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解析端粒延長替代機制

2021-01-06 科學網

 

端粒(telomere)是真核生物染色體末端的一種特殊結構,它的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隨著細胞不斷地分裂,DNA每複製一次,端粒就會縮短一點。正常細胞的端粒縮短到一定程度時便無法繼續維持染色體穩定,細胞進入衰老期並以死亡告終。而人體內大部分癌細胞則可通過端粒酶來彌補這一損失,逃避程序性死亡。

 

然而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有一些腫瘤細胞並不依賴於端粒酶來維持端粒的長度,他們將這一現象稱之為「端粒延長替代機制」(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ALT)。

 

近日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在一些特異的腫瘤細胞中解析了這一端粒延長替代機制,研究人員發現兩個基因突變與這些腫瘤不依賴於端粒酶的端粒維持密切相關。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6月30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揭示與端粒替代延長相關的基因是我們理解這一過程的第一步,並為我們開發出新的藥物治療策略指明了新方向,」約翰·霍普金斯Ludwig中心主任、約翰·霍普金斯凱門綜合癌症中心(Johns Hopkins Kimmel Cancer Center)副教授Nickolas Papadopoulos說。

 

今年早些時候,Papadopoulos領導的研究小組展開了針對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PanNETs)的基因組繪圖研究,其中的部分研究結果發布在了1月20日的Science雜誌上。「隨後我們在基因組繪圖的基礎上發現了一些與端粒替代延長相關的基因,證實ATRX 和DAXX基因編碼的蛋白質可與DNA的某些特殊區域,包括端粒和其他一些基因組位點相互作用參與染色質重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病理學、泌尿科及腫瘤學助理教授Alan Meeker博士說。

 

在接下來的實驗中,Meeker和他的同事們更深入地研究了這兩個基因在端粒維持中的特殊作用。研究人員針對基因組繪圖研究中來自41名患者的胰腺內分泌腫瘤組織樣品進行了分析,發現其中25位患者的胰腺內分泌腫瘤細胞中存在端粒替代延長的特徵性標記。特異性靶向端粒的螢光染料染色顯示在25個腫瘤組織樣品中均存在「端粒DNA的大量積聚」,每個螢光點的強度大約是正常細胞中端粒DNA的100倍。

 

在這25個樣品中,有19個樣品包含有ATRX 或DAXX基因突變。其中6個樣品雖未發現ATRX 或DAXX基因突變,然而這些腫瘤細胞均沒有ATRX 和DAXX基因表達。而在缺乏端粒替代延長標記的其餘16個樣品中既沒有發現基因突變,且研究人員證實這些細胞中ATRX 和DAXX基因表達正常。

 

「我們發現ATRX和DAXX異常與端粒替代延長顯示了100%的相關性,」Meeker說。

 

隨後Meeker、Papadopoulos和同事們在對另外439個腫瘤樣品的分析中,發現了幾種存在ATRX突變的腦瘤細胞類型,其中包括由杜克大學Hai Yan博士和Darell Bigner博士提供的兒童和成人膠質母細胞瘤樣品。

 

Meeker和同事對獲得的所有膠質母細胞瘤組織樣本的端粒狀態進行分析後證實,8個ATRX基因突變膠質母細胞瘤均顯現明亮的端粒染色,表明存在端粒替代延長。

 

目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還不清楚這些基因在腫瘤中的具體作用機制,Meeker推測有可能它們改變了端粒DNA的包裝方式,使得這些區域失去了穩定。

 

此外,Papadopoulos的基因組繪圖研究結果還顯示,存在ATRX/DAXX突變的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相比那些無此突變的患者生存率更高。

 

