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經濟」,可能是「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底層邏輯

2020-12-17 中外管理傳媒

以經濟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戰略,並不是目前個別國家企圖與我國脫鉤、對我國圍堵而被動採取的戰略收縮,而是通過更深層次的改革開放形成內外良性循環的戰略抉擇。

文:楊小海(上海臨港新片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首席宏觀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爽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發展大勢做出的重大科學判斷和重要戰略選擇。

在隨後開幕的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上,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也指出:「我們仍面臨經濟下行的較大壓力,但形勢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轉變,一個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黨中央提出的雙循環經濟,很可能是「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底層邏輯。那麼,對企業來說「雙循環經濟」蘊含著什麼發展機遇呢?

1

「雙循環經濟」的內涵有三個方面

雖然黨中央提出了雙循環經濟發展格局概念,但目前對其還沒有統一的定義。筆者看來,雙循環經濟發展格局指的是:未來中國經濟依託我國超大市場規模優勢和內需潛力,以國內需求作為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生產、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在國內市場循環流通;同時,以國內經濟循環為基礎,運用國際分工和協作,便於國內國際經濟互相促進發展。關於雙循環經濟格局發展的內涵,主要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第一、在關係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的領域實現國內循環。

中美目前的大國博弈牽動著每個中國人的神經,這使得我國必須考慮在涉及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的關鍵領域實現國內循環。面對美國舉全國之力的打壓,華為雖然很爭氣,頂住美國的制裁,仍然取得2020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增長13%的優異成績。然而,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在涉及晶片製造的光刻機領域仍然被荷蘭的ASML壟斷,晶片代工則被臺積電壟斷。如果在關鍵的核心領域不能實現國內經濟循環,會使得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受制於人。

第二、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運用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首先,在新冠疫情衝擊影響下,政府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穩住市場預期,提高社會資本的投資積極性,進而提高社會的總需求。

其次,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居民收入和擴大就業。

再次,在5G技術革命的引領下,在物聯網、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等領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內循環的經濟健康發展。

第三、通過擴大改革開放,形成國內國際互補的雙循環格局。

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戰略,並不是目前個別國家企圖與我國脫鉤、對我國圍堵而被動採取的戰略收縮,而是通過更深層次的改革開放形成內外良性循環的戰略抉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內需的形成和有效供給離不開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暢通和協同,我國應該以更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之中,與國內的經濟循環形成良性互補的發展格局。

2

內循環經濟下,中國企業的三大發展機遇

中國是擁有14億人口、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超大市場,而且現在已經邁過人均GDP 1萬美元的中等收入陷阱門檻,進入1萬-3萬的發展階段。那麼,在以中國經濟內循環為主的發展戰略格局下,中國企業的發展機遇有哪些呢?

第一、中國短板行業存在發展機遇。

在關係到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的關鍵領域,比如《中國製造2025》中涉及的晶片製造、人工智慧等領域,市場規模大,產業政策扶持力度大,稅收支持程度深,可成為未來中國企業發展的重要機遇行業。美國針對中興和華為的制裁事件表明,只有掌握獨立的研發技術,在關鍵領域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條才不會在關鍵時候受制於人。這些「卡脖子」短板行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擺脫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同時也會給相關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業回報。

第二、新基建相關投資領域有巨大成長空間。

新基建涉及5G網絡投資、大數據、雲計算等領域,未來將會帶來數萬億甚至更多的投資需求。同時新基建作為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等人類文明的技術支撐,還將帶來數字經濟產業化、傳統產業數位化等產生巨大的乘數效應,為相關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根據測算,2020-2025年期間,我國5G基站將會達到500萬-600萬個,投資規模將會達到上萬億元,同時5G直接帶動經濟產出總量達到10萬億以上。與5G相關的產業同樣會發生顛覆性的革命變化,同時也會為相關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

第三、中國產業網際網路是一片藍海。

所謂產業網際網路是基於網際網路技術和生態,對各個垂直產業的產業鏈和內部價值鏈進行重塑和改造,把產業要素、各環節全部數位化網絡化,進而形成新的產業協作和價值創造體系。全球目前有60多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僅計算在航空、電力、醫療、鐵路和油氣5個領域引入的數位化支持,若效率僅提升1%,就可以在未來15年節省近3000億美元。中國的消費網際網路市場已經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而未來中國產業網際網路是一片藍海,發展前景廣闊。

