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粵芯半導體 了解小晶片背後的大產業

2020-08-20 中國日報網

記者帶你走進粵芯半導體 了解小晶片背後的大產業

粵芯半導體園區航拍圖

12英寸晶圓

集成電路,又稱晶片,是絕大多數電子設備的核心組成部分,被譽為「工業糧食」。它不僅在智慧型手機、電視機、計算機、汽車等電子設備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在軍事、通信、遙控等方面也不可或缺,對5G、人工智慧、物聯網、自動駕駛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礎。

然而,晶片製造又是世界上最為複雜的製造業。以採用了20納米工藝的蘋果A8手機晶片為例,其在不足指甲蓋大小的空間裡,包含了20億個電晶體結構,內部猶如一座超級城市。所以晶片被業界稱為「集人類超精細加工技術之大成」。

一個小小的晶片,是如何誕生的呢?在廣州市黃埔區中新知識城,有一家晶片製造企業——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擁有廣州第一條12英寸晶片生產線,也是廣東省及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唯一進入量產的12英寸晶片生產平臺。昨日,記者採訪了粵芯半導體市場及營銷副總裁李海明博士。

晶片製造「點沙成金」五步走

1.打造地基——晶圓

矽是晶片最重要的基礎材料,是地球上第二豐富的資源,但更多以二氧化矽,也就是沙子的形態儲存在地球上。製造晶片,首先要從二氧化矽提煉出高純度的矽晶體,製成矽錠,再切割成薄脆的圓盤形狀,拋光後形成晶圓,這相當於晶片的「地基」。

李海明說,12英寸晶圓是指晶圓的直徑為12英寸,其他常見的晶圓尺寸,還有8英寸和6英寸。「晶圓尺寸越大,在同一個圓片上生產切割的晶片就越多,但同時對材料技術和生產技術的要求也會更高。目前粵芯半導體主要生產12英寸晶圓。」

晶片就是以晶圓為「地基」,在上面「建房子」,把所需的電路和器件「建」在矽片上。「比如說,我們可以在上面沉積一層金屬薄膜,再把這層薄膜刻出圖形,留下一個金屬連線的圖案,也就是我們需要的電路。而在這層圖形上面還可以再做另一層,每層之間還可以做出互聯。」中國科協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張宇識說。

2.光刻

由於晶片內的距離以納米為單位,在這麼小的範圍內布一根根超細的電線是不現實的,所以晶片製造需要用到光刻工藝。

首先,在晶圓上塗一層特殊的光刻膠,再將包含數十億個電路元件的晶片藍圖製作成掩膜,利用光的投影將縮小版的掩膜投影到晶圓的光刻膠膜上。光刻膠膜發生光化學反應,被光照的地方變得可溶於水,經過顯影清洗後留下的圖案與掩膜上一致。再用特製的化學藥水蝕刻暴露出來的晶圓,蝕刻完成後,清除所有光刻膠,便得到縱橫交錯的電路溝槽。

3.摻雜

所謂摻雜,是通過離子注入,賦予矽電晶體的特性。為了改變某些區域的導電性,覆蓋著光刻膠的晶圓經過離子束(帶正電荷或負電荷的原子)轟擊後,未被光刻膠覆蓋的部分嵌入了雜質(高速離子衝進未被光刻膠覆蓋的矽的表面),矽裡進入了雜質,便會改變某些區域矽的導電性。

4.薄膜沉積

通過化學或者物理氣相金屬沉積,再重複光刻和蝕刻工藝,進行金屬連接。一個正常運作的晶片需要連接數以百萬計的傳導線路,包含幾十層結構,每層結構的形成,都離不開光刻和蝕刻。平面上看,像密集交織的高速公路;立體上看,像是擁有許多房間、樓宇的「超級城市」。

5.封裝與測試

封裝環節,即把裸片放在一塊起到承載作用的基板上,把管腳引出來,然後固定包裝成為一個整體。封裝後測試,即對已製造完成的晶片進行結構及電氣功能的確認,以保證晶片符合系統的需求。

國產晶片需要補哪些短板

EDA、IP和設計服務

從上述製造工藝開始看出,掩膜,即晶片藍圖的複雜程度,是決定晶片性能的關鍵。

其中,在晶片設計領域,有一家不得不提的「圖紙」提供商——英國ARM公司。它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智慧財產權(IP)提供商,全世界超過95%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都採用ARM架構,包括蘋果、華為。

