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提要
在牛市裡,券商研報只要不大量灌水,市場各方也不會太較真。而在下跌市裡,研報很可能為機構出貨打掩護,如果真是這樣,上市公司肯定不願意背鍋。
■ 劉柯
最近沱牌捨得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公告,意思是三季報編制期間公司沒有接待過券商的現場調研,但卻有部分證券機構針對公司三季報發布了業績點評或研究報告,經公司核實這些機構所發布的業績預測屬於證券機構單方面的判斷,敬請投資者理性對待,注意投資風險。
一般來說,券商機構發布對公司看好的研報,對於上市公司市值來說未必是壞事,所以上市公司一般都是笑納或者默許,很少會有這樣怒懟的。究其原因,一是可能最近監管比較嚴,研報一出股價波動,公司自己難圓其說,於是把責任拋給券商機構;二是可能研報預測與事實出入太大,一旦今後公司無法達到研報預測的業績水平,投資者會把公司董秘熱線打爆;三是這些研報的水分實在太大,大到上市公司都覺得必須站出來說話。
最根本的,還是因為現在市道不好,賣方研報就越沒人相信,有沒有事實倒真是次要的。賣方研報怎麼出來的?大多數還是有實地調研的,再不濟也會很公司電話溝通,然後再根據定期報告撰寫,閉門造車無端猜測的還真是少數。但這個少數如果遇到市道不到,負面效應就會被放大。比如在牛市裡,你這份研報即使沒有實地調研,但只要八九不離十,或者有些許偏差,市場各方也不會去較真,因為所有的賣方研報,都是做多的,牛市裡誰不願意股價上漲?也正是因為幾乎多有賣方研報都是看多的,在下跌市裡,就越容易被懷疑,熊市裡更有說法是研報一出股價就會跌,因為這很可能是為機構出貨做的輿論鋪墊。如果真是這樣,上市公司肯定更不願意背鍋。
當然,券商機構在很多時候也比較無奈,貴州茅臺漲上天了,同在四川的白酒五糧液和瀘州老窖也翻了幾倍,在高端酒上做了很長時間文章的沱牌是不是也會水漲船高。在這種慣性思維之下,券商機構做出樂觀的判斷是很容易的。而且,賣方機構單方面判斷的沱牌捨得市值將達到200億,這個200億在茅臺8000億市值面前是多麼渺小!在很多券商機構看來,茅臺為其它白酒打開了估值空間,而且像沱牌捨得這樣的二三線白酒理論上估值上漲空間更大,現在才160億市值,翻一倍才320億。股價就是一種預期,既然市場需要這種預期,那賣方研報就會去迎合這種預期,而且還真有機構信了這個研報去買了沱牌捨得,當然也有神秘的機構在賣出。
在很多情況下,其實券商機構的研報作用是不大的,市場也不會去對幾份研報斤斤計較,因為買方機構更看重的是抱團取暖。比如像茅臺、招行這樣股價不斷上漲的上市公司,是研報重要還是資金實力重要?有錢就無腦跟進,就是這麼簡單。這也是賣方研報的無奈,成熟的 「三好」公司挖不出新意了,挖 「創三好」公司在目前這個市道下市場未必買帳,費力不討好,所以就偶爾得過且過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