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不想睡,是企圖修仙。夜晚想睡,卻睡不著,這是凌虐。失眠似乎是現代人的必修課。
半夜不想睡,是企圖修仙;想睡,卻睡不著,這是凌虐。
失眠痛苦,但你並不孤獨,各國人民都在努力睜眼到天明,競爭世界第一。如果從廣義上的睡眠障礙來說,中國和美國都有高達30%以上的人,有睡眠問題。
在一份樣本高達11萬中國人的薈萃分析中,高達15%的人有失眠問題,失眠人群的平均年齡是43.7歲。你永遠不知道,中年危機和失眠,哪一個先到來。
2014「中國睡眠指數報告」顯示,中國超過3成的居民睡眠質量不及格/視覺中國
失眠仿佛成了一種現代病。我們究竟為什麼會失眠?究竟怎麼樣才算是真正的失眠?失眠到底還有沒有救?
不能睡,不想嗨
其實,因為測量工具的不同,失眠的流行率也會有很大的不同。總體來說,在中國,失眠在人群中的比重約為6%-15%。與此同時,失眠伴隨眾多併發症,比如肥胖、心臟疾病風險、免疫低下等等問題。你以為只是睡不著而已,其實你的健康也會怠工。
心理上的衝擊更嚴重。輕者,白天思維遲鈍,反應變慢;重者,直接有導致抑鬱的風險,越抑鬱,就可能越導致夜晚擔心自己睡不著,惡性循環就此開啟。甭管你是數綿羊,還是數水餃,都沒用。
雖說失眠正在展露猙獰的面容,但在中國,又有多少人真的會去醫院診斷自己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失眠呢?
「年紀輕輕哪會失什麼眠」和「小孩子哪有腰」,堪稱父母的經典語錄。而老年人也把自己早起,睡得少當作司空見慣的事情。
2016年4月27日,北京,一名員工在辦公室休息。有些公司為加班員工專門設置了睡眠區或者提供床讓大家休息/視覺中國
到底如何判定是不是真的失眠,如何區別普通的熬夜和失眠?
簡單而言,熬夜一時爽,失眠常流傳。偶爾熬夜加班到凌晨五點,你適合發朋友圈打卡,為老闆定製一條朋友圈。失眠到凌晨三點,你可能想要暴捶樓下還在「動次打次」的小年輕,默默「祝願」他們「得道成仙」。
這種睡不著,並不等同於需要治療的失眠。
失眠症實際上是睡醒障礙症(sleep-wake disorders)的一種。用美國精神病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診斷標準來看:難以入睡,或睡眠難以維持,經常睡到一半突然醒來,或者一旦醒來後就難以再入睡。
2013年10月26日,長沙,湖南省腫瘤醫院附近。龔四妹每天晚上都會失眠,過不了幾個小時就會醒來然後用手電照照手錶看看幾點,一晚上會這樣反覆好幾次/視覺中國
還有幾個其他標準:要至少一周發生三次,能持續三個月以上,且和睡眠時間的充分與否無關,想睡卻不能睡才最寂寞。
失眠不是你張口說是就是,醫院診斷才是關鍵。DSM-5提供了一些標準,但在真正實行診斷上,醫院要結合你的病史和睡眠史來觀察你的狀態。最重要的是通過多導睡眠圖(PSG)來分析你的夜晚睡眠狀況,用專業儀器記錄你入睡後各種機能的變化,生成詳細的波浪線。
多導睡眠圖在檢測失眠時包括腦電圖、眼電圖和肌電圖。通過這些檢測可以了解入睡潛伏期、覺醒次數和時間、兩種睡眠時相和各期睡眠比例、醒起時間和睡眠總時間等需區分睡眠與醒覺,睡眠各個分期及其各期所佔比例。
至於驅邪、捉鬼和收驚,這一套已經是老江湖,退流行了。
睡不著是在透支生產力,睡得好才是戰鬥力。這種情況下,「孤枕難眠」確實比較可怕。然而,人到底為什麼會失眠呢?