3

國內國際互促循環中,存在重要發展機遇

中美之間的大國博弈吸引著全球的關注目光,而且美國將中國作為轉嫁國內矛盾的對象不斷挑釁,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風險在增大。加之,目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各經濟體之間的貿易往來受衝擊較大,國際產業鏈有隔斷風險。此時,中國應該以國內經濟循環為基礎,通過堅定地推行對外改革開放,形成國內國際互補促進的雙循環新格局。而自下而上的企業探索和自上而下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都將給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首先,自下而上的企業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探索,在創造新機遇。根據過去改革開放的經驗,制度突破往往先通過自下而上的企業探索,然後不斷鋪開和推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支持臨港新片區在推進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膽創新探索。目前,臨港新片區和海南自貿區等地可在跨境資金池貨幣自由兌換、本外幣帳戶一體化、非FT帳戶美元交易等領域先行大膽創新探索,支持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為企業的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舉例來說,某國際大型航運公司希望在臨港新片區設立國際商業保理公司,企業希望外管局放開非FT帳戶的美元交易管制。事實上,2020年3月陝西自貿區商業保理美元融資首單試點成功,所以下一步在臨港新片區試點推廣呼之欲出。這不僅可以為廣大出口的中小企業解決回款周期過長的問題,同時也可為眾多的商業保理公司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其次,自上而下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探索,為企業打造新平臺。目前新加坡、香港等國際金融中心離岸、在岸貿易相對於上海有競爭力,主要表現在稅收政策、法律服務、金融監管、人員流動便利等方面。所以,中國在此輪對外開放過程中,對標頂尖國際金融中心,政府統一規劃部署的自上而下建設的國際金融中心,會將離岸、在案貿易的金融服務吸引回來,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的本土企業。

同時,新平臺也為相關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若將中國1.8萬億美元的離岸貿易金融服務吸引回來,根據香港的經驗產生的收入將達貿易融資額6.6%,即金額約達1200億美元的收入,這將極大促進相關現代金融服務業的發展。

