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馬上要有第三機場了,就在豪宅界熱點「新秀」地帶之一的徐匯濱江,似乎很多人,哪怕是上海本地人的心中,總是感覺以前是徐家匯旁邊的「死角」。其實這片地曾經非常輝煌,只是,兩段火熱朝天之間「停擺」了十幾年而已。
上海馬上就要有第三個民用機場了,而且就在市中心,徐匯濱江,原來的龍華機場,只不過那不是大型民航客機機場,而是直升機。
還真別看不起直升機,天朝土豪多,但能玩的最大也就直升機和麥道90了,買不了空客A350的,至於以直升機的飛行半徑,能飛到多遠,我也不知道,反正我確定,飛不到北京的,而且速度也沒高鐵快,但裝X夠啊!《與龍共舞》裡面劉德華泡張敏用的就是這招,省港旗兵!
徐匯濱江,或者叫「西岸」最近幾年那是風生水起,絕對能算上海的「世界門面」之一,上海濱江最長也是最美的步道、十幾個上海美術館藝術館最密集的區域、上海未來電影與動漫產業的基地「東方夢工廠」,也有將近百萬方的高端商業娛樂配套(相當於徐家匯規模)……講究的就是「活力與藝術」。
雖說徐匯濱江歷來不算上海最富貴、最洋氣的租界範圍,但好歹人家在法租界徐家匯隔壁,而且還是上海灘「最值錢的」濱江地帶,怎麼就能「停擺」十幾二十年?
可以說,徐匯濱江本就是上海市的「一局大棋」!已經砸了400億,還不算已經有的11號線和未來的23號線(軌交的投資不算進板塊的投資)。
以前的徐匯濱江,那可是「海陸空交通匯聚」,「中國近代工業發源地之一」。
說幾個重要的。
首先,徐匯濱江最大的一片發展土地是歷史百年的龍華機場。
機場這片土地,最早是北洋政府在龍華鎮百步橋的一片駐軍營地與大操場,後來因為駐滬第十師從國外買了6架飛機,就把大操場改建為軍用機場了,上世紀30年代初,機場改民用,著名的「中國航空公司」即誕生於此。
或許大家不了解,當時「中航」的多半是水上飛機,濱江的龍華機場最適合,再後面為了飛美國才又買了陸行飛機、加了飛行跑道。當時已經是遠東非常優秀的機場了,畢竟水陸雙棲、直飛美國啊,而且候機樓也是遠東最大最豪華的!
然後麼,就是日軍侵佔了,把原來只能停放10多架飛機的停機坪,擴容至可容納100多架重型轟炸機,嚴格來說,這才是打下了龍華機場的最紮實基礎。
再然後麼,從日本投降到49年前這段時間,一度作為美國空軍的基地,後來美國空軍又搬去了江灣機場,龍華機場又回到民用。解放後麼,理論上當然首先是歸空軍,問題是當時我們空軍也沒啥飛機不是麼?就直接又保留成為上海唯一的民用機場了,那時候還沒虹橋機場,更沒浦東機場。
當然,上海的發展一向是很快的,十幾年間高樓大廈已經多到徐家匯旁邊已經不能起降大飛機了,所以龍華機場改為了小型飛機的試驗試飛場和大型民航客機的備降場——其實這地方淨空太小備降的難度比虹橋降落難多了,天氣又一樣,所以實際上沒客機備降這裡。
為了修飛機、造飛機發展中國自己的航空業,龍華機場成立了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70年代之後這裡斷斷續續試飛點小飛機,雖然一直飛到2011年,但畢竟都是小飛機,所以最近二十年大部分機場空間都處於封閉狀態。
然後就是如今的樣子,原來都是飛機跑道的地方,現在是龍耀路、雲錦路,機場就留下了一小片地飛直升機。
第二個,1907年建立,日暉港貨棧(後來升級為南浦火車站)、1929年建立北票碼頭。
兩者將海路入黃浦江的煤炭木柴裝卸、運輸。建國後,北票碼頭和開平碼頭合併,成立了上海第一座水陸聯運碼頭,與其毗鄰的,是日暉港站和新龍華車站合併成的新的「上海南站」(第二個南站),成為鋼材、木材、水泥等重要物資進出上海的樞紐。
按照現在說起來,機場、鐵路、港口,算是運輸大宗戰略物資的海陸空聯運基地的架勢完全拉出來了,只不過因為不是客運的,所以老百姓一般不怎麼關注。
第三個,北洋政府期間,這一帶還開設了江南製造局龍華分局、槍子廠、粟色火藥廠、無煙火藥廠等中國當時最先進的軍工廠、民國時還開了上海水泥公司(中國第一家溼法水泥廠)、上海永星制皂廠,就是那個賣白貓洗衣粉的。
其實人家本來就是造肥皂的,那不是正巧趕上三年自然災害麼,吃的油都不夠,就是到現在不還在搞地溝油當食用油在賣麼,那時候哪來的油脂給你弄肥皂呢,於是肥皂廠「受中央委託研製」出了中國第一包合成洗衣粉,就是白貓,當然這個牌子後面麼,對吧,公私合營啥的。
2009年,為了上海世博會的順利開辦,讓黃浦江兩岸好看,畢竟北面和對岸都是世博場地嘛,運煤的終究難看,而且,那時候房地產正開始繁榮,能賣地皮啦!!!徐匯濱江企業搬遷工作快速進行,都是國企嘛,一年內,北票碼頭、南浦站、上海水泥廠都搬了。
世博會後2015年,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開始搬遷到新的浦東基地(祝橋),白貓集團本部也搬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