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為什麼一定要讀名校?

2020-12-20 騰訊網

雖然現在「門當戶對」的觀念在淡化,但社會對於學歷的要求卻在提高。

你相過親嗎?你是985畢業的嗎?

最近,在北京東二環外一個叫單身公社的活動空間每周一次舉辦的「高知伊甸園」主題相親會火了。相親會並不少見,為何它火了呢?

因為這個相親會的「口號」非常直白刺耳:985不要211,清北只挑Top2

除了985的學歷門檻,相親者們往往還要多問上一句。你本科也是清北的麼?不僅看學歷,還要看第一學歷。

雖然聽起來很扎心,但也確實可以理解。畢竟優秀的人更願意跟自己層次一樣的人在一起。

1

985隻找985,其實是一種圈子文化。

這也是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告訴孩子一定要考上名校,因為名校的優勢太大了,而且「學校決定圈子」更是一句亙古不變的真理。

好的學校的圈子,所擁有的資源和人脈,對前途和未來發展來說,無疑是加分項。

中國一些社會精英的學歷及其夫人的學歷也印證了這個真理:

名校的優勢,在愛情上可以「排雷」,一方面更容易找到符合自己層次且志同道合的愛人,更重要的是一種資源上的強強聯合。

985學生的這種婚戀選擇其實也反映了這個社會潛在的「運行法則」:在情感上,在職場上,都會追求「門當戶對」。

每個人都想要「強強聯合」以保證自己的位置離金字塔的塔尖更近,因為無數殘酷的事實一次次證明:學歷決定階層,圈子決定身份。

2

名校學歷,不只是墊腳石,更是優秀企業的敲門磚。

名校畢業的人,不僅處於「相親鄙視鏈」的頂端,更是優先拿到了頂級企業的入場券。

一個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某著名投行企業只要北大光華學院和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的畢業生,而廣州的某知名金融企業,也只從中大經管學院招人。

公平嗎?好像是挺不公平的。但仔細想想,也確實是有合理之處的。

從企業的角度去考慮,這些頂尖學校的頂尖人才崗位匹配度確實比其他學校高得多,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約不少人力成本。

因此,父母想讓孩子上名校,擁有高學歷,實在太能理解了。

3

安徽衛視有一檔叫《學霸是怎樣煉成的》的節目。節目組請來的一位資深HR,揭露了職場裡的招聘「潛規則」。

由於招聘會時間並不長,而每次收到的簡歷卻很多。於是企業在篩選簡歷的時候,會把985畢業的大學生的簡歷和「雙非」學生的簡歷分開放。

等到走的時候,985大學的學生投遞的簡歷會被帶走,而「雙非」大學畢業生的簡歷就丟在桌子上,等著被保潔阿姨清理掉。

這位HR還強調了一句:「其他的大型企業,肯定也會這麼操作的。」

大家對分數和學歷的追求從來都不是為了榮譽,而是為了孩子得到向上攀登的一個重要敲門磚,完成人生逆襲的唯一途徑。

表面上父母拼的是一份名校錄取通知書,其實拼的是孩子能有一個穩定而光明的未來。

你永遠想像不到,父母為了孩子進名校有多拼?

4

兩年前,一部印度電影在教育圈激起了不小的波瀾。這部電影叫做《起跑線》,收穫了印度電影在中國的第二高票房,國內上映僅僅5天,所獲的票房就已經超過了印度上演時的總票房。

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足夠真實並且殘忍。

它揭露了一個殘忍的教育真相:「學校就是階級」,而學歷決定了孩子的起跑線。

印度中產階級夫妻拉吉和米塔,為了把獨生女皮雅送進德裡最好的私立學校,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

這對夫妻抓住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形成了兩股「使勁兒」的主要方向:

第一步,為了「學區房」用盡一切方法巴結上流階層,企圖完成階級躍遷,成為他們的一員。

第二步,逆襲上流社會不成功之後,用「各種手段」去爭取佔四分之一比例的扶貧名額,進軍「貧民窟」。

相信父母們,都能迅速地在《起跑線》中為了擇校焦頭爛額、處處碰壁、洋相百出的男女主人公身上找到共鳴。

你能在電影中深刻地體會到,為了讓孩子未來能實現階級躍遷或是至少保住現有階層的地位,父母們是如何勞神傷財、忍辱負重、乃至不擇手段的。

家長把金錢和精力都砸在孩子的教育上,擠破頭皮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名校,因為那是因為他們在社會上有如此深切的體會:學歷太重要了。

這一代父母,意識到我們這個時代上升的通道正越來越窄。

教育競爭的愈發低齡化,某種程度上正是人們對於後代發展危機意識的本能反應。

5

國內的電視劇《小別離》《小歡喜》也以中考和高考為切口,將中國家庭的另一個橫截面展現在觀眾面前。

《小別離》中的童文潔聽學校的老師說朵朵在數學課上睡著了便立刻火冒三丈,朵朵成績上不去,急著給朵朵找家教。

《小歡喜》中的宋倩從重點高中辭職,親手為英子制定學習計劃表,量身定製複習試題,精心搭配各種營養餐,甚至將英子房間的牆壁改造成了透明玻璃以便監督。

這兩把電視劇把最真實的現代家庭形態展示在了大家面前,人人都是其中的一員,仿佛看著自己的故事。

6

為什麼家長們都為了孩子的成績而抓狂崩潰?

