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覺醒 多方發力讓信息不再「裸奔」

2021-01-04 金臺資訊

編者按:

在信息化時代,個人信息保護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今年以來,有關部門「組合拳」頻出,推進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加快行業亂象整治行動,為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不斷築牢保護屏障。23日起,人民網IT頻道推出「數·智觀察」個人信息保護系列,結合今年以來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的熱點、要點,闡述我們在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取得的進展和面臨的挑戰。

備受關注的「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在一審判決一個多月後,今日迎來二審。

去年,因不滿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強制要求人臉識別方式入園,原告郭兵在協商不成的情況下,以服務合同違約為由,一紙訴狀將其告上法庭。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一位買房者為避免被售樓處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進行大數據「殺熟」,帶著頭盔前來看房。

伴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加速應用,個人信息收集與處理無處不在。用戶在享受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帶來的便利同時,也開始反思技術與隱私的邊界。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大眾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意識愈加強烈,無論是訴諸法律,抑或是「簡單粗暴地」戴上頭盔,本質上都體現全社會對個人信息的關注和自我保護意識的覺醒,企業試圖「用隱私換便利」的做法已越來越行不通。

個人信息保護意識愈加強烈

願意為尊重個人信息保護的產品和服務額外付費;對侵犯個人信息的企業「用腳投票」;對APP要求的「權限」多留了一個心眼;打開瀏覽器的「禁止跟蹤」功能;複印身份證時標註「僅限辦理某業務時使用」……近年來,大眾對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已經覺醒。

由全國135家網絡安全行業協會和相關社會組織聯合發起的2020年度全國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顯示,網民對於侵犯個人信息的關注度高達80.94%,而有49.42%的網民認為自己的個人信息遭遇過侵害。

專家指出,對個人信息安全的高度關注和普遍擔憂,體現出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與數據價值釋放之間的秩序與平衡仍待解。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薛軍以大眾關注度較高的「人臉識別」舉例稱,人們的擔憂主要基於多種現實因素:一是人臉識別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如「刷臉」進小區、進學校等,但收集人臉信息的機構本身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信息安全難以保障;二是人臉作為生物信息,一般伴隨終身、不可更改,隱私洩露造成的後果嚴重;三是相較於指紋、虹膜等個人敏感信息,人臉識別信息可能通過不易被查覺的攝像頭被瞬間記錄,難以被阻止。

北京高勤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源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近年來,有更多的人意識到,個人信息不僅包括聯繫方式,還包括一般身份信息、醫療健康信息、金融信息、行蹤軌跡等。而這些數據在大數據時代可被用於數據訓練、優化算法等,具有較高的利用價值。因此,著力解決好、平衡好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價值的釋放效率,在大數據時代非常關鍵且緊迫。

多方發力積極回應民聲

儘管公眾對於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已明顯提升,但目前個人在遭遇隱私侵權後,維權手段仍相對有限。面對一些「大廠」花樣百出的侵權行徑,用戶往往只能陷入「用了想罵、罵完再用」的無奈。

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2019年中國網民信息安全狀況研究報告》顯示,77.7%的被調查網民遭遇過信息安全事件,但在遭遇過信息洩露的網民中,高達47.5%的網民選擇置之不理。

面對公眾的關心、期待和呼聲,為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和合法權益,讓信息不再「裸奔」,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力度逐漸加大。

在立法層面,讓個人信息保護有法可依,正在成為重要趨勢。從表決通過《民法典》,到《數據安全法(草案)》《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陸續出臺,我國網絡空間法治建設穩步推進。

在監管層面,2019年1月四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的公告》,並成立「APP專項治理工作組」,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工作在全國範圍內不斷推進。

連續兩年來,工信部縱深推進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針對老百姓反映比較強烈的APP侵害用戶權益的四方面十類問題進行重點整治。截至24日,已對52萬款APP進行了技術檢測,責令1571款違規APP進行整改,公開通報了500款APP,對120款整改不到位或拒不整改的APP進行直接下架處理。近期,工信部宣布原定於2020年12月結束的專項整治行動,在此前基礎上再延長半年;並在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上,以電信終端產業協會(TAF)團標形式發布涉及圖片、通信錄、設備信息、人臉等信息收集使用規範的18項標準,進一步為相關工作提供依據和支撐。

伴隨公民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認識更加充分,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服務型政府研究中心主任黃國彬表示,相信監管機構會以更加明確的目標和行動回應消費者訴求,及時地、全面地、高效地履行監管職責。期待更多社會主體共同參與,實現聯動配合,更好地培育個人信息保護的土壤。

