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寸觸控:納米銀線,IN-CELL攜手前進

2020-12-14 騰訊網

無論是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雲辦公」、「網絡教學」,還是未來5G+時代的多元互動大屏,大尺寸液晶交互顯示設備都是「現場體驗」的中心。這極大的促進了「電容觸控」產品大型化的市場發展。

據研究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大尺寸電容觸控顯示產品的市場規模是2017年10倍。大尺寸電容觸控產品,成為近年來「顯示產業罕見」的爆發性熱點產品之一。市場的迅速發展,自然會促使不同技術路線、不同類型的廠商加盟其中。納米銀線和ON/IN-CELL技術,正在變成最重要的「競爭對手」

TPK的納米銀線和LG的IN-CELL

TPK宸鴻CEO,2019年曾經表示,宸鴻TPK在廈門翔安建納米銀觸控產品專屬生產基地,以86寸大尺寸互動式電子面板計算,2019年年中月產能為1萬片,預計年底可達到2萬片規模;在2020年第二季,可釋放出4萬片的產能。」

作為全球最大的獨立第三方「電容互動」半導體產品供應商,TPK對納米銀線的投入是「戰略性」的,並且是全方面的。例如,TPK曾經表示,2020年上半年預計再新增一條產線,將切入智能型手機、穿戴裝置,目前有一個手機品牌客戶驗證中,最快第3季量產。這種產品可實現40萬次左右的「柔性摺疊」。

TPK產品開發處副處長江耀誠博士,甚至直接表示「納米銀線相對於其他柔性觸控材料、如金屬網格、石墨烯等材料,其性能的優越性更為全面」。TPK預計納米銀線產品2020年可能達到營收佔比5%。從大尺寸互動屏、手機摺疊到車載顯示,都會在2020年實現產品目標突破。

相對於TPK將觸控的未來定義為「納米銀線」,LG在大尺寸觸控產品上,一直在深耕IN-CELL產品。2019年6月,LG Business Solutions在美國InfoComm 2019上展出了In-Cell Touch交互式數字平板。該產品覆蓋65/75/86英寸,採用IPS In-Cell Touch技術,創新的直接鍵合工藝,幾乎消除了LCD面板和保護玻璃之間的間隙。

在大尺寸的、依託液晶ON/IN-CELL技術的交互產品上,不僅LG有所涉及。幾乎大型液晶面板企業都有相應產品技術儲備和研發。只不過,礙於目前超大尺寸觸控產品市場容量有限,積極推動產品市場化的品牌並不多。這使得LG佔據了一定的先發優勢。

納米銀線和IN-CELL兩大技術,在大尺寸應用上各有自己的技術特點:一方面,納米銀線的核心優勢,柔性化似乎在教育和會議互動平板上沒什麼價值、IN-CELL帶來的超薄的基板體驗,也在大尺寸應用上沒什麼實際價值。同時,兩者的其他技術特點,在效果體驗上的「分隔」性並不強烈,兩大技術的最終體驗都「足夠用」。

另一方面,IN-CELL技術直接繼承於2010-2012年逐漸成熟的液晶觸控技術體系,產業鏈幾乎不需要嶄新投入,觸控效果也有保障;納米銀線則是嶄新的技術路線,2015-2016年前後還出現過較大的技術挫折和產業參與力量倒退,其市場體系、供應鏈需要全新建立,產品體驗也需要進一步完善。

因此,納米銀線和IN-CELL兩大技術的競爭,尤其是在大尺寸互動產品上的未來對抗,很可能並不取決於「簡單的大尺寸交互體驗」,而是取決於「綜合產業鏈」的互動。

從大屏到小屏,納米銀線和IN-CELL在一條鏈上

傳統觸控半導體,無論是on/in-cell還是外掛產品,本質都是基於ITO技術的觸控產品——這一技術最大的問題是「脆性」。也就是很難適應未來柔性顯示,摺疊顯示的需求。同時電阻率高,對大尺寸觸控不友好。

所以,這是十年來行業不斷探索包括金屬網格、石墨烯、納米銀等在內的新型觸控電子材料的原因所在。一旦未來手機、筆記本等中小屏幕產品過渡到「可摺疊」顯示,那麼傳統觸控技術的市場就會大幅收縮:畢竟今天的觸控產品中,手機依然是最核心的應用產品。且,車載顯示很大程度上也會要求可變形的產品平面設計能力。這也對柔性化產品「大為有利」。

那麼在這樣的背景下,就存在了嶄新的問題,on/in-cell能不能應用新型創新材料,比如納米銀;外掛式的納米銀技術能夠在成本上領先多少;傳統的ITO技術的on/in-cell產能能不能在大尺寸互動屏幕上佔據一席之地?

