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和阿里的「新基建大戰」在PK什麼?

2020-08-27 信風智庫

4月20日,阿里雲宣布:未來3年再投2000億,用於雲作業系統、伺服器、晶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這一舉動被看做是阿里對於國家「新基建項目」的重視,意在早日啟動,搶跑國內市場。


一個月後的5月26日,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對外宣布,騰訊未來五年將投入5000億,用於新基建的進一步布局。


一個3年2000億剛下注,另一個就把籌碼加到5年5000億。


2000億 VS 5000億」,新基建的牌桌籌碼已經越堆越高了。


單從數字上來說,兩家都拿出了難以置信的投入力度。


2019年全年,騰訊收入為3,772.89億元人民幣,年淨利潤933.1億元人民幣,5000億相當於其5年淨利潤。


反觀阿里,整個2020財年,總營收為5097.11億元,淨利潤為1403.50億元,2000億也相當於其2年的淨利潤了。


從總投入金額來看,雙方共計7000億元的投資金額,已經相當於2019年GDP總金額的0.7%。


那麼,雙方這筆巨額投入,準備怎麼花呢?


阿里巴巴的2000億怎麼花?


阿里雲未來3年再投2000億,將用於雲作業系統、伺服器、晶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目前,阿里雲在全球21個區域部署了上百個數據中心。阿里雲飛天作業系統管理的伺服器規模在百萬臺,3年再投2000億,意味著阿里雲數據中心和伺服器規模再翻3倍,衝刺全球最大的雲基礎設施。

達摩院XG實驗室、平頭哥等最新研究成果將率先應用在阿里雲下一代數據中心。飛天雲作業系統、含光800晶片、神龍伺服器、自研雲交換機、高性能低延時網絡、大計算系統集群等核心自研技術,將在雲數據中心大規模部署。


規模方面,2019年雙11前,阿里巴巴已經實現核心系統100%上雲,阿里雲公共雲扛住訂單創建峰值 54.4萬筆/秒,成為全球首個將核心交易系統100%運行在公共雲上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同為雲計算巨頭,亞馬遜、微軟、Google等都尚未邁出這一步。


據Gartner數據,阿里雲在亞太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19.6%,是亞馬遜和微軟的總和。據Canalys數據,截止2019年第四季度,阿里雲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環比上漲至46.4%。


另據Gartner和IDC數據,阿里雲在全球市場排名前三,增速高於亞馬遜和微軟。


據阿里巴巴最新財報,阿里雲季度營收107億元該數字在過去5年增長近30倍,是中國唯一單季度百億級雲服務商。阿里云為全球數百萬用戶提供服務,其中包括超過一半的中國A股上市公司和80%中國科技類企業。


騰訊的5000億怎麼花?


根據騰訊官方微信公眾號的透露,這筆價值5000億元、耗時3年的投資將主要用於以下領域:


技術領域方面。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伺服器、大型數據中心、超算中心、物聯網作業系統、5G網絡、音視頻通訊、網絡安全、量子計算等都將是騰訊重點投入領域。其中,在數據中心方面,騰訊將陸續在全國新建多個百萬級伺服器規模的大型數據中心。


產業創新方面。騰訊將結合產業技術創新需要,重點投入雲啟產業基地、工業網際網路基地、創新中心、產業園區等方面的建設。


科研攻關方面。騰訊將結合產業技術創新需要,重點投入雲啟產業基地、工業網際網路基地、創新中心、產業園區等方面的建設。此外,騰訊將充分調動內部頂級科研專家和實驗室資源,並將積極與國內外頂尖高校合作,搭建科研平臺,加強產業研究和人才培養,投入重大科技攻關,積極參與制定行業標準。

