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濟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戰略,並不是目前個別國家企圖與我國脫鉤、對我國圍堵而被動採取的戰略收縮,而是通過更深層次的改革開放形成內外良性循環的戰略抉擇。
文:楊小海(上海臨港新片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首席宏觀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爽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強調:「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發展大勢做出的重大科學判斷和重要戰略選擇。
在隨後開幕的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上,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也指出:「我們仍面臨經濟下行的較大壓力,但形勢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轉變,一個以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黨中央提出的雙循環經濟,很可能是「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底層邏輯。那麼,對企業來說「雙循環經濟」蘊含著什麼發展機遇呢?
1
「雙循環經濟」的內涵有三個方面
雖然黨中央提出了雙循環經濟發展格局概念,但目前對其還沒有統一的定義。筆者看來,雙循環經濟發展格局指的是:未來中國經濟依託我國超大市場規模優勢和內需潛力,以國內需求作為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生產、流通和消費各個環節在國內市場循環流通;同時,以國內經濟循環為基礎,運用國際分工和協作,便於國內國際經濟互相促進發展。關於雙循環經濟格局發展的內涵,主要可以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第一、在關係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的領域實現國內循環。
中美目前的大國博弈牽動著每個中國人的神經,這使得我國必須考慮在涉及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的關鍵領域實現國內循環。面對美國舉全國之力的打壓,華為雖然很爭氣,頂住美國的制裁,仍然取得2020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增長13%的優異成績。然而,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在涉及晶片製造的光刻機領域仍然被荷蘭的ASML壟斷,晶片代工則被臺積電壟斷。如果在關鍵的核心領域不能實現國內經濟循環,會使得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受制於人。
第二、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運用創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首先,在新冠疫情衝擊影響下,政府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穩住市場預期,提高社會資本的投資積極性,進而提高社會的總需求。
其次,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居民收入和擴大就業。
再次,在5G技術革命的引領下,在物聯網、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等領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內循環的經濟健康發展。
第三、通過擴大改革開放,形成國內國際互補的雙循環格局。
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戰略,並不是目前個別國家企圖與我國脫鉤、對我國圍堵而被動採取的戰略收縮,而是通過更深層次的改革開放形成內外良性循環的戰略抉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內需的形成和有效供給離不開國際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暢通和協同,我國應該以更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之中,與國內的經濟循環形成良性互補的發展格局。
2
內循環經濟下,中國企業的三大發展機遇
中國是擁有14億人口、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超大市場,而且現在已經邁過人均GDP 1萬美元的中等收入陷阱門檻,進入1萬-3萬的發展階段。那麼,在以中國經濟內循環為主的發展戰略格局下,中國企業的發展機遇有哪些呢?
第一、中國短板行業存在發展機遇。
在關係到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的關鍵領域,比如《中國製造2025》中涉及的晶片製造、人工智慧等領域,市場規模大,產業政策扶持力度大,稅收支持程度深,可成為未來中國企業發展的重要機遇行業。美國針對中興和華為的制裁事件表明,只有掌握獨立的研發技術,在關鍵領域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條才不會在關鍵時候受制於人。這些「卡脖子」短板行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擺脫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同時也會給相關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業回報。
第二、新基建相關投資領域有巨大成長空間。
新基建涉及5G網絡投資、大數據、雲計算等領域,未來將會帶來數萬億甚至更多的投資需求。同時新基建作為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等人類文明的技術支撐,還將帶來數字經濟產業化、傳統產業數位化等產生巨大的乘數效應,為相關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根據測算,2020-2025年期間,我國5G基站將會達到500萬-600萬個,投資規模將會達到上萬億元,同時5G直接帶動經濟產出總量達到10萬億以上。與5G相關的產業同樣會發生顛覆性的革命變化,同時也會為相關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效益。
第三、中國產業網際網路是一片藍海。
所謂產業網際網路是基於網際網路技術和生態,對各個垂直產業的產業鏈和內部價值鏈進行重塑和改造,把產業要素、各環節全部數位化網絡化,進而形成新的產業協作和價值創造體系。全球目前有60多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僅計算在航空、電力、醫療、鐵路和油氣5個領域引入的數位化支持,若效率僅提升1%,就可以在未來15年節省近3000億美元。中國的消費網際網路市場已經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而未來中國產業網際網路是一片藍海,發展前景廣闊。
3
國內國際互促循環中,存在重要發展機遇
中美之間的大國博弈吸引著全球的關注目光,而且美國將中國作為轉嫁國內矛盾的對象不斷挑釁,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風險在增大。加之,目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各經濟體之間的貿易往來受衝擊較大,國際產業鏈有隔斷風險。此時,中國應該以國內經濟循環為基礎,通過堅定地推行對外改革開放,形成國內國際互補促進的雙循環新格局。而自下而上的企業探索和自上而下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都將給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首先,自下而上的企業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探索,在創造新機遇。根據過去改革開放的經驗,制度突破往往先通過自下而上的企業探索,然後不斷鋪開和推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支持臨港新片區在推進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膽創新探索。目前,臨港新片區和海南自貿區等地可在跨境資金池貨幣自由兌換、本外幣帳戶一體化、非FT帳戶美元交易等領域先行大膽創新探索,支持投資和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為企業的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舉例來說,某國際大型航運公司希望在臨港新片區設立國際商業保理公司,企業希望外管局放開非FT帳戶的美元交易管制。事實上,2020年3月陝西自貿區商業保理美元融資首單試點成功,所以下一步在臨港新片區試點推廣呼之欲出。這不僅可以為廣大出口的中小企業解決回款周期過長的問題,同時也可為眾多的商業保理公司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其次,自上而下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探索,為企業打造新平臺。目前新加坡、香港等國際金融中心離岸、在岸貿易相對於上海有競爭力,主要表現在稅收政策、法律服務、金融監管、人員流動便利等方面。所以,中國在此輪對外開放過程中,對標頂尖國際金融中心,政府統一規劃部署的自上而下建設的國際金融中心,會將離岸、在案貿易的金融服務吸引回來,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的本土企業。
同時,新平臺也為相關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若將中國1.8萬億美元的離岸貿易金融服務吸引回來,根據香港的經驗產生的收入將達貿易融資額6.6%,即金額約達1200億美元的收入,這將極大促進相關現代金融服務業的發展。
來源: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