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開封1月6日消息(記者 王勇生 通訊員 司利強 葉中琳)「一抹紅豔青壟上,滿面桃花笑春風。」1月5日,寒風襲人,走進河南省開封市杞縣五裡河鎮潘屯村「杞縣巧媳婦基地」的「青青果園」大棚裡,只見一壟壟秧苗油綠茂盛,陣陣香味撲鼻而來,放眼望去,一顆顆草莓鮮紅欲滴。
「先生,您這提草莓是五斤三兩,按五斤算吧,現在價格是30元1斤,150元,請您提好。」果園負責人潘青霞一邊給慕名而來的縣城居民張先生秤著草莓,一邊講述著她種植的草莓優點所在。
「我種植的這個品種叫『寧玉』,果子大,產量高,有『章姬』品種草莓的基因,花大粉多,無畸形,果色鮮紅,肉質爽口,香甜濃厚。這幾天,來大棚裡採摘草莓的顧客絡繹不絕,還有蛋糕店、超市,打電話找我訂購,天天忙得連飯都沒正點吃過。」
「前幾天我愛人和孩子來採摘過一次,味道非常好,關鍵是這兒的草莓採用地下深井水灌溉,充足的陽光照射使其自然成熟,無膨大劑、無增甜劑、無催熟劑,不使用化肥農藥,有機種植,蜜蜂授粉,市面上是很難買到的。」縣城居民張先生讚不絕口。
生於80年代的潘青霞,父親是位特色果蔬產業種植能手,2003年種植了3畝地的櫻桃,結出的果實又圓又大,酸甜爽口,很受當地群眾喜愛,年年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2011年父親年邁,潘青霞接替父親管理櫻桃園,當年她又流轉土地2畝到省農科院引進新品種櫻桃種植,她種植的櫻桃成為遠近聞名的「開春第一果」,她本人也有了「櫻桃仙子」之美稱。
種植櫻桃只能每年五六月份有一季的收入,秋冬只有種植傳統的農作物,不甘清閒的潘青霞目光盯上了鄰村「曹崗生態園」區內種植的10多棚草莓上。
草莓是一種比較受歡迎的水果,收益高。2019年,為了學到種植草莓的技術,櫻桃採摘完後,潘青霞到曹崗生態園去務工,學習草莓種植技術,草莓生長對溫度比較敏感,而且不同生長期對溫度的要求各不相同,她只能學習到表面管理知識。
2020年8月,杞縣婦聯主席魯俊鳳知道潘青霞的想法後,就多方諮詢,推薦潘青霞參加了由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舉辦的高素質農民培訓班,才學習到草莓種植的深層管理技術。
9月份,在五裡河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潘青霞流轉土地建大棚正式發展草莓種植,杞縣婦聯幫她請來省農科院專家悉心指導,從此後在大棚內天天都是潘青霞忙碌的身影,整地、栽苗、鋪膜、澆水……每一步她都精心管理,從不懈怠。
「草莓栽上了,穩苗期是很『嬌貴』的,澆水是第一步,有講究,早晚各一次,中午溫度高,不適宜澆,否則根系容易壞,所以說最難的是澆水。」潘青霞發現村頭地下水鹼含量偏高,容易把幼苗的根燒壞,她就從村裡接來深井水澆灌。
大棚栽培的草莓在冬季開花,學到了理論知識,掌握了種植技術,潘青霞又花1500元購買了蜜蜂放在大棚中,養蜂傳授花粉,這樣傳播的花粉會均勻,授粉效果好,草莓產量高。
2021年元旦前,潘青霞種植的草莓一上市就引來了眾多的採摘客人和喜歡攝影的友人,一時間抖音、微信朋友圈全是草莓成熟的宣傳。「雖然很累很辛苦,但是看到滿棚草莓豐收,渾身就充滿了幹勁。」 潘青霞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潘青霞算了一筆帳,結合周圍種植戶的經驗,草莓有四五個月的掛果期,她的一畝大棚可產草莓2000斤以上,保守說今年發展的三座大棚可收入近20萬元。
夏有櫻桃,冬有「莓」,這一年下來潘青霞就有事做了。守住家、留住媽、看住娃、樂開花,是她對生活最滿意的追求,有父母,有孩子在身邊,有家庭和草莓果蔬事業,就是潘青霞理想的「莓」好新生活。
小草莓蘊含大財富,談及未來的打算,潘青霞躊躇滿志:「現在我帶動了3名群眾就業致富,今年打算擴大種植規模50畝,再建草莓製品加工車間,延伸產業鏈條,增加更多附加值,努力挖掘小草莓蘊含的大財富,帶動更多的村民吃上『草莓飯』,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