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山峁遺址地貌與發掘區遠景(大圖) 房屋內奠基的玉牙璧(小圖) (資料圖片)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近日揭曉,我省延安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入圍終評。
蘆山峁遺址位於延安市寶塔區蘆山峁村,是一座新石器時代龍山時期的超大型聚落遺址,總面積約200萬平方米。在國家文物局頒布的《「十三五」大遺址保護專項規劃》中,該遺址被選定為「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課題的核心聚落。
鑽探確認4座獨立的夯土臺城
2001年以來,陝西、山西與內蒙古交會地帶的河套地區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石城址,其中神木市的石峁遺址層級最高,規模最大。這些重要發現表明,河套地區在龍山時代可能已進入了早期國家起源階段,從而引起國家和學界的高度關注,陝北成為中國文明和國家起源研究的重要地區。在此背景下,橫亙在河套與關中的延安地區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區域。
「1981年2月,蘆山峁村民向當時的延安地區群眾藝術館送交了9件玉器。隨後,當地文化部門對遺址進行了數次調查,又徵集到玉器19件,還發現了相當於龍山文化晚期的白灰居住面、灰坑、石刀、石斧、陶片等。」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蘆山峁考古隊領隊馬明志介紹,從2014年開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蘆山峁遺址進行了調查鑽探,確認遺址以延河與碾莊溝之間的南北向分水嶺——「大山梁」為核心區,大山梁與兩側的橫向山梁構成「王」字形地形輪廓,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發現白灰面夯土牆體房址、灰坑、墓葬等超過300處遺蹟。最重要的是,在遺址核心區——「大山梁」的頂部,鑽探確認了至少4座大型夯土臺基,由北向南依次為寨子峁、小營盤梁、二營盤梁、大營盤梁。每座臺基之上坐落著規劃有序的圍牆院落和建築群,相當於4座相對獨立而聯繫密切的夯土臺城。
人工臺基頂酷似南美「金字塔」
2016年—2018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組成的蘆山峁考古隊,對其中最大的一處人工臺基——大營盤梁展開發掘工作,目前已發掘8000平方米。發掘確認,大營盤梁人工臺基南北長約160米、東西寬約100米,由坡狀的自然山梁人工墊土夯築而成,始建年代為廟底溝二期文化晚期,距今約4400年——4500年。
3月3日,記者登上大營盤梁人工臺基看到,臺基頂部分布著3座院落,由北部一座大型院落和南部兩座小型院落構成「品」字形布局。「目前,大營盤梁的一號院落的布局基本清晰,為四合院式兩進院落;院落大體坐北朝南,東西兩側院牆內側規整地分布著廂房,門向均朝向院落中心。」馬明志說。院落中部偏北分布著3座坐北朝南的主建築,單個建築面積均超過200平方米,它們將院落分隔為前院和後庭。前院中心有一條南北向的大道,連接南門巷道和主殿,是該院落的中心大道。
記者在發掘現場看到,大營盤梁最南端是一片小型廣場,有院落圍牆外側的「環城路」通向山體前方的埡口,是營盤梁宮殿院落通向遺址南部馬家坬等地帶的主通道。馬明志介紹,「這個臺基看上去很像多級梯田形狀,立體形態酷似南美的金字塔。勘探資料顯示,這裡似乎存在著貴族墓地的遺蹟,貴族墓地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驗證。」
發現陶質「泥抹子」和最早的瓦類建材
「大型房址、院牆、廣場的夯土中,多次發現玉器奠基的現象,器類包括玉刀、玉璧、玉琮、玉環等。此外,還發現多例以豬下頜骨為房屋奠基的現象。」馬明志說,在大型房址地面的堆積中,發現超過100件的筒瓦和槽形板瓦。這些筒瓦和槽型板瓦的發現,是迄今為止能確認年代的我國最早的瓦類建材。
據介紹,房址和地層內出土的生產工具較少,主要有石紡輪、石斧、石刀、石矛、石鏃、石鑿、石錘、骨錐等。另外,遺址內出土了較多的陶質泥抹子,形制酷似後世及近現代泥瓦匠使用的鐵質泥抹子。這種現象在仰韶文化時期並不多見,可能與廟底溝二期階段開始大量使用白灰塗抹屋內地面、牆壁的現象密切關聯。
「龍山時代晚期至夏商周時期流行的都邑遺址,其宮城或宗廟建築布局均與蘆山峁的大營盤梁宮殿院落布局十分接近,呈現為嚴整的四合院式格局。雖然相隔千年,但它們之間很可能存在著非常密切的承襲關係。」馬明志認為,蘆山峁遺址核心區的多座人工臺基及其之上構建的規整院落,可以看作是中國最早的宮城雛形,這對於研究中國聚落形態演變和早期禮制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探索中國社會複雜化進程和國家起源的重要載體。
記者 趙爭耀
編輯: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