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牌消金角逐進入下半場,為了避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甩下車,消費金融公司急需擴充註冊資本,以支撐規模擴張。
撰文 | 木音
出品 | 消費金融頻道
監管趨嚴、巨頭玩家湧入,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擴張速度相較前幾年明顯下降。進入下半場後,持牌消金公司的競爭核心在於場景、風控和融資渠道。
2018年至今,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大規模增資擴股,以適應監管要求和市場競爭。近日,北京銀行近期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參與北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增資擴股的議案》,擬出資7500萬元參與北銀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增資擴股。
據不完全統計,在已開業的27家持牌消金公司中,21家公司均有過至少一次的增資行為,增資比例從31%到2233%不等。其中,捷信、馬上、興業消費金融的增資幅度位居行業前三。
捷信消費金融註冊資本先後經過四輪增資,從3億至70億,增資比例2233%;馬上消金註冊資本由3億增加至40億,增資比例1233%;興業消費金融註冊資本從3億增至19億,增資比例533%。
今年以來,除了北銀消費金融透露增資外,還有多家消費金融公司增資。晉商消費金融對外發布增資公告,提出擬以1.48元/股的資產評估價格為基準,以市場成交價為定價依據(不低於資產評估價格)募集普通股不超過5億股,所募資金將用於補充資本,以支撐業務的可持續發展並滿足監管關於資本充足率的要求。
增資公告顯示,晉商消費金融當前註冊資本為5億元,此次增資股份數合計不超過5億股,增資完成後,融資方股份數合計不超過10億股。按照最高5億股計算,晉商消費金融註冊資本可能增至10億元以上。
四月份,華融消費金融完成了一輪增資,增資後其註冊資本由6億元增加至9億元。華融消費金融這輪融資歷時2年多,大股東華融仍扮演了主要角色,而其他股東似乎並未表現出較高的興趣。
早在2017年12月,華融消費金融就宣布啟動增資,擬將註冊資本將由6億元增至16億元。二股東合肥百貨當時稱擬出資2.3億元參與對華融消費金融的增資,然而在去年底,合肥百貨宣布放棄華融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增資優先認購權。
五月份,湖北銀保監局發布批覆,同意湖北消費金融增資擴股,變更後其註冊資本由5億變更為9.4億元,其中玖富子公司特易數科持股24.47%,成為湖北消費金融的二股東。
從往年增資情況來看,消費金融公司在2018年迎來了增資高潮,招聯、中郵、中原等8家消費金融公司增資,行業共計增資共增資67.99億元。其中,中郵消費金融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直接從10億元增至30億元。
2019年,消費金融公司增資達到高峰,共有10家機構完成增資變更,行業共計增資65.72億元。相較2018年,2019年增資的消費金融公司數量有所增加,並且度小滿、新浪等網際網路公司通過增資布局持牌消費金融業務。
截至目前,開業的消費金融公司中,註冊資本最高的為70億元,最低為3億元。若以10億為統計口徑,註冊資本超過10億元的有15家,成為持牌消費金融的中堅力量。
未開業的消費金融公司中,螞蟻消費金融初始註冊資本就高達80億元。消費金融行業分化正在加劇,今後,消費金融公司增資熱潮很可能仍將持續,行業集中度也會有所上升。
實際上,目前消費金融公司一超多強的兩極分化局面已經比較明顯。以螞蟻消費金融、招聯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為代表的頭部機構,具有豐富的場景、技術、流量和資金支持,形成強者恆強的格局。
相比之下,大部分消費金融公司因為槓桿限制和資金匱乏體量維持在百億左右。然而,消費金融公司想要大規模發展就面臨註冊資本金的限制,消費金融公司增加資本金渠道有限,目前主要靠股東增資,但是股東資金也有限。
已獲牌的消費金融公司中,早期以銀行係為主導,當前漸漸向網際網路系靠攏。螞蟻、陸金所、度小滿、攜程、新浪、唯品會等融入持牌消費金融業務中,金融科技成為持牌消金的競爭核心。
隨著更多有流量、有技術優勢的機構入場,讓消費金融行業經歷一場劇烈震蕩洗牌。今年以來,平安、小米、光大消費金融已經開業,註冊資本都在10億以上,並且均是以存量身份進場。
競爭越激烈,行業趨勢越明顯。眼下,消費金融市場從網際網路過渡到金融科技,科技成為驅動消費金融公司業績增長的核心要素,無論是線上獲客、場景搭建,還是智能風控、智能貸後管理,科技之於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已成為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