這三個問題幾乎是「未來觸控」行業發展的所有關鍵點:對於大尺寸互動產品,教育、會議用電容觸控屏幕的技術路線,也會由整個行業的「技術、成本和規模」趨勢左右。

但是,外掛納米銀線和IN-CELL的ITO或者in-cell的納米銀線技術,也有一個重大區別:即成品率成本差異。內置式的觸控技術,其成品率和液晶面板的成本率存在「乘積」關係。而外掛式觸控屏幕,觸控和液晶顯示兩大部分的成品率幾乎是「毫無關係」。這導致,如果in-cell要導入新的材料,必然在初期階段有更高的成品率壓力。

這也是為什麼內嵌觸控技術已經成熟,外掛技術還能不斷發展的原因:即便是ITO觸控產品,也是從外掛為主走向現在的外掛與內嵌並行的。可見,在產業鏈上,新觸控技術和材料更迭,外掛式有特別的「成品率優勢」。這實際導致對於成品率更為嚴苛的大尺寸觸控液晶產品,外掛納米銀線技術將維持更長時間的主導地位。

另一方面,ITO技術和納米銀線技術製造電容觸控屏幕,無論外掛還是內嵌,二者的基礎工藝大不相同:納米銀線的塗布更接近印刷顯示工程;ITO則是以光學半導體工藝為基礎。這種差異決定了生產線設備的「不同和更新」:因此,也就產生了「既有設備能夠利用餘熱製造便宜的ITO技術大尺寸觸控屏幕」的問題(需要克服ITO的導電率問題)。後者也將影響大尺寸觸控顯示產品短期內的「價格趨勢」。

大尺寸觸控突破「技術難題」,但量能依然有限

對比傳統教育交互設備或者會議白板的「紅外觸控」屏幕,電容觸控技術的優勢顯而易見:扣掉成本,幾乎每一個體驗方面都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這是2018年開始,大尺寸高端觸控液晶全面轉向電容技術的原因。也是納米銀線產品帶來的「首個顛覆性」爆款。

但是,面對大尺寸的市場需求總量,無論是ITO的IN-CELL還是納米銀線,現在都處於「產能不足」的狀態。僅僅國內,現有教育交互市場的大尺寸觸控螢幕需求已經超過百萬臺;商用會議市場的需求也在高速增長。未來這至少是200-300萬臺86英寸顯示器產品的總需求規模。

對比而言,作為最大的納米銀線大尺寸觸控產品供給者TPK,2019年的市場供應規模不過10萬臺級別。市場需求缺口非常顯著。好消息是,這一產能2020年可能達到30萬的規模。不過,壞消息是,摺疊手機將分割到更高的產能比例——留給大尺寸液晶觸控顯示設備的產能存在不確定性。

因此,短期內大尺寸觸控液晶,紅外技術和電容技術的對抗,核心取決於電容產品的產能,尤其是更易於製作大尺寸電容觸控屏幕的納米銀線新工藝產品的「產能變化」。同時,供給能力也決定產品價格變化水平,對終端市場擴展具有顯著「影響」。短期內,在大尺寸電容觸控供給處於「買方」市場的背景下,上遊產能變化,將是下遊企業最核心產品戰略轉變的依據。

