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億存儲晶片豪賭局的專利之殤

2020-10-27 金融界

毫無疑問,半導體行業是絕對的知識密集型行業。具體高到什麼程度,請參見我們此前的報告:《起底ARM》,建議通過這篇報告感受下晶片行業的專利可怕之處:不做一顆晶片、純賣晶片設計IP的ARM,市值能高達400億美元,甚至成為中美日歐國家層面的角力場。

本文將以存儲器為例,來對國內晶片專利欠缺程度做一個初探。

之所以選擇存儲器,是因為存儲器是半導體行業的最大分支,佔比甚至要超過邏輯晶片(也就是常說的處理器)達到三成以上。此外,壟斷存儲行業的三星、SK海力士、美光科技等巨頭,通過層層的專利網維持自己的壟斷地位,讓競爭對手和客戶苦不堪言,想必每個人都對2017年手機因為內存漲價還記憶猶新。

另外一層原因,是國內兩大存儲基地,長江存儲和合肥長鑫將進入實質性量產階段,業內傳言國家大基金二期也將大力支持,存儲將成為接下來幾年國內半導體領域最受鎂光燈關注的領域。

存儲器最重要的兩個產品分別是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和DRAM(動態隨機存儲),而這兩個產品的壟斷性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NAND行業,三星、鎧俠、威騰電子和SK海力士合計的市場份額超過80%;而英特爾近期計劃將NAND業務賣給SK海力士,一旦交易達成,則頭部玩家的市場份額將達到97%;DRAM的壟斷性不遑多讓,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市場份額合計超過90%。

圖1:DRAM存儲器和NAND存儲器市場格局,資料來源:Gartner,Trendforce

之所以形成這麼強的壟斷性,除了因為這個行業是極其燒錢外,存儲的專利牆又高又厚,成為後進者難以逾越的壁壘。本篇報告中,我們將以三個案例來直觀說明存儲的專利問題。

01 肉眼可見的差距

跟前文的壟斷地位一致,目前存儲器專利申請上,三星、 SK 海力士、東芝和美光科技在專利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對新入者形成了技術封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比你優秀還比你勤奮」。

中國大陸企業中只有中芯國際(SH:688981/HK:00981)與兆易創新(SH:603986),從 2012 年以後開始出現較大規模的專利申請數量,但跟頭部玩家存在幾個數量級的差異。

以存儲器行業全村的希望兆易創新為例,根據其2019年年報披露「截止2019年底,公司已積累1,195項國內外有效的專利申請,獲得581項國內專利、23項美國專利、3項歐洲專利。」即全球範圍內有效的專利僅26項。

而根據最新的美國商業專利資料庫(IFI Claims)報告,三星電子的專利數量是7.66萬件(也包含代工、面板、手機等其他諸多專利),SK海力士是7934件,美光是7488件;而這還是只涉及到專利數量而非質量的比拼。

圖2:全球存儲器專利主要申請企業及其申請趨勢,資料來源:incoPat,西部證券

02 悲壯的晉華

為了突破受制於韓美寡頭的局面,中國大陸2016年開始陸續成立了三大存儲基地,分別是:位於武漢的長江存儲,由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掛帥;位於泉州的福建晉華,由臺聯電提供技術支持;以及位於合肥的合肥長鑫,由兆易創新董事長朱一明帶隊。

三大存儲基地合計規劃的總投資金額超過4500億元;同時大量從海外公司高薪挖工程師、買技術。

可以說,國內拿出來最強團隊和最大的財力支持,擼起袖子參與存儲器這個全球大賭局。

雖然接近5000億元的總投資看起來很驚人,但是存儲器這個行業每年的資本開支,其實也就是以三星為代表的少數幾個寡頭的投入,就高達400-500億美元。換句話說,5000億人民幣,扔到全球的存儲器行業去燒,最多也就夠燒兩年的。

