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面波導、微帶線、帶狀線和其他平面傳輸線之間的區別_騰訊新聞

2020-12-16 騰訊網

平面傳輸線用於在絕緣的平面基板上傳輸各種模擬、射頻和數位訊號,頻率從千赫茲到數百兆赫不等。平面傳輸線由具備一條或多條平行金屬跡線的單層或多層金屬跡線構成。常見的平面傳輸線類型有:帶狀線、懸浮帶狀線、微帶線、共面波導,槽線和像線,包括對應類型的一些變體。不同類型的平面傳輸線的主要傳輸模式、最大頻率、特徵阻抗範圍和空載Q值也不同。

平面傳輸線的類型

帶狀線:置於電介質襯底中,介於兩個接地面之間的「帶狀」導線。

懸浮帶狀線:一條懸置於接地面之間的帶狀線,氣隙位於帶狀線的上方和下方。

微帶線:在電介質襯底頂部的帶狀導線,並在基板下方具備接地面。

共面波導:兩個接地面平行的帶狀導線,且在同一電介質襯底上置於帶狀體的兩側。

槽線:在電介質襯底的同一平面上隔離兩條金屬跡線的槽。

鰭線:槽線旋轉+/- 90度插入矩形金屬波導的E平面。

像線:在金屬質平面上帶有電介質的電介質平板波導。

通常來說,平面傳輸線的外部、頂部或底部跡線與內部跡線接地,作為信號跡線。這些物理結構促使了各種傳輸線模式的開發,即:橫電磁(TEM)模、橫電(TE)模、橫磁(TM)模、準TEM模,縱截面電(LSE)模和縱截面磁(LSM)模,具體取決於平面傳輸線的配置。

平面傳輸線的電性取決於場力線在空氣和襯底(電介質)中的分布情況,以及場力線與信號和接地跡線或金屬層的耦合方式。

平面傳輸線的主導模式

帶狀線:橫電磁(TEM)模

懸浮帶狀線:橫電磁(TEM)模、準TEM模

微帶線:準TEM模

共面波導:準TEM模

槽線:準TE模

鰭線:縱截面電(LSE)模、 縱截面磁(LSM)模

像線:橫電(TE)模、橫磁(TM)模

最大頻率(典型值)

帶狀線:60 GHz(吉赫)

懸浮帶狀線:220 GHz

微帶線:110 GHz

共面波導:110 GHz

槽線:110 GHz

鰭線:220 GHz

像線:>100 GHz

特性阻抗範圍(襯底相對介電常數為10)

帶狀線:30 – 225 Ohm(歐姆)

懸浮帶狀線:40 – 150 Ohm

微帶線:10 – 110 Ohm

共面波導:40 – 110 Ohm

槽線:35 – 250 Ohm

鰭線:10 – 400 Ohm

像線:~26 Ohm

空載Q值(襯底相對介電常數為10)

帶狀線:~400

懸浮帶狀線:600 @ 30 GHz

微帶線:250 @ 30 GHz

共面波導:300 @ 30 GHz

槽線:200 @ 30 GHz

鰭線:550 @ 30 GHz

像線:2500 @ 30 GHz

帶有「鬆散」場力線的平面傳輸線也可能與襯底上的金屬層或附近的任何金屬外殼或結構耦合。這可能會導致平面傳輸線出現額外的、所不希望的偽模式。因此,存在各種平面傳輸線類型及其變體,它們在信號跡線附近甚至完全圍繞信號跡線使用緊密耦合的接地結構。儘管這些緊密耦合的傳輸線往往伴隨較高的導體損耗,但它們同時也伴隨著較低的輻射損耗、更好地抑制偽模式以及更高的頻率性能。對更大的接地或屏蔽的權衡有:額外的成本、重量以及可能會增加襯底和金屬層製造公差的性能靈敏度。

每種傳輸線類型及其變體的製造也存在多種多樣的複雜性。例如,單層上只有表面跡線的平面傳輸線——比如標準共面波導或槽線等,與需要兩層金屬或接地共面波導、且通過其金屬化通孔將表面接地跡線連接至地底層的微帶線相比,可能成本更低,也更易於製造。

常見的帶狀線變體

懸浮帶狀線

雙側懸掛帶狀線

雙導線

常見的微帶線變體

懸浮微帶

倒置微帶

內置微帶

限波倒置微帶

常見的共面波導變體

底部接地或共底共面波導(GBCPW或CBCWG)

接地共面波導 (GCPW)

