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學區房漲了!78平賣217萬!公民同招後家長很焦慮!房東膨脹了?公民同招後學區房價格上漲,有什麼應對策略嗎?
公民同招之後,大家對學區房的關注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學區房漲了!78平賣217萬!公民同招後家長很焦慮!房東膨脹了?
01 關注度走高,價格上漲!公民同招影響學區房
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
3月11日,省教育廳召開了媒體通氣會,公民同招政策正式落地!對政策做個簡單的總結:
省教育廳媒體通氣會 公民同招落地 |
①民辦審批地招生,不得跨區域搶生源。
②全面推行公民同招,公辦、民辦同時招生,同步註冊學籍。
③民辦搖號(當報名超計劃、全部實行電腦隨機派位錄取)。
④普通學校取消招特長生。
⑤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小學部學生可直升。
政策落地之後,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就是學區房。
網友群中,自3月11號後,關於學區房的討論已經來了好幾波,而且每次氛圍都極其熱烈,其中一些深諳潛水之道的網友們也紛紛被炸了出來。
公民同招後 關於學區房的討論 |
擁有優質公立學校學位的學區房價格上漲,以市中心擁有吉水小學+實驗初中雙學區的幾個小區來說,掛牌均價環比2月均有不同程度上浮,文經裡小區更是漲幅超過5.4%!
公民同招落地 學區房上漲 |
如果說2月受到疫情影響,二手房價格在低位的話,拿這幾個小區3月份截止目前的掛牌均價對比去年12月,多數也是有一定漲幅的,甚至像文經裡和遠洋綠洲的價格已經來到歷史性高位!
從朋友圈中介推薦的房源來看,一套巴黎都市78㎡的房子+車位竟然叫價217萬,不算車位單價25640元/㎡,算上車位單價27820元/㎡!只能說房東信心真的很足。
公民同招—學區房價格 |
學區房價格上漲 |
最最重要的是,學區房價格看漲,卻不差買家。
已經有家長出手,花80多萬購買了一套龍盛·右岸名邸50㎡出頭的房子,為的就是上外這所九年制學校的學區。這套房子如果不是從學區出發,優勢並不明顯。
再客觀來講,購買這套房子是有風險存在的,一旦上外學校學位不足,放出政策卡學區房面積的話,這套50㎡出頭的房子相較面積大的更容易中招,入學風險更大(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盛大晶座事件)。這些情況那位家長也都清楚,就算如此仍要購買,由此可見其焦慮。
為了比較好的九年一貫制學校買房子這種做法並不少見,但相信如果現實情況允許的話,家長們在房源選擇上一定還會更加謹慎。
那為什麼要說,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呢?
因為想來,這似乎和當年非典搶鹽、板藍根、日本福島核洩漏搶鹽、當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大家搶雙黃連如出一轍。
都是某某消息一出,民眾聞風而動,市場上供需關係發生變化,進而導致商品價格快速上漲,有人失去平常心,甚至理性……
公民同招後學區房價格上漲,有什麼應對策略嗎?
公民同招政策的出發點肯定是好的,為的是做到均衡,古人言:不患寡而患不均,公民同招政策的落地就是在教育公平上面動真格了,希望能緩解家長面對孩子起跑線問題時的焦慮。
那為什麼這個原本希望緩解家長焦慮的政策,現在看反而起了反作用呢?
再來盤一盤這裡面的邏輯。
① 公辦、民辦同時招生,同步註冊學籍 → 公辦和民辦只能選其一。
② 民辦小學免試入學,若該學校的報名人數超過計劃招生人數則搖號 → 有選不上的風險,而由於公辦和民辦只能選其一,這時候已經失去進公辦學校的資格。
③ 不再按原來學區劃分對口入學,由教育部門進行統籌 →可能會被分到很差的公辦小學。
這樣看來,確實是家長都會焦慮,畢竟只要有一步踏錯,孩子都有可能要去到一個較差的公辦小學接受教育。
這時候比較穩妥的做法就是——買個好公立學校的學區房,上好公立,放棄民辦。
因為政策中還有一條: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小學部學生可直升。九年一貫制學校很可能會在接下來大受歡迎。
公民同招應對 嘉興南湖區九年一貫制學校 |
公民同招應對 嘉興南湖區九年一貫制學校 |
之前我們也曾盤點過嘉興南湖區九年一貫制學校及周邊房價,如今再發出來,大家可以做個參考。
03 政策應有後續
最後,我還是想說,這裡面涉及到的東西真的很複雜。
百姓都是具有盲目性和從眾性的,而且不光以前有、現在有,以後也會有。
從人性角度來思考,大部分人永遠都是趨利避害的,好比你跟人說一件好事,他可能還要猶豫半天,說件壞事不論真假先信了一多半。
比如公民同招實施之後,大部分家長能想到的結果就是搖不進好的民辦,失去好的公辦學校資格,最後只能被統籌去較差的公立學校,然後他們就想方設法避免壞的結果發生。
再或許就是文化基因的影響,國人都講究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這些都導致了非典搶鹽、板藍根,日本核洩漏搶鹽,新冠肺炎搶雙黃連(國外瘋搶衛生紙)等等現象的發生,有人可能剛吃完非典搶的鹽,日本核洩漏時又搶了好幾箱……
當然這也導致了公民同招背景下,學區房價格直接「上天」,而且還有人買!如果不是房子比較特殊,「搶學區房」或許已經發生了。
但是細想下來,公民同招,這是由中央發出的頂層設計,並不是地方政府出於個體情況而頒布的政策,未來是會向全國鋪開的。
去年7月 中央曾發布相關《意見》 |
那也許這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政策組合拳裡第一拳呢?
也許我們只看了個開頭就開始本能的趨利避害,胡亂猜測了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