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山峁遺址:或為中國最早「宮城」雛形

2021-01-05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蘆山峁遺址地貌與發掘區遠景(大圖) 房屋內奠基的玉牙璧(小圖) (資料圖片)

「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近日揭曉,我省延安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入圍終評。

蘆山峁遺址位於延安市寶塔區蘆山峁村,是一座新石器時代龍山時期的超大型聚落遺址,總面積約200萬平方米。在國家文物局頒布的《「十三五」大遺址保護專項規劃》中,該遺址被選定為「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課題的核心聚落。

鑽探確認4座獨立的夯土臺城

2001年以來,陝西、山西與內蒙古交會地帶的河套地區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石城址,其中神木市的石峁遺址層級最高,規模最大。這些重要發現表明,河套地區在龍山時代可能已進入了早期國家起源階段,從而引起國家和學界的高度關注,陝北成為中國文明和國家起源研究的重要地區。在此背景下,橫亙在河套與關中的延安地區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區域。

「1981年2月,蘆山峁村民向當時的延安地區群眾藝術館送交了9件玉器。隨後,當地文化部門對遺址進行了數次調查,又徵集到玉器19件,還發現了相當於龍山文化晚期的白灰居住面、灰坑、石刀、石斧、陶片等。」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蘆山峁考古隊領隊馬明志介紹,從2014年開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蘆山峁遺址進行了調查鑽探,確認遺址以延河與碾莊溝之間的南北向分水嶺——「大山梁」為核心區,大山梁與兩側的橫向山梁構成「王」字形地形輪廓,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發現白灰面夯土牆體房址、灰坑、墓葬等超過300處遺蹟。最重要的是,在遺址核心區——「大山梁」的頂部,鑽探確認了至少4座大型夯土臺基,由北向南依次為寨子峁、小營盤梁、二營盤梁、大營盤梁。每座臺基之上坐落著規劃有序的圍牆院落和建築群,相當於4座相對獨立而聯繫密切的夯土臺城。

人工臺基頂酷似南美「金字塔」

2016年—2018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組成的蘆山峁考古隊,對其中最大的一處人工臺基——大營盤梁展開發掘工作,目前已發掘8000平方米。發掘確認,大營盤梁人工臺基南北長約160米、東西寬約100米,由坡狀的自然山梁人工墊土夯築而成,始建年代為廟底溝二期文化晚期,距今約4400年——4500年。

3月3日,記者登上大營盤梁人工臺基看到,臺基頂部分布著3座院落,由北部一座大型院落和南部兩座小型院落構成「品」字形布局。「目前,大營盤梁的一號院落的布局基本清晰,為四合院式兩進院落;院落大體坐北朝南,東西兩側院牆內側規整地分布著廂房,門向均朝向院落中心。」馬明志說。院落中部偏北分布著3座坐北朝南的主建築,單個建築面積均超過200平方米,它們將院落分隔為前院和後庭。前院中心有一條南北向的大道,連接南門巷道和主殿,是該院落的中心大道。

記者在發掘現場看到,大營盤梁最南端是一片小型廣場,有院落圍牆外側的「環城路」通向山體前方的埡口,是營盤梁宮殿院落通向遺址南部馬家坬等地帶的主通道。馬明志介紹,「這個臺基看上去很像多級梯田形狀,立體形態酷似南美的金字塔。勘探資料顯示,這裡似乎存在著貴族墓地的遺蹟,貴族墓地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驗證。」

發現陶質「泥抹子」和最早的瓦類建材

「大型房址、院牆、廣場的夯土中,多次發現玉器奠基的現象,器類包括玉刀、玉璧、玉琮、玉環等。此外,還發現多例以豬下頜骨為房屋奠基的現象。」馬明志說,在大型房址地面的堆積中,發現超過100件的筒瓦和槽形板瓦。這些筒瓦和槽型板瓦的發現,是迄今為止能確認年代的我國最早的瓦類建材。

據介紹,房址和地層內出土的生產工具較少,主要有石紡輪、石斧、石刀、石矛、石鏃、石鑿、石錘、骨錐等。另外,遺址內出土了較多的陶質泥抹子,形制酷似後世及近現代泥瓦匠使用的鐵質泥抹子。這種現象在仰韶文化時期並不多見,可能與廟底溝二期階段開始大量使用白灰塗抹屋內地面、牆壁的現象密切關聯。

