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便念佛門---天台智者

2021-01-08 佛教在線

一凝心禪。二制心禪。三體真禪。四方便隨緣禪。五息二邊分別禪。凡住心一境名曰凝心。且如行者念佛之時諦觀如來玉毫金相。凝然寂靜了亮洞徹。名凝心禪。次前雖凝心。所習慣馳散令制之。令還諦緣金相。名制心禪。複次前雖制心得住定境。既非理觀。皆屬事修。今體本空。誰制無佛無念。名體真禪。複次前雖謂體真。猶滯空寂。無量名相昧然不知。今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從空入假萬相洞明。不為空塵之所惑亂。名方便禪。複次體真及以方便各據空有。不離二邊。令諦觀靜亂本無相貌。名言路斷。思想亦絕。名息二邊禪。從淺至深。如是分別。原夫圓觀亦無淺深。而淺深宛然。敘開念佛五門。第一稱名往生念佛三昧門。第二觀相滅罪念佛三昧門。第三諸境唯心念佛三昧門。第四心境俱離念佛三昧門。第五性起圓通念佛三昧門。諸佛大慈悲常教敕說法諸菩薩等。以種種方便。令眾生易解。又自以種種方便。開示般若波羅蜜。以何義故說是般若波羅蜜。佛言。欲令諸菩薩等增長念佛三昧故。以何因緣令念諸佛。佛言。若念佛者當知是人即與文殊師利等無有異。以何故。此三昧者諸佛世尊之所遊戲。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是知將入諸佛法。方便誠多。若以一言而具眾門。無過念佛。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從念佛而生。一切智慧皆從念佛而有。假如十信菩薩及三賢菩薩。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初地菩薩乃至八九十地菩薩亦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乃至不離念一切種智。但以念知差別。隨義立名。眾生迷名。妄生異解。漂墜魔界。遂輕念佛之名。仍謂已修別為勝業。為愍此故。今略言之。若論修因之人。不離三賢十聖。若論證果之者。即是諸佛如來。修因之人繫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證果之者又特啟此。以為微妙清淨第一禪。是知易入而證深。無過念佛。嗟呼末學之流。輕其易入。失其證深。為見所縛良可悲矣。又諸佛以眾生樂稱諸佛名生彼國者。則示以稱名往生門。眾生有樂睹諸佛身懼障不見者。則示以觀相滅罪門。眾生有迷心執境者。則示以諸境唯心門。眾生有計實有者。則示以心境俱離門。眾生樂深寂定趣無生滅者。則示以性起圓通門。大哉世尊善拔我等。開示一道。直至菩提。甚深法門所謂念佛。唯有大智度者。生而知之者。深修定慧者。善經論者。請撿此門。與了義大乘等經。有收義不盡處請試言之。是知稱一佛名。智深則深。一言而具眾門。信有微矣。既敘五門來意竟。更敘入方便次第。假如行人。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時。心必願生彼國土。即是稱名往生門。行者想像佛身。專注不已。遂得見佛。光明赫奕照觸行者。爾時所有罪障皆悉消滅。即是觀相滅罪門。又觀此佛。從自心起無別境界。即是諸境唯心門。又觀此心。亦無自相可得。即是心境俱離門。行者爾時趣深寂定。放舍一切心意意識。將入涅槃。緣十方佛加被護念。興起智門。行者爾時於一念頃。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如何前四門所有功德百千萬分不及其一。何以故。無功用位。能以一身為無量身。任運修習故。佛觀護故。諸佛法源盡窮底故。普賢願因悉圓滿故。本願力故。法如是故。即是性起圓通門。已上五門竟。

問。云何為一行三昧。答。大寶積經第一百一十六雲。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云何修行能速得阿耨菩提。佛言。一行三昧。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言。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慾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行。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慾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佛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三世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此文良證。