同時,騰訊還將結合產業技術創新需要,重點投入雲啟產業基地、工業網際網路基地、創新中心、產業園區等方面的建設。


此外,騰訊將充分調動內部頂級科研專家和實驗室資源,並將積極與國內外頂尖高校合作,搭建科研平臺,加強產業研究和人才培養,投入重大科技攻關,積極參與制定行業標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主要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這是「新基建」首次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意味著自十八大以來多次在政府政策文件中出現的新基建,正式進入加速期。


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表示:「以新基建投入為契機,線上線下企業、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公益機構以及廣大用戶將共築數字生態共同體,推動產業網際網路發展駛入快車道。我們相信,加速新基建必將有利於實現數字經濟供給側與需求側更緊密地對接,為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阿里騰訊PK焦點:雲計算


通過前面兩者的投資介紹中,我們可以發現,雙方都不約而同的將雲計算作為新基建投資的首要部署。


在新基建所覆蓋的幾個領域中,我們能夠看到許多當下正熱的產業,它們多數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其中「雲計算」便是一個與每個產業都有所關聯的領域,例如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等。


它們的發展皆離不開雲計算的輔助,甚至在某些產業中,雲計算儼然成為核心構成部分。


自「雲計算」在2015年被首次寫入政府報告以來, 經過數年的發展,國內雲計算市場規模已經從2015年的378.1億人民幣增長至2018年的962.8億人民幣。


另有數據顯示,至2023年,國內雲計算市場規模將會達到3097.3億人民幣。


從最近幾年來看,國內的雲計算產業正處於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各大頭部企業都在人才、資金投入和硬體投入方面不遺餘力。


