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項目又有了新的進展。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8月19日發布公告稱,根據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項目2020年度申報項目評審工作安排,8月20-22日召開「類腦智能」和「智能晶片」等2個評審組項目答辯評審會。
據悉,此次評審採用視頻答辯評審方式,評審專家按照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評審專家選取和使用的統一要求,從國家科技專家庫中產生,包括華南理工大學李遠清、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程學旗等共38人入選。「目前,『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項目2020年第一批項目申報指南已經發布,擬進一步布局形成人工智慧基礎理論與技術創新體系框架,並啟動在若干行業、領域創新應用類項目,力爭早出成效。」科技部相關負責人透露。
科技部先前發布對此相關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明確,今年將以推動人工智慧技術持續創新和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為主線,按照並跑、領跑兩步走戰略,圍繞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智能、群體智能、混合增強智能、自主智能系統等五大方向持續攻關,從基礎理論、支撐體系、關鍵技術、創新應用四個層面構築知識群、技術群和產品群的生態環境,搶佔人工智慧技術制高點,妥善應對可能帶來的新問題和新挑戰,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人工智慧成為智能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
中國農業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李紅軍博士表示,與先前已發布的若干個重點研發計劃一樣,未來啟動的重大項目也採取「預申報+正式申報」的方式,鼓勵申報單位強強聯手組團申報,對指南要求的研究內容要全面覆蓋,研究結果對國家安全、社會穩定、行業發展、人民生活質量提高起到引領示範作用。因此,科研工作者需要提前準備,抓住時機,聯合優勢單位一起申報,參與更多的科研項目中來。
據了解,「科技創新2030—」是按照《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的要求,面向2030年部署的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項目。力爭到2030年在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深海空間站、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種業自主創新、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智能電網、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大數據、智能製造和機器人、重點新材料研發及應用、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健康保障、新一代人工智慧等16個重點方向率先突破。鍾源
新聞連結
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年度報告發布
本報訊 (記者 劉琴) 在近日舉行的2020全球人工智慧產品應用博覽會開幕式上,中國經濟信息社江蘇中心與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聯合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年度報告(2019-2020)》。
《報告》認為,2019年以來全球人工智慧發展呈現出新的特點與趨勢:一是全球主要國家加強人工智慧的布局,搶佔智能經濟的制高點。近年來主要國家均將人工智慧提升至新的戰略高度,政策支持不斷加碼。2019年以來,美國啟動了「美國人工智慧倡議」,日本出臺了《人工智慧戰略2019》,歐盟委員會發布了《人工智慧白皮書》。此外,AI人才領域、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等領域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
二是人工智慧的應用創新活躍,細分領域的優秀案例正加速落地。全球人工智慧應用落地加快有望形成顛覆性的力量,人工智慧技術逐步滲透到質量檢測、預測性維護、生產流程等環節,成為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提升個性化製藥效率,預測與診斷精度,打開了智慧醫療的新局面。數據顯示,到2025年人工智慧每年將為金融行業節約和創造340億-430億美元,幫助醫療領域每年減少540億美元的支出。
三是央地聯合布局「試驗區」「先導區」,從技術攻關向應用落地,深化轉變。2019年以來,我國更加重視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落地,先後批覆啟動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啟動了10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平臺,充分發揮地方主體作用,鼓勵支持先行先試,探索促進人工智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新路徑。
四是蘇州逐步建成人工智慧創新策源地、應用示範地、產業集聚地,綜合實力持續增強。當前蘇州正在積極創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和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加速「蘇州製造」向「蘇州智造」的跨越。
《報告》分析認為,針對當前人工智慧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我國應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雙輪驅動打造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體系,穩妥的構建新格局,強化頂層設計、統籌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築牢數據安全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