「如果端粒替代延長與ATRX/DAXX突變這一相關關係確實存在,我們或可利用它幫助預測患者預後,並以此開發出特異性靶向的治療新策略,」Meeker說。(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DNA修復:解密癌細胞的端粒延長機制
    染色體末端,即端粒不斷變短限制了細胞的壽命。一些癌症細胞通過一種名為端粒替代延長的機制來避免這一命運,但這一機制的具體分子細節還有待進一步探究。這意味著DNA末端的重複序列——端粒在每次分裂時都會縮短。這種縮短限制了大多數細胞的複製壽命。在癌症發展過程中,細胞有兩種方法避免端粒縮短,通過上調端粒酶(延伸端粒的酶),或通過激活端粒替代延長通路(一種基於DNA修復常見通路同源重組的通路,名為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 ALT)。
  • 延長端粒續命有風險,科學家警告:端粒過長反而容易患癌
    鄭集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端粒,是細胞壽命的「計時器」,端粒長度的減少,一直以來被視作人類衰老的重要標誌。那麼,延長端粒,是不是就可以「延年益壽」了?
  • 壽命延長了24%!科學家改變端粒長度,讓老鼠壽命延長,人類呢?
    今有無數的科學家前赴後繼研究壽命的秘密。而最近,在一項新研究中,一組科學家成功地通過改變老鼠的端粒長度,讓老鼠的壽命得到大幅延長,而且身體健康狀況得到極大地提高。端粒,是存在於真核細胞的線狀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的周期。
  • 認識端粒、端粒酶
    把端粒當作一件絨線衫袖口脫落的線段,絨線衫像是結構嚴密的DNA,排在線上的DNA決定人體性狀。它們決定人頭髮的直與曲,眼睛的藍與黑,人的高與矮等等,甚至性格的暴躁和溫和。科學家們在尋找導致細胞死亡的基因時,發現了一種叫端粒的存在於染色體頂端的物質。端粒本身沒有任何密碼功能,它就像一頂高帽子置於染色體頭上。
  • The FASEB Journal:逆轉生命時鐘,延長細胞端粒
    2015年1月26日訊 /生物谷BIOON/--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最近聲稱他們將編碼TERT的mRNA改造後送入人體細胞內後,發現端粒得到了快速而有效延長。端粒位於染色體的末端,充當基因組的保護帽。它一直被認為與衰老和疾病有相當的關係。正常年輕人的端粒包含8000-10000個核苷酸。每一次的細胞分裂,端粒都會隨著DNA複製而縮短。當端粒的長度到達一個臨界值,細胞就會停止分裂或者死亡。這也是用細胞作為實驗材料的局限性之一:細胞傳代一定次數之後就不能再使用。而研究人員如何在體細胞內延長端粒?
  • 美科學家新發現:「端粒長度」可替換,人類壽命將再迎突破
    9月11日,美國芝加哥大學Kathryn Demanelis研究團隊在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研究:有著「生命時鐘」之稱的DNA端粒(Telomere)再迎新發現,通過檢測1000名遺體捐獻者的20多種人體組織端粒長度發現,全血細胞的端粒長度可替代其他組織中的端粒長度,這為釐清端粒長度和人體衰老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新證據。
  • 「科普」端粒與端粒酶:揭開人類衰老的秘密
    雙鏈結合時有方向,解開時自然也有方向:先導鏈是3』→5』,後隨鏈是5』→ 3』,這是科學家為了方便描述人為規定的。總之,「必須沿5』端至3』端複製」意味著先導鏈能夠連續複製,而後隨鏈的複製只能不連續進行,合成的小段DNA被稱為「岡崎片段」。DNA在開始複製前還必須有「引物」。引物是一小段直鏈DNA或RNA,顧名思義,起引導、定位的作用。
  • 科學家不講武德,讓60多歲的老同志延長端粒38%,逆轉衰老過程,抑制...
    研究結果表明,這些療法實際上在兩個主要方面逆轉了衰老過程:染色體末端的端粒根據細胞類型的不同延長了20%到38%。與此同時,衰老細胞在整個細胞群中所佔的比例也顯著降低——根據細胞類型不同降低了11%-37%。
  • 科學家首次在人類中發現,高壓氧療法可以延長...
    近期,來自以色列的科學團隊在Aging發文[1],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為健康老年人進行高壓氧治療60次,參與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MBC)端粒顯著延長20%以上,衰老細胞也有所減少,最高降低了37%!  效果也太好了!
  • 談談端粒和端粒酶的那些事兒
    端粒衰老理論細胞每經過一次分裂,端粒都會丟掉一點點,當端粒無法再縮短時,細胞就會因為無法分裂而死亡,端粒也因此被科學家們稱為「生命時鐘」。因此,端粒的縮短被認為是細胞衰老的生物學標記。也就是說,端粒的長度決定了細胞分裂的次數,控制著細胞衰老和死亡的過程,進而決定人的壽命長短。
