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網際網路大廠來說,「三國殺」的時代已經過去,接下來將是群雄混戰的時期。
在網購領域和京東、拼多多酣戰正熱的阿里,扭頭給了PC公司一記背刺。在剛剛結束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智能事業群總裁、阿里巴巴達摩院院長張建鋒帶來了阿里雲推出的雲電腦「無影」。
這個於無形中觸及雲端的超級計算機,外觀來看是一個名片大小的神秘銀色方塊,只需連接一塊屏幕,就可以進入專屬雲電腦桌面,訪問各種應用和文件,並且可隨時在雲端擴充算力,進行辦公溝通、設計建模、動畫渲染等操作。
「如果雲電腦被廣泛使用,可以減少50%以上的算力浪費。」張建鋒說。
按照1991年, 馬克·維瑟的設想:未來計算機會融入網絡、融入環境、融入生活,計算機設備也會變得更小、更便宜,徹底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以致於用戶甚至察覺不到其存在。
輕便的智慧型手機一經普及,就部分實現了這個猜想。原本擴張的PC市場受到智慧型手機的衝擊,不斷面臨市場萎縮的尷尬局面。而雲上電腦,更加輕便,功能更加強大,不難預測,這將會把本就不景氣的PC市場攪得更加混亂。
雲電腦是否能走入尋常百姓家暫且不提,單從此次雲棲大會看阿里的布局,不難發現,阿里正在試圖以「雲」更多參與到新基建的建設中去,打造一個「雲」上社會。
除了雲上主機「無影」,阿里已於2016年落地的城市大腦也再一次升級,同時,還在第一時間重磅推出阿里雲2.0「飛天雲平臺+數字原生作業系統」,降低人類和雲計算的交互門檻,進一步將雲普及到更多的企業和個人。
按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此前發布的《中國雲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預計,到2023年,中國雲計算產業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雲經濟前景廣闊。
現在,唯一的問題是,以電商為主營業務的阿里,靠著「無影」衝擊PC、發力雲端,進一步將自己的戰場擴大,接下來,在越發激烈的新基建中,阿里能從百度、字節、騰訊等包圍下,咬下多大一塊肉來?
顛覆性雲電腦?
沒有最小,只有更小。當筆記本電腦越來越輕便之際,卡片電腦正式來了。
阿里「無影」的一個亮點在於,它沒有主機,也看不到電腦CPU和硬碟,所有硬體設備都集中在雲端的數據中心裡。使用者只需通過指紋,用手掌大小的卡片機登錄後,即可實現隨時隨地的雲電腦服務接入。
對普通人來說,便攜、安全、不佔空間,已經賦予雲上電腦極大地競爭力,更別提「無影」支持按需配置性能,同等性能下價格是傳統PC的一半,同時支持無限升級,隨時擴充算力,滿足全部需求。當然卡片大小的主機也可以在不需要的時候歸還,彈性靈活,能夠極大地節省計算資源和成本。
近年來,雲計算服務趨向成熟。有業內人士對此指出,在雲時代,算力從線下遷移到雲端是大勢所趨,這一點不僅在數據中心發生,在終端上也會發生。雲電腦就是終端算力上雲的一個案例。
同時,5G的陸續普及,也為雲電腦落地奠定了技術和網絡基礎。
張建鋒表示,個人云是未來的趨勢,未來人人都會在雲上有一個空間,可以去存儲內容,打通線上與線下。阿里雲做的正是一款面向未來的個人云產品。
事實上,早在「無影」之前,雲端渲染、超算、雲存儲等部分PC功能雲端化已經十分常見,不少產品也已經打出了「雲電腦」的旗號開始投入使用,但尚未形成真正的主流。
不過,已經有人對雲電腦發出質疑,比如,延遲的問題。當前PC對於輕度的應用處理十分輕鬆,不需要考慮流量消耗,不需要考慮網絡延遲。因為現在的網絡延遲最少幾十毫秒,而一般電腦本機只有幾毫秒的延時。如果雲電腦開機半小時,打魔獸反應遲緩,辦公總是卡頓,那麼雲電腦的實用性將大大降低。
此外,安全性也是一個重點。當隱藏在電腦內的所有機密全部上雲,一旦伺服器有漏洞導致內容被病毒入侵,或是雲伺服器死機導致內容暫時無法訪問或丟失,這對專業人士、商務人士來說可能是致命的。
怎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數據安全? 這是一個不得不認真面對的問題。
另一方面,需要屏幕才能連接「無影」,這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如果是輕度辦公,僅僅打字、敲表格,手機幾乎可以完成;稍微複雜一些、必須使用「無影」的,有找屏幕的工夫,為什麼不直接帶個筆記本?