薛軍則建議,要進一步強調個人信息保護的公益訴訟。「讓更有能力的專業機構代表普通公民維護個人信息權益,將大大解決公民在個人信息維權上存在的時間精力不足、能力有限等現實問題。」

「針對目前存在的這些痛點,其根治之法在於立法機構、監管部門,以及運營商、公民個人多方共同發力。」黃國彬表示。

相關焦點

  • 【地評線】南方網評:個人信息保護法為「裸奔」信息披上防護衣
    草案從確立以「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為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做出了明確性規定,是繼民法典後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的又一個重要裡程碑。
  • 網際網路讓用戶信息呈現「裸奔」,構建信息隱蔽體系,刻不容緩
    可我們也會發現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再有了「偽裝」,他們變成了一個「赤裸裸」的人。個人信息被洩露,甚至連個人隱私都能夠被刨根展現在很多人的面前。這也就是當下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明星所有過往被扒出來,或者是有人在遇到自己喜歡的人的時候,直接留言說「一個小時內,我要這個人所有信息」的豪言壯語。信息洩露已經成為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誰都不想自己活著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世界裡面。我們倡導信息共享,但不能夠讓信息裸奔成為主流。
  • 符號代替姓名號碼 個人信息不再裸奔
    「笑臉」快遞面單來了 個人信息不再裸奔 快遞行業試用隱私快遞面單,用「萌萌噠」符號代替姓名、電話號碼,保護消費者的隱私 業內人士表示,隱私快遞面單能在實名收寄的前提下,有效防止消費者個人信息洩露,未來或將成為快遞業標配。 現有面單 消費者個人信息一覽無餘 「我也不想撕成這樣,但這上面有姓名、手機號碼、辦公或家庭地址等信息,得想盡一切方法銷毀掉。」收到包裹後,長沙市民徐女士就將印有個人信息的快遞面單從包裹上扯了下來,用手撕成一塊塊碎紙片。
  • 如何讓隱私不再裸奔?國航回應洩露信息:涉事員工已被停飛
    明明寫著「旅客資料 禁止外傳」,但許多明星的信息,還是被堂而皇之地發到了網上裸奔。只要粉絲有需要,花點錢就可以獲得大量明星資料。2020年1月3日10時51分, 中國國際航空在官方微博,就國航員工洩露旅客隱私一事做出回應。國航稱,接網友反映,有國航員工個人微博內容涉及旅客信息。經核查,涉事人員系國航一名乘務人員。
  • 誰讓個人信息「裸奔」?部分APP過分收集用戶信息
    ,個人信息在網絡空間中「裸奔」的現象屢禁不絕。   8億用戶的APP被曝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   一款號稱可「一鍵連接WiFi」的APP WiFi萬能鑰匙已成為不少人的手機必備。公開數據顯示,其月活躍用戶已經達到8億。然而,這款被視為「蹭網利器」的APP,近期卻被曝光存在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的行為。
  • 「扒私」行為越界 如何更好保護個人信息?
    放過他人,就是放過自己,對於網上行為,我們還要有規則意識、文明意識,自覺做到「三不」——不確切的信息不轉、不負責任的話不說、不經大腦的事不做。【詳細】  追究責任 以儆效尤很有必要  確診患者的個人信息,理應受到嚴密保護,不知道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致使她的個人隱私遭洩露,這是她在網絡暴力面前「裸奔」的根本原因,追究當事人的責任勢在必行。
  • 誰來守護我的個人信息?
    誰來守護我的個人信息?澎湃號·政務 近年來,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激增
  • 個人信息保護諸多難題待解
    人臉信息較於其他個人信息有何特別之處?為何企業爭相落地人臉識別應用?使用人臉識別這種個人生物信息的邊界在哪裡?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張建文對記者表示,「人臉識別第一案」的意義可能僅僅止步於個案,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諸多難題、困境依然待解。
  • 【巾幗普法】民法典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為回應社會需要,《民法典·人格權編》第六章專門規定了「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那麼,《民法典·人格權編》將如何保護個人信息? 1 什麼是個人信息?
  • 快遞轉賣客戶個人信息 應提高保密技術防「裸奔」
    近日,多家媒體集中報導了圓通、申通等快遞公司轉賣客戶個人信息的醜聞,揭示了我們的個人信息為何越來越「透明」。從國際上看,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也有一定的普遍性,美國運通信用卡公司客戶資料失竊、香港八達通公司洩露客戶資料違規獲利等事件都曾引起很大反響,「稜鏡門」事件更是敲響了網絡信息安全的警鐘,但不得不說,我們在個人信息安全的重視程度、企業保守客戶個人隱私的基本商業道德、社會和法律對違法洩露個人信息的約束力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欠缺。  因此,要治理此類違法行為,首先應該完善信息監管的立法。
  • 5G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
    現階段個人信息保護主要存在的問題有網絡畫像技術的威脅和雲服務過程中的信息保護漏洞,網絡畫像技術往往出現在電子商務的服務企業,電子商務企業通過對用戶的數據進行跟蹤,進行分析整理,直到「畫出」用戶行為圖像,然後通過廣告對用戶進行「精準投放」。雲服務企業對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主要問題在於技術實現。
