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自行車大國,無論生產製造還是保有量都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今年產銷兩旺,出口數量暴增。但是,也將自行車產業中一個最薄弱的問題顯現,自行車的核心部件,也是利潤佔比最大的配件——變速器卻長期被國外品牌佔據。也就是說自行車王國卻被變速器卡住了。
"現在市場上80%的自行車變速器,都是日本和美國的產品。國內市場1000元以上的自行車變速器,一年需求約800萬套,95%的份額被日本禧瑪諾和美國速聯佔據。"(據上海市自行車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餘世光)
上面說的自行車變速器其實是指一整套自行車變速系統,它每一個零部件的協作來實現的,包括了花鼓、塔輪、前撥鏈器、後撥鏈器,鏈條,手柄、變速線和線管。它通常包含6大部件,每個部件又由多個零件組成。但是為何在材料和加工設備都高速發展的今天還未能攻克,還讓國外品牌獨佔鰲頭呢?
六大部件暗藏玄機,系統配合十分關鍵
變速器看起來簡單,實際上非常精密。6大部件怎麼配合好?從材料到結構,從壓鑄、鍛造到碳纖維加工工藝,均有涉及。部件間的協調平衡是最難掌握的,外行人很難弄清楚該從何處著手。總共有100多個零件組成,其中有一個零件出了問題,也就可能會影響另外的100多個。
變速器是精密複雜的機械系統,製造精度達到微米級別,並且在各種溫度條件下,在長期使用磨損中,甚至各種工況下都要保持穩定,那就需要相當高的技術含量。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好材料,也有了高端工具機,為何我們沒能搞定這個系統,一是單個部件的製造並沒能解決系統問題, 6大部件之間如何配合好,從材料到結構,從壓鑄、鍛造到碳纖維加工工藝,都需要逐一攻克。最難掌握的是部件間的協調平衡,外行人很難弄清楚該從何處著手。舉個例子,變速的時候,國外產品響聲清脆,我們的產品一開始沒聲音,這裡涉及幾十個彈簧的彈力的比例關係。
如果說製造技術可以通過時間和積累還能攻克的話,還有"攔路虎",首當其衝就是專利壁壘,無論是行業巨頭禧瑪諾,還是速聯,他們將專利和品牌打造成了銅牆鐵壁。這兩家一個是百年企業,一個也有30年,僅僅在中國就申請了2400多件專利,更別說在全球的專利數量了。
也許我們花了很長時間解決了部件問題,又要繼續研究配合問題。等到我們全都解決了,又會發現專利已經形成了壁壘,在你研發的路上布下的天羅地網,畢竟那是他們吃飯的傢伙。
即便是你僅能解決製造問題,也能繞過專利,形成自己的智慧財產權,還有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在你面前,就是整個自行車市場也就千億元,分到變速器也就百億元,更何況你要面對的是要和巨頭搶飯碗,營銷、品牌的弱勢又是很難。
有朋友說百億市場也不錯了,為何不試試看。實際上自行車產業隨著交通科技的發展利潤空間已經十分薄了,很難負擔高額的研發費用。作為傳統行業又很難受資本青睞,一些國內老牌自行車企業基本也不是靠著自行車作為主要盈利點,即便是自行車業務也主要依靠OEM訂單,而這些訂單客戶有自己的部件喜好。
既然這樣高檔零部件都已經形成了這樣的局勢了,那麼會不會和原子筆筆尖一樣形成難以逾越的門檻呢?這個核心部件的短缺是否影響我們自行車行業的發展呢?
其實我們的國產自行車部件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即便是本文提及的變速器在在性能上基本能夠實現95%左右,有著微小差距,雖然這個差距想要縮減很難,也是核心中的核心。
但是也不意味著我們沒有機會,現在變速器已經進入了電子調速產品時代,雖然國外的機械變速器已經歷經了幾十次的產品迭代,但是電子變速器我們又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乘著市場重新增長,還是有機會在產業鏈條上重新布局,在高端零部件上獲得機會仍有可能。
2020年1-6月自行車行業運行情況。1-6月,全國規模以上自行車製造企業營業收入692.8億元,同比增長4.1%,實現利潤總額28.7億元,同比增長24.8%。(工信部)
並且我們有完備的產業供應體系,諸如車架、零配件、烤漆、橡膠輪胎等已經完備的運行多年,無論是產量和成本優勢十分明顯,即便是產業轉移多發的情況下,這個優勢還是十分耀眼。
自行車產業的遭遇其實在中國製造發展過程中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大而不強,需要重新審視再出發。以前有人說原子筆芯難,最終在產業升級中我們搞定了。後來還有類似於手機製造的超薄玻璃,也一點點的突破了。要說核心零部件難,難就難在那份堅持,難就難在專有領域的那份深耕細作的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