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員風採-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將助推粵芯半導體先進光刻工藝研發

2020-09-05 寬禁帶聯盟

近日,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計算光刻研發中心主任、國家級高端技術人才專家、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韋亞一與研究員粟雅娟蒞臨粵芯半導體。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勢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並對全球經濟造成了一定的衝擊。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也使得信息行業的基石—晶片產業再一次被聚焦在全國人民的聚光燈下。我國集成電路市場需求龐大,但整體技術、製造工藝與國外差距較大, 掌握國際先進位造技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對快速發展的晶片市場,粵芯半導體在加快釋放產能的同時,也將在先進位程技術的研發上持續加碼投入。光刻作為先進位程的卡脖子關口,需要優先攻克。在這次合作調研上,韋教授從當前集成電路製造的光刻工藝需求出發,詳細介紹和分析了當前光刻工藝的發展趨勢,系統性地對光刻工藝模塊的關鍵要素、銜接關係進行了梳理,結合粵芯半導體當前技術節點的特徵,釐清了工藝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風險,並給出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在座談會上,粵芯半導體光刻工程師們還不忘就晶圓廠在實際的生產工藝研發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與韋教授一行進行了面對面的深入交流,學術交流氛圍濃厚。
此次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與粵芯半導體的產學研合作對粵芯、粵芯人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鼓舞。在未來,粵芯半導體將加速推進先進位程技術的研發和產能的進一步釋放,為中國半導體產業鏈的良性發展貢獻一份粵芯力量!