  • 當手機變成「監視器」 如何讓隱私信息不再「裸奔?
    智慧型手機成了現代人生活的標配,連上Wi-Fi,下載各種App,輸入手機號碼,接收簡訊驗證碼再完成各種信息認證……一串熟悉的操作後,便打開了移動網際網路世界的大門,但也毫不知情地把個人隱私信息「曝光」了。微博截圖。
  • 人臉識別搜尋引擎:信息「裸奔」時代,你怕了嗎?
    南都訊 見習記者陳志芳 近日,ZAO換臉應用引起廣泛關注,個人敏感信息「人臉」也進入了大眾的視野。現在,每天都有不計其數的人在社交媒體上發自拍,人們對此習以為常。但隨著人臉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人臉的使用方式層出不窮,還出現了檢索陌生人獲取其信息等方式。
  •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發布《個人信息保護倡議書》呼籲關注個人信息保護...
    新華網北京9月14日電 9月14日網民節,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向網際網路業界發布《個人信息保護倡議書》,呼籲業界共同關注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促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共築網絡強國之夢。以下是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個人信息保護倡議書全文: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和大數據的快速發展,我國網民個人信息洩露的規模和影響越來越大,嚴重侵犯網民權益,損害公共利益,受到政府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 保護個人信息,防止信息洩露
    平時生活中,個人信息被洩露屢見不鮮,剛剛買了房,裝修公司的電話就打過來了;孩子剛上小學和初中,培訓機構的邀請參加培訓電話就來了;網上購物剛下訂單,無貨退款的詐騙電話就跟來了;預訂航班還沒起飛,退票改籤的詐騙電話就會緊隨而至....原因是什麼呢?網警為您整理了以下幾點原因。
  • 增強頂層設計 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立法步穩蹄疾
    智觀察」個人信息保護系列,結合今年以來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的熱點、要點,闡述我們在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取得的進展和面臨的挑戰。垃圾簡訊狂轟亂炸、明星航班信息「黑產」肆虐、APP帳戶註銷「難比登天」……身處網絡時代,以讓渡個人信息獲取生活便利讓個人隱私遭受威脅,個人信息保護已成為廣大群眾的利益關切和當務之急。近年來,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網絡空間法治建設,頂層設計不斷加強。
  • 理論周刊 | 以人民為中心保護個人信息
    從個人信息保護角度來看,安全是指個人隱私安全和數據安全,發展是指數據流通共享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個人信息包括個人隱私等敏感信息和非敏感個人信息。個人隱私等敏感信息需要嚴格保護。當然,部分信息經過數據脫敏等程序後,可與非敏感個人信息一起流通共享,這是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資源。一方面,安全是實現數字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保護個人隱私等敏感信息是釋放數據紅利的先決條件。
  • 陳雨露: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確保徵信信息安全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12月25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徵信信息共享和徵信信息保護是一對矛盾,但是我們必須找到它統一的一面。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確保徵信信息安全,是徵信工作的底線,它事關人民群眾信息權益保護的問題。人民銀行在徵信監管工作當中,強調以下四點:  一是人民銀行要求徵信中心把數據安全放在工作的核心位置。
  • 給APP戴上「緊箍咒」,提高和加強隱私信息安全防範意識
    日前,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在京召開。部分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過度索權、侵害用戶權益等問題突出。甚至有些App存在「不給權限不讓用」的問題,其所引發的用戶信息洩露問題廣受詬病。 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及其帶來的個人信息濫用,已經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
  • 構築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屏障
    消息一出,很多媒體與網友都用「個人信息保護法終於來了」以表達關注、期待之情。網際網路深刻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科技發展得越快,風險也隨之越來越大。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的潛在價值刺激著硬體設備商、網絡運營商、軟體開發商等企業使用各種方法對之進行收集。同時,電信詐騙、網絡詐騙層出不窮,背後的黑灰產業技術和手段一直在變化,民眾防不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