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個人信息「裸奔」?部分APP過分收集用戶信息

2021-01-03 荔枝網新聞

  看小說的APP要讀取用戶簡訊、貸款類APP要訪問攝像頭並拍照、上網類APP要讀取用戶通訊錄……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大量APP在不知不覺中收集了一些與自身業務無關的信息,個人信息在網絡空間中「裸奔」的現象屢禁不絕。

  8億用戶的APP被曝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

  一款號稱可「一鍵連接WiFi」的APP WiFi萬能鑰匙已成為不少人的手機必備。公開數據顯示,其月活躍用戶已經達到8億。然而,這款被視為「蹭網利器」的APP,近期卻被曝光存在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的行為。

  廣東省公安廳近日公布,2019年一季度,廣東警方共監測發現1670餘款APP存在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行為。其中WiFi萬能鑰匙、錢聚易等10款APP問題突出,特別是WiFi萬能鑰匙問題最多,共超範圍收集了7類信息。據通報,WiFi萬能鑰匙(4.3.56版本)存在讀取用戶簡訊或彩信、聯繫人,收集用戶設備上已知帳號,使用用戶設備攝像頭或麥克風等問題。

  APP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現象並不少見。根據愛加密大數據中心提供的數據,截至2019年3月底,該中心已收錄安卓應用270多萬個,iOS應用190多萬個,30%以上的APP存在不同程度的越權、超範圍收集等行為。

  「這麼做多是為了收集用戶的經濟狀況、消費偏好、活動區域等信息,對用戶進行精細的人物畫像,以支持產品研發更新,或精準推送廣告。」廣東省公安廳網警總隊案件科副科長黃建邦說。

  暨南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翁健表示,「獲取用戶設備上已知帳號列表」易洩露用戶隱私。攻擊者有可能利用掌握的帳號,實行撞庫等網絡攻擊,即從安全性較弱的帳號中獲取的用戶名密碼,來推測強安全措施的帳號和密碼。

  此外,調用權限發送簡訊也是手機木馬的主要傳播方式之一。翁健介紹,應用程式可通過該種方式將帶有病毒的連結放入簡訊中,並依次發送給用戶相關聯繫人,一旦有人點擊該連結,則會感染病毒。

       過度索權套路多 「迷魂陣」裡走不出

  一款主打便捷連網的APP為啥要索取這些「八竿子打不著」的信息權限?

  記者在安卓手機應用市場上下載該APP後發現,頁面彈出的窗口詢問「WiFi萬能鑰匙需要以下權限,是否允許?」包括用戶位置、電話、信息、通訊錄、相機等權限,但只有點擊「允許」才可下載。

  該產品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WiFi萬能鑰匙除了提供WiFi連接以外,產品中也提供資訊、社交等其他服務,廣東警方提到的額外獲取的權限,是所有社交軟體都會需要獲取的正常權限。

  記者發現,安卓版本的WiFi萬能鑰匙產品內,確有所謂的社交功能「附近的人」,然而記者點擊後發現,使用「附近的人」功能需要另外下載「連信」APP。不僅如此,該APP的下載安裝並未經過應用市場。截至記者發稿時,「連信」APP在安卓應用市場內仍無法通過關鍵字搜索出來。

  業內人士表示,此舉意味著WiFi萬能鑰匙的相關產品「連信」APP未經過安卓應用市場的審核,即使用戶可以自主選擇提供或不提供相應權限,但用戶下載使用仍存在一定的風險。

  此外,WiFi萬能鑰匙調用的權限實際上是為另一款APP使用,這是為其他APP規避監管「打掩護」,既侵犯了用戶的知情權,同時也把用戶拉進了「迷魂陣」——難以辨別哪一類信息權限是與產品服務直接相關的。

  那麼是否關掉所有的權限即可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呢?事實上並不容易。

  翁健表示,有的權限看似與APP運行無關,其實後臺的服務需要這些權限。然而,有的開發者故意將APP的超範圍權限與正常權限的模塊「打包」,導致在阻隔了APP的超範圍權限後,正常程序無法運行。