問曰。人多畫像而以觀禮有何聖教。答。大寶積經第八十九雲。爾時大精進菩薩持畫佛像。入於深山寂靜無人禽獸之間。開現畫像。取草為座。在畫像前。結跏趺坐。正身正念。觀於如來。諦觀察已。作如是念。如來是希有微妙。畫像尚爾。端坐微妙。況復如來正遍知身。復作是念。云何觀佛。爾時林神知彼菩薩心之所念。白菩薩言。善男子。汝念云何觀佛。答言。若欲觀佛。當觀畫像。觀此畫像。不異如來。是名觀佛。如是觀佛。如是觀者。是為善觀。時大精進作如是念。我今云何觀此畫像與如來等。復作是念。如是畫像者。非覺非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但有名字。如是名字自性空寂。本無所有。如來之身其相如是。畫像非證非果。非證者非得者。非住者非去來。非生非滅。非淨非色。非貪嗔痴。畫像非陰界入。非初中後。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來身相亦復如是。如此畫像非覺非知非作。一切諸佛亦復如是。觀如來身相亦復如是。乃至六根亦復如是。菩薩如是觀如來身。結跏趺坐。於三七日中。成就五通。供養諸佛。諸天散華以為供養。為佛所贊。會中二萬人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阿僧祇人住二乘功德。大精進者釋迦牟尼佛是也。此文明矣。約四教者。夫心不獨生。必詫緣起。行者念佛之時。意想為因。如來毫光為緣。亦名法塵。以對意根故。所起之念即是所生法。觀此根塵能所。三相遷動。新新生滅。念念不住。分折方空。無佛無念。藏教小乘也。即觀念佛心。起能生所生。無不即空。妄謂心起。心實不起。起無自性。體之即空。所觀佛相如鏡中像虛空華。無佛無念。通教大乘也。即觀念佛心。起即假名之法。淺深洞鑑無量名相。如觀掌中。了知此心。有如來藏。歷劫斷惑。方證真常。離邊顯中。無佛無念。別教大乘也。即觀念佛心。起即空假即中。若根若塵。並是法界起。一念亦爾。塵剎諸佛一念照明。六道眾生剎那普應。初即是後。今始覺知。如大福人執石成寶。必無舍念別求離念。即邊而中。無佛無念。圓教大乘也。瓔珞經明頓悟如來。此之謂也 (信息來源:摘自《空林》)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天台智者大師紀念日 恭述大師生平
    天台智者大師像天台藏和大藏經中的天台宗著作目錄    法華三昧懺儀(chm版)     佛教在線消息 12月22日--24日(農曆11月22日--24日)為天台智者大師紀念日(因為智者大師是在定中往生的,關於智者大師的往生日期,有兩種記載,
  • 大安法師講述智者大師的故事
    大安法師開示:智者大師在天台教裡面,那是了不起的一位大祖師。他的經歷都很神奇,這善根極為深厚。七歲的時候隨著他的母親到寺院聽一位出家人誦《普門品》,一聽他就能背下來,甚至七卷《法華經》的經文宛然的就現在他的心頭。十八歲出家,二十歲受戒,他也就去依慧師禪師。
  • 《高僧傳》(15-3)創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及天台宗玄義
    寺院安定後,智者大師就在那裡開始講授天台教義,天台一脈從此就開始在世上傳揚。智者大師常說《法華經》為一乘(見後文注釋)之妙典,暫且開示方便之權門(指權教【後文有注釋】而言),直接顯示真實之妙理。和廣大善男子善女子的小行,一同歸入廣大的一乘之境。智者大師根據自己修證的境界,建立體大思精,最富中國特色的天台思想。
  • 牛延鋒:佛教天台宗與淨土宗的歷史淵源
    大師十念往生非別時意的論斷,為稱名念佛的發展和接引普通民眾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智者大師在《維摩詰經略疏》和《觀無量壽佛經疏》中,還對極樂淨土的分類、教主為報為化、臨終來迎之佛為報為化等問題提出了解答。大師將極樂淨土分為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及常寂光土等四種,認為度化凡夫的彌陀淨土為凡聖同居土,臨終來迎之佛為應化身。
  • 1月10日(農曆11月22日)恭逢天台智者大師紀念日
    智者大師宣揚教法30餘年,提倡止觀雙運和解行並進,一變當時南重義解、北重禪觀的學風,博得朝野和佛教四眾的敬仰,智者大師的學說在後世形成了天台宗這一中國佛教學派。農曆十一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為天台智者大師圓寂紀念日(可能緣由智者大師是在定中往生,關於智者大師的往生日期,有兩種記載,《續高僧傳》卷十七及《釋氏資鑑》均記載為: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神僧傳》卷第五記載為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 要成就佛道,念佛法門是最殊勝最方便的行持(印光法師嘉言錄)1
    我們當下一念念佛,當下能念佛的心即是佛心,那些經歷三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經歷五十三位次,圓滿佛道的修行人,更應該尊仰淨土法門的高超風格。淨土法門普利眾生各種根機,上智、下愚,中間普通人,都可以念佛得利益,律宗、禪宗、天台、華嚴等宗統統含攝,最終都歸向淨土。比如及時雨滋潤萬物,象大海容納百川一樣。偏、圓、頓、漸一切大乘教法,無一不是從淨土法門流現出來。
  • 略明實相念佛
    天台智者大師著《五方便念佛門》,闡發念佛為無上深妙禪,略分五個次第,一,凝心禪,二,制心禪,三,體真禪,四,方便隨緣禪,五,息二邊分別禪。雖分前後淺深,不出圓觀之人現前一念,為引初心學人入道弄引也,是知念佛法門與天台一心三觀不隔絲毫。
  • 賢首宗十門開啟,天台宗五重玄義七番共解,為什麼把佛法搞複雜?