因為他們太明白,如果孩子繼續不在乎學習,考不上好的大學,未來等待孩子的會是什麼。自己吃過的苦,受過的委屈甚至羞辱,他們絕對不忍心讓孩子再經歷過一次。

父母們總是在無窮無盡地恐懼,害怕孩子將來不幸福。

日劇《女王的教室》裡一個孩子問老師: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呢? 老師的回答讓人印象深刻:

讀書,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只要保持終生學習,就有無限的可能。

讀書最大的意義可能就是,在讀書的過程中,努力就變成了了一種習慣。

之前看到過一個問題:「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讀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有一個答案是這樣的: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為我的骨頭和肉。」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家長一定讓孩子上名校,背後其實是濃濃的親情與愛。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這麼做,比你吼100遍都有用!

2020-12-17

如果讓你重新帶一次孩子,有哪些坑是你一定會避免的?

2020-12-16

兒童的性格分九種,您的孩子是哪種?

2020-12-14

相關焦點

  • 清華北大滿地走,孩子問:「為什麼我要考名校?」家長你怎麼回答
    今天在街上聽到一位孩子問他的媽媽,清華畢業的卻在賣豬肉,媽媽你問什麼要我考名校呢?為了賺大錢嗎?當聽到這個問題時,你又是怎麼回答的呢?為什麼一定要考好大學,這個問題,我小時候也問過我的媽媽,可當時她並沒有給我她的答案。直到我現在長大,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我才漸漸想明白要如何回答。
  • 我那個「不自知」的兒子,沒有讀名校的命卻一直做著名校夢,悲哀
    如今考研之風日盛,不僅是大學生自己,就是他們的家長,也似乎覺得讀完本科是一定要去考研的,為此他們為正在讀大學或已經大學畢業的孩子提供各種資源和支持,只要孩子表態要考研。而如果孩子沒有要考研的打算,家長就非常不高興,他們會嘗試用很多方法說服孩子報名參加研究生考試。
  • 為什麼有些繪本一定要讀原版
    而之所以說節奏和韻律特別重要,就是因為這些富於韻律的句子,都是原版作者非常用心地寫出來的,孩子讀的時候自然會覺得好玩覺得有趣,讀著讀著就跟著說出來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說只有原汁原味的內容才會給孩子最地道的啟蒙。
  • 日本修士升學秘訣,為什麼考入名校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這時候肯定有不少小夥伴會問,他們為什麼能考上這些名校?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水平?用N2申請成功的一般是申請的生物、化學、材料等理工科專業;文科類專業建議還是需要N1,否則競爭力不夠,不一定說一定不會錄取你,除非你其他某一方面比較優秀,否則還是把握不大。
  • 孩子,媽媽為什麼要讓你努力讀書?
    孩子經常問你:「我為什麼要讀書?」你是如何回答的?為了考一個好大學?為了找一份好工作?為了賺更多錢?為了將來有一天能出人頭地? 該怎麼面對孩子要讀書的疑問,今天分享一位母親寫給自己孩子的信,句句珠璣。
  • 奧普拉逆襲成「脫口秀女王」背後:孩子為什麼一定要讀名人傳記?
    從小跟著祖母生活,沒有父母的陪伴,雖然已經是這個年代了,但是依然要遭受黑人的種族歧視。一路走到今天,大家不知道為什麼她可以支撐下來,她回答道:「沒有什麼事可以被稱作失敗。有些事,看起來好像是你人生的失敗,但它是想將你們指向一個不同的方向。」
  • 為什麼我一定要給孩子讀名人傳記?這4點好處,是家長給不了的
    梁啓超談及教子經時說:「 讀名人傳記,最能激發人志氣,且於應事接物之智慧增長不少,古人所以貴讀史者以此。」讀名人傳記的好處1、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目標牛頓、愛迪生等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在孩子的一節名為「你長大想做什麼」的課中。
  • 孩子讀小學,選私立學校還是公立學校好?
    #幼升小#朋友的孩子幼兒園去年畢業要選小學讀公立吧,怕教學質量不好;讀私立吧,費用高,還擔心教學質量不值這麼多學費。其實很多家庭都面臨過這樣的選擇。那到底小學是讀私立好還是公立好呢?就算拋開學費不談,羅老師的答案也是肯定的,讀公立小學好。原因如下:公辦小學課業負擔輕,孩子在校活動時間多。
  • 為什麼有人考研400多進不了複試,有人300就能讀名校?原因有三點
    臨近考研考試,結果一些家長開始聽到一些網絡上的關於考生考試分數在400的連複試都能進入,而考了300的學生卻在成功考上名校這樣的說法,為什麼分數差距那麼大,結果差距也是讓人大吃一驚,那麼小編接下來就為大家答疑解惑。
  • 為什麼有人考研400+進不去複試,有人200+卻能讀名校?答案很現實