 

相關焦點

  • Facebook承認關閉位置服務仍會收集信息,個人隱私「裸奔」何時停下?
    美股研究社消息,據新浪科技報導,Facebook承認,即使關閉了位置跟蹤,軟體也能根據上下文線索推斷出用戶的大致地理位置,比如他們在照片中標記的位置信息以及設備IP位址。但這些信息沒有位置跟蹤那麼精確。
  • 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誰來管?
    但很少會有用戶去仔細閱讀該條款,也並不知道條款中都包含了哪些個人信息收集內容。在快速點擊「同意」的同時,可能自己的信息已被對方收集。目前,我國市場化運營的手機App超過1700萬個,普遍存在過多過濫收集個人信息的問題,給用戶和國家安全留下重大隱患。
  • 外國專家警告用戶:小心氣象APP收集個人信息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有外國專家認為,一款全球熱門的天氣預報軟體未經用戶同意正在收集大量的用戶信息。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稱,名為「天氣預報-世界天氣精準雷達( Weather Forecast - World Weather Accurate Radar)」的免費應用被發現竊取用戶數據信息,這些信息包括地理位置、電子郵件地址和用戶行動裝置的唯一標識號。
  • 【地評線】南方網評:個人信息保護法為「裸奔」信息披上防護衣
    草案從確立以「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為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做出了明確性規定,是繼民法典後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的又一個重要裡程碑。
  • 螞蟻科技旗下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被通報 用戶反應被單位要求下載
    國家網信辦消息,近期,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治理工作組評估發現,愛山東等35款App存在個人信息收集使用問題,建議相關App運營者及時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並自即日起30日內向工作組反饋整改情況。
  • 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覺醒 多方發力讓信息不再「裸奔」
    伴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加速應用,個人信息收集與處理無處不在。用戶在享受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帶來的便利同時,也開始反思技術與隱私的邊界。不少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大眾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意識愈加強烈,無論是訴諸法律,抑或是「簡單粗暴地」戴上頭盔,本質上都體現全社會對個人信息的關注和自我保護意識的覺醒,企業試圖「用隱私換便利」的做法已越來越行不通。
  • 違法收集公民個人信息十大APP
    據人民公安報報導,公安部近日公布了最新一季度的APP專項整治結果:依法查處違法違規收集公民個人信息APP服務單位386個,涉及信息諮詢、輔助學習、文學小說、新聞資訊、娛樂播報等多個類型
  • 利用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耗子尾汁
    手機APP淪為個人信息洩露渠道飽受詬病,不管不行。11月27日,全國APP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會召開。蘇寧、螞蟻、愛奇藝、360、小米、新浪、快手、嗶哩嗶哩、滴滴、阿里、百度等11家網際網路企業代表主要負責人向社會做出公開鄭重承諾,將嚴格落實APP侵犯用戶權益各項整治工作,保障用戶合法權益。然而比頭部企業承諾更重要的,是全行業的常態化監管。
  • 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40款App運營者遭點名整改
    一個日曆App都要輸入個人聯繫方式並獲取通訊錄讀取權限,合理嗎?一些App後臺人員非法兜售個人信息,讓用戶「裸奔」,正常嗎?手機中幾十甚至上百個App裡,你知道哪些App在偷窺你的隱私、違規收集使用你的個人信息嗎?
  • APP收集個人信息,嚴重影響用戶個人權益
    上,許多明明不需要收集個人信息的軟體都是非常的不滿,畢竟很多的APP收集的這些信息,其實是並沒有必要的,雖然授權協議上面說的是不會將用戶資料洩露出去,但是實際上其背後是不是進行了什麼交易,或者是利用這些個人信息來創收。
  • 用更精細制度規範App收集個人信息
    目前,我國境內App上架總量已超過350萬款,部分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過度索權、侵害用戶權益等問題突出。儘管《網絡安全法》關於個人信息收集已規定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但這還需要配套制度進一步細化。徵求意見稿劃定了哪些App無須收集個人信息,哪些App可以收集個人信息以及收集個人信息的具體範圍,無疑是我國對App在涉及個人信息方面管理細化的體現。
