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眾多媒體報導稱,華為正式成立專門部門做屏幕驅動晶片,進軍屏幕行業。並且首款OLED屏幕驅動晶片已經流片,接下來就要投產了。
這則消息激起了千層浪,網友們都是激動了,稱華為是要在晶片領域繼續突圍,既然手機晶片暫時不可為,那就換個道,做顯示屏驅動晶片。
那麼問題來了,晶片這麼多,為何華為偏偏要選擇做顯示驅動晶片呢?在我看來,有兩大原因是可以從表面上就看得到的。
第一是顯示驅動晶片不依賴光刻機。我們知道目前華為手機晶片為何生產不下去了,一方面在於臺積電不幫它代工了,而國內代工廠技術不行,就算華為自己要變成IDM企業,自己生產,光刻機也會被卡著。
而顯示驅動晶片目前採用的是還是28nm的技術,並不依賴尖端光刻機,國產晶片代工廠都能夠生產,不存在問題,是可以生產的,其它更尖端的晶片,就算能設計,也無法生產。
第二個原因是什麼?那就是要解決京東方等國產廠商們的後顧之憂。
京東方們的後顧之憂和華為有什麼關係?關係大著呢,我們知道華為一直在與京東方合作,使用京東方的OLED屏,儘量減少使用三星、LG們的屏幕。之所以扶持京東方,是希望後續京東方崛起,讓華為不再依賴三星等國外廠商。
但京東方的屏幕目前大量依賴國外的驅動晶片,據數據顯示,2019年京東方至少採購了60億元以上的驅動晶片,其中國產的不足5%。
而從市場格局來看,像三星、Magna Chip、Silicon Works這三家韓系供應商在全球市場上都佔據著主導地位。
而除了這三大韓系廠商外,臺灣廠商也佔了一些份額,至於大陸還沒有幾家廠商能供應OLED屏驅動晶片,所以對於京東方們而言,風險其實很大的,一旦OLED驅動晶片卡脖子了,OLED屏的供應就是問題,華為想要靠京東方擺脫對三星的依賴就成空談。
所以華為從驅動晶片入手,不依賴光刻機也能生產,國內又短缺,還能夠讓自己幫助到自己的戰略性的供應鏈,解決京東方的後顧之憂,這樣真的是一箭雙鵰甚至三雕,自然要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