根據自身產品的性能需求,在「圖紙」上進行進一步改造,需要用到專門的設計軟體,統稱為EDA軟體。在EDA軟體全球市場中,德國以及美國技術領先。EDA、IP和設計服務,是整個晶片產業的技術源頭,也是中國晶片產業結構中最為薄弱的環節。

極紫外線光刻機

製造晶片需要大量精緻的光學技術、材料技術以及精密的加工技術。其中的高精度光刻機,更是整個晶片產業的命門之所在。目前,全球僅有極少數的光刻機設備廠商能夠研製出高端光刻機,而荷蘭的ASML則擁有全球晶圓廠光刻機設備高達八成的市場份額。

該公司最先進的EUV(極紫外線)光刻機已經能夠製造7納米以下製程的晶片。在這臺光刻機中,每秒在真空環境中,從底部容器流出5萬滴融化的錫液,雷射束照射每一滴液體產生等離子體,從而釋放出更短的波長,產生極紫外線,通過超高精度的反射鏡引導光線。這臺光刻機也被稱為現代工業的皇冠,是地球上最精密的儀器之一。

去年國產晶片產量達2018億塊

過去幾年,國產晶片產量大增。以2019年數據為例,國產晶片產量達到2018億塊,同比增長16%,不過在核心晶片方面自給率仍然很低,不足3%。

「我們和國外領先企業相比,比如英特爾、三星,大概有2-3個世代以上的差異。」李海明坦言,目前粵芯50%以上的原材料晶圓是日本提供的,薄膜、刻蝕、擴散等生產設備的製造技術幾乎都掌握在國外廠商手裡。

大灣區是晶片需求高地

廣東是中國主要的集成電路元器件市場和重要的電子整機生產基地,佔據60%以上的集成電路市場需求。

「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優勢是,在這裡能找到不同等級的電子產品。從廣州到東莞再到深圳,這一帶是中國重要的消費型電子產品製造發源地。珠江另一岸,從廣州到佛山、中山到珠海,這一帶又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大中型家電生產基地。所以,粵港澳大灣區是所有電子行業企業都能夠找到貼近市場、又找到後端應用資源的地方。」李海明說。

2018年底,廣州市出臺《加快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若干措施》,明確將集成電路作為廣州市產業發展戰略重點。廣州擁有泰鬥微電子、潤芯、矽芯、新岸線、昂寶、安凱等一批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以及興森快捷、安捷利、風華芯電、新星微電子等一批封裝測試企業,粵芯項目更是填補晶片製造空白。

粵芯半導體逆勢增資

疫情是否對粵芯的生產造成影響?李海明表示,2020年第一季度,粵芯半導體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情況下,超額完成了預計生產出貨目標——首季產出高出預期25%。

今年2月,粵芯半導體二期項目成功擴產籤約,新增投資65億元。粵芯半導體逆勢增資擴產為發展按下「啟動鍵」的同時,也摁下「加速鍵」,朝著釋放產能、滿足粵港澳大灣區晶片市場需求的方向加速。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方晴

