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歌
編輯 | 方婷
俗話說,萬物皆有鄙視鏈,然而在學歷競爭層面,這條「隱形的鄙視鏈」似乎越來越像是輿論場上的主旋律。
海歸看不起國內大學,211看不起二本三本,本科畢業看不起大專學歷的……
學歷鄙視鏈
2020年即將結束,進入下一個十年,隨著學歷焦慮的蔓延,正在求職的大學生、初入職場的新人、打拼多年的的職場人,都在考慮一個共同的問題:
一份不夠出彩的學歷,真的會限制一個人的發展嗎?
輸在學歷起跑線上的人,又該如何彎道超車?
中國人的學歷真相
本科畢業,就跑贏了96%的人
近些年來,就業市場上瀰漫著「985、海歸爛大街」的論調,進一步渲染學歷焦慮。
但如果說,高學歷已經不值錢、白菜價、一抓一大把,那麼你可能對中國人的普遍學歷層次還沒有正確的認知。
如果你拿到過高中畢業證,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你的學歷就超過了全國77.04%的人。
高中畢業學歷在全國佔比
不過,第六次人口普查已經是十年前了。按去年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國高中入學率已高達89.5%,高中學歷已經不值錢。
我國高中入學率
如果你摸到了大專的門檻,就已經超過了全中國90.71%的人,同時贏了一半同齡人。
如果你順利本科畢業,成為了那五千萬分之一 (5330.9萬人) ,就超過了96.2%的人。
我國大專、本科學歷佔比
其中一本佔了多少呢?
每個省都不同,每年一本錄取率大概在高考人數的15%左右。
能達到985和211的人數就更少了,今年我國應屆畢業生人數874萬,211畢業生佔比3.11%,985畢業生佔比只有1.66%。
985、211畢業生佔比
總結一下,站在鄙視鏈頂端的985和211以及研究生少之又少,非985、211的雙非大學生甚至沒有本科學歷的人才是沉默的大多數。
為什麼說「沉默」?因為在最近十年,211和985大學儼然成了職場起步條件。
當你在網際網路的輿論場上看到二本這個詞,通常都與迷茫、焦慮等關鍵詞連在一起,就更別提二本以下的學歷了。
檢索二本學生的相關文章
所以,二本生就真的沒前途了嗎?如果是專科生,是不是更加註定畢業即失業?
首先,我們模擬一下,如果你是應屆生,一張非985、211的普通大學畢業證拿在手裡,能找到一份什麼樣的工作?
不誇張地說,有幾類工作對你來說已經是hard模式。
有一些網際網路大廠會帶上有色眼鏡。注意,我們說的是每個領域裡的超級大廠,因為馬太效應,網際網路大廠的人才資源集中度正變得越來越高。
有句話說:「90後想進網際網路大廠的樣子,像極了60後渴望進國企的樣子。」
網際網路大廠可能提供的福利
進大公司,意味著穩定的前景,租房補貼、購房免息貸款等福利,當然,也意味著24小時待命的工作狀態,以及修不完的「996福報」。
但在權衡之下,大廠仍然是很多大學生校招時的首選。
華為的員工規模在2019年就已經接近20萬人, 字節跳動的全球員工今年年底將達到10萬人。
華為、字節跳動員工規模
非985、211不要,這點雖然在大廠的職位描述裡不會寫明,但已經是很多HR心中的行動準則。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應屆生拼命給大廠投簡歷,但從來沒有回音的原因。
那麼,學歷歧視為什麼能蔓延成一股風氣?沒有這塊敲門磚,路還能走通嗎?
學歷如何限制了你的出路
去年,騰訊校招接收了幾十萬份簡歷,但最終發的offer只有3000多,錄取率不超過3%。
今年情況更慘烈,尤其在門檻較低的非技術類崗位,某知名網際網路公司的報錄比達到3000:1,作為對比,2021年國家公務員最熱報考崗位是2774:1。
這麼多的簡歷擺在HR面前,通過學歷對候選人進行初篩,對HR來說是效率最高的方法,因為在他們看來,學歷,雖然不代表工作能力,但起碼代表了在某一階段的學習能力。
在這種環境下,非211、985的雙非大學學歷連擺上BOSS桌面的機會都沒有,甚至985們也只能為C9聯盟和海歸讓位。
這種高效但冷酷的篩選,造成的直接後果是,二本學生正在逃離雙選會。
雙選會本來是畢業生離校前,能參加的最後一場大型招聘會,俗稱母校最後的良心。
但近幾年,雙選會反而成了二本學生的心結,因為即便是母校良心,也沒能提供太多選擇。
985、211、二本學校雙選會現狀
不是說二本學校的雙選會上沒有好的企業,但這樣的公司,能提供的核心職位是有限的。一些管培生的名額,往往也優先放在985、211學校的雙選會上,排到二、三本和專科院校的時候,多半剩下了替代率最高的銷售崗。
很多中等規模以上的網際網路公司對專科學校只有一種崗位需求,那就是銷售。
根據《就業藍皮書:2020年中國高職生就業報告》,2019屆有9.8%的高職畢業生從事了銷售,排行第一。
說到現在,肯定有人想問,二本也不算好考的,尤其在河南這樣的高考大省,今年的二本錄取率也只有17%,放在前幾年,考上二本家裡是一定要擺慶功宴的。
但近幾年,二本畢業生就業為什麼變得如此狼狽?
