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阿里雲宣布:未來3年再投2000億,用於雲作業系統、伺服器、晶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這一舉動被看做是阿里對於國家「新基建項目」的重視,意在早日啟動,搶跑國內市場。
一個月後的5月26日,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對外宣布,騰訊未來五年將投入5000億,用於新基建的進一步布局。
一個3年2000億剛下注,另一個就把籌碼加到5年5000億。
「2000億 VS 5000億」,新基建的牌桌籌碼已經越堆越高了。
單從數字上來說,兩家都拿出了難以置信的投入力度。
2019年全年,騰訊收入為3,772.89億元人民幣,年淨利潤933.1億元人民幣,5000億相當於其5年淨利潤。
反觀阿里,整個2020財年,總營收為5097.11億元,淨利潤為1403.50億元,2000億也相當於其2年的淨利潤了。
從總投入金額來看,雙方共計7000億元的投資金額,已經相當於2019年GDP總金額的0.7%。
那麼,雙方這筆巨額投入,準備怎麼花呢?
阿里巴巴的2000億怎麼花?
阿里雲未來3年再投2000億,將用於雲作業系統、伺服器、晶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面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目前,阿里雲在全球21個區域部署了上百個數據中心。阿里雲飛天作業系統管理的伺服器規模在百萬臺,3年再投2000億,意味著阿里雲數據中心和伺服器規模再翻3倍,衝刺全球最大的雲基礎設施。
達摩院XG實驗室、平頭哥等最新研究成果將率先應用在阿里雲下一代數據中心。飛天雲作業系統、含光800晶片、神龍伺服器、自研雲交換機、高性能低延時網絡、大計算系統集群等核心自研技術,將在雲數據中心大規模部署。
規模方面,2019年雙11前,阿里巴巴已經實現核心系統100%上雲,阿里雲公共雲扛住訂單創建峰值 54.4萬筆/秒,成為全球首個將核心交易系統100%運行在公共雲上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同為雲計算巨頭,亞馬遜、微軟、Google等都尚未邁出這一步。
據Gartner數據,阿里雲在亞太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19.6%,是亞馬遜和微軟的總和。據Canalys數據,截止2019年第四季度,阿里雲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環比上漲至46.4%。
另據Gartner和IDC數據,阿里雲在全球市場排名前三,增速高於亞馬遜和微軟。
據阿里巴巴最新財報,阿里雲季度營收107億元該數字在過去5年增長近30倍,是中國唯一單季度百億級雲服務商。阿里云為全球數百萬用戶提供服務,其中包括超過一半的中國A股上市公司和80%中國科技類企業。
騰訊的5000億怎麼花?
根據騰訊官方微信公眾號的透露,這筆價值5000億元、耗時3年的投資將主要用於以下領域:
技術領域方面。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伺服器、大型數據中心、超算中心、物聯網作業系統、5G網絡、音視頻通訊、網絡安全、量子計算等都將是騰訊重點投入領域。其中,在數據中心方面,騰訊將陸續在全國新建多個百萬級伺服器規模的大型數據中心。
產業創新方面。騰訊將結合產業技術創新需要,重點投入雲啟產業基地、工業網際網路基地、創新中心、產業園區等方面的建設。
科研攻關方面。騰訊將結合產業技術創新需要,重點投入雲啟產業基地、工業網際網路基地、創新中心、產業園區等方面的建設。此外,騰訊將充分調動內部頂級科研專家和實驗室資源,並將積極與國內外頂尖高校合作,搭建科研平臺,加強產業研究和人才培養,投入重大科技攻關,積極參與制定行業標準。
同時,騰訊還將結合產業技術創新需要,重點投入雲啟產業基地、工業網際網路基地、創新中心、產業園區等方面的建設。
此外,騰訊將充分調動內部頂級科研專家和實驗室資源,並將積極與國內外頂尖高校合作,搭建科研平臺,加強產業研究和人才培養,投入重大科技攻關,積極參與制定行業標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主要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這是「新基建」首次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意味著自十八大以來多次在政府政策文件中出現的新基建,正式進入加速期。
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表示:「以新基建投入為契機,線上線下企業、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公益機構以及廣大用戶將共築數字生態共同體,推動產業網際網路發展駛入快車道。我們相信,加速新基建必將有利於實現數字經濟供給側與需求側更緊密地對接,為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阿里騰訊PK焦點:雲計算
通過前面兩者的投資介紹中,我們可以發現,雙方都不約而同的將雲計算作為新基建投資的首要部署。
在新基建所覆蓋的幾個領域中,我們能夠看到許多當下正熱的產業,它們多數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其中「雲計算」便是一個與每個產業都有所關聯的領域,例如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等。
它們的發展皆離不開雲計算的輔助,甚至在某些產業中,雲計算儼然成為核心構成部分。
自「雲計算」在2015年被首次寫入政府報告以來, 經過數年的發展,國內雲計算市場規模已經從2015年的378.1億人民幣增長至2018年的962.8億人民幣。
另有數據顯示,至2023年,國內雲計算市場規模將會達到3097.3億人民幣。
從最近幾年來看,國內的雲計算產業正處於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各大頭部企業都在人才、資金投入和硬體投入方面不遺餘力。
以阿里云為例,其2020財年營收400個億,而淨利潤卻為「-1414萬」,即在不考慮折舊和攤銷的情況下,阿里雲「基本」接近盈虧平衡。
簡單計算,可以認為阿里雲維持這麼大規模,每年至少投入400億+。由此為對標,騰訊想要和阿里進行抗衡,5000億投入確實不算是「天價」。
新基建是一條沒有發令槍的新賽道,不論是頭部企業還是其他中小微企業,市場和時間會是大家共同的裁判,拼盡全力狂奔才是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