相關焦點

  • ...廣州美維電子、微納光刻材料科技等企業加入廣州市半導體協會
    集微網消息,廣州市半導體協會消息顯示,近日,廣州微納光刻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北方華創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無錫億目化工產品有限公司、貝樂(廣州)智能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美維電子有限公司加入廣州市半導體協會。
  • 走進粵芯半導體 了解小晶片背後的大產業
    記者帶你走進粵芯半導體 了解小晶片背後的大產業粵芯半導體園區航拍圖以採用了20納米工藝的蘋果A8手機晶片為例,其在不足指甲蓋大小的空間裡,包含了20億個電晶體結構,內部猶如一座超級城市。所以晶片被業界稱為「集人類超精細加工技術之大成」。一個小小的晶片,是如何誕生的呢?在廣州市黃埔區中新知識城,有一家晶片製造企業——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擁有廣州第一條12英寸晶片生產線,也是廣東省及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唯一進入量產的12英寸晶片生產平臺。
  • 功率半導體市場迎來新商機,華微電子助力中國芯
    上述華微電子負責人對記者稱,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到現在這個時間節點上,需要的是半導體產業的上遊企業解決材料、設備等配套,半導體企業自身練好內功,把下遊企業需求的半導體產品做好。同時,我國半導體產業要加快國產替代進程,要加快推進光刻膠、化學試劑等關鍵原材料的國產替代計劃。
  • 中科院微電子所:科技創新推動集成電路產業做大做強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中科院微電子所)立足科技創新,在集成電路產業鏈的主要領域突破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產出系列重要創新成果,儲備大量優秀人才團隊,為推動集成電路產業做大做強奠定堅實基礎。目前,微電子所每年平均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每年申請和授權專利約400項,已累計申請專利超過6000項,授權專利超過3100項,成為促進集成電路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中科院微電子所創辦的華進半導體封裝先導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常務副經總理肖克來提展示介紹該公司新研發的2.5D矽轉接板。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微電子所:科技創新推動集成電路產業做大做強
    孫自法 攝中科院微電子所創辦的華進半導體封裝先導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常務副經總理肖克來提展示介紹該公司新研發的2.5D矽轉接板。孫自法 攝中科院微電子所創辦的華進半導體封裝先導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一個用於研發、分析和檢測的實驗室。
  • 國產光刻機背後的希望 - 光刻機,上海微電子 - IT之家
    這一背景下,中國的 IC 前道用先進光刻機研發之路,究竟走得怎麼樣了?那臺傳言中的 ArF 光刻機背後,又有哪些玩家的身影?芯東西挖掘國產 193nm ArF 浸沒式 DUV 光刻機背後的研發故事,發現除了國產光刻機龍頭上海微電子,其他 5 家 「低調」的企業亦承擔了重要角色。
  • 上海微電子成功研發22nm光刻機,半導體設備國產替代加速進階
    「近日,國內半導體產業又傳出利好消息,光刻機工藝製造龍頭企業——上海微電子技術公司已成功完成了22nm光刻機的研製工作。據悉,上海微電子的22nm的光刻機,通過改良可以量產出10nm的晶片。這就意味著,一旦上海微電子技術公司的22nm光刻機到位,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晶圓廠——中芯國際等廠商將很快就能量產12nm以及10nm的晶片。而中芯國際自身也有「N+1」、「N+2」技術,再加上22nm光刻機的助力,中芯國際通過技術攻關,未來量產7nm的晶片,也是指日可待。
  • 中科院微電子所的FinFET專利,為何能讓英特爾忌憚三分
    第二年,在Intel推出的酷睿系列產品就採用了FinFET工藝。Intel在半導體製造核心技術上已經引領世界幾十年,研發投入也遠超臺積電。在技術模仿鏈上,臺積電一直在追隨Intel,中芯國際則在追隨臺積電。
  • 上海微電子28nm光刻機明年交付!意義何在?
    上海微電子成立於2002年,主要從事半導體裝備、泛半導體裝備以及高端智能裝備的設計製造銷售,其中光刻設備是公司的主營業務。目前公司光刻機可以應用於集成電路產業鏈中晶圓製造、封裝測試,以及平板顯示、高亮度 LED 等領域。目前上海微電子直接持有各類專利及專利申請超過2400項。
  • 芯粒助推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
    原標題:芯粒助推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   10月14日,由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電子信息
  • 54歲中科院院士王曦任廣東副省長 系著名半導體材料學專家
    來源:澎湃新聞54歲中科院院士王曦任廣東副省長,系著名半導體材料學專家「做科學家,必須把自己的研究與國家的戰略需要聯繫起來,布大局,做大事。」王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這樣說。科技部官方網站顯示,王曦現任科技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共黨員。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畢業,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
  • 中芯國際面臨美國制裁,揭開半導體設備的國產化率有多少?
    可能大家對中芯國際的定位還是有一點疑惑,我們先來簡單說一下中芯國際是幹什麼的?中芯國際屬於晶片代工行業,是生產晶片的公司。那麼晶片代工行業屬於哪個大行業呢?屬於半導體行業,按照自上而下的分類方法,半導體行業又可以大致分為EDA或IP、半導體設備製造和材料製造、IC設計、晶片代工和封裝測試。
  • 光刻作為製造半導體微圖形工藝核心,國產光刻膠發展現新機?
    作為光刻工藝的關鍵性材料,其在 PCB、TFT-LCD 和半導體光刻工序中起到重要作用。天眼查App顯示,近期,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還入股了杭州芯邁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睿芯微電子等。按照應用領域的不同,光刻膠又可以分為印刷電路板(PCB)用光刻膠、液晶顯示(LCD)用光刻膠、半導體用光刻膠和其他用途光刻膠。PCB 光刻膠技術壁壘相對其他兩類較低,而半導體光刻膠代表著光刻膠技術最先進水平。
  • 中科院+華為,我們能得到什麼?
    未來十年將針對一些「卡脖子」的關鍵問題做新的部署,中科院要把美國卡脖子的技術清單變成科學院的任務清單,這其中重點提到光刻膠。國內半導體用光刻膠生產企業包括上海新陽、南大光電、晶瑞股份、北京科華、恆坤股份。目前只有北京科華、晶瑞股份具備量產KrF光刻膠能力,北京科華產品已為中芯國際供貨。上海新陽在建的19000噸/年ArF(幹法)光刻膠項目預計2022年達產。
  • 中科院牽頭研發光刻機之後,任正非率隊訪問中科院
    濃濃的情緒之下,中科院作為中國研發硬實力宣布牽頭研發光刻機。而在昨日,任正非率隊訪問中科院,共同探討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發展。2019年,上海集成電路峰會上,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總經理張衛向透露的「中國集成電路技術路線圖」中的六大內容中,就包括了先進光刻工藝發展趨勢的這一項。另外,國內光刻技術早已達到65nm水平,甚至更高水平的工藝的消息頻繁流出。
  • 廣州黃埔晶片產業加速發展 粵芯首季產出超預期25%
    央廣網廣州4月9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張成 範敏玲)被稱為「廣州第一芯」的粵芯半導體,擁有廣州市第一條、廣東省唯一一條量產的12英寸晶片生產線。面對疫情帶來的挑戰,粵芯半導體開足馬力忙生產、趕訂單,第一季度銷售逆勢增長超過預期25%。
  • 長三角示範區汾湖高新區:聯動華為研發中心,打造半導體新高地
    2020年9月26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蘇州微電子與光電子融合技術研究院項目籤約。至此,隸屬於蘇州市吳江區的汾湖高新區(黎裡鎮)又迎來了一個高能級的半導體創新與研發平臺。根據官方發布的權威消息,蘇州微電子與光電子融合技術研究院由中科院與汾湖高新區合作打造,將基於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在微電子、光電子技術領域的技術沉澱和科研成果,通過成立聯合實驗室,共同開發微電子與光電子集成晶片在高速通信、傳感、新一代人工智慧等高端信息領域的應用。
  • 兩度表態,中科院入局起作用,沒想到發生得這麼快
    也隨著我們的國產化步伐正在有序的研發中!我們本來就是晶片進口的大國,光是採購進口晶片,就高達3000億美元的費用,而隨著國產化趨勢,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進入半導體行業。而國內的中芯國際則是在努力提高成熟工藝,也就是28nm工藝晶片的良品率。
  • 傳統光刻晶片技術有望被改寫,彎道超車成為可能
    然而事與願違,國家大基金對中芯國際注資200億元,中芯的上市融資500億元,中芯今年年底將試產更讓美國想不到的是,近日,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研究員張子晹與國家納米中心劉前合作,研發出來一種新型超高精度的5nm晶片直寫技術。這種技術是張子晹團隊設計開發的一種三層堆疊薄膜結構,在無機鈦膜光刻膠上採用雙雷射束交疊技術,通過精確控制密度和步長,實現了最小5nm特徵線寬,具備了納米級陣列結構的大規模製備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