「龍山時代晚期至夏商周時期流行的都邑遺址,其宮城或宗廟建築布局均與蘆山峁的大營盤梁宮殿院落布局十分接近,呈現為嚴整的四合院式格局。雖然相隔千年,但它們之間很可能存在著非常密切的承襲關係。」馬明志認為,蘆山峁遺址核心區的多座人工臺基及其之上構建的規整院落,可以看作是中國最早的宮城雛形,這對於研究中國聚落形態演變和早期禮制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探索中國社會複雜化進程和國家起源的重要載體。

記者 趙爭耀

編輯:張娟

相關焦點

  • 陝西石峁遺址發現4000年前口弦琴 為國內最早弦樂器
    石峁遺址出圖的口弦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在對陝西榆林石峁遺址的考古發掘過程中,發現了一批重要樂器——口弦琴,該批樂器已經能確定為目前國內所見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弦樂器。石峁遺址是我國已發現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的禿尾河北側山峁上,初步判斷其文化命名為石峁類型,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該遺址的考古發掘曾入選「2012年十大考古新發現」、"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以及"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
  • 石峁遺址考古又有重大發現 皇城臺或是東亞規模最大的 早期宮城建築
    石峁遺址系統考古開始於2011年,被確認為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砌城址,面積逾400萬平方米。石峁城址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部分構成,內、外城共同拱衛皇城臺。2020年1月10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皇城臺區域考古發現大量骨器、陶器和精美石雕,已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
  •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宮城遺址苔蘚植物調查與
    ;單種屬和寡種屬構成主體,總種數佔比62.86%,是物種多樣性的主要來源,區系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在種的層面,共劃分為7個區系地理成分,以東亞成分佔主體地位(佔36.36%),北溫帶成分和中國特有成分也佔相當比例(各佔24.24%).通過與其他4個遺址遺蹟的對比分析發現,宮城遺址苔蘚植物物種相似性與五大連池新期火山最為接近,研究結果為遺址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作為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的早期宮城,皇城臺層層設防、眾星拱月般的結構奠定了中國古代以宮城為核心的都城布局。石峁甕城與馬面的發現及確認將中國古代同類城防設施的形成時間上溯至龍山時代晚期,表明在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前夜,中國北方地區政治格局的複雜化及武力戰爭的頻繁,同時也是東亞地區土石結構城防設施的最早實物資料。
  • 夏都二里頭:最早的「中」國——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鄭州...
    二里頭遺址的一號宮殿建築遺址出現了「一門三道」的形制——位於宮城西部的一號宮殿建築遺址四周築有院牆,南牆開闢有正門,正門之中有兩道南北向的隔牆,形成「一門三道」,中門道寬3.2米,西門道寬2.7至2.9米,東門道寬2.6米。  「這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最早的『一門三道』形制,它對後代都城城門、宮城宮門形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最早的中國」新解
    一 「最早的中國」諸說辨析  所謂「最早的中國」,核心要素有三:一是國,二是中,三是最早。因此其論證邏輯應該是:先論證某類遺存或某遺址的文化發展高度已經進入「國」的階段,再論此遺存或此遺址並非普通之「國」,而是「中國」,進而論述所論之遺存或遺址是「中國」的初始階段。
  •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數字館投入試運行
    1月3日,來自南京的王先生在參觀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數字館後表示。    2020年12月30日起,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數字館投入試運行,通過先進的數位技術全面復原展示二里頭遺址文化的整體面貌。    該數字館以「『最早中國』探尋之旅」為主題,內設「最早中國」「赫赫夏都」「敬天法地」「王室巧作」「探秘未知」五大主題展示區。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元上都遺址
    2012年6月29日,第36屆世界遺產大會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正式宣布,將中國元上都遺址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建設沿革 據史料記載,最早進入灤河上遊的是山戎和東胡人。 公元三世紀,東胡後分為兩支--鮮卑與烏桓,元上都所在地便是烏桓族的世居地。