對「無影」來說,對這些質疑拿出怎樣的解決方案,或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不過,對於阿里來說,這些實用性的問題或許仍有時間慢慢調試,搶先佔據科技制高點或許才是主要目的。
萬物皆可雲
無論如何,「無影」揭開了阿里未來布局的一道面紗——發力雲端。
除了「無影」之外,阿里雲2.0「飛天雲平臺+數字原生作業系統」也在第一時間重磅推出。升級為2.0版本後的阿里雲將顯著降低人類和雲計算的交互門檻,有利於雲進一步普及到更多企業和個人。
張建鋒介紹,阿里雲2.0是一個「組合拳」,任何企業和個人不需要看懂代碼,僅通過一個類似Windows窗口式的界面,就能具備雲化、數據化、智能化、移動化、IoT的能力。
「這將為人類和雲計算的交互提供一種新的模式,讓應用開發更加容易。阿里雲2.0不僅會輸出系統能力,也將重新定義組織的方式。」張劍鋒說。
事實上,近些年,阿里雲在軟體發力的同時,針對雲服務的硬體設備不斷改進。由於有著龐大的數據流,阿里本身對雲服務的需求和探索有著充分的嘗試。比如,2019年雙十一購物節,阿里電商核心 100%上阿里雲,經過這樣規模的衝擊和嘗試,阿里雲的體量和服務能力毋庸置疑。
按照張建鋒的總結,阿里的雲服務,是用分布式的方式將計算資源和能力集中在「雲端」,然後向外提供可供選擇的服務。其中,算力自由是阿里雲計算的特徵之一;算力之外,數據的收集和治理是雲計算的前提;算力和數據之上,則是智能化。
在張建鋒看來,僅是通過釘釘,就能讓中國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在零成本、零門檻的情況下直接進入雲計算時代。
此次雲棲大會還發布的阿里雲「千星—雲店計劃」,就是阿里雲的布局之一。這個計劃重新制定了上雲新標準,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標準化、線上化、全鏈路的前端營銷工具和經營管理後臺,無論是產品展示、產品諮詢、產品交易、客戶運營,還是頁面配置、商品管理和諮詢承接,都能面面俱到,為合作夥伴提供一整套的業務支撐。
與此同時,針對更大範圍的雲應用也全面升級,比如,杭州的「城市大腦」也進一步升級。
阿里雲智能數字產業產研總經理曾震宇在雲棲大會上發布了城市大腦3.0的核心技術體系。城市大腦,是智慧城市的智能中樞,是未來城市完成的關鍵一步。第一代城市大腦可以將城市裡人流、車流、建築等進行全局實時分析,還可以利用城市的數據資源優化調配公共資源。
升級後的城市大腦,不僅能實時推演城市未來,在面對颱風、暴雨等應急場景中,還能為城市管理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議,為最終形成的超級智能城市再下一城。
目前,完全靠城市大腦自主決策的場景相對比較單一,比如,一輛救護車要從地點A到地點B,城市大腦可以給救護車規劃路徑,並幫助調控信號燈、排空前面的車輛,全程無需人工幹預,可以實現一鍵護航場景。但在涉及層面更多的城市規劃、應急領域等方面,城市大腦目前主要是向城市管理者提供建議。
不過,2020年是「萬物皆可雲」的一年,所有雲端技術正在飛速前行。
正如曾震宇所說,在「萬物皆可雲」的技術支持下,雲時代也即將跨越鴻溝,變得更加普及;雲計算帶來算力的提升,也將在各領域悄然滲透。
布局新基建
方方面面的雲布局,背後隱藏著阿里發力新基建的決心。
在雲棲大會上,一個重磅信息是,阿里宣布成立雲原生技術委員會,將雲原生上升到技術戰略,並將大力推動阿里經濟體全面雲原生化,對數百萬家合作夥伴進行雲原生改造,同時提升30%研發效率、降低30% IT成本,幫助客戶邁入數字原生時代。
不僅是商務上的生態集成,還要在產品、技術、方案上的充分集成、戰略合作。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雲智能銷售管理及生態發展部總經理郭繼軍也對此表示:做強生態是阿里雲使命必達的事情,這將是阿里雲跟生態夥伴在未來持續合作的主旋律。
在阿里的設想中,未來,由行業客戶、合作夥伴和阿里雲的技術專家三方合力,全面實現基礎設施、業務的全面上雲,通過雲上的新基建,從而完成企業商業、數智化升級。
這也符合此前張建鋒在阿里雲的線上峰會上透露出的發展戰略:做深基礎、做厚中臺、做強生態。目前,從天貓精靈、菜鳥小G,到雲釘一體、雲端一體,再雲電腦「無影」、以及物流機器人小蠻驢,阿里對數位化新基建的布局已經滲透到各個場景。
張建鋒對此表示,阿里是一層一層在布局。阿里雲是平臺性為主,通過一系列數位技術的組合應用,形成一個新的體系,做平臺化整體性思考。所有的一切,都要統一結合。比如比如智慧城市,並不是用最好的伺服器+小蠻驢物流機器人就能形成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數據體量大,應用場景多,需要超大規模的實時計算、全領域的多端協同以及人工智慧的深度應用。放大來看,這就是阿里雲未來方向的一個集合。
用雲,將社會的方方面面加速重構,發掘新力量、新生產力,開創新未來,這是阿里希望在新基建中形成的布局。
不過,BAT、字節等網際網路大廠在雲端的投入也不小,可以預見,未來圍繞雲端,將會有更加白熱化的競爭,人們期盼的雲端服務,會更快速的融進每個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