共面帶

嵌入式共面帶

常見的槽線變體

對立槽線

雙側槽線

常見的鰭線變體

單側鰭線

雙側鰭線

對立鰭線

強耦合對立

絕緣

資源

Jarry,Pierre;Beneat,Jacques,《小型分形微波和射頻濾波器的設計與實現》,Wiley,2009 ISBN 0-470-48781-X。

Edwards,Terry;Steer,Michael,《微帶電路設計基礎》,Wiley,2016 ISBN 1-118-93619-1

Wanhammar,Lars,《MATLAB模擬濾波器的運用》,Springer,2009 ISBN 0-387-92767-0

Rogers,John W M;Plett,Calvin,《射頻集成電路設計》,Artech House,2010 ISBN 1-60783-980-6

Maloratsky,Leo, 《無源射頻與微波集成電路》,Elsevier,2003 ISBN 0-08-049205-3

相關焦點

  • 如何區分傳輸線權衡的微帶線和帶狀線?
    < h2>區分傳輸線權衡的微帶線和帶狀線 微帶線和帶狀線具有鮮明的特性,因此了解這些差異可以幫助您確定最佳選擇。雖然兩種傳輸線技術都可用於信號接口和無源元件,但必須了解每種結構的優缺點。如果您擔心的是信號隔離,那麼帶狀線具有很大的優勢,因為它是自我屏蔽的;另一方面,如果線路損耗和受控阻抗是您的首選,微帶線就是解決方案。 帶狀線:帶狀線是一種三導體結構,傳輸線夾在兩個接地層之間。由於其配置,導體的寬度比微帶的寬度窄,阻抗相似,需要更嚴格的製造和相同介電厚度的介電常數容差。 微帶:微帶由上面的頂部導體組成接地平面,由介電層隔開。
  • RF和混合信號PCB布局最佳指南(專家應用筆記)
    目錄 引言 射頻傳輸線 -微帶線 -帶狀線 -共面波導(接地) -特徵阻抗 -傳輸線彎角補償 -傳輸線換層 信號線隔離 接地區域 偏壓和接地層的特殊考慮事項 電源(偏壓)走線和電源去耦 去耦和旁路電容的選擇 旁路電容布局考慮事項
  • 電巢學堂:高速PCB設計基礎知識(必備):傳輸線
    和電阻,電容,電感一樣,傳輸線也是一種理想的電路元件,但是其特性卻大不相同,用於仿真效果較好,但電路概念卻比較複雜; 3. 傳輸線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特徵:特性阻抗和時延。
  • 電巢:射頻和數模電路PCB一般布局設計指南
    關於這些傳輸線的指南包括討論微帶線、帶狀線、共面波導(地)以及特徵阻抗。也介紹傳輸線彎角補償,以及傳輸線的換層。 微帶線 這種類型的傳輸線包括固定寬度金屬走線(導體)以及(相鄰層)正下方的接地區域。例如,第1層(頂部金屬)上的走線要求在第2層上有實心接地區域(圖1)。
  • 高速PCB設計必備基礎知識:傳輸線
    信號會產生反射,就是因為PCB上的走線具有一定的阻抗,線上阻抗與輸出端的阻抗不匹配,就會導致信號反射。信號在PCB中傳輸會有延時,如果時序沒有匹配,系統就會罷工。這些都是因為傳輸線產生的問題。
  • 傳輸線理論基礎
    對於PCB來說,常有微帶線和帶狀線兩種微帶線通常指PCB外層的走線,並且只有一個參考平面帶狀線是指介於兩個參考平面之間的內層走線下圖為微帶線和帶狀線示意圖及其阻抗計算公式,可以從這個公式中看出,阻抗和那些因素有關,但是實際工程應用中,都是用一些專業軟體進行阻抗計算,比如Polar
  • 答題| 學習筆記之傳輸線基礎
    關於微帶線和帶狀線的問題,他們都可以提供傳輸信號的路徑,所以答案肯定是可以傳10G信號的。至於為什麼大多數高速信號都走成帶狀線,那就要看這兩種傳輸線的特徵,對路徑進行一些取捨了。很多人喜歡微帶線的好處:可以不用額外的打孔,尤其是在表貼焊盤器件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線路很短,那麼用微帶線是完全可以的。
  • 學習筆記之傳輸線基礎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貌似我們經常碰到當懷疑PCB走線有問題,然後把線刮斷再從外面飛根線就沒問題了,此時飛線不就是一根嗎?怎麼就可以傳輸信號了呢?其實這裡忽略了一點,雖然在外面飛了根線,但PCB上面還有其他的平面,這個平面就相當於返迴路徑,和我們的PCB上單端信號一樣,信號管腳之間連接確實只有一根,但如果沒有地平面,那麼信號是傳輸不了的,這個地平面就構成了返迴路徑。