來源:廣州日報

相關焦點

  • 粵芯半導體李海明:灣區擁有晶片市場優勢
    8月6日,粵芯半導體副總裁李海明博士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分享了在當前環境下,對國內晶片產業與粵芯自身未來發展的思考與判斷。李海明坦言,與國外相比,我國晶片產業起步較晚,確實存在著不小差距。而晶片產業又過於龐大、精細,想短時間內在人才、設備、原材料、工藝等諸多環節補齊短板,是一件不太現實的事情。
  • 廣州黃埔晶片產業加速發展 粵芯首季產出超預期25%
    控疫情、穩增長,以粵芯半導體為企業龍頭的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集成電路產業按下恢復經濟發展的「啟動鍵」和「加速鍵」。粵芯首季產出超預期25% 成立於2017年12月的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簡稱「粵芯半導體」)是國內第一座以虛擬IDM為營運策略的12英寸晶片製造公司,擁有廣州第一條12英寸晶片生產線,也是廣東省及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唯一進入量產的12英寸晶片生產平臺。
  • 不止國內首條虛擬IDM產線,粵芯半導體對廣州意義何在
    希望粵芯公司發揮自身優勢,引導推動更多上下遊企業進駐廣州集聚發展。此外,據粵芯官方數據,自2017年12月至今,在粵芯的帶動下,已有超過80個集成電路項目意向落地,已有32個晶片設計項目成功落戶廣州開發區。
  • 【投產】電子信息司副司長楊旭東調研粵芯半導體;福建首個國產晶片...
    電子信息司副司長楊旭東一行調研粵芯半導體2、採用華為鯤鵬920,福建首個國產晶片整機生產基地投產3、3D視覺AIOT晶片研發商,埃瓦科技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4、濟南:加快推進重點晶片項目,建設北方集成電路產業基地5、將建設物聯網晶片產業基地,紫光集團與貴陽籤署戰略合作協議6、【音頻】一句話點評 | 華為對整個手機產業鏈的帶動作用明顯
  • 成員風採-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將助推粵芯半導體先進光刻工藝研發
    近日,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計算光刻研發中心主任、國家級高端技術人才專家、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韋亞一與研究員粟雅娟蒞臨粵芯半導體。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勢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並對全球經濟造成了一定的衝擊。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也使得信息行業的基石—晶片產業再一次被聚焦在全國人民的聚光燈下。
  • 【典範】從打樁到量產 粵芯比博世12英寸廠快2年;小米一加合作夥伴...
    (來源:粵芯半導體)據粵芯半導體官方消息,面對日益增長的終端運用需求,博世已有的6英寸和8英寸晶片工廠不足以滿足自身產品線對晶片的需求,進而把眼光投向於規模經濟更高的粵芯半導體2018年3月打樁、10月主廠房封頂、2019年3月設備搬入,6月生產設備調試完畢開始「投片」,9月20日開始爬坡「量產」。而從打樁到量產,粵芯半導體的速度比博世快了2年時間。
  • 聚焦半導體產業 張汝京博士等產業大咖同臺共話「芯」發展
    隨著新基建迅速崛起,新一代移動通信、人工智慧、大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新能源等領域為集成電路產業和市場發展帶來空前機遇。面向未來10年騰飛的數字信息科技,掌握半導體產業,對中國持續引領全球高科技產業發展至關重要。
  • 芯粒助推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
    原標題:芯粒助推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   10月14日,由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電子信息
  • 中國晶片產業「爛尾潮」背後
    圖/人民視覺晶片產業爛尾潮背後的出路本刊記者/杜瑋發於2020.10.26總第969期《中國新聞周刊》實際上,早在2014年,隨著《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頒布和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以下簡稱「大基金」)的啟動,全國各地就掀起晶片產業發展熱潮,一個項目投資動輒數百億元乃至千億元。而在最近一年多裡,各地有多個投資目標百億元級別的半導體項目停擺,引發爛尾潮。
  • 廣州龍湖雙瓏原著 「廣州芯」激活半導體上下遊產業鏈,為產業吹響...
    6月,位於廣州中新知識城的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下稱「粵芯半導體」)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粵芯半導體生產線啟動投片(即按照集成電路設計版圖開始製造的過程)試產。截至目前,生產線調試已經完成,首批樣品已經出貨,良率達到預期目標。
  • 威視芯半導體:填補國內高端電視晶片空白
