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門當戶對」的觀念在淡化,但社會對於學歷的要求卻在提高。
你相過親嗎?你是985畢業的嗎?
最近,在北京東二環外一個叫單身公社的活動空間每周一次舉辦的「高知伊甸園」主題相親會火了。相親會並不少見,為何它火了呢?
因為這個相親會的「口號」非常直白刺耳:985不要211,清北只挑Top2。
除了985的學歷門檻,相親者們往往還要多問上一句。你本科也是清北的麼?不僅看學歷,還要看第一學歷。
雖然聽起來很扎心,但也確實可以理解。畢竟優秀的人更願意跟自己層次一樣的人在一起。
1
985隻找985,其實是一種圈子文化。
這也是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告訴孩子一定要考上名校,因為名校的優勢太大了,而且「學校決定圈子」更是一句亙古不變的真理。
好的學校的圈子,所擁有的資源和人脈,對前途和未來發展來說,無疑是加分項。
中國一些社會精英的學歷及其夫人的學歷也印證了這個真理:
名校的優勢,在愛情上可以「排雷」,一方面更容易找到符合自己層次且志同道合的愛人,更重要的是一種資源上的強強聯合。
985學生的這種婚戀選擇其實也反映了這個社會潛在的「運行法則」:在情感上,在職場上,都會追求「門當戶對」。
每個人都想要「強強聯合」以保證自己的位置離金字塔的塔尖更近,因為無數殘酷的事實一次次證明:學歷決定階層,圈子決定身份。
2
名校學歷,不只是墊腳石,更是優秀企業的敲門磚。
名校畢業的人,不僅處於「相親鄙視鏈」的頂端,更是優先拿到了頂級企業的入場券。
一個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某著名投行企業只要北大光華學院和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的畢業生,而廣州的某知名金融企業,也只從中大經管學院招人。
公平嗎?好像是挺不公平的。但仔細想想,也確實是有合理之處的。
從企業的角度去考慮,這些頂尖學校的頂尖人才崗位匹配度確實比其他學校高得多,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約不少人力成本。
因此,父母想讓孩子上名校,擁有高學歷,實在太能理解了。
3
安徽衛視有一檔叫《學霸是怎樣煉成的》的節目。節目組請來的一位資深HR,揭露了職場裡的招聘「潛規則」。
由於招聘會時間並不長,而每次收到的簡歷卻很多。於是企業在篩選簡歷的時候,會把985畢業的大學生的簡歷和「雙非」學生的簡歷分開放。
等到走的時候,985大學的學生投遞的簡歷會被帶走,而「雙非」大學畢業生的簡歷就丟在桌子上,等著被保潔阿姨清理掉。
這位HR還強調了一句:「其他的大型企業,肯定也會這麼操作的。」
大家對分數和學歷的追求從來都不是為了榮譽,而是為了孩子得到向上攀登的一個重要敲門磚,完成人生逆襲的唯一途徑。
表面上父母拼的是一份名校錄取通知書,其實拼的是孩子能有一個穩定而光明的未來。
你永遠想像不到,父母為了孩子進名校有多拼?
4
兩年前,一部印度電影在教育圈激起了不小的波瀾。這部電影叫做《起跑線》,收穫了印度電影在中國的第二高票房,國內上映僅僅5天,所獲的票房就已經超過了印度上演時的總票房。
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它足夠真實並且殘忍。
它揭露了一個殘忍的教育真相:「學校就是階級」,而學歷決定了孩子的起跑線。
印度中產階級夫妻拉吉和米塔,為了把獨生女皮雅送進德裡最好的私立學校,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
這對夫妻抓住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形成了兩股「使勁兒」的主要方向:
第一步,為了「學區房」用盡一切方法巴結上流階層,企圖完成階級躍遷,成為他們的一員。
第二步,逆襲上流社會不成功之後,用「各種手段」去爭取佔四分之一比例的扶貧名額,進軍「貧民窟」。
相信父母們,都能迅速地在《起跑線》中為了擇校焦頭爛額、處處碰壁、洋相百出的男女主人公身上找到共鳴。
你能在電影中深刻地體會到,為了讓孩子未來能實現階級躍遷或是至少保住現有階層的地位,父母們是如何勞神傷財、忍辱負重、乃至不擇手段的。
家長把金錢和精力都砸在孩子的教育上,擠破頭皮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名校,因為那是因為他們在社會上有如此深切的體會:學歷太重要了。
這一代父母,意識到我們這個時代上升的通道正越來越窄。
教育競爭的愈發低齡化,某種程度上正是人們對於後代發展危機意識的本能反應。
5
國內的電視劇《小別離》《小歡喜》也以中考和高考為切口,將中國家庭的另一個橫截面展現在觀眾面前。
《小別離》中的童文潔聽學校的老師說朵朵在數學課上睡著了便立刻火冒三丈,朵朵成績上不去,急著給朵朵找家教。
《小歡喜》中的宋倩從重點高中辭職,親手為英子制定學習計劃表,量身定製複習試題,精心搭配各種營養餐,甚至將英子房間的牆壁改造成了透明玻璃以便監督。
這兩把電視劇把最真實的現代家庭形態展示在了大家面前,人人都是其中的一員,仿佛看著自己的故事。
6
為什麼家長們都為了孩子的成績而抓狂崩潰?
因為他們太明白,如果孩子繼續不在乎學習,考不上好的大學,未來等待孩子的會是什麼。自己吃過的苦,受過的委屈甚至羞辱,他們絕對不忍心讓孩子再經歷過一次。
父母們總是在無窮無盡地恐懼,害怕孩子將來不幸福。
日劇《女王的教室》裡一個孩子問老師: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呢? 老師的回答讓人印象深刻:
讀書,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只要保持終生學習,就有無限的可能。
讀書最大的意義可能就是,在讀書的過程中,努力就變成了了一種習慣。
之前看到過一個問題:「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讀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有一個答案是這樣的:
「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為我的骨頭和肉。」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家長一定讓孩子上名校,背後其實是濃濃的親情與愛。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這麼做,比你吼100遍都有用!
2020-12-17
如果讓你重新帶一次孩子,有哪些坑是你一定會避免的?
2020-12-16
兒童的性格分九種,您的孩子是哪種?
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