  • 細胞端粒藏著長壽的秘密
    衰老是一個非常複雜和緩慢的生命現象,導致衰老的原因有很多,從遺傳學角度可以歸因於基因組的不穩定性、端粒縮短和線粒體功能異常等。其中,端粒縮短是衡量衰老的一項首要指標。最近,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通過延長人體細胞端粒延緩衰老的方法,有望延長人類壽命。人類的遺傳信息都儲存在細胞的染色體中。染色體的末端被稱為「端粒」,它就如同鞋帶末端的塑料帽,可保證染色體不會「散架」。
  • 科學家發現氧艙療法可以延長壽命三分之一
    科學家發現氧艙療法可以延長壽命三分之--加壓吸氧3個月,身體年輕25歲11月20日,據《每日郵報》報導,以色列科學家們取得了一項突破性研究。這是一項可以改變衰老狀態的生物學研究。在這項獨特的研究中,科學家們使用氧氣療法,逆轉了生物衰老的兩個關鍵指標「端粒縮短」和「衰老細胞積聚」。據相關研究人員稱,這樣的療法可以改變老年人的身體。
  • 人體壽命的「時鐘」——端粒(附照片)(圖)
    伊莉莎白、卡蘿爾和傑克三位科學家分享了200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和生物學獎,他們的研究內容正是神秘的「端粒」。  端粒就像DNA的帽子,保護DNA重要信息不丟失。每次染色體進行複製的時候,末端的DNA總是會發生丟失。為了防止重要遺傳信息的遺失,端粒會「犧牲」自我,貢獻出自己的片斷。長此以往,端粒就會越來越短。一旦端粒被耗盡,染色體也就無法保持穩定,細胞也將走向死亡。
  • 壽命由端粒長度決定,如果你敢大膽嘗試,或許能長生不老
    如果仔細觀察不同物種,不同生命體當中的不同老化機制,就會發現基因在老化過程中的影響。一些種類的蠕蟲只能生存30天,而龜類壽命卻長達150多年。人類呢,根據金氏世界紀錄記載,世界上最長壽命的人活了122年。首先要探討的是父母給予我們的基因問題,如果我們能識別其中起作用的基因。
  • 科學家研究方向端粒縮短能預防癌症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家們在癌症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繼續了解它的功能對於預防和開發新的療法至關重要。 一項新的研究出現在電子生活研究端粒、DNA鏈末端的帽與癌症之間的聯繫。
  • 三種計算方法剖析,端粒越長越好麼?
    根據《細胞》雜誌指出,來自美國科學家在生物實驗之中,通過對基因改變的方式,使得單細胞生物酵母菌實現了壽命6倍的增長,創造了延長生物生命的最高紀錄。但是綜合情況來說,如果人能夠活到85歲以上,那麼再想延長壽命15年到20年,那麼基因就是關鍵作用。所以基因就是決定了壽命的具體時間。改變或者優化基因就是延長生命的已知最好的探索方向。
  • 中國首家端粒檢測機構在江蘇啟動運營
    原標題:中國首家端粒檢測機構在我省啟動運營  衰老領域頂級科學家團隊助力  日前,在南通市舉行的一場抗衰老論壇現場,我國首個端粒和端粒酶檢測機構宣布啟動運營。據悉,這是繼美國和西班牙之後,全球第三個真正能夠大規模精準檢測及分析端粒長度的機構。通過端粒和端粒酶檢測,能精準發現細胞早衰和早期癌症發生等健康隱患。
  • 端粒檢測是不是預測壽命的「神算子」?(圖)
    很多科學家相信,端粒的長短與細胞的壽命有著重要的聯繫。很多癌細胞之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就是因為它們能夠維持較長的端粒。另外,端粒還能夠阻止旁邊的DNA合成RNA。(資料圖片)  科學家們聲稱:現在,您只要付出500歐元(約合4600元人民幣),就能得到這項端粒檢測的結果;而根據這些結果,就可大致了解您的「生物學壽命」以及還剩下多少日子可活。換句話說,英國即將上市的這種試劑盒,實際上是一種通過檢測端粒長度來預測壽命的技術。  經過上面的解釋,通過檢測端粒長度來計算壽命的原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 太空飛行520天後,和壽命有關的端粒明顯縮短,這意味著什麼?
    現代科學研究,將染色體末端的端粒,稱作「生命的時鐘」,伴隨著人的生長發育、年齡的不斷增加,端粒的長度也會發生變化,年齡越大,端粒就會越短,等到有一天,染色體末端的端粒沒有辦法再縮短,人體細胞也就無法再繼續分裂,這個時候,人類的壽命也就走到了尾聲。
  • 可恢復端粒長度方法找到
    可恢復端粒長度方法找到  為開發延緩衰老新藥鋪平道路  科技日報北京4月28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Sciencedirect科學資訊網27日消息稱,美國一個研究團隊在抗衰老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篩選了超過10萬種已知的化學物質,成功發現了能夠恢復小鼠體內端粒長度的小分子。相關研究發表在《細胞·幹細胞》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