相關焦點

  • 納米銀線電容屏,憑什麼成為大尺寸觸控螢幕最佳選擇方案?
    經過多次反覆實驗證明,納米銀線具有導電性強,透光度高,霧度低,電阻值低,耐彎折等優良特性,是滿足柔性、可彎折、大尺寸觸控感應材料的不二選擇,因此被業內譽為是當前ITO材料的最佳替代品。華科創智是全球較早專業從事納米銀線技術研究開發的團隊之一,也是國內第一家將納米銀線成功應用於大尺寸電容屏領域並實現產業化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除了擁有納米銀產業上遊到下遊完整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外,華科創智出品的納米銀線電容屏憑藉品質及成本優勢,得到廣泛的應用。
  • 智慧黑板市佔率達到95%,從觸控技術看納米銀線技術優勢
    超大尺寸觸控技術主要分有紅外、電容兩種觸控技術,電容觸控技術中又分為金屬網格和納米銀觸控技術,據DISICEN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中國交互大屏電容市場中,智慧黑板市佔率達到95%,其中納米銀觸控佔據市場份額約59%,金屬網格觸控佔據市場約41%。
  • 華科創智:納米銀線改變觸控格局 「屏聯萬物」時代還有多遠?
    當時,正處在手機行業大變局的轉折點,智慧型手機取代功能手機箭在弦上。而生產智慧型手機屏的關鍵材料ITO(氧化銦錫)很長時間裡只有日本的日東和積水兩家公司才能生產,市場上貨緊的時候一天一個價。曾西平跟隨他的導師溫維佳教授在港科大讀博士,主要的研究課題就是ITO的替代材料納米銀線在顯示技術中的應用。2014年,溫維佳團隊的納米銀線材料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光阻式納米銀線材料生產商邦得凌宣布獲得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
    納米銀線透明導電膜相比於傳統的ITO材料所製成的透明導電薄膜,在導電性、透光性等方面的性能更好;相比於金屬網格薄膜在彎曲時電阻變化率較小,具備更好的可撓性,在摺疊觸摸顯示屏應用方面更具優勢。並且更適用於大尺寸觸控螢幕。
  • On-cell觸控面板及ITO替代技術出貨量將明顯成長
    On-cell技術及金屬網格、奈米銀線等ITO替代技術持續進展,雖在2014年上半因ITO薄膜價格下滑導致市場拓展略受阻礙,但在大中華區觸控面板及
  • 觸控材料優劣勢:石墨烯/納米銀線/金屬網格對比分析
    且隨著觸控螢幕行業的發展,對ITO材料的需求將越來越大,作為稀有金屬的銦,不但價格隨之不斷上漲,而且將會有告罄的危險,所以在此進行分析的烽煙四起的觸控材料,主要為替代ITO的石墨烯、Metal Mesh和納米銀。  東莞市鑫聚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文珍表示,三種材料中,納米銀線是唯一一個具有現實應用前景的。
  • 光刻新材料「光阻納米銀線」為產業發展和升級提供強力技術支撐
    接上篇《邦得凌:突破技術難關,世界領先新材料橫空出世》本篇為大家介紹邦得凌核心專利產品「光阻式納米銀線複合材料」的「三低三高」優勢。光阻納米銀線複合材料以其「三低」(低能耗、低成本、低資產)以及「三高」(高性能、高效率、高收益)的優勢為產業化發展和產業升級換代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光阻納米銀線複合材料具備柔性可摺疊、低電阻方值、高可靠性等特點,在功能、性能、環保和投資成本方面遠優於其他傳統工藝,是世界觸控產業的一次重大突破。
  • 華科創智實現納米銀線技術突破!打破關鍵材料「卡脖子」難題
    曾西平跟隨他的導師溫維佳教授在港科大讀博士,主要的研究課題就是ITO的替代材料納米銀線在顯示技術中的應用。2014年,溫維佳團隊的納米銀線材料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在「技術+市場」的組合推動下,華科創智從最基礎的銀納米線原材料的合成生產開始,目前已經實現了柔性透明電極、大尺寸電容屏和PDLC智能液晶調光膜的產業化,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閉環。
  • 邦得凌完成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從事光阻式納米銀線材料生產