但不幸的的,這5000億的豪賭,已經有三分之一倒在了專利戰面前,這就是此前震動業界的福建晉華事件。

2017年12月份,當福建晉華高歌猛進的時候,美國存儲器龍頭美光以智慧財產權被竊為由,在美國加州起訴福建晉華與其合作方臺聯電,2018年10月份,美國商務部將福建晉華列入無法從美國公司購買元件、軟體和技術產品的實體名單,晉華成為中興通訊之後第二家被禁的中國企業。

福建晉華遇阻後,臺聯電只能被迫敗退,當年被寄予厚望的項目立即遭遇休克,估計當前已停擺一年多的晉華的命運只剩下變賣設備和廠房,從此淡出存儲這個高投入高產出的全球科技大賭局了。

另外兩個仍在局中的長江存儲和合肥長鑫,則通過合作與協議,以及自我研發嘗試避免重蹈覆轍。

以合肥長鑫為例,2019年5月,合肥長鑫對外公布,其DRAM技術來源於奇夢達,通過合作獲得了一千多萬份與DRAM相關的技術文件,以及16000份專利。此後合肥長鑫又與Polaris Innovations Ltd.、藍鉑世籤訂協議,獲得DRAM晶片技術文件和專利許可;據稱合肥長鑫聘請了前日本爾必達的高管。也就是基本獲得了日本和歐洲的技術背書。

說句題外話,讀者看到這兒可能冒出來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不自己研發?雖然國內存儲器公司都有部分自主研發,但存儲的底層物理技術基本一致,想要繞開別人的路徑幾乎無路可走。

此外,當年日本替代美國成為全球存儲霸主,後來韓國顛覆日本,其實初期都是靠引進海外技術,「拿來主義」並不可恥,只是要分外小心被人扣上「偷來」的帽子。

圖3:「聯美案」事件回顧,資料來源:招商電子

03 靠專利「苟活」的Mostek

第三部分提及一家公司,是美國的Mostek。國人可能對其非常陌生,實際上在上個世紀80年代,Mostek靠打敗大名鼎鼎的英特爾成功登頂全球存儲器第一的寶座。

後來由於日本的崛起才節節敗退,終於在1985年Mostek被廉價賣給法國公司Thomson,後來隨著Thomson和SGS的合併,被併入意法半導體

魔幻的是,雖然Mostek肉體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還有大把內存領域的專利,意法半導體居然靠這些專利,通過漫長訴訟其他存儲企業,賺取了數倍於收購Mostek的利潤。

其實,存儲器行業通過專利訴訟來賺錢的根本不是意法半導體的獨創,業內寡頭心照不宣都會這麼幹。我們可將其戲稱為存儲器行業的「割韭菜」,寡頭經常挑起各種訴訟,使得新進者本來就少得可憐的利潤,經常隨時被割一刀。

04 啟示與破

國家政策對晶片的支持力度一直相對比較大,我國政府自 2000 年以來將集成電路行業確定為國民經濟支柱性行業之一,出臺一系列政策進行指導和扶持。但真正對業界震動比較大的是2014年9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一期」)的成立。

在此之前,晶片是一個苦哈哈的行業,彼時中芯國際市值不到1000億港幣,中微公司(SH:688012)更是不為人知。後來,大基金一期投資扶持了諸多企業,甚至有了點石成金的效果,當然,這是後話。

另外的支持是2018年11月設立科創板,為初創的半導體公司打開一條綠色通道。截止到2020年10月,科創板上市的188家公司中,有半導體公司19家,總市值達到7150億元,佔科創板市值總額的24%,如果再加上半導體設備(如中微公司、北方華創等)和材料公司(如華特氣體等),可以說科創板的近一半都是半導體產業相關的。

政策的鼎力支持下,行業開始狂奔。根據行業協會統計,截止今年,全國規劃投建晶圓廠的投資額將超過1.5萬億人民幣,各種半導體產業園拔地而起。資本市場自然也不甘落後,半導體行業自2019年開啟了一波波瀾壯闊的牛市,大部分公司直接幹拔估值到了市夢率的區間。

