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字子厚,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其文與韓愈、歐陽修、蘇軾等人合稱「唐宋八大家」,其詩與劉禹錫並稱「劉柳」,又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柳宗元現存詩作140餘首,均是他貶謫後所作。所以柳宗元的詩歌風格,往往清麗中蘊藏幽怨。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便是柳宗元的經典之一《獨覺》。
《獨覺》是柳宗元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根據詩的開篇兩句,可知這首詩是柳宗元某一次一覺醒來,看到窗外晨雨淅淅瀝瀝有感而發。這首詩中柳宗元的情感是複雜而矛盾的,它既對自己失意不平、人生無常抱有不滿和無奈,又對高遠理想懷有渴望。而這種渴望與不得滿足之心,便是一種不被常人所理解的孤獨。
這種孤獨,正如柳宗元這首詩的題目「獨覺」,暗含著「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深意。此外,柳宗元一生好佛,他曾說:「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獨覺」,便是佛家一種覺悟證道的方法,意為不和他人共通的覺悟者。而通過這種方法得道的佛便為獨覺佛,可見柳宗元孤獨的境界,常人難以超越。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看看柳宗元的這首《獨覺》:
覺來窗牖空,寥落雨聲曉。良遊怨遲暮,末事驚紛擾。為問經世心,古人難盡了。
詩的開篇兩句「覺來窗牖空,寥落雨聲曉」寫景,意思是說,柳宗元一覺醒來,看到窗外一片空濛,既無行人的蹤跡,也無啼鳥、雞鳴犬吠等聲音。只有稀疏的晨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無疑這種環境給人的感受是一種極深的孤獨感,它同孟浩然詩中「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美好和熱鬧不同。它表露了柳宗元靈魂深處的孤獨與苦悶,是他對失意不平、人生無常的深切嘆喟。
緊接著兩句「良遊怨遲暮,末事驚紛擾」,便是緊承開篇兩句的環境氣氛,抒發了柳宗元對失意不平、人生無常的幽怨。它的意思是說,長期的外遊嗟怨,瑣碎小事的紛擾,使得柳宗元身損神銷,未老而先衰。可見這兩句詩蘊含著柳宗元無限的哀傷。但哀傷歸哀傷,柳宗元被貶永州、柳州的十五年裡,他本著濟世為民的胸懷和抱負,辛勤耕耘,最後終老南荒。
最後兩句「為問經世心,古人難盡了」,即徒有治理國家的一腔宏願,自古以來誰不是希望落空。從這兩句詩的豪邁曠達來看,柳宗元實際上是通過千古英雄的共同結局,來自寬自慰,它更多的還是一種自怨自憤的情感。詩到這裡,柳宗元的那種孤獨感便也被推向了最高境界。
綜觀柳宗元的這首詩,從寫景,到抒發胸臆,再到闡釋人生,一氣呵成。總的來說,柳宗元這首詩是一首將高遠理想同人生無常不匹配的孤獨感,寫得極為真切深刻的一首佳作,其境界常人難以超越。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