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寫米芾行書《苕溪詩帖》,這是臨帖,還是創作?
啟功(1912--2005),字元白,北京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中國當代著名的書法家、畫家、鑑定家、古典文獻學家、國學大師,啟功先生在書法界尤為知名,曾擔任中國書協顧問,西泠印社社長等職務,2001年獲得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終身成就獎,被世人尊稱為當代書法泰鬥。
啟功先生臨米芾《苕溪詩帖》局部
在書法上,啟功先生遵從清代末年以來的「二王」帖學書法,延續千年書法正統,但同時並不避諱「碑學」書法,遍臨古今書法名碑名帖,融百家之長,逐步形成自己秀美、俊朗、挺拔的書法風格,結構嚴謹,用筆精到細膩,外柔而內剛,為世人所讚嘆,被譽為「啟功體」。
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被世人認可,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啟功先生進行了大量的臨摹訓練,啟功先生一生留下來的臨摹非常多,除了一些零散的手札、條幅、筆記、冊頁,還有很多都是成體系的臨摹作品,比如他全篇通臨過王羲之《蘭亭序》、柳公權《玄秘塔碑》、米芾的行書《苕溪詩帖》、懷素草書《自敘帖》等等。這些成篇的書法臨摹作,對於後世的書法學習和欣賞者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啟功先生寫的米芾行書《苕溪詩帖》,對於這幅臨摹作品,不少網友表示,這哪是臨帖,分明就是又創作了一遍《苕溪詩》而已,米芾的用筆是跳蕩的、多變的,字體的結構是有傾斜之勢的,結果到了啟功先生筆下全成了「啟功體」了,結構正了,用筆淡了,要不是看書寫內容,還真不知道這是寫的米芾的《苕溪詩帖》。
這其實也是啟功先生一貫的臨摹風格,早期啟功先生的臨摹作品還是和原作很像的,我們看過早期啟功先生臨摹的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的《多寶塔碑》以及懷素的《自敘帖》,但是到了中後期,啟功先生的自我書法面貌開始成熟以後,臨摹的風格上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基本上無論是臨摹什麼字帖,都是自己的風格了。
啟功先生書法從「無我」的狀態進入「有我」的狀態,古人的書法字帖成了一種寫字的參考,不在一筆一划照著古人的樣子去寫,臨帖也成了「意臨」,一種自我思想的表達,一般成熟的書法家都會是這樣,到了後期臨摹字帖,一般意臨的成分往往要多於實臨,這是一個規律。此時的臨摹,其實也是一種二次創作,把古人通過自己的理解展現出來。
你覺得啟功先生這幅米芾《苕溪詩帖》是臨摹,還是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