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迅堅守了17年,終於等來了春天。」31日中午,觀看完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武漢依迅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依迅電子」)董事長付誠這樣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
武漢是我國北鬥產業的科教人才資源密集區,擁有以9位院士為引領的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院士人數超過了全國該領域院士的一半;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地球空間信息領域唯一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近年來,武漢北鬥產業創新成果突出。武漢夢芯科技研製出國內首顆採用40納米工藝的導航信號處理基帶晶片,填補了湖北在北鬥方面「無芯」的空白,也標誌著我國北鬥晶片跨入40納米新時代;武漢導航工研院研製出「多模多頻高精度板卡」,定位精度達到釐米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除了產業鏈上遊的研發,「北鬥+」的技術應用在武漢也方興未艾。付誠所執掌的依迅電子就是武漢北鬥軍團「追星」產業鏈上的一員。其研發的北鬥AI測溫系統利用北鬥時空信息技術,將健康碼與地理坐標疊加,通過北鬥衛星組成了精準龐大的體溫軌跡網,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立下汗馬功勞。
武大吉奧則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擁有全面自主可控GIS基礎平臺軟體提供商,是全國唯一入選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的時空大數據企業。
據統計,截止到2019年底,武漢在地理信息產業領域已經形成了包括上遊地球空間信息數據獲取、中遊數據處理加工與運營服務、下遊系統集成及應用服務等在內的相對完整的產業鏈。
產業鏈上遊數據獲取端,有夢芯科技、導航院、智圖科技、華正空間、適普軟體、高德地圖等企業;中遊數據處理環節,有楚天雲、武大吉奧、珞珈德毅、雙可科技、眾智鴻圖、光庭科技、湖北地信、博敢空間等企業;下遊系統集成及應用環節擁有立得空間、興民智通、珈和科技、卓越科技、中科通達、依迅電子、烽火眾智等企業……僅在武漢東湖高新區國家地理信息產業化基地內,從事北鬥導航技術研究開發、設計製造和應用服務的企業就多達500餘家,核心企業總收入超過310億元,增速超過15%。
根據《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今年衛星導航產業規模將超過4000億元,北鬥對國內導航應用貢獻率達到60%,重要應用領域能到80%以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劉經南認為,北鬥系統給整個經濟帶來的影響,不僅僅限於衛星導航產業,也會助力新基建的發展。
今年3月出臺的《武漢市北鬥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2年)》(下稱「計劃」)提出,到2022年底,武漢北鬥核心產業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相關應用產業營業收入超過500億元。
《計劃》稱,武漢將從城市公共安全、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交通、智能城管、精準物流、智慧社區服務等五個方面推廣北鬥技術的應用。
付誠認為,隨著5G網絡和北鬥的融合,將會為北鬥產業帶來萬億級的應用市場,「5G+北鬥」將會成為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會給北鬥產業鏈上的企業發展帶來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