來源:中外管理

相關焦點

  • 招商宏觀謝亞軒:「十四五」規劃下中國經濟的中長期邏輯
    摘要 【招商宏觀謝亞軒:「十四五」規劃下中國經濟的中長期邏輯】「十四五」時期重點發展的12個領域,依次包括科技創新、現代產業體系、新發展格局、市場經濟體制與宏觀經濟治理、鄉村振興、區域協調與城鎮化、文化事業、綠色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民生、安全、國防共
  • 雙循環經濟學:「十四五」規劃將帶來哪些發展商機?
    來源:李光鬥2021至2025年是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第十四個五年發展規劃期,簡稱「十四五」規劃。十四五規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中國開啟新時代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在雙循環經濟背景下,「十四五規劃」將帶來哪些新發展契機?
  • 河南省「十四五」航空經濟發展規劃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要開門問策、集思廣益,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於民統一起來,齊心協力把「十四五」規劃編制好的重要指示精神,9月24日,省發展改革委組織召開河南省「十四五」航空經濟發展規劃和通用航空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專家諮詢座談會。
  • 「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意義及其與2035年遠景目標的內在邏輯
    編制「十四五」規划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站在歷史關鍵節點上,編制好「十四五」規劃,就「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對於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編制「十四五」規劃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戰略安排的重大任務。
  • 《中國金融》|「十四五」規劃的政策信號
    ;「十四五」規劃對GDP目標有所淡化,更注重美好生活、文化等軟性指標;「十四五」的核心發展理念是「雙循環」戰略,主要抓手是擴內需、促消費;「十四五」改革任務依舊繁重,已然步入「深水區」,重點是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十四五」的產業政策更突出創新、更突出科技自強、更突出提升產業鏈水平、更突出國家安全。
  • 「十四五」投資熱點展望|主題論壇四
    創投機構如何布局「十四五」高立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年「兩會」期間會對「十四五」規劃做戰略性的部署和安排,圍繞「十四五」規劃的方方面面會從政策層面落地。
  • 安永:概述「十四五」規劃和遠景目標
    中央委員會早前於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確定了「#十四五#」規劃藍圖,並為中國2021至2025年間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設定了目標。這次規劃主要圍繞國內國際雙循環和推動科技發展兩方面,並相對淡化了以經濟增長作為硬性發展目標,呼籲以「顯著提高質量和效率」促進經濟「持續健康」增長,再一次確定了中國將致力於更加可持續和高質量增長的新發展戰略。通過匯總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動科技創新發展以及2035年願景等三方面的重點,安永希望可以幫助企業率先了解「十四五」規劃的政策並掌握先機。1.
  • 湖北省「十四五」如何規劃?武大經管教授這樣說
    10月22日下午,省委書記應勇出席在省政協召開的專題調研座談會,就湖北省「十四五」規劃和明年經濟工作聽取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主要負責人和社會各界人士代表的意見建議。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省政協常委鄒薇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湖北定位與區域發展」為題進行主題發言,為湖北省「十四五」規劃和明年經濟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 掘金「十四五」規劃,券商最新策略來了!未來超級大牛股或許就在...
    本次公報為「十四五」規劃內容和發展目標做出了較為明確的指示,也是未來我國5-15年之內各項工作開展的重要綱領,對於A股投資也具有重要價值。我們認為根據前述分析,未來A股投資將具有以下幾點啟示:首先,有為政府戰略下的高質量發展訴求,經濟政策偏寬鬆,且加快推進國企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事項,A股長線表現穩健。
  • 開門編規劃,上海聚集「十四五」規劃最強大腦
    8月26日,上海人大發布了《上海各級人大代表對「十四五」規劃意見建議調查報告》,7895名人大代表為上海編制「十四五」規劃建言獻策。經過近13個「五年規劃(計劃)」,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8%左右的增長,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從過去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產業門類齊全、工業體系完整,城鎮化率接近60%,教育水平得到極大提高,進出口和貿易大規模增加。
  • 「十四五」規劃哪些是「重中之重」 專家為你劃重點
    人民網北京8月28日電(周子玉 王先進 曲源)8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關於「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 「十四五」規劃編制要立足哪些要點?如何堅持中長期目標?
  • 鉅派協辦2020中國經濟論壇落幕,「雙循環」和「十四五」發展新格局
    明年的經濟增長如何保持強勁的勢頭?目前還存在哪些可以發掘的潛能和需要防範的風險?「十四五」規劃是指導我國走向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它有哪些特點需要把握?明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明年以及「十四五」期間的經濟增長會產生什麼影響?
  • 「十四五」規劃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
    我國「十三五」時期,即將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這一裡程碑式的成就圓滿收官,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引下的「十四五」時期,即將從2021年起正式開啟。
  • ...屆五中全會精神|準確全面把握「十四五」規劃建議的重大意義和...
    這段重要講話,為我們理解「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的國內國際環境提供了重要指引。在「十四五」期間以至未來十五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進程將加速推進。在這樣的歷史關鍵期,謀劃我國發展既需要有中短期的科學規劃,也需要有戰略性的中長期遠景目標。過去我們制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一般是規劃五年,展望十年。此次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對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行十五年展望。與歷次五年規劃(計劃)相比,此次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划具有多方面的特殊重大意義。
  • 十四五規劃主要內容 「十四五」規劃的核心要義
    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著眼於我們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清晰地展望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
  • 國泰君安: 五中全會揭開十四五規劃,看好七大領域
    十九屆五中全會將於2020年10月26-29日在北京召開,主要研究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重大問題,對我國未來經濟的建設與發展具有方向性的指導意義。對於「十四五」期間,可能著力的新方向,國泰君安認為有以下潛在的利好領域:(1)綠色發展新能源:推進綠色發展,大幅提升環保要求,新能源發展正當時。
  • 谷峰:「十四五」電源規劃的「不可能妥協」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隨著「十三五」漸漸走到尾聲,「十四五」已經向我們走來。可再生能源與傳統電源在「十四五」的容量佔比,成為目前規劃工作爭論的焦點,且呈越來越熱的趨勢。
  • 「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或成「十四五規劃」核心邏輯
    五年規劃歷來引領著中國的發展,同時也是世界觀察中國經濟布局的重要窗口。  在不久前公布的「十四五」規劃要點中,除了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優化經濟結構、提升創新能力等傳統目標外,「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首次錄入綱要,並迅速引發社會各界及市場的熱議。
  • CCG大使圓桌會議舉行 中非代表探討「十四五」規劃雙邊合作契機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在會議中指出,「十四五」規劃正在聽取各方建議和意見,已取得多方面進展。「十四五」規劃對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同時也會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朱民認為與「十四五」規劃相對應的是,目前中國正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首先,中國人均GDP在達到一萬美元之後,再進一步向上提升,並非易事。中國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相應的經濟結構也會發生重大的調整;另外,全球地緣政治風險不確定性因素在增多,國際生態環境與過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 加入經濟學家圈 了解更多十四五和雙循環解讀
    來源:經濟學家圈經濟學家圈是國內權威的財經智庫,深度關注國內國際經濟領域最新發展和趨勢。作為中文世界優秀的內容提供者,經濟學家圈關注思想動態,聚焦商業領域的模式創新,關心企業與社會共生,共同推動經濟的繁榮發展。經濟學家圈秉承對市場和政策的敏銳觀察,不斷掀起思想領域和學術討論,其中由經濟學家圈發起的「產業政策之爭」,是2000年後經濟思想領域最大的一次學術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