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誰來管?

2020-11-03 政協君

賈寧 攝

人們在第一次安裝和使用某款新的手機App時,一般都會看到「隱私保護條款」。但很少會有用戶去仔細閱讀該條款,也並不知道條款中都包含了哪些個人信息收集內容。在快速點擊「同意」的同時,可能自己的信息已被對方收集。

目前,我國市場化運營的手機App超過1700萬個,普遍存在過多過濫收集個人信息的問題,給用戶和國家安全留下重大隱患。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各種手機應用軟體(簡稱手機App)呈爆發式增長,手機App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應用。目前,我國市場化運營的手機App超過1700萬個,普遍存在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的問題,給用戶和國家安全留下重大隱患,需引起高度重視。

一是個人信息被過度採集。用戶個人信息是網際網路大數據的重要來源,為實現特定功能,提升用戶體驗,手機App不可避免要收集、使用一些用戶個人信息。但當前,許多手機App在超出產品功能目的範圍之外大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有的甚至是在未明確告知用戶的情況下偷偷收集。

中消協發布的《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顯示,超九成App涉嫌「越界」過度收集個人信息,位置信息、通訊錄信息和手機號碼是收集的重點內容;部分App還涉嫌過度收集個人財產、生物識別等敏感信息,這將給用戶個人甚至國家經濟安全埋下「地雷」。

二是隱私條款避重就輕。隱私條款是App收集、處理、使用用戶信息的公開聲明,也是面向用戶的承諾合約。然而數據顯示,超三成App沒有隱私條款,近半數App隱私條款不達標,其中包括支付寶等知名App。

這類不達標隱私條款或對用戶信息用途含糊其辭,或設置冗長文本將關鍵條款層層遮掩,或將隱私政策設為默認勾選同意,甚至存在讓用戶自行承擔風險等免責條款和不同意就無法使用的霸王條款。隱私條款儼然成了空頭支票和避責條款,掩蓋了商家過度獲取用戶信息的非法性,侵犯了用戶的正當權益。

三是安全風險多重疊加。手機App過度採集和非法使用用戶個人信息將帶來用戶隱私數據洩露的多重風險。一方面,手機App開發商的安全防範技術與管理機制參差不齊,在面臨網絡攻擊、黑客竊取、內部人員洩露等內外多重風險的情況下難以確保信息安全。另一方面,相關監管規制和行業自律的缺失,導致個人信息買賣、網絡電信詐騙等亂象頻出,不僅侵擾網絡空間良性秩序,同時帶來諸多社會問題。此外,部分App在用戶註銷、卸載後並不刪除留存的用戶信息和歷史信息,由此將帶來用戶信息二次洩露的風險。

四是法律懲戒力度小效果差。目前我國雖然有網絡安全法、《電信和網際網路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等法律法規對居民個人信息進行保護,但對於個人信息的侵權行為仍然制裁不力,對手機App過度過濫非法收集個人信息的打擊力度不足,未露出保護個人信息法律的「鋼牙」,致使App運營商非法收集個人信息有恃無恐。此外,個人信息保護的主管機關目前還未確定,公安、工信、網信、司法等多家部門都在管,但都沒管到位。

為此,筆者建議:

建立隱私信息提取備案制度。無法保護用戶敏感數據的廠商就沒有搜集用戶數據的權力,建議建立隱私信息提取備案制度,要求軟體廠商向有關職能部門書面報備、說明用途和證明自己綜合處理大數據能力後,經過批准方可對相關數據進行採集、儲存、利用等,同時職能部門建立聯動監管機制,倒逼企業提高為獲取利用大數據的綜合投入與能力。

建立信息獲取明示制度。App必須在顯著位置提示獲取權限的種類、數量,並要向應用商店後臺說明理由。只要後臺在定期或不定期自查中發現問題就強制下架,同時引入第三方網絡安全企業輔助查找漏網之魚。只要發現同時期國際版在隱私獲取、安全保障、技術管理等方面優於國內版,就應要求相關企業整改,確保App「內外一致」。

加快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立法工作。立足於保護、防範個人隱私被濫用的方向立法,減少有動力獲取個人隱私相關知名企業的參與程度,明確部門監管職能的同時確保法律的一致性、可操作性和威懾力,對保護、闡述、適用範圍、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管理權、交易權、享有權、處罰等關鍵問題應有頂層設計。