以阿里云為例,其2020財年營收400個億,而淨利潤卻為「-1414萬」,即在不考慮折舊和攤銷的情況下,阿里雲「基本」接近盈虧平衡。


簡單計算,可以認為阿里雲維持這麼大規模,每年至少投入400億+。由此為對標,騰訊想要和阿里進行抗衡,5000億投入確實不算是「天價」。


新基建是一條沒有發令槍的新賽道,不論是頭部企業還是其他中小微企業,市場和時間會是大家共同的裁判,拼盡全力狂奔才是唯一出路。

相關焦點

  • 新基建,騰訊和阿里的教育之爭
    七年後的2020年6 月 ,淘寶高調發布「一億新生計劃」,計劃未來三年幫助超過 1000 家教培和知識付費機構獲取 10 萬名以上新生,並聲稱「我們有備而來,要打一場大的戰鬥」。戰鬥的敵人不知道是誰?阿里、騰訊,中國網際網路的絕代雙驕。在經歷電商、共享單車、線下零售、本地生活的投資併購對抗後,戰火終於燒到了教育行業。
  • 「遲來」的《三體》、網盤的「無限戰爭」、新基建遭遇老齡化|極客...
    而新加入進來的阿里,則讓個人網盤這個沉寂已久的賽道,重新起了變化。網易員工傳丁磊選擇了花名「三石」|來源:網絡網易的花名,「隱 P」的阿里本周,已經成立 23 年的網易發了內部令,希望大家不要用「哥姐」或者「總」這樣的稱呼,改為花名制。
  • 「2020 最佳 AI 新基建年度榜單」啟動:尋找最「標杆」先行者
    騰訊馬化騰說,應把新基建加快延伸到醫療衛生領域。百度李彥宏說,應加快建設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加速產業智能化。聯想楊元慶建議,應全面推動新基建和智慧經濟建設。而價值萬億美金的5G市場,只是新基建七大重點布局的領域之一。新基建市場到底有多大,你自己腦補。科技巨頭相繼重倉下一個智能時代燈光已逐盞調好、舞臺已鋪設完畢,就差科技藝術家們登場開掛。精明的阿里、騰訊們聞風之後自然也懂得借力使力。
  • 「2020 最佳 AI 新基建年度榜單」啟動:尋找最「標杆」先行者
    AI落地以來,科技圈遇到的最大浪潮,莫過於「新基建」。今年兩會期間,一眾科技大佬為其吆喝、幫其背書。騰訊馬化騰說,應把新基建加快延伸到醫療衛生領域。百度李彥宏說,應加快建設人工智慧基礎設施,加速產業智能化。
  • 阿里雲、騰訊雲「卡位戰」
    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新基建」、「上雲用數賦智 」行動多重因素的影響,騰訊雲業務擴張、布局的步伐明顯加快了。先是 7 月初,清遠可容納百萬臺量級的數據中心正式開服,接著,騰訊政務公布全新的戰略升級。不僅如此,騰訊雲與阿里雲的「排位爭奪賽」也更加激烈。同樣是 7 月初,路透社報導,騰訊雲在與阿里雲的競爭中,策略愈發激進。
  • 阿里與騰訊的「關鍵時刻」
    在蘋果、Alphabet、微軟等一眾科技巨頭相繼發布亮眼的財報後,行業關注的目光就集中在同屬全球前十科技巨頭公司——阿里巴巴和騰訊身上。作為國內唯二進入全球市值排行前 10 的科技公司, 2017 年阿里和騰訊攜手跨過 3000 億美金市值門檻, 2018 年再一次都超過 4000 億美金市值。而且阿里和騰訊兩家巨頭的營收增速,是少數還維持30%以上的公司。
  • 保險「新基建」:騰訊阿里搶佔C位
    作為網際網路行業的兩大巨頭,騰訊、阿里在「新基建」領域全力加碼。其中,在保險「新基建」方面,兩者分別打造了網際網路保險平臺——微保(Wesure)和支付寶保險(Alipay Insurance)(以下合稱WA),發揮純線上化、定製化優勢,不僅在疫情期間保障了千萬人的生命安全,更拓寬了社會保障體系的廣度和深度,造福了數億人的生活。
  • 反壟斷「第一槍」:阿里、騰訊、順豐「中彈」
    12 月 11 日,中共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了「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指導意見。例如阿里和銀泰,兩者在零售的線上和線下已有多年合作經驗,為了加強對於線下的控制,阿里通過旗下投資公司,從 2014 年開始,通過三次投資收購了銀泰超過 70% 的股權,成為後者控股股東。
  • 【曉頭條】騰訊千元智能手錶今日上線眾籌 / 騰訊、阿里乘車碼大戰...
    過去一周,在新商業領域,有這些新聞值得你關注:阿里、騰訊乘車碼大戰廣州,4000 輛公交車可刷支付寶;小程序搜索和「附件的小程序」分別迎來能力升級;微信公眾號全面開放原創功能;微信重啟春節紅包,正大力招商;騰訊發布千元智能手錶,今日上架京東眾籌。同時,我們還為你整理了未來的一周內網際網路領域即將舉行的會議,希望可以幫你找到感興趣的議題。
  • 新基建沙場點兵,BATH向智能進化
    近期,百度、阿里、騰訊、華為密集召開的科技大會上,「智能」成為各家PPT中屢屢出現的高頻詞,幾家在萬物互聯時代各佔山頭的科技巨獸,如今紛紛將「萬物智能」作為進化方向。而新基建徐徐展開的恢弘藍圖,正是各家巨頭排兵布陣的主戰場。