一二級市場的半導體熱,也造就了一群財富新貴的清華理工男,間接也帶動相關從業人員工資水漲船高,而集成電路專業的高考錄取分數大有超過商科的趨勢。

但過熱的背後,隱匿著諸多問題與亂象。

首先存在的問題就是過度投資,尤其是低端產能的重複建設。最近以武漢弘芯為代表的爛尾半導體項目近期被媒體廣泛報導,讓大家看到了行業亂象。過度投資存在每一個國家政策大力扶持的行業,如2016年新能源騙補就如出一轍。

以上所有討論都集中在「錢」這個問題上,可以說以前苦逼的晶片產業一夜搖身一變成了香餑餑,缺錢不再是一個問題,甚至應該說錢多得泛濫了。

但一旦涉及到技術深水區,資本的作用則直線下降。就如本文主要討論的專利問題,就是國內晶片行業存在的另一個、也是一直被大家選擇性忽視的問題,導致行業發展處處受制於海外巨頭。

存儲器的專利貧瘠只是中國晶片行業的一個縮影,中國製造的從大到強之路,必須依靠的是人才和智慧財產權,這也正是我國整個晶片行業發展中亟需補強的短板部分。

圖5:中國半導體對外依存度極高,資料來源: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海關總署

正如前文所說,向世界優秀晶片企業學習、合作交流,甚至拿來主義都不可恥,可怕的是過於民粹認為閉門造車勒緊褲腰帶就能打破專利壁壘,比如眾志成城就能造出光刻機,其實比用愛發電高不到哪兒去。

另外一點,最好的避免被專利戰的方式仍然還是自身的強大,規避專利封鎖幾無可能,但可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武力來換取和平,這方是上策。

從企業家的角度來說,我們想說的是,過去靠代工、資源、地產等勞動密集和資本密集型的賺快錢的商業模式仍深入人心,扭轉企業家對智慧財產權的重視依然任重而道遠,1500億的晉華之殤只是一個警鐘,隨著中國在科技樹上的攀爬,我們將不得不直面更多的專利缺失帶來的考驗。