  • 對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必須嚴懲
    只要用戶同意收集必要個人信息,APP不得拒絕用戶安裝使用。比如,短視頻類、新聞資訊類APP無須個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使用地圖導航類APP的基本功能,僅需位置信息即可;而使用網絡約車類APP的基本服務,則必須提供註冊用戶行動電話號碼或其他真實身份信息,以及乘車人出發地、到達地、位置信息、行蹤軌跡。
  • Facebook應用程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 遭蘋果封殺
    騰訊科技訊 據外媒報導,Facebook現在又捲入了另一個隱私醜聞,但這次它不僅激怒了用戶,還激怒了蘋果公司。現在蘋果封禁了Facebook的一個app:這個app會收集用戶的個人信息,而用戶可以從Facebook那裡獲得一些「酬勞」。
  • 網際網路讓用戶信息呈現「裸奔」,構建信息隱蔽體系,刻不容緩
    個人信息被洩露,甚至連個人隱私都能夠被刨根展現在很多人的面前。用戶即便不願意,也只有照做。可結果卻是信息被洩露,綜合來說是網際網路的深入發展提高了用戶群體信息被洩露的機會。即便不是主動的,但也提供了技術。
  • 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 APP將迎來「體檢」
    洩露隱私已成App突出問題下載一款讀書APP,需要獲取你的位置信息;下載一款美食APP,需要訪問通訊錄……在使用APP的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就將信息貢獻出去。應用軟體開發者希望收集用戶信息,並在大數據支撐下進行精準的用戶畫像分析,這已成為大數據時代的一種常態。
  • APP收集過多個人信息,嚴重影響用戶個人權益!
    最近個人信息頻頻洩露,引得網友們熱議,對於現在手機APP上,許多明明不需要收集個人信息的軟體都是非常的不滿,畢竟很多的APP收集的這些信息,其實是並沒有必要的,雖然授權協議上面說的是不會將用戶資料洩露出去,但是實際上其背後是不是進行了什麼交易,或者是利用這些個人信息來創收。
  • 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規範:APP收集人臉等信息落實最小必要原則
    【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規範:APP收集人臉等信息落實最小必要原則】11月26日,電信終端產業協會官網公布《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最小必要評估規範總則》,並於當日開始實施。該總則指出,隨著移動應用種類和數量呈爆發式增長,APP侵害用戶權益事件層出不窮,個人信息保護態勢愈加嚴峻,如何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尤其是人臉、通訊錄、簡訊、位置、圖片等個人敏感信息受到國家和社會公眾高度關注。
  • 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成突出亂象 保護個人信息安全需各方協同努力
    與此同時,App違法違規使用個人信息問題日益突出,個人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受到嚴峻挑戰。  中消協的兩份報告很說明問題。  2018年8月29日,《App個人信息洩露情況調查報告》發布,報告顯示超八成受訪者曾遭遇個人信息洩露。其中,經營者未經授權收集個人信息和故意洩露信息是造成消費者個人信息洩露的主要原因。  另一份報告更觸目驚心。
  • 網易蝸牛讀書APP收集用戶支付寶帳號等個人信息 被通報整改
    來源:中國網原標題:網易蝸牛讀書APP因「收集用戶支付寶帳號等個人信息」等問題被通報整改中國網科技11月17日訊 據網信中國微信公眾號消息,近期,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治理工作組評估發現,35款
  • 部分SDK涉嫌隱瞞收集用戶個人信息-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個性化廣告總是關不掉、隱私條款晦澀難懂、第三方SDK違規收集個人信息……今年以來,隨著公眾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的加強,App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也備受關注。部分原因在於,上述沒有隱私政策的兩款遊戲App均屬於休閒娛樂類。 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工作組曾發布報告指出,相較於頭部企業的積極整改,幾百萬中小企業旗下的App受到舉報的情況在慢慢增多,整改也比較緩慢。這一點從《報告》中有所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