(作者系湖南省長沙縣政協委員)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連時彥

相關焦點

  • 對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必須嚴懲
    《徵求意見稿》基於APP提供的基本功能服務,劃定了各類APP個人信息收集邊界,明確了各類APP收集必要個人信息的範圍,防範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目前,國內APP數量已超350萬款,大多數APP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過度收集用戶信息的情況。APP通過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範圍收集用戶手機的個人敏感信息。
  • 如何看待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近日,一段「男子戴頭盔看房」的視頻出現在網絡平臺,配文寫著是為了保護個人信息。11月底,江蘇南京要求多家售樓處拆除人臉識別系統,同時,部分地方立法保護人臉信息。此舉一出,網友拍手稱讚,認為不僅是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手機中的各種APP在大家不知情的情況下私自收集個人信息的問題也需持續加大整治力度。誠然信息網絡時代給人們帶來很大便利,但各種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卻在無形中侵犯了人們的隱私。
  • 大量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我的信息我如何做主?
    目前,大量App都存在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的情況。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況下,一些App過度獲取用戶隱私採集個人信息。前不久,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如何通過立法來有效遏制和打擊過度採集個人信息現象成為關注焦點。
  • 大量App存在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情況 過度收集須叫停
    我的信息我做主過度收集須叫停安裝個天氣預報App被要求訪問通訊錄,下載個健身軟體被請求訪問手機相冊……這種「客氣」的詢問,很多手機用戶都經歷過。表面上看,商家似乎盡到了告知義務,但實際上,使用者只能被動接受。因為如果你不接受,就無法下載或者正常使用這些App。目前,大量App都存在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的情況。
  • 過度收集、「內鬼」洩露、個人註銷難……個人信息如何保護?
    過度收集、「內鬼」洩露、個人註銷難……近年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頻出,不斷敲響公民個人信息保護警鐘。網絡時代,如何給「失控」的個人信息按下「剎車鍵」?特別是檢察機關,在依法懲治相關刑事犯罪的同時,如何發揮公益訴訟職能保護公民個人信息?近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法律專家和辦案檢察官。
  • 美圖秀秀等91款APP涉嫌過度收集用戶信息!有的甚至可以監聽手機...
    最近,中消協發布了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情況,報告顯示,共測評的10類100款APP中,有91款APP列出的權限存在涉嫌「越界」,即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問題。一起來關注一下。一、超九成APP涉嫌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 從測評結果來看,100款APP中多達91款APP列出的權限存在涉嫌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問題。
  • 嘉聯支付旗下立刷app過度收集用戶信息被點名 回應:已進行整改
    嘉聯支付旗下立刷app過度收集用戶信息被點名 回應:已進行整改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8-19 17:55:18
  • 過度收集用戶信息誰來監控
    每天,當你與智能音箱對話時,你是否知道,它也在隨時收集著你的音頻信息,甚至位置、通訊錄都了如指掌?而就在2019年年末,美國《時代》周刊評出「1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10款科技產品」,入榜產品中,除了有蘋果iPad、特斯拉Model S、AirPods無線耳機、大疆精靈無人機之外,亞馬遜Echo智能音箱也位列其中。Echo,正是全球首款智能音箱。
  • 誰讓個人信息「裸奔」?部分APP過分收集用戶信息
    ,個人信息在網絡空間中「裸奔」的現象屢禁不絕。   8億用戶的APP被曝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   一款號稱可「一鍵連接WiFi」的APP WiFi萬能鑰匙已成為不少人的手機必備。公開數據顯示,其月活躍用戶已經達到8億。然而,這款被視為「蹭網利器」的APP,近期卻被曝光存在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的行為。
  • 超1000款App過度收集用戶信息,你的隱私誰來守護?
    網絡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  按理說,公司收集個人用戶信息應當遵循國家標準提出的「個人信息最少夠用」原則。注意,這裡已經指出一個是最少,一個夠用。實際上,公司收集個人用戶信息不是最少,而是儘可能多地去收集。這實際上已經與國家標準背道而馳。