  • Microwave Office 微波平面電路設計工具介紹
    引言 從八十年代開始,國際上微波電路技術已經從傳統的波導及同軸線元器件和系統轉移到採用微波平面電路(又稱微波集成電路或微波印刷電路), 其特點是把電路印製在介質基片平面上。 體積,重量和成本都大大減小。 除了微帶,共面波導,槽線,懸置線等無源電路以外, 微波半導體器件也可以集成在平面電路上, 構成混合微波集成電路。
  • 傳輸線的特性阻抗分析
    單端傳輸線特性阻抗與傳輸線尺寸、介質層厚度、介電常數的關係如下:與跡線到參考平面的距離(介質層厚度)成正比與跡線的線寬成反比與跡線的高度成反比與介電常數的平方根成反比單端傳輸線特性阻抗的範圍通常情況下為 25Ω至120Ω,幾個較常用的值是28Ω、33Ω、50Ω、52.5Ω、58Ω、65Ω、75Ω。
  • 差分線的那些事之TXRX為什麼要分層
    在之前的傳輸線基礎文章中提到過,傳輸線的速度不是由信號本身的頻(速)率決定的,而是由電力線穿過的介質的有效介電常數決定的。而在帶狀線中,導體周圍的介質材料可以說是均勻的(上下材料之間差異不大),對於電力線來說,有效介電常數始終等於體介電常數,此時差分線的驅動模式對傳播速度基本沒有影響,即差分信號(奇模)與共模信號(偶模)速度是相等的。如下圖一描述了兩種模態分別在微帶線和帶狀線狀態下的電場分布。
  • 我國自研「高性能WR1800波導定向耦合器」優於同型號的進口產品
    波導元器件是指利用波導構成的對電磁波進行控制或處理的元器件。可分別用作定向傳輸、匹配、衰減或吸收、功率分配、模式(波型)變換、隔離、濾波、移相和放大、混頻、檢波、倍頻、振蕩、開關等。波導元器件分為無源和有源兩大類。無源波導元器件中不包含電子管、半導體管之類的成分。有源器件是指具有放大、調製、檢波、變頻和產生微波、毫米波和亞毫米波振蕩等功能且必須供電的器件。
  • 傳輸線理論
    01說完了我們高速理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術語後,我們這周給大家分享的是傳輸線。我們知道,信號是需要在一定的介質和載體上面傳輸的,所謂的載體,在我們接觸現在所知道的PCB傳輸線之前,其實有很多其他的表現形式,如下圖所示,例如雙絞線,同軸這些。
  • 24GHz微帶陣列天線設計技巧
    在大於10GHz的頻段,PCB微帶印刷天線相對于波導縫隙天線、透鏡天線、反射面天線等其他天線具有明顯優勢。成熟的PCB加工工藝可以有效控制微帶天線製作成本,天線板、射頻板以及低頻數模電路板的多層混壓技術還使得整個射頻系統具有很高的集成度。Rogers公司生產的RO4350B板材具有優越的高頻性能和很低的製作成本,在商用射頻系統中得到廣泛應用和驗證。
  • 一種波導功分器的研製
    傳統的微帶傳輸線功分器(如威爾金森、分支線電橋、環形電橋等),Q值低,易實現寬帶,但具有損耗大、功率容量小等缺點。基于波導傳輸結構的功率分配器(如H面T分支、E面T分支、魔T等)損耗小於普通的平面傳輸線,具有功率容量大等特點,因而廣泛應用於高功率場合 [1] 。它們都是通過在波導內加上額外的匹配元件來抵消波導不連續性所帶來的影響,從而實現匹配的。
  • 基于波導的Ku頻段八路寬帶功分器設計
    矩形金屬波導相對微帶結構具有功率容量高和低損耗的特性,將其用於功率分配/合成網絡能夠有效地提高功率合成效率;常用的波導功分/合成結構有T分支、Y分支、波導定向耦合器、波導分支線耦合器及魔T等,其中波導T分支結構簡單、尺寸小、應用靈活,但傳統的波導T分支匹配方式無法實現寬帶,若想覆蓋整個波導波段需採用一些特殊的匹配方式。
  • 微帶天線的應用與分類
    早在1953 年,Deschamps就提出利用微帶線的輻射原理製成微帶天線的概念。直到微帶傳輸理論模型以及對敷銅的介質基片的光刻技術發展以後,Munson和Howell等學者才研製出了第一批實用的微帶天線。   七十年代以後,微帶天線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在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上都進一步發展,並且顯示出它在實際應用上的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