    釋迦牟尼佛正文:賢首宗十門開啟,天台宗五重玄義七番共解,講經說法有什麼誤區?妙色蓮花接觸佛法以來,隨著不斷的深入,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覺,佛經原文過於深奧難解,甚至讀起來都成問題。名相概念之多,非常的浩瀚。
  • 天台宗概述
    智者出山後所宣講的《摩訶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等天台三大部的理論思想,主要是在天台山修持的過程中形成的。智者大師一生為兩朝奉為國師,備受帝五官民乃至僧侶界之尊崇,其人格之偉大,學行之精深皆為世人所共仰,亦為我等效法之楷模也。 智者大師的著作有「三大部」、「五小部」之稱。三大部即《法華玄義》二十卷、《法華文句》二十卷、《摩訶止觀》二十卷。此三部皆為智者大師口述,其弟子章安灌頂記錄成書的。
  • 天台宗 ‖ 二十五方便
    五時八教已略說完畢,既聞教,則應依教起行,所以接下來略說修觀之前方便,前面所說藏、通、別、圓四教,在修行時,都各有其前方便與正修。前方便指的是,在正修前應做好的身心等各方面的準備與調適。天台宗立二十五種方便,可通用於前面所說的四種教法,乃至於一切教乘。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中說: 夫道不孤運,弘之在人。
  • 天台宗止觀修行妙法,多種方便,頓修、漸修兼備
    今大略介紹如下:第一、五悔與二十五方便五悔:修禪定的人,在禪觀之前,先要於晝夜六時行持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五種法門,使業障消除,身心清淨,坐禪時才能免於魔障的幹擾。天台宗對於「五悔法門」非常重視,尤其智者大師著作《法華三昧懺儀》、《方等三昧行法》、《請觀音懺法》、《金光明懺法》等,將坐禪的實相觀法,與禮佛、懺悔、誦經結合在一起,使修行易得三昧。
  • 修正法師:《天台圓宗念佛法門奧義盡在「妙宗鈔」》,顯性具宗旨
    天台宗自智者大師《摩訶止觀》中立「四種三昧」,前三種三昧都與彌陀法門相關,開天台圓宗之念佛行門;大師又撰《淨土十疑論》天下宗之;又,解經則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宋知禮大師撰《妙宗鈔》而輔之,又撰《觀經融心解》而闡發宗旨。自此天台宗「約心觀佛」之旨大顯,行成了天台圓宗念佛行門的不共特色。
  • 天台宗「智者大師」的「漸次止觀」、「不定止觀」及「圓頓止觀」
    「止觀」於天台宗,是一個不可或缺之課題,用以解決怎樣實踐理論。智者大師所推崇的《法華經》,只給予概念性的方向與目標,至於怎樣起步就非要具體的實踐方法不可。「止觀」之要,智者大師在《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中云:「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結(煩惱)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借(根源),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 南哲思享|于洋洋:天台智者三諦說的思想依據
    摘要 /Abstract/在中國佛教史上,由智顗所創立的天台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成立的佛教宗派。從智者所建構的天台思想體系發現,三諦說是天台智者思想的一個特色,發揮著將智者的天台思想貫穿起來的核心作用。
  • 佛教:天台四祖智顗,被後人尊為「智者大師」,多次為皇帝受戒
    公元569年開始,智顗受邀請居住瓦官寺,在寺中開始講解法華經、大智度論和次第神門等佛經。陳宣帝太建七年年智顗離開金陵到天台山修行,陳宣帝挽留不得,又「詔割始豐縣調以充眾費」,也就是用始豐縣一個縣的「調」的收入給他作經濟支持,以此在天台山修建了修禪寺。天台宗自此得名,天台山也自此成為了天台宗的大本營。
  • 《妙法蓮華經》‖ 智者大師之五重玄義
    五重玄義,是由天台宗第四代祖師,天台宗判教體系的實際創立者,智者大師所立,智者大師為了解釋清楚佛經內的甚深意理,從五個角度分別為大眾宣說,所以又叫做五重玄談、五玄、五章等,自大師後,天台宗法師解經皆以此為例。
  • 天台智者大師:貴為2朝國師,曾與暴君隋煬帝楊廣以師徒相稱
    他無心插柳,卻創立了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天台宗。他就是智顗(yǐ),人稱智者大師。其實,當年那些創宗的祖師們,他們一開始並沒有明確的說,要為自己創造一個派別。他們所想的是怎樣把佛教的思想,把釋迦佛所創造的思想,讓中國人能夠接受,能夠在中國發揚光大。
  • 聖嚴法師講解念佛法門的層次
    念佛而不求現世利益,也不求往生西方淨土,那必定另有殊勝的方便才可以,否則念佛而沒有目的,為什麼又要念佛?禪宗的四祖道信禪師、五祖弘忍禪師及其弟子神秀禪師,都講到念佛法門。道信的《安心方便》有云:「念佛心是佛。」,並引《觀無量壽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 淨土初祖在《持名念佛曆九品四土說》及《彌陀要解》中的經典開示
    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淨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回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信願既具,則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簡察,不必旁問他人。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
  • 講座回顧|張風雷:天台智者大師的教相判釋學說和中道思想
    回顧2019年6月12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張風雷教授應邀在南京大學哲學系314教室做了題為「天台智者大師的教相判釋學說和中道思想」的講座,張教授首先簡要介紹了天台宗「五時八教」的判教學說,張教授指出,中國佛教教相判釋的嘗試始於南北朝時期,智者大師例舉南北朝時期在判教學說上的十家異解,即「南三北七」,並對此加以批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五時八教」的教相判釋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