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選繪本的時候會糾結到底該選原版還是翻譯版,一方面覺得原版的價格貴,另一方面也是擔心原版買回來不會講。
不過不得不說,雖然原版繪本在引進的過程中也花了很大的功夫,很多譯者其實都是專業的兒童文學作者,有些內容甚至經過了好幾十次的修改,力求做到信達雅,但有一些繪本還是要儘量讀原版,因為很多內容是無論如何都翻譯不過來的,而只有原汁原味的語言才能給孩子最地道,最徹底的浸潤。
目前在給女兒選書的時候,基本英文繪本都會儘量買原版,儘量不選擇中文版的英文繪本,就像也不會選擇英文版的中國傳統故事一樣。因為很多語言、文化上的精華之處,都在翻譯的過程中被大大剝離。
很多人覺得兒童讀物簡單,好翻譯,但其實恰恰相反,兒童讀物比其他作品的翻譯難度更高,韻律節奏稍有不對,讀起來就會有種不知所云的感覺。這並不是說翻譯的水平不好,只是很多內容真的是譯者再用心都翻譯不過來的。
下面就來為大家列舉幾個方面:
1、翻譯不出來的節奏韻律
很多繪本是以語言的韻律美而見長的,而很多原版當中的押韻和節奏是很難翻譯不出來的。
比如有些家長曾經跟我說不知道《晚安,月亮》這本書經典在哪,但如果對比Margaret Wise Brown 原版的Goodnight Moon之後你就會發現,中文其實無法把原文押韻的內容翻譯過來。
比如在英文原版中的表達:
Goodnight clocks.Goodnight socks.
而在翻譯版本中的說法是:
晚安,座鐘。晚安,短襪。
大家可以很直觀地發現,原文的clocks和socks是押韻的,而座鐘和短襪就有點不知所云。而這本書的經典就在於,作為一本哄睡繪本,作者正是通過這樣的押韻營造出舒適的睡前氛圍,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安撫。
雖然阿甲老師在翻譯的過程當中,試過十幾種版本,甚至嘗試建議能否用圖畫中其他的東西來做替換,從而達到押韻的效果,但因為翻譯首先要做到「信」,就是忠於原文,所以最終就保留了這樣的呈現,但對於孩子來說,卻很難再感受到原版語言的那種美感了。
再來用一本Margaret Wise Brown的作品舉例,比如這本奪得了凱迪克獎的The Little Island(中文譯名《小島》)
比如在英文原版中的表達:
There was a little Island in the ocean.Around it the winds blew And the birds flewAnd the tides rose and fell on the shore
而在翻譯版本中的說法是:
在大海裡,有一個小島風兒圍著小島吹呀吹鳥兒飛呀飛岸邊潮起又潮落
對比之後就會發現,不管是美感還是節奏,翻譯之後的感覺都完全不同了。
blew和flew這樣自然的押韻變成了「吹呀吹」和「飛呀飛」,而fell on the shore則變成了「岸邊潮起又潮落」,而之所以很多人說瑪格麗特.懷茲.布朗是一位天才的作者,正是因為她文字的美感。
其實這也並非是我們翻譯的問題,很多中文的經典詩詞如果翻譯成英文之後一樣會覺得不知所云或者意境全無。
比如劉邦的《大風歌》
中文非常有氣勢:
大風起兮
而在英文版本中則變成了:
A great wind rises,oh!
應該不需要多做解釋,大家就能感受到意境全無是什麼意思了。劉邦如果懂英語,估計看到這種翻譯都會哭出來吧,真的感覺一下就把意境給oh沒了。
所以很多繪本也是這樣,經典也是有語境的,比如有一位是必須要讀原版的,就是Nancy Shaw,她的繪本都特別富於韻律,比如這本很經典的Sheep in a Jeep.
sheep和jeep 這樣可愛的押韻,居然被變成了《吉普大冒險》,不得不說中文實在是太喜歡各種「大冒險」「歷險記」還有「總動員」了,但是,變成這樣之後,孩子又如何能做到跟著這樣郎朗上口的句子,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語言的美感呢?所以這樣的繪本引進繪本真的再有錢都不要買。
還有這位Audery Wood 的繪本也要儘量讀原版,比如這本很好玩的Silly Sally.