    投資界5月28日消息,據36氪報導,光阻式納米銀線材料生產商邦得凌宣布獲得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由本翼科技領投,某產業資本跟投。本翼科技是本翼資本旗下專注於智能製造領域的早期股權投資基金。本輪融資將主要用在基於黃光工藝的光阻銀線產品研製及其透明導電膜、觸控sensor的量產方面。
  • Metal mesh觸控技術優劣勢全解
    不僅臺灣觸控面板大廠洋華、界面都正積極投入Metal Mesh觸控技術研究,我國深圳企業歐菲光Metal Mesh觸控面板產品已經正式量產,初期將被應用於觸控筆記型電腦。現有的觸控導電材料並不適用於大尺寸屏幕,因為屏幕尺寸越大所需的處理數據量也會增加,從而對阻抗值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當尺寸大到14英寸以上,ITO的使用受限,替代材料如Metal Mesh、納米銀、碳納米管、石墨烯等受到重視,其中又以Metal Mesh及納米銀線發展較為成熟,也是目前最有希望能夠量產的替代性材料。
  • 後觸控顯示時代 「納米銀+」如何實現賦予顯示新「定義」
    在今年的C-Touch上,TPK宸鴻以納米銀+為主題,展示了柔性、曲面、超大的小中大尺寸的多系列業內最新的觸控產品。更迭納米銀+大尺寸技術「過去超大尺寸的觸控技術,確實使用不少的金屬網格及IR技術,但是自從智慧手機幾乎全面使用電容式觸控技術以來,消費者已經習慣電容式觸控屏的流暢觸控。
  • 邦得凌納米銀線光阻劑與傳統ITO導電膜的優勢對比
    光阻納米銀線是一種將納米銀線放入光刻膠之中的電容觸控材料,取代傳統ITO導電膜,超越第一代水性納米銀,彌補其他觸控導電材料的可靠性、銀遷移等缺陷。光阻納米銀觸控SENSOR製造過程導電液製作(負型光刻膠+納米銀線等)——>光學塗布(PET CPI GLASS等底材)——>成導電膜——>製作SENSOR(採用雷射或者黃光)。
  • 高可靠性和低電阻將確立易暉MDSN在大尺寸觸控市場主導地位--記中南創發集團(CN innovations)高層來訪
    近日易暉光電迎來了國際知名觸控制造商(中南創發集團下屬)盈天實業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Eric Chong一行到訪及洽談合作。Eric一行認真參觀了易暉最新55寸觸控產品及MDSN創新生產體系,了解了MDSN優異性能的基本技術原理,高度評價了易暉創新力和技術水平。
  • 專注柔性顯示屏幕,「合肥微晶」開發石墨烯納米銀線複合柔性導電膜...
    編輯 | 佳敏近期,36氪了解到一家從事石墨烯和納米銀線等新材料應用開發的科技企業——合肥微晶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肥微晶」),其核心產品包括石墨烯納米銀線複合柔性透明導電膜、石墨烯遠紅外柔性發熱模組及石墨烯原材等。
  • 深耕觸控顯示領域 長信科技斬獲領軍企業獎
    11月19日,備受關注的「2020深圳國際全觸與顯示展」在深圳福田會展中心如期舉行,本次展會聚焦觸控螢幕模組和顯示面板兩大領域,匯集了國內外700餘家廠商的最新產品和技術方案,為參會觀眾提供了一場極具觀賞性和衝擊力的視覺盛宴。
  • 納米銀業界震撼彈! Cambrios超重量級專利通過無效請求挑戰! 納米...
    A2.我們認為目前市場所有納米銀線透明導體的產品基本上都會落入CN』362的權利範圍,所以這次這個專利通過了無效挑戰的考驗,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現在納米銀在大尺寸及小尺寸裝置上的應用都已經趨向成熟,加上這次無效決定的結果認證了我們專利的強度,的確是進一步落實我們IP政策的好時機。
  • ...納米銀專利技術價值備受市場關注?——Cambrios與C3Nano納米銀...
    )2.熔合網絡(導電膜/觸控面板)3.熔合溶液(墨水)僅存熔合溶液(墨水)市場所看重的導電膜/觸控面板無保護,保護範圍僅剩納米銀線熔合墨水除了大尺寸、柔性摺疊屏的應用快速擴展之外,筆者也發現納米銀的應用正不停的開疆拓土,例如Cambrios的新公布專利(CN209728707U),將納米銀線的觸角擴及至偏光板等光學膜的整合應用,並擴展至各種創新應用面,積極提前布局完整供應鏈,也漸漸形成以Cambrios為主的納米銀線生態圈。
  • 大中華區面板廠商強攻On-cell觸控
    91站長微信號:ctphjh(交流與與合作)現階段對On-cell內嵌式觸控面板較為積極的面板廠,包括:臺系面板廠友達、群創、華映、彩晶、陸系面板廠天馬微電子、京東方等。華映早於2013年10月即開始量產On-cell觸控面板,到2014年第1季為止,累計出貨量即破百萬片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