  • 擴大視野 科學探索「最早中國」
    因為我們在作以上推理的時候,往往忘記了一點:即便夏代被證明為信史,如果從二里頭算起的話,中國的歷史也只有三千七八百年。如果以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取得的結論,即夏代建立於公元前2070年算起,這個時間段也不到4300年。我這麼說的意思是,恰恰只有將眼光從以二里頭為代表的中原文化挪開,才有可能發現真正的中國五千年甚至更長的文明史。
  • 古絲綢之路最早的東方起點,漢長安城未央宮前殿遺址現狀航拍2020
    於是,在秦興樂宮的基礎上修建了,漢長安城內最早的建築-長樂宮。之後又於長樂宮西修建了未央宮,漢時稱「西宮」。 「未央」一詞,作為吉語,就是沒有災難,沒有殃禍,含有「平安、長壽、長生」的意義。也含有「沒有盡頭」的意思。結合「長樂」一詞,有「快樂得沒有止境、快樂無邊」的意思。
  • 石峁遺址:走進五帝時代的新入口
    目前所知龍山時代的最大城址、石頭城、人頭奠基、「藏玉於牆」、精美石雕、數量龐大的玉器……石峁遺址的一系列特殊考古發現向世人昭示著這裡留下中華先民不同尋常的足跡,裡面蘊藏著先民的諸多故事,是值得後人追尋的文化記憶。如果說石峁是一座城,石峁遺址皇城臺大臺基遺蹟則是城中之城,是帶有宮城性質的特殊存在,因而皇城臺大臺基遺蹟尤為考古學界所關注。
  • 《最早的中國》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夏朝真的不存在麼
    商朝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文明國家?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幾代中國考古學家。當然,他們也在一直不斷地努力尋找答案。本書作者許宏就是這些考古學家中的一個。在這本書裡,許宏給出了一個他認為最有可能的解釋,把「最早的中國」這個箭頭指向了位於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通過對在二里頭遺址發現的眾多遺存的詳細解讀,作者在書中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最早的中國的宏偉畫卷。
  • 漢長安城遺址發現西漢建築遺址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的漢長安城遺址又有新發現,考古工作者在漢長安城北宮一號遺址發現一組西漢建築遺址,研究推測這裡曾做過西漢時期安置被廢帝後的宮城。北宮遺址發現於20世紀90年代,其宮牆南北長1710米、東西寬620米、面積106萬平方米。
  • 西安發現「秦國後宮」遺址,生活區有浴室、壁爐、水井,發掘現場曝光!
    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西安閻良秦漢櫟陽城考古又有新發現。考古人員第一次大面積發掘出了戰國中期秦國宮城遺址內的後宮生活區。新發現的遺址位於西安市閻良區秦漢櫟陽城遺址。從2018年到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遺址內三號古城北側區域進行了較大面積的考古發掘,完整揭露了櫟陽城遺址的多座宮城建築,以及浴室、壁爐等設施和灶址、水井等生活遺蹟,反映了戰國中期的秦國後宮生活區域的歷史面貌。
  • 河姆渡文化遺址是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稻作文化遺址
    河姆渡文化是距今約7000年,長江下遊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而得名。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包含4個文化層。
  • 蘆山地震為我們帶來哪些經驗與啟示
    而今七年過去,蘆山地震為我們帶來了哪些經驗與啟示?來自中國地震局的有關專家表示,「把地下弄清楚」「把地上建牢固」無疑是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水平的有效舉措。依靠科學調查「把地下弄清楚」儘管震級達到了7級,但與同在四川發生的8.0級汶川大地震相比,蘆山地震的傷亡與災害損失情況明顯有所降低。
  • 陶寺遺址內發現目前已知新石器時代最大單體夯土建築
    中新社北京9月24日電 (記者 應妮)記者從中國國家文物局24日在北京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會上獲悉,陶寺遺址宮城內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的發掘取得重要收穫,進一步確認了宮城內面積近8000平方米的最大宮殿建築的存在,是迄今史前時期最大的夯土建築基址。
  • 漢長安城北宮一號遺址發現西漢建築遺址 趙飛燕失寵後或住這裡
    漢長安城遺址又有新發現:考古工作者在漢長安城北宮一號遺址發現一組西漢建築遺址。經研究推測,這裡曾做過西漢時期安置被廢帝後的宮城,漢成帝皇后趙飛燕可能就在被黜後寡居於此宮。據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龍國介紹,北宮遺址發現於20世紀90年代,其宮牆南北長1710米、東西寬620米、面積106萬平方米。其正南為武庫遺址,東部與長樂宮相鄰,西南與未央宮相望。未央宮是西漢的大朝正宮,長樂宮是西漢時期皇太后居住的地方,武庫則為掌管兵器的官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