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車時速多少最鍛鍊身體?是否價位越高騎行越省力?求大神支招
以前山地車設計初衷就是用來跑山野田林的,只不過現在大多都用來跑城市道路了而已,其實山地車已經進化得很全面了,不需要加齒輪了,如果要加小齒輪的話雖然省力但也會讓你多踩踏幾圈而已,跟變速小齒輪沒多大差別,物理問題,想省力必須增加長度F=G/N 。
總之騎多少時速這得看你的體能,看你這臺發動機給不給力了,一般跟隊一起騎的話平路段時速一般是18左右這樣子,自己騎的話你可以稍微快一點。大齒輪費力這種東西,你大腿發達,體力好,你習慣了大齒輪所踩的力道就行了。
平時多跑步,多練習深蹲,負重深蹲,這類的運動,對騎行時候覺得大腿酸痛很有幫助的。
誤區:山地車檔位越高,速度越快相信很多新手,都覺得既然買了變速車,那就應該用高速檔位,所以經常看到3-7/3-8的起步,其實這是錯誤的。高速檔與高速之間並不是直接等號的關係,就像我們開車,你會直接用高速檔啟動嗎?相信不會對不對,因為這樣會熄火。高速擋的作用是在速度提升之後,起到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最直接就是在緩下坡的時候,速度達到30KM/H的時候,從2-8/2-9/2-10,速度變成3-8/9/10,速度也會瞬間的提升至40-50KM/H。平常起步或者低速巡航的時候,2-7/8/9就已經足夠了,新手要記住一句話:膝蓋需要很好的保護,而膝蓋受傷一般是兩個問題:一是摔車、二是大盤傷膝蓋。因為直接用大盤起步,對「發動機」的損傷很大,直接點就是傷!膝!蓋!
儘量用2檔起步,然後逐步的增加檔位。大盤雖然好用,但是傷膝蓋,如果不是特別的情況幾乎用不上,如果你騎了長途你可能會發現,3檔真的幾乎不會去用。爬坡都是2檔或1檔,像騎川藏線,正常都是2-2/3/4/5/6,體力實夠是1-3/4/5
山地車平均速度指的是配速,即KM/H。配速的快慢取決於山地車的配置,個人的身體素質以及所騎行的路況情況,還有就是是單人騎行還是團隊騎行,有沒有破風手等因素。所以單純的討論山地車的平均速度有很多的限制性因素。
但是咱們可以以普通的騎行愛好者,騎行公裡為2000公裡,大致估算一下。如果在三個月內可以做到騎行距離2000公裡,除去颳風下雨等依然因素,有效的騎行時間為60天左右,那麼每天大概就是34公裡。這樣的強度鍛鍊下,體質處於大白,在天氣,風速,路況都比較理想的情況下,四十公裡的距離,配速應該在22-25公裡之間。當然了騎行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不能說一鍛鍊就是一個月,然後下一個月一天也不鍛鍊,這樣即使你的騎行距離總和很長,休息好久之後猛然騎行配速也不會太高,基本上能維持住20左右吧。
平均速度就是一段時間內你的騎行裡程除以你的騎行時間,目前先進的碼錶都會自動判別你的騎行時間,也就是你在休息的時候時間不會計入其中!均速大小看騎行者體質及目的,還有就是車況,負重,及路況,作為旅遊也分漫遊和快遊,有的人只想散心,有的人一心想著目的地,再就是分車況,車型,山地的價格,前叉硬叉軟叉,帶不帶鎖死或者調節,車架強度,變速器等等都會對騎行有所影響,雖然可能心理影響更大些,最最重要的當然就是你是否有顆嚮往大自然的心及毅力,堅持不懈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