人為什麼會失眠
你不是真正的不想睡,你的失眠,是你的身體在搞鬼,和你的基因、大腦和社會環境等等都有關係。
生物學最偉大的成就是什麼?給了我們一個啥事都可「怪」爹媽的理由。深夜睡不著,可能因為祖先就是一位夜店小王子,想和你深夜聊聊天。
2017年5月24日,廣西河池,一個小朋友借著燈光給老師罷了一個心形,他說他晚上的時候腦子很亂,常常失眠/視覺中國
2017年,《自然基因》上一項荷蘭的研究通過分析比較大量的遺傳信息,首次找到了與失眠風險有關的7條基因。失眠風險是高度多基因的,因此意味著單個基因是無法決定你失眠與否。因此,別被那些五花八門的基因檢測「遊戲」忽悠。真有什麼問題,請去正規大醫院尋求診斷。
另外,維吉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失眠基因的遺傳度,也就是高危基因在決定失眠中可能所起作用的大小,男性估計值為38%,女性為59%。看來失眠問題上,不太講究男女平等,實際上還可能是男女有別。除此之外,失眠群體中的遺傳組成,與焦慮患者、抑鬱患者等有著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這些群體之間可能存在某些共同的基因。
2009年11月20日晚,合肥一個建築工地內,下了工的農民工在簡易的工棚裡休息,有人玩弄著手機,有人瞬間入夢/視覺中國
基因是一個方面,環境的影響也很大。社會壓力和物質誘導往往也是失眠的誘因。
比如酒精,雖然有部分研究認為輕微飲酒,可以助眠。也有研究表明,長期的酒精使用可能會讓人前半段睡眠更沉,後半段易驚醒。
社會行為也同樣具有類似的效果,一次兩次加班睡不著,很正常。但是如果長期加班,高強度工作之後,恢復到正常的作息時間,卻沒有辦法睡著、或者睡好,滿足上面的診斷標準,那麼就應該要注意到失眠問題。
2009年11月11日,北京,家長們夜宿在兒童醫院的車庫裡。有些家長由於壓力過大,晚上需要喝酒來幫助睡眠/視覺中國
來自爸媽的催婚、老闆的催報告等等的壓力,時常日夜顛倒的工作時間表,時常吃太多、長期熬夜玩手機、刷劇,都可能成為失眠的誘因。修仙到最後會不會成為「長生者」,這很難說,但成為「不眠者」的可能性卻很大。
不管是基因影響,還是環境影響,失眠的人大腦都表現出了和正常狀態不太相同的激素水平,這可能是導致失眠的重要生理變化,我們以其中一種激素皮質醇為例。
簡單而言,皮質醇是一種壓力荷爾蒙,它會維持血壓的穩定和適度提高血糖含量,也就是說可以讓你更加清醒和有精力處理問題。皮質醇水平在清晨(早上8點左右)達到峰值,並在午夜至凌晨4點或睡眠開始後3至5小時達到最低水平。
大白天的時候,皮質醇高當然好,但是大晚上,皮質醇水平升高,你的大腦還在嗨翻天,怎麼可能睡得著。
2014年4月8日,鄭州入殮師阿梅剛開始面對遺體時,下意識地生理排斥與恐懼無從控制,害怕、驚懼,夜夜失眠/視覺中國
持續的壓力,就會導致高水平的皮質醇。而高水平的皮質醇又會抑制一部分的激素,比如說血清素,血清素有鎮靜和舒緩壓力的作用,穩定的血清素能讓你心情愉悅。
另一種能助眠的激素就是褪黑激素。很多人喜歡睡前玩手機,玩著玩著,發現天亮了,這就是生物鐘的終極殺手——電子設備裡的藍光,讓助眠的「褪黑素」減少分泌,越玩越清醒,睜眼到天明。中國年輕人中,93.8%的人睡前都玩手機、iPad和電腦等藍光設備。睡不著,真的是手機先動的手。
2016年5月5日,北京,三個女孩在黑夜裡玩手機/視覺中國
那麼,吃褪黑激素就能治療失眠嗎?
失眠還有救嗎
褪黑激素,是我們大腦在夜晚誘導自然睡眠分泌的一種體內激素,它的名字早已響徹網際網路,作為最紅的治失眠藥物之一,低劑量短時間使用褪黑激素是安全的,但很遺憾,截止目前,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褪黑激素能有效治療失眠,長期服用褪黑素的安全性尚不清楚。
類似的還有纈草這種膳食補充劑,但它所謂的溫和鎮靜作用尚未得到研究證實;同時,使用過高劑量或長期吃可能會造成肝臟損傷,有效性和副作用都尚不明確,換句話說,最好別吃。
重慶,一醫院在2013年12月26日推出了睡眠病房,專門針對失眠患者。20張病床在10天內就全部住滿,不少睡不著覺的市民,在睡眠病房裡終於睡上了安穩覺/視覺中國
至於傳得神乎其神的各種治療失眠的枕頭,更是沒有科學依據。與其靠枕頭,不如靠悶棍。
除了這類智商稅,許多失眠症患者還會吃安眠藥和其他鎮靜劑。右佐匹克隆(Lunesta)、Rozerem、唑吡坦等等處方安眠藥可能有副作用,例如導致白天昏昏沉沉和增加摔倒的風險,或者形成依賴。
作為服用處方藥的替代方案,非處方藥比如抗組胺藥能在短期內緩解失眠,比如在歐美大部分地區廣泛使用的苯海拉明和多西拉敏,效果甚至可能比一些處方催眠藥更好。
然而,由於耐受性,這類抗組胺藥對睡眠的有效性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低。雖然成癮似乎不是這類藥物的主要問題,但它們仍然可能會在突然停止使用時引起依賴和反彈效應。
2016年12月26日早,山東濟南,天空中飄著細細的雪花,一位環衛工人靠在路邊站著睡著了,還抱著掃把和簸箕/視覺中國
因此,藥物治療一直只是國際公認的二線療法。第一線療法,並不是國內電視劇裡面常演的,去醫院告訴醫生你失眠,然後在診斷之後,給你發幾片安眠藥,就打發了。而是找專業臨床醫生,用認知行為療法(CBT),顧名思義,從認知和行為上改變你的睡眠習慣。在這個大概念下面,有一些具體的治療辦法,比如刺激控制療法、放鬆療法、被動保持清醒和光療法等等。
我們簡單介紹兩種。首先是刺激控制療法,第一步,就是教會你的大腦睡眠,比如11點準時上床閉眼,早上8點準時起床,如果你晚上睡不著,白天也不要小睡。更重要的是,不要在床上玩遊戲、刷劇和工作,床只用來睡覺。20分鐘內睡不著,就離開臥室,一直等到你困的時候,再回臥室睡覺。
2017年03月20日,浙江省杭州市。患者接受多導睡眠監測/視覺中國
學會放鬆療法和被動保持清醒狀態,也能夠幫我們減少睡眠焦慮。
放鬆療法強調漸進式肌肉放鬆,生物反饋和呼吸練習。簡單來說,這和你要開始跑步之前有點類似,調整自己的呼吸,放鬆自己的肌肉,將房間的燈光調整到適合你睡眠的程度,因為你的大腦會對光有生物反饋,會慢慢釋放進入睡眠的信號。
當你還睡不著的時候,被動保持清醒狀態方法就該出手了。這方法強調的是,不要在大腦裡面逼著自己去睡覺,而是逼著自己保持清醒,反其道而行之,反而可以讓你忘記睡不著產生的焦慮。
2015年03月21日,鄭州大學舉行了「枕頭大戰」,讓同學們放鬆自己,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視覺中國