比如在英文原版中的表達:
On the way she met a pig,a silly pigthey danced a jig
而在翻譯版本中的說法是:
在路上她遇見一頭豬,一頭笨豬,她們一起跳了一支扭扭舞
這樣一下子就破壞了pig和 jig這個美妙的押韻,扭扭舞對於孩子來說也有點不知所云。
而之所以說節奏和韻律特別重要,就是因為這些富於韻律的句子,都是原版作者非常用心地寫出來的,孩子讀的時候自然會覺得好玩覺得有趣,讀著讀著就跟著說出來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說只有原汁原味的內容才會給孩子最地道的啟蒙。
2、翻譯不出來的英語思維
除了押韻以外,英文繪本當中的英語思維和英語語境其實也是很難被翻譯出來的。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學習英語的同時能夠更加理解英語的思維,而繪本則無疑是最好的學習素材,因為中文和英文的思維在文字表達上的差異其實是很大的。
比如,中文是主題更顯著,而英文主語更顯著。或者說中文是曲線思維,而英文更接近於直線思維。
說到這裡,要介紹一下,有一位繪本作者是無論如何都一定要讀原版的,那就是Dr.Seuss(蘇斯博士)。
可以說幾乎每個英語母語的孩子都是讀他的繪本長大的,他差不多是全世界孩子的英語老師,他通過很少的詞就能寫出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而且在讀的時候孩子能通過那種語言自然的美感和韻律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比如這本經典的Fox in socks(《穿襪子的狐狸》)
其實從名字你就能感受到翻譯的問題,fox 和 socks 是押韻的,而中文的狐狸和襪子則顯得沒什麼關係。以及大家可以發現,英語當中fox in socks 是主語fox在前,而中文穿襪子的狐狸,狐狸則是在後的,這其實就是思維的差異。
還有那本The Cat in the Hat (《戴高帽子的貓》)
同樣,我們不需要看正文都能感受到翻譯的問題,Cat和Hat是多棒的押韻,雖然翻譯的貓和高帽也是押韻的,但這裡因為主語的位置不同了,所以節奏和韻腳都變了。
讀蘇斯博士的繪本就好像是帶著孩子在和文字做遊戲,而類似的翻譯問題如果讀蘇斯博士繪本的正文感觸會更多,基本蘇斯博士的繪本讀中文就完全感受不到這種樂趣了,所以不光是不要買中文版,最好雙語版都不要,一定要讀原版。
再比如,中文習慣先陳述再表態,而英文喜歡先表態再陳述。
例如在Elmer(《花格子大象艾瑪》)這本繪本當中,
原文是這樣寫的:
Elmer was not elephant color.He was patch work.Elmer was yellow and orange and red and pink and purple and blue and green and black and white.
而在中文版本是這樣寫的:
艾瑪身上有黃色、橙色、粉紅色、紫色、藍色、綠色、黑色和白色,總之他和其他大象是不一樣的顏色。
所以中文是喜歡最後總結,而英文卻喜歡一上來就說清楚。
另外,英文作者特別喜歡用很多從句來表達故事,而這樣的句子只有讀原版的時候才有那種酣暢淋漓的感覺,翻譯過來之後其實是很難Get到那個點的。
以及很多英文的詞彙,因為結合了特定的語境則表達了不同的意思,這在翻譯當中很多都沒能體現出來。
3、翻譯不出來的可愛細節
其實繪本當中很多細節都能感受到作者有趣的用心,但這些用心卻都很難被翻譯出來。
比如 Mr Gumpy's Outing(《和甘伯伯去遊河》)中,前後有九個對象,用九種不同的表達方式請求坐船,這在翻譯中是很難表現出來的。
英文原版中的表達:
Can I come along? / Will you take me with you? / Have you a place for me等。
在翻譯版本中的說法是:
我也一起去行不行?/ 可不可以帶我一起去?/ 我們也去行不行等。
在英文中各種不同的表達,在翻譯後都變成了基本重複的一句話,一下子就削弱了那種趣味性。
以及一些繪本當中有很多非常可愛的擬聲詞,其實這些都是中文很難翻譯的。
比如 We 're going on a bear hunt(《我們一起去獵熊》)這本繪本。
當中Splash splosh , Squelch squerch等詞語,用中文只能翻譯成絲絲,沙沙,是很難翻譯出原來的語言韻味,而這些擬聲詞也恰恰的原文的精髓所在,在給孩子讀的時候,孩子總是笑得前仰後合,而且最喜歡模仿的就是這些擬聲詞。
就像外國的孩子說鴨子叫是quack,quack,而中國小朋友說的是嘎嘎,因為國內的課堂上孩子能接觸英文擬聲詞的機會很少,所以繪本當中的這些很經典的擬聲詞不僅是有意思,孩子也能從原版當中感受到的最地道的英語。
另外一些本身就是用於英語啟蒙的繪本,也一定要看原版,比如這本經典的字母認知繪本。
Chicka Chicka Boom Boom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從「 A told B, and B told C,『I』ll meet you at the top of the coconut tree.』開始,26個英語小寫字母仿佛一個個淘氣的小寶貝,相約在一棵椰子樹上聚會。
待故事發展到了「Still more – W! And X Y Z! The whole alphabet up the – Oh, no!」 時26個字母都出現了。
這樣的繪本基本也沒法翻譯,或者也根本沒有必要翻譯,所以一定要讀原版。只有讀了原版才能感受到這種認知的樂趣。
4、翻譯不出來的深刻內含
很多繪本其實內涵是非常深刻的,比如我個人非常喜歡Leo Lionni的繪本,他的Frederick(《田鼠阿佛》)和Swimmy(《小黑魚》)真的都非常經典,也非常富於哲理,因此他也被譽為「繪本界的伊索」。
但是其實細究這兩本繪本的名字就會發現,其實我們並沒有完全把繪本的深意完全翻譯出來,比如Frederick這個名字,為什麼這隻田鼠要叫這個名字?