本文源自錦緞

相關焦點

  • 華為晶片之殤,路在何方?
    最近,在一則報導會上,華為一部門總裁說到了這樣的一則消息:華為的晶片儲備即將耗盡。中國大陸企業中芯國際目前代表著國內晶片製造的最高水平,但是目前其晶片製造技術遠達不到5nm,同時其製造技術也高度依賴美國。所以目前,14日之前,臺積電只能給華為提供1200萬顆麒麟晶片,但是華為手機年出貨量在2億臺左右,1200萬杯水車薪。
  • 議移動云:定位之殤、產品之殤、考核之殤、營銷之殤​
    ,當然也未有今天之期望,2020年70億的收入指標壓在這條戰線的每一個人身上。定位之殤移動雲以網際網路基因傳承的頂級公司亞馬遜、阿里為競爭和學習對象,本身無可厚非,但是所謂的定位似乎跑偏到了收入構成,定位為加快公有雲收入,期望公有雲、私有雲收入之比能夠達到7:3,而目前,似乎是顛倒之狀。
  • 麒麟之殤,路在何方?
    這個表態的潛臺詞就是:中芯國際大概率不能繼續給華為代工生產晶片。所以,華為高端晶片的生產已經完全被美國切斷。據報導,在9月14日之前,臺積電只能給華為生產1200萬顆麒麟9000晶片,華為近年手機出貨量在2億臺左右,這1200萬顆晶片是遠遠不夠用的,所以即將上市的mate40就是華為高端晶片麒麟系列的絕唱。
  • 國外ECU晶片斷供,國內汽車廠商陣痛,中國「晶片之殤」何時能解
    近日又一則有關半導體晶片的新聞,再次掀開了中國半導體「晶片之殤」的傷疤。據報導,由於全球半導體產能限制,導致國外汽車晶片廠商的ESP(電子穩定程序系統)和ECU(電子控制單元)這兩種車載電腦的核心晶片供應短缺。
  • 中國晶片之殤,華為被卡脖子,但美國頂尖人才卻來自中國
    中國晶片之殤,華為被卡脖子,但美國頂尖人才卻來自中國!有人說這是標題黨,但我要告訴你,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個事情今年6月份媒體其實已經公開報導過了。這個問題就很值得反思了,表面上看是華為晶片之殤,但卻折射了什麼問題呢?
  • 國產DDR4存儲晶片問世,長鑫存儲實現技術突破
    去年1~9月,國內存儲晶片進口量為2.5億臺,累計增長9.5%,進口金額為1139億元,累計增長4%。國內半導體行業並非不想打破這個局面,但半導體行業後來者難入局,除了需要高額的研發費用,專利也是繞不過去的門檻。
  • 680億!韓國半導體傳奇人物正式加盟,國產存儲晶片再度起航
    事實上,按照用途和類型來分,晶片有幾十種之多,以華為P40手機為例,巴掌大的手機裡集成了CPU、DRAM、NAND、電源管理晶片、射頻晶片等十幾種不同的晶片每種晶片負責手機的一塊功能,比如射頻晶片就負責收發無線信號,沒有它手機就無法打電話;音頻編解碼晶片負責把聲音給解碼出來,沒有它我們刷抖音就會沒聲音……
  • 麒麟之殤 華為究竟路在何方?
    麒麟之殤 路在何方其他的代工廠,要麼產品不外賣,要麼技術不合格。自研代工這條路走不通,華為只有外採第三方晶片。雖然華為近期以18億美元與高通達成了專利和解,也希望通過此舉改善當前的局面。不過,高通財報會議中明確提到,目前兩家公司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業務往來,高通給出的業績預期中也沒有涉及華為的信息。而美國禁令將徒令高通損失80億美元的商機。這80億美元的「大禮包」將砸在誰身上呢?
  • 國產DDR4存儲晶片終於來了,長鑫存儲如何實現技術追趕?
    如果說處理器等領域,中國半導體行業還有些存在感,那麼存儲市場就幾乎為零了。目前,全球DRAM市場基本上被美韓瓜分,三星、SK海力士、美光的全球市場份額合計在95% 左右,中國龐大的存儲晶片需求,只能依賴進口解決。現在,中國廠商長鑫存儲終於發布了第一顆DDR4規格的內存條。
  • 合肥長鑫,中國存儲晶片的20年接力
    ,一年超過3000億美金,而其中有超過800億美金來自於內存晶片:即DRAM晶片和NAND晶片。 DRAM晶片主要用於存儲app運行時的緩存,NAND晶片主要用於存儲照片、視頻等大容量資料, 一部起步的iPhone 11 ,就由4GB DRAM 晶片和64GNAND晶片組成手機的信息存儲系統。 在半導體系列第一篇中,我們介紹了長江存儲,中國的NAND晶片的攻堅者。
  • 寒冬中的取暖之殤
    可是這樣的工程改造之後,在冬季的來臨之下,卻從無數的農民家庭的眼神中,看到不盡的「取暖之殤」。非但煤改氣的工程,沒有讓廣大農村的人民感受到身心的溫暖,反而帶來的是寒冬之下的"寒心之痛"。原因是什麼呢,下面我們為大家解說一下,廣大農民在寒冬之下「寒心之痛」的原因。煤改氣之後,農民家庭取暖費暴增。在2020年的疫情之下,所有家庭收入大幅減少的同時,卻增加了一項「不得已的巨額開支」。