  • 騰訊阿里上演市值大PK 卻讓外界更懂騰訊布局的產業網際網路
    和騰訊市值差卻一反常態,逐漸拉大,阿里的市值一度將騰訊更是大手一揮宣布未來五年將投入5000億元發力新基建,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伺服器、大型數據中心、物聯網作業系統、5G網絡、音視頻通訊、網絡安全、量子計算等都是重點投入領域,幾乎涉及了新基建的所有領域。
  • 騰訊阿里在醫療新基建「打起來了」,你見過這場面
    拋開備受關注的熱成像儀器和無人機病毒消殺機器人不說。近日,阿里、騰訊又相繼推出健康碼,熱度同樣很高。騰訊的健康碼是基於微信進行推廣使用,目前可面向全國提供社區人員登記、復工人員登記、健康自查上報、疫情線索舉報、發熱門診查詢、口罩預約購買等多類服務。
  • 阿里「插足」新造車、「吸血」充電寶和「尷尬」愛奇藝|極客一周
    阿里和上汽此前就因為斑馬網絡進行過合作,不過當時雙方在公司股權上鬧得不太愉快,最終結果是雙方在 2019 年 8 月宣布戰略重組斑馬網絡和 YUNOS,阿里不僅取得控股權成為斑馬網絡的第一大股東。
  • 當「釘釘」變成集團軍,為何騰訊會議和企業微信還是「獨立團」?
    當疫情建穩,不僅人們的生活,而且商業端的工作環境開始堅定加速數位化的時候,巨頭如阿里和騰訊,在面對這個全新機遇時,所做的判斷卻不盡相同。是什麼讓阿里在公布了戰略 3 個月之後,就堅決地進行了組織調整,將「放養」5 年的釘釘收入阿里雲體系?答案是一場疫情。
  • 短視頻和電商的「618 探戈」、「吸金黑洞」字節跳動以及優衣庫的...
    從雙方合作形式來看,用戶直接在快手頁面成交,京東此次是「貨櫃」化了——負責商品的配送和售後等後部分環節。快手和京東成了「老鐵」,不難讓人想起快手和阿里之間的恩怨,作為快手重要的流量客戶之一,阿里自己的淘寶直播開始快速發展的時候,雙方的合作就變得微妙起來。而京東此次甘願站在身後,為快手補足電商基礎設施,顯然比單純的流量買賣來得更誠懇和深入。
  • 重倉「新基建」,AI 創企們的又一次良機與大考
    聯想楊元慶建議,應全面推動新基建和智慧經濟建設。360周鴻禕建議,應儘早構建新基建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制定國家5G安全戰略。......新基建到底有何魅力獲一致力挺?它所撬動的盤子究竟有多大?說到新基建,自然就繞不開老基建,兩者些許相似,又有本質不同。
  • 騰訊阿里狂砸7000億PK新基建,新基建的這些事你都知道嗎?
    今年,中央明確提出加快推進新基建建設,並將人工智慧列為新基建的重要領域之一。隨後,各省(區市)紛紛公布新基建投資計劃。與此同時,騰訊和阿里巴巴等網際網路巨頭也開始摩拳擦掌,紛紛宣布自己的新基建計劃。4月20日,阿里雲宣布:未來3年再投2000億,用於雲作業系統、伺服器、晶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 搶灘新基建,百度還會輸給阿里和騰訊嗎?
    不過,還算幸運的是在即將到來的智能物聯網時代,百度還可以通過講述一個「新故事」的方法,獲得跟上騰訊和阿里的機會。 而這個「新故事」,就是當下大熱的「新基建」。 01新故事如何講 PC時代,百度險勝騰訊、阿里一籌。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百度被騰訊、阿里打得「體無完膚」。 於是,在智能物聯網時代即將到來之際,百度想藉助新基建的大浪反手「揍」騰訊、阿里。
  • 新基建——智慧城市的新增長極| CCF-GAIR 2020
    顯然,「新基建」接下了這個重擔是機遇也是挑戰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載體,智慧城市建設在新基建的風口下再次成為了焦點,因此,這條賽道上的巨頭也都摩拳擦掌,試圖大展身手。阿里主推ET城市大腦,以阿里云為基礎,結合AI和大數據技術,給城市賦予智能和創造力。
  • 國家明確市場主體投資發展新基建,百度阿里騰訊華為全面領跑!
    中國已展開新一輪「新基建」投資大潮。國家相關會議明確了新基建的發展路徑:堅持以市場投入為主,支持多元主體參與建設,加強政府引導和支持。為順應產業升級和數位化轉型的發展方向,在新基建的不少領域,目前已是由市場主體投資,百度、阿里、騰訊等科技公司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依託領先的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率先布局新型基礎設施,推動特殊時期過後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