    最近有位家長在後臺諮詢我,「為什麼聽說有的孩子考研考了400分卻連複試都進不去,而有的孩子考研不到300分卻上了名校,差距為什麼會這麼大?」。想必很多家長,或是不太了解考研的同學,都會存在這樣的疑問。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家長聽說誰家孩子考研考了300多分、400多分,嗤之以鼻,心裡想著,「怎麼考研就考這麼點的分,我家孩子高考還考了500多分呢」。其實這樣的情況,歸根結底還是對於考研的不了解,從本質上講,考研和高考就不能混為一談。
  • 「我寧願不讀名校,也要選對專業」,好大學和好專業到底哪個重要
    「我寧願不讀名校,也要選對專業」辛苦讀了十二年的書,終於迎來了高考,考試結束,自我感覺很不錯,成績出來後就要填報志願,以我的成績,想要上一所高檔次的985名校,有些勉強,只能衝一衝中等的985高校,不過,心裡依舊很糾結。
  • 為什麼在上海不能讀菜場小學?
    看完這個故事,你大概對菜小就有一定認識啦,所謂菜場小學,一般入學門檻都比較低,且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讀比例比較大的學校,由此才會有上面那個故事的發生。近年來,上海市教委一直在大力推進集團化辦學和學區化辦學,就是要強校帶動弱校,被名校託管的菜小也越來越多,在名校的託管下,與名校共享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課程設置。加上政府的重視,被託管學校的成長會變得更加迅速。實力在明顯提升,已不能再稱為「菜場小學」了。
  • 為什麼家長把小升初看得那麼重要,甚至不惜花費幾十萬也要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富民強,新一代的家長可以說是對孩子教育最拼的一代,為了孩子,花再多的錢,上再多培訓班都心甘情願。教育改變命運,考上重點學校就等於贏在了起跑線,不出意外,進入重點中學的概率遠遠大於一般的學校,你說家長能不拼嗎!
  • 《三十而已》:擇校不是混圈子,孩子的名校「入場券」究竟是什麼?
    擇校不是混圈子 顧佳為了讓兒子讀上海最好的幼兒園,不惜貸款住進高檔小區,全家一起去幼兒園面試。各個學校對於學生能力的具體要求和配比可能略有不同,但今日的名校,對於這三部分一定是都會同時提出要求的。」 o 良好的家庭背景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的作者看上的學區房,不是有錢就能住,還要看大學考試成績、父母的工作、通過業委會面試。
  • 普通智商的孩子,高考基本考不上985名校,除非他具備這3點
    如不出意外,朋友這倆孩子註定會考取985名校,道理很簡單,學習這個事兒,對他們來說根本不是負擔,可能他們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同樣的努力,普通孩子恐怕要付出幾倍,也未必能實現。我們不禁要問,難道985名校只接收這些天資聰穎的孩子,難道普通智商的孩子,註定與名校無緣麼。
  • 怎樣教孩子讀名著?名師支招:陪孩子讀懂名著的多種色彩
    叢書主編、北京八中高級語文教師翁莉認為,親子共讀首先是學業的需要,名著經過歷史、文化、種族的考驗,流傳至今,讓我們看到了作品的閃光點,但是十三四歲的孩子不一定看到這點,尤其是成年人咀嚼起來內涵豐富的名著,比如《四世同堂》,對於閱歷淺的孩子讀來說,讀起來有困難難。
  • 那些工作三到五年的人,我為什麼勸你一定要讀MBA?
    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MBA的概念,也不知道MBA有什麼作用,也有可能你知道MBA但不覺得它有什麼用處。那麼今天求學君將通過一篇文章告訴你,MBA是什麼,對我們職業生涯有何影響,同時,你也會明白為何我會勸你一定要讀MBA。
  • 高考生撿漏讀名校!「小縣城」的985大學錄取分數極低,保研率20%
    馬上就要高考了,一些考生和家長們早早就規劃好了要報考哪所學校,但是還有一部分同學對自己的成績也不太敢肯定,還要等成績下來以後根據自己的分數再報考。分數不夠985,沒關係一樣讀名校很多學生的成績還是很不錯的,但是距離讀名校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可又想拼一把試一試。這時候翻遍報考學校的你或許會發現這樣一個985大學「西北農業科技大學」。
  • 孩子遇到困難就退縮?一闖禍就推卸責任?一定要讀這本書!
    其實,在培養孩子方面,也應該把「靠譜」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因為它不僅是個人品質的體現,更是孩子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否堅持下去的支撐,在犯錯誤時能否站出來承擔的關鍵。今天要推薦的圖書——《手絹上的花田》就是一個教會孩子「靠譜」的童話。
  • 談教育:孩子的成功,不全是教育出來的。所以,你要怎樣教育孩子?
    也就是說,他們的孩子能考進那些名校,真不是因為家長那樣的教育就可以實現的,而是有一定的偶然性。假如出現另外一種偶然性,比如他們孩子在考場上某個題目出現失誤,就有可能完全改寫最終的結果了,那樣的話,你還會認可這些家長的教育方法嗎? 而那個時候,就應該是另外一些「成功」的家長出來,寫自己的育兒方法了。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