當然中文版沒有直接把這個名字音譯成弗雷德裡克,而是選了阿佛這個很詩意的名字,足見翻譯的用心。但其實Frederick這個名字的來源是義大利語,而這個名字本身就有領導者和獨立上進的意思。
而在英語語境中,通常這個名字給人的印象往往內向獨立,容易與人發生誤會。聽起來這不正是這隻小田鼠的性格嗎!而作者自己童年的時候也曾在義大利生活,對於義大利有著深厚的感情,所以也就難怪會給田鼠起這個名字了。
再來看Swimmy,swimmy這個詞原本有眩暈的意思,有一種令人目眩的感覺,而中文譯成了小黑魚,當然也非常妥帖,畢竟主人公確實是這隻小黑魚。
但我們具體看內容的時候,作者營造的令人目眩的海底世界,各種五顏六色的海草,不也正給了我們一種swimmy的感覺嗎?
而且最後小黑魚變成了紅魚的眼睛,這個聰明的做法本身就利用了一種視覺上的錯覺,可謂說是多重呼應了標題,但翻譯之後這種效果就都沒有了。就只是一隻小黑魚而已了。
再來說一本文字特別優美的繪本,Owl Moon(《月下看貓頭鷹》)
裡面的最後一句特別美,
英文原版中的表達:
The kind of hope that flies on silent wings under a shining Owl Moon.
在翻譯版本中的說法是:
那個希望,會用沒有聲音的翅膀,在明亮的、看貓頭鷹的好月光下,向前飛行。
美則美矣,卻少了那份月下朦朧的意境,也失掉了原文末尾和標題的首尾呼應之感。
最後,還想說這本我很喜歡的繪本Runaway Bunny,中文的翻譯是《逃家小兔》。
在原文中有一節,
"I will be a crocus in a hidden garden."
"If you become a crocus in a hidden garden,"
said his mother, "I will be a gardener. And I will find you."
這裡我們可以注意一個詞,就是crocus這個詞,翻譯版翻譯成了小花,當然也是沒錯的,不過這個詞的本意是紅番花,而紅番花的花語剛好是「等待著你」的意思。
而作者這裡沒有用通俗的flower 而是用了crocus,或許正是想體現小兔子那種既想逃走,又害怕媽媽找不到的矛盾心理,在藏的同時,其實也是等待著媽媽來找他的,不得不說真的是非常之用心。
而類似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而我始終覺得任何語言類的學習都一定要從原版中去吸取精華,哪怕我們無心給孩子進行英語啟蒙,但在閱讀原版的時候,那種語言所自帶的韻律和美感也會吸引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說了這麼多,其實不是想要證明原版書就是比中文書好,因為我自己也是中文專業的,比起英語我更重視孩子漢語語言的發展,但就英文繪本來說,中文的翻譯很多時候因為語言和思維、文化的局限,是無法傳遞出原文的精妙,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麼很多經典繪本翻譯過來之後,就不理解它到底經典在哪。
而我們給孩子看原版書的意義,除了追求詞彙和語法外,更為重要的是體會用特定語言來表達特定思維和文化的精確、優美和快樂,理解根源,並實現深層次的思考。
所以如果條件允許,真的想要讓孩子品味最純正的英語文化,就試著從看原版繪本開始吧。
The End
聽繪本,學英文
500+原版繪本等你聽
讓你的親子閱讀更有趣!
▼
每日話題
你還讀過哪些好玩的英文繪本?
在留言區聊聊吧!
原創不易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用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