原因要從近十年教育和就業的變化裡去找尋。首先,這跟經濟大環境有關係,因為近一兩年大環境及疫情原因,經濟增長不可避免地放緩,直接反映到公司上,就是放出的崗位有限。
另一邊,從1999年算起,大學已經維持了超過二十年的連年擴招。
一邊是入口變大,一邊是出口變窄,所以每個人必須付出更多成本去爭奪資源,花時間和金錢提升學歷。
1998-2018年本科招生情況變化
有沒有感覺到一絲熟悉?沒錯,這就是內卷,學歷歧視也是內卷的一部分。
2020年研究生擴招幅度
除了本科生擴招,同樣的擴招浪潮還蔓延到了研究生。2020年,全國研究生擴招20%,預計碩士招生100萬。
1998-2018年碩士招生情況發展變化
有心人可能已經注意到,碩士擴招的幾個峰值時間點,和幾個事件不謀而合。
2003年,2009年,和2020年,分別對應非典、金融危機,和新冠肺炎。
擴招對應時間點關鍵大事
擴張的目的之一,還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
另一方面,考研也是二本學生改變自己學歷背景的第二次機會,在18-35歲用戶比例佔到78%的「學習」網站b站,考研有專門的頻道,播放量10億,「雙非逆襲」「成功上岸」是其中的關鍵詞,在娛樂功能為主的抖音,考研話題的瀏覽量也有79億。
前僕後繼的年輕人,擠破腦袋也想拿到一張登上高學歷殿堂的船票。
高學歷真的等同於高收入?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疑惑,學歷真的是一分貨值一分錢嗎?拼死拼活掙一個好學歷,真的能拼來更優厚的薪資待遇嗎?
這個問題,如果從統計概率上來看,高學歷高起薪確實是普遍現象。
根據《2019屆中國高校畢業生薪酬報告》,本碩學歷的起薪差距為2778元。
各學歷畢業生月薪差異
在某知名國產硬體大廠,本科一般起薪在8000-10000元,碩士在10000-12000元。
某知名國產硬體大廠本碩起薪線差異
一個中等規模的網際網路公司,本科起薪6000元,碩士8000元,甚至一本和二本的起薪也會有500元的差距,碩博的差距更大,幾乎翻倍。
中等規模網際網路公司本碩起薪線差異
但可以肯定的是,學歷和工資的相關性正在縮小,尤其是本科與碩士之間。
如果把時間拉長,我們會發現,在2010年,本碩起薪相差60%,而如今縮小到了46%。
本碩起薪差距十年間變化
總體來說,學歷歧視這種不健康的現象正在得到更多人的重視,具體到個人,學歷和財富的相關性也可以縮小。
比如,並不是所有的崗位都看學歷下菜碟兒,工科和技術類的崗位確實是學歷越高,起薪越高,因為企業在招聘過程中也會發現,碩博背景的應屆生,確實對底層知識掌握更深的概率高些。
但對於人事行政這類職能崗,學歷與薪資就不是強相關的。
在這類崗位,收入更取決於冰山下面的東西,高情商會比「高智商+低情商」工作起來更順暢。
冰山理論圖
甚至,在可以影響收入的因素中間,學歷反而是最不起眼的那個,真的要比的話,自帶資源反倒還重要些。
除學歷以外其他職場競爭優勢影響因素
像金融專業,有時候還看關係,看你是不是能自帶資金,或者有一個長期合作的團隊加持。
對於雙非畢業生來說,有一點比學歷更重要,那就是崗位相關性。
對於企業來說,最希望看到的,是新員工從入職第一天開始就能上手工作。「寧要熟手不要生手」,履歷比學歷更重要,所以,學歷只是起點,之後的實習經歷,是我們更能掌控的東西。哪怕從遠程實習生開始,刷履歷也好,都可以彎道超車,跳出學歷鄙視鏈,有直接和HR對話的機會。
對專科打工人來講,除了專升本繼續深造之外,選對行業也能快速就業,甚至捧一個鐵飯碗 。實業,尤其是製造業,對專科生相對友好,提供的崗位除了銷售之外,還包括技術向、設計向,同時能有快速晉升的機會。
今年國家發布「雙高計劃」,劃歸了197所院校進行教育資源傾斜,相當於是扶持大專中的985,這更是傳達了一個明確信息,在未來十年,職業教育下也能誕生不輸本科的高技術人才。
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二本生還有前途嗎?現在,答案似乎變得簡單了。
借用丁輝的一句話:
「因為我很清楚,哪怕只是比別人多走幾步路,但正是這幾步路,讓我們來到了相同的目的地。」
*題圖來源於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