  • 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問題突出 制度給違規行為戴上「緊箍咒」
    目前,我國境內App上架總量已超過350萬款,部分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過度索權、侵害用戶權益等問題突出。儘管《網絡安全法》關於個人信息收集已規定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但這還需要配套制度進一步細化。徵求意見稿劃定了哪些App無須收集個人信息,哪些App可以收集個人信息以及收集個人信息的具體範圍,無疑是我國對App在涉及個人信息方面管理細化的體現。
  • 用更精細制度規範App收集個人信息
    目前,我國境內App上架總量已超過350萬款,部分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過度索權、侵害用戶權益等問題突出。儘管《網絡安全法》關於個人信息收集已規定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但這還需要配套制度進一步細化。徵求意見稿劃定了哪些App無須收集個人信息,哪些App可以收集個人信息以及收集個人信息的具體範圍,無疑是我國對App在涉及個人信息方面管理細化的體現。
  • 調查稱八成受訪者認為個人信息被過度收集 你怎麼看
    79.2%受訪者覺得個人信息被過度收集了61.3%受訪者建議不隨便填寫個人信息,59.2%受訪者建議認真閱讀應用權限、用戶協議  如今,掃二維碼點餐、下載App都經常被要求授予個人信息權限,網絡平臺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現象比較普遍。前不久,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有效遏制和打擊過度採集個人信息現象成為關注焦點。
  • vivo新款手機成APP"試金石" 誰來管管手機App權限
    原標題:誰來管管手機App權限   vivo NEX這款新近推出的智慧型手機火了,不是因為性能配置或營銷廣告,而是因為其獨創的升降式攝像頭,可能成了鑑定許多手機應用程式(App)是否獲取用戶隱私信息的「試金石」。
  • 網際網路協會點名QQ音樂等14款 App 過度收集用戶信息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官網的消息,2018年12月29日上午,在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部署下,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手機App收集和使用用戶個人信息情況專家評議會。
  • QQ音樂、手機天貓等14款APP過度收集用戶信息被點名
    APP收集和使用用戶個人信息情況專家評議會。   通過技術檢測以及用戶舉報發現,QQ音樂等18款APP疑似存在過度收集「簡訊」「通訊錄」「位置」「錄音」等用戶敏感信息,萬能看等9款APP疑似存在未經用戶同意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針對發現的問題,結合相關網際網路企業的意見,與會專家進行了熱烈討論和評議。
  • 人民日報:不給個人信息就不能用?App的「霸道」該管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不給個人信息就不能用?App的「霸道」該管!根據該徵求意見稿,必要個人信息是指保障App基本功能正常運行所必須的個人信息,缺少該信息App無法提供基本功能服務。只要用戶同意收集必要個人信息,App不得拒絕用戶安裝使用。這一文件的確打中了多年來個人信息保護的痛點。
  • 美圖秀秀、天天P圖等APP過度收集用戶信息,你的手機還安全嗎?
    近日,中消協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從App Store、安卓市場下載了10類100款App,開展了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工作。測評顯示,App均存在涉嫌過度收集或使用用戶個人信息的問題,部分App還存在涉嫌過度收集個人財產信息、生物識別信息等敏感信息。
  • 京彩好評:用更精細制度規範App收集個人信息
    目前,我國境內App上架總量已超過350萬款,部分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過度索權、侵害用戶權益等問題突出。儘管《網絡安全法》關於個人信息收集已規定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但這還需要配套制度進一步細化。徵求意見稿劃定了哪些App無須收集個人信息,哪些App可以收集個人信息以及收集個人信息的具體範圍,無疑是我國對App在涉及個人信息方面管理細化的體現。
  • 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 APP將迎來「體檢」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某些金融類移動軟體中,存在一批具有隱秘拍照行為的軟體,悄無聲息地進行隱私非法收集行為,洩露的信息正在悄悄向生物識別信息蔓延。以7月24日通報為例,58款App所涉及的問題基本都存在「私自收集個人信息」「私自將信息共享給第三方」「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和「過度索取權限」等問題。無獨有偶,今年上半年,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通報下架的違法有害移動App達638款,其中,涉及隱私違規的有531款,佔八成以上。洩露隱私已成為當前App的第一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