對真正有失眠問題的患者來說,這些方法都確實有效,但在中國,我們的臨床心理醫生普遍缺乏CBT療法訓練,同時知識淵博的專業人員的地理分布不均和費用問題,大大限制了治療的效用。
當然,也不全是壞消息。這些簡單易操作的方法對偶爾睡不著的你來說,也是有效的,現在你可以拿筆記下來了,晚上回家試一試。
而我知道,真正能治療你偶爾睡不著的,是一份高薪的工作,一個漂亮的女友,或者一夜暴富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Sleep Wake Disorders "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5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2. 我國睡眠障礙發病率近四成,人民日報, 2016年03月22日09版&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USA
3.Cao XL, Wang SB, Zhong BL, Zhang L, Ungvari GS, et al. (2017) The prevalence of insomnia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China: A meta-analysis. PLOS ONE 12(2): e0170772.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70772
4.A systematic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prevalence of Insomnia in university students.Jiang, X.-l. et al.Public Health , Volume 129 , Issue 12 , 1579 - 1584
5.Hammerschlag, Anke R. et al. 2017.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Insomnia Complaints Identifies Risk Genes and Genetic Overlap with Psychiatric and Metabolic Traits.」 Nature Genetics 49:1584.
6.Lind, M.J.; Aggen, S.H.; Kirkpatrick, R.M.; Kendler, K.S.; Amstadter, A.B. (2015). "A Longitudinal Twin Study of Insomnia Symptoms in Adults". Sleep. 38 (9): 1423–1430. doi:10.5665/sleep.4982. PMC 4531410. PMID 26132482.
7.Lee-chiong, Teofilo (24 April 2008). Sleep Medicine: Essentials and Revie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p. 105. ISBN 0-19-530659-7.
8.Kirkwood, C. K. (1999). "Management of insomn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 39 (5): 688–696, quiz 696–4. doi:10.1016/s1086-5802(15)30354-5. PMID 10533351.
9.Lande, R. G.; Gragnani, C. (2010). "Non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the management of insomni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 110 (12): 695–701. PMID 21178150.
10.Miller, K. E. (2005).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vs. Pharmacotherapy for Insomnia".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1-06-06.
11.Qaseem, A; Kansagara, D; Forciea, MA; Cooke, M; Denberg, TD; Clinical Guidelines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19 July 2016). "Manage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 in Adults: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5 (2): 125–33. doi:10.7326/m15-2175. PMID 27136449.
12.DrugBank: DB00366 (Doxylamine) Archived 2009-12-03 at the Wayback Machine.. Drugbank.ca. Retrieved on 2011-11-20.
13.Brasure, M; MacDonald, R; Fuchs, E; Olson, CM; Carlyle, M; Diem, S; Koffel, E; Khawaja, IS; Ouellette, J; Butler, M; Kane, RL; Wilt, TJ (December 2015). "Management of Insomnia Disorder". PMID 26844312.
14.Insomnia,Mayo Clinic,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insomnia/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