  • 臺積電、中芯國際指望不上,華為晶片之殤揭露出國內晶片產業現狀
    關注我們導語:在近幾年,我國的科技發展無比之快,在眾多優秀的企業中當屬華為的表現最為突出,其在晶片設計領域所取得的成就讓國人無比自豪,但不幸的是華為的晶片生產因某些原因被限制。可能很多朋友心中都有個疑問,目前國內的晶片產業是何現狀呢?關於這個問題,倪光南院士的一席話道出了真相。華為晶片之殤相信不少朋友已經關注到,華為在二季度的全球手機出貨量已經登上全球第一的寶座,雖然這一成績有大半來自國內市場,但關鍵還是在於華為手機具備強悍的性能和良好的體驗,而這一切的都是建立在強大的麒麟晶片之上。
  • 英特爾專利侵權中科院?索賠2億或被禁售晶片
    ,而且在晶片製造技術上,也擁有很強的市場地位。 FinFET技術現階段不可或缺現在,FinFET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晶片製造中,幾乎是全球主流晶圓廠的最佳選擇。雖然英特爾現在在晶片製造技術上落後了,但是英特爾在FinFET技術的應用上卻是最早的,其2011年的22納米工藝,就已經開始使用該技術,隨後臺積電等才跟進。
  • 深度|借晉華DRAM事件解構我國存儲晶片產業瓶頸
    另外,DRAM存儲晶片還包括晶片安全和晶片製造與封裝技術。 02 專利:集中於韓、日、美企業 我國存儲晶片產業發展較晚。目前,以投入NAND Flash市場的長江存儲、專注於移動存儲晶片的合肥長鑫和致力於普通存儲晶片的福建晉華三大企業為主。
  • 中國計算機晶片之殤
    它是在臺灣製造的,這是技術差距持續不斷的最新例證,阻礙了中國努力實現晶片製造的自給自足。半導體行業分析師認為,中國最好的晶片製造商比其國際競爭對手落後多達十年之久。儘管有長期的財政支持,中國電子硬體集團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不斷提高,而中國晶片設計公司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 今天,是華為晶片之殤
    經歷過夢幻般的2020上半年,同樣的,終於到了華為晶片受斷供的最後一天。此前根據數據顯示的2019年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達到2.4億部,而2020年上半年中華為手機還在增長期,但是經過今天之後,可能會出現斷崖式下降更有甚華為旗艦手機可能會成為絕版。之前餘承東親口說華為Mate 40將成為搭載最後一代高端麒麟晶片的絕版手機,因為國產的高端晶片能力還跟不上。
  • 2020年中國信創行業之存儲發展前景分析 藍光存儲和半導體存儲國產...
    該些規格技術專利從CD、DVD一直延續至藍光存儲(例如尺寸大小等),生產過程中涉及該專利池,需要與One-Blue, LLC.籤署註冊協議並向該專利池支付專利授權相關費用。除了底層基礎技術需要授權外,全球共9家底層編碼策略通過國際藍光聯盟認證,其中僅有紫晶存儲一家中國企業,由此可見我國藍光存儲的國產化率不足10%。
  • 深陷美國官司,聯電撤資,福建晉華400億晶片項目何去何從?
    2018年1月,聯電開始反擊,向福州市人民法院遞交訴狀,控告美光在DRAM以及固態硬碟等存儲產品涉嫌侵害聯電大陸公司的專利,此舉導致美光26種晶片產品在國內遭到禁售;2018年底,美國司法部再以經濟間諜等罪起訴聯電
  • 全球存儲晶片市場已高度集中甚至壟斷,存儲晶片國產化之路勢在必行
    全球半導體貿易協會(WSTS)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為5000億美元,其中,存儲器市場規模1155億美元,佔比高達22%。 巨頭瓜分全球,高度壟斷 存儲器的核心是存儲晶片。以斷電後數據是否丟失為劃分依據,存儲晶片可分為「易失性晶片」和「非易失性晶片」兩大類。
  • 華為與高通握手言和,18億美元擺平專利,高端晶片依然短缺
    美國當地時間7月29日,高通公司宣布與中國華為的專利訴訟和解,並籤署了新的長期許可協議。該協議還包括一項交叉許可,其中涉及到華為的某些專利。根據這份新的合同,從第3季度(7~9月)開始,高通除了得到許可費以外,還從華為公司獲得18億美元的和解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