    本期候選企業:威視芯半導體(合肥)有限公司 威視芯成立於2018年10月,由V-silicon公司、合肥高投、臨芯投資聯合成立,將依託V-silicon公司全球領先的智能電視晶片產品和技術,結合中國4K超高清產業發展契機,積極開拓中國高清音視頻市場,引領中國智能電視晶片的技術進步。
  • 中國芯半導體全球化瑞芯微聯盟生態巨頭
    處理器採用ARM架構瑞芯微Rockchip OP1 RK3399,定價449美元,為中國芯首次殺入國際品牌中高端供應鏈體系,也是CES歷屆中國芯最高殊榮!據了解,瑞芯微近年全球布局生態鏈,技術與市場能力強大。根據2016年7月證監會網站公告,瑞芯微即將衝刺IPO,半導體產業即將誕生一隻重量級標的。  分析人士指出,獲獎事件背後,多頭聯盟模式帶來的影響更大。
  • 中國大陸晶片代工巨頭大盤點!除中芯國際以外:還有臺積電/三星等
    【8月18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缺芯少魂」是目前國內科技產業鏈最大的短板,尤其是在半導體產業鏈領域,由於設計環節眾多,從最開始的IC設計,再到晶圓製造、封裝封測等等,尤其是「晶圓製造」領域是目前整個晶片產業鏈中最高的一環,但隨著目前國內晶片設計企業不斷崛起,國內的晶片製造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其中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則成為了大家較為熟悉的晶片代工巨頭,那麼在國內除了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以外,都還有那些晶片代工企業呢
  • 科學發展半導體產業,切忽搞「晶片大躍進」!
    前段時間,三年前轟轟烈烈的武漢弘芯半導體產業在一片混亂當中倒下了,就連國內唯一一臺14納米的高端光刻機也抵押在了銀行。然而,繼弘忍半導體之後,南京德科碼半導體也申請了破產。想知道上述這兩家半導體產業破產的原因,我們得先來了解一下像半導體這種高科技產業建設與一般的經濟開發區建設的區別。首先,經濟開發區與高科技產業不同。經濟開發區的主要環節只有兩個,那就是資金和產業鏈。也就是說,經濟開發區的企業只要能夠保證資金鍊的充足,就能夠有機會同其他的企業一起構建比較完善的產業鏈,而有了完善的產業鏈,資金來源就不是問題。接著就是高科技產業。
  • 中芯國際的軟肋,也是我們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短板
    臺積電不能給華為海思代工晶片了,本想著中芯國際將成為華為的合作夥伴,但是讓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中芯國際也不能和華為合作了。,同樣是我們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短板,為了解決這個短板問題,我們還需要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的上下遊一起發力,尤其是在上遊上,將半導體製造設備以及材料納入更加重要的發展地位。
  • 富士康轉型半導體產業有助於中國芯製造嗎?
    這句話,在全球商人逐利的大背景下顯然是不可能的,但也有一點道理。富士康進軍晶片行業可謂策劃依舊。公開信息顯示,鴻海集團布局半導體產業馬不停蹄,旗下富士康與山東省濟南市政府共同籌建人民幣37.5億元的濟南富傑產業基金,投資半導體發展;富士康也規劃將於濟南設立一家高功率晶片公司及五家IC設計公司。
  • 從半導體歷史看「中國芯」的出路
    臺積電是中國臺灣企業,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企業,看似沒關聯,但這兩則新聞的背後都與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有關。為什麼美國總在針對華為呢?為什麼美國總在針對華為?自從華為觸碰5G以來,美國政府不遺餘力地到處設置障礙已經讓國人習以為常,美國政府對外的藉口是:信息安全。但誰都看得出來另有原因,可能下面兩張表能幫我們找到真實原因。
  • 投資「芯」機遇:半導體產業有這些突圍機會
    作為本次大會的重磅嘉賓,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郭源生發表了《感知技術賦能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主題演講。他表示: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正在向我們走,智能化需要大量的傳感器技術與產品形成大數據,更需要數據分析、存儲、處理,這也為半導體產業提供了有效的支撐。
  • 前瞻半導體產業全球周報第52期:頭一份!國內首臺半導體雷射隱形...
    在中國長城股東大會上,董秘王習發對半導體雷射隱形晶圓切割機進展及量產可能做出回應,今年可以期待有小批量。為擴產做準備 粵芯半導體更先進光刻機已進廠有消息稱,廣州粵芯半導體更先進光刻機已進廠,為擴產做好最重要準備。粵芯半導體是國內第一座以虛擬IDM為營運策略的12英寸晶片製造公司,擁有廣州第一條12英寸晶片生產線,也是廣東省及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唯一進入量產的12英寸晶片生產平臺。
  • 千億半導體項目爛尾 武漢弘芯深陷資金危局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近期通過大量採訪,以及對武漢弘芯項目各項細節的深入探尋,透過蛛絲馬跡間,一個近年來活躍於晶片投資領域的小團體隱隱浮現,除了武漢弘芯外,濟南泉芯、安世半導體均有其神秘身影,其背後關聯的則是受質疑的「山寨央企」以及剛剛註銷的團體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