
作者:Cathleen Thiele,IDTechEx公司技術分析師
什麼是碳納米管?
1991年日本NEC公司的飯島純雄(Sumio Iijima)首次利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中空的碳纖維,直徑一般在幾納米到幾十個納米之間,長度為數微米,甚至毫米,稱為「碳納米管」。理論分析和實驗觀察認為它是一種由六角網狀的石墨烯片捲成的具有螺旋周期管狀結構。正是由於飯島的發現才真正引發了碳納米管研究的熱潮和近十年來碳納米管科學和技術的飛速發展。按照石墨烯片的層數,可分為: 1) 單壁碳納米管(Single-walled nanotubes, SWNTs):由一層石墨烯片組成。單壁管典型的直徑和長度分別為0.75~3nm和1~50μm。又稱富勒管(Fullerenes tubes)。 2) 多壁碳納米管(Multi-walled nanotubes, MWNTs):含有多層石墨烯片。形狀象個同軸電纜。其層數從2~50不等,層間距為0.34±0.01nm,與石墨層間距(0.34nm)相當。多壁管的典型直徑和長度分別為2~30nm和0.1~50μm。
觸控螢幕與OLED網推出微信公共平臺,每日一條微信新聞,涵蓋觸控螢幕材料、觸控螢幕設備、觸控面板行業主要資訊,第一時間了解觸控螢幕行業發展動態。關注辦法:微信公眾號「i51touch」 或微信中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或這裡查看詳細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