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行為別慣著,家長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

2020-12-24 小風兒童心理學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如今的孩子都過上了好的生活,有的家長為了不讓自家娃受苦,對孩子的寵溺程度達到了極點,但是你知道這樣做多孩子的危害有多大嗎?

比如當孩子犯了嚴重的錯誤,家長不捨得打不捨得罵,長期下去,孩子會認為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會有父母保護自己,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走歪路。

俗話說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孩子小時候養成的壞習慣,會跟隨他們一輩子的。

著名的教育家李玫瑾教授表示過:「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孩子3-6歲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期,這時候幫助他們養成好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立下的規矩越早,孩子長大才越有本事。

教育孩子就像是種樹一樣,只有你小時候去修剪好樹苗,以後才能長得更高,但如果長大後樹長歪了的話,那時候你想糾正都難了。

曾經在一次專訪中,李玫瑾教授就說:當孩子出現以下4種行為的時候,父母千萬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之後很難改正。

那麼,到底是哪4種行為呢?

1、說謊

誠實守信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更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根本,但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孩子總喜歡說謊話,甚至都變成了一種習慣,比如當自己犯錯時,孩子會說謊逃避責任。

如果你家的孩子經常這樣,家長還不及時糾正的話,這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導致孩子沒有好朋友,長大步入社會也會處處碰壁,只能生活在家長的保護之下。所以,當你剛發現孩子說謊的時候,家長需要正確的引導他們,如果屢教不改的話,可以考慮教訓一下漲漲記性了。

2、用威脅達到目的

研究發現,如果孩子在2歲叛逆期時,家長沒有正確的引導孩子控制情緒的話,他們到了3歲之後,會跟父母提出各種各樣無理的需求,如果你不滿足,就會演變成威脅。

家長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千萬不能什麼都答應孩子,適當的拒絕會讓孩子更加聽話。

相信家長們都遇到過這種情況,當你帶孩子逛商場的時候,孩子想要大玩具時,你若不滿足他,孩子就會大哭大鬧,甚至趴在地上打滾,一直到你買了為止,這種行為就是威脅。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場,千萬不能心軟答應,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如果孩子一直哭鬧的話,你就把他帶到沒人的地方,任由孩子哭鬧,一直等到情緒穩定下來為止。

3、不尊重他人

家長要從小讓孩子懂得,你只有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的道理,這樣孩子步入社會後才會更受歡迎,人緣也會變得很好。

現在有很多的孩子有著不尊重長輩的習慣,平時不僅大喊大叫,甚至還會動手打媽媽,其根本原因就是你過度寵溺而造成的,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不然未來吃虧的肯定是孩子。

4、沒有規矩

無規矩不成方圓,家長要趁孩子6歲前就要養成遵守規矩的習慣,比如出門看到長輩要問好、別人幫助你要答謝、等等,只有讓孩子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他們才能更好的成長。

在整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完全取決你怎麼教育孩子。

壞習慣是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好習慣則為孩子指明成功之路

優秀、出色的孩子,背後肯定站著有見識的父母,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黃金期,家長抓住機會好好培養,就能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未來才會走得更遠。

為大家推薦關於孩子好性格品格培養的繪本《好孩子,好品質系列》,父母給孩子當作睡前故事讀,而且還能讓孩子學會自己的情緒管理。

繪本是非常出名的,到了至今已經暢銷了50多萬套了,繪本中準確的闡述了孩子遇到的所有問題,通過簡單的故事幫孩子養成好習慣,比如《我是自信的小孩》、《做最好的自己》、《我是能幹的小孩》、《我不怕困難》、《幼兒園裡我最棒》。

關於孩子規則方面的繪本《我有生活好習慣》、《我們都要守規則》。還有生活中比較實用的《我愛交朋友》、《上小學,我不怕》、《我會保護我自己》。每個小故事都有音頻配置,可以讓繪本既能看又能聽!

除此之外,這套書還會贈送給我們身高尺,這樣家長就可以時刻關注要的身體變化,《好孩子,好品質系列》是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祝士媛女士傾情推薦。

書籍的紙張和大小都非常不錯,在書角特意做了圓形設計,防止傷到孩子,每天堅持看看,相信你的孩子會成為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管教
    孩子小時候犯錯你會打他嗎?有家長特別不推崇「棍棒」教育,即使孩子再犯錯也只是和孩子說教。而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不打不聽說,「武力」還是有用的。說到如何管教孩子,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談到父母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父母都是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亂管。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小時候犯得錯誤,家長反而不怎麼在意,例如孩子發脾氣躺在地上打滾,家長面對孩子的「反抗」會選擇縱容、溺愛孩子,總覺得孩子長大懂事就好了。
  • 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行為,該打就要打,長大後很難改
    很多父母根本就不懂得應該怎樣管教孩子,總是把握不了時機,在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理,這在現實中也有很多例子。孩子小的時候脾氣不好,不滿意的時候會吵鬧,有些持續到長大也見怪不怪。父母總是說孩子還小,長大之後就會改的,但這孩子長大後真的會改變嗎?
  • 李玫瑾:若發現孩子有這四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孩子一旦熊起來,他就能懟天懟地懟親娘,就是天王老子也拿它沒辦法。當媽的,每天都能被氣的火冒三丈,有無數個瞬間,都想踹飛孩子。面對孩子犯「熊」,網紅教授李玫瑾直言:「孩子該打還得打,不然長大後很難改正」。
  • 李玫瑾直言:若發現孩子有4個行為,該打就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若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 孩子有這4種行為時,家長要及時制止,該打就得打!長大很難改正
    但是孩子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大多取決於父母教育和引導,那些人們眼中的"熊孩子",大多是因為父母的盲目縱容,這對孩子來說可不是什麼好事。孩子有以下這4種行為時,家長一定要及時制止,該打就得打,否則以後想改都很難。
  • 李玫瑾:當孩子有「以下」行為,該打就得打,6歲後很難改正
    ——— ——— · The Beginning · ——— ——— 當孩子犯錯,家長該打就得打 現如今年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再也沒有父輩那樣的脾氣,大多數家長更願意「以德服人」,而不是「棍棒教育」。
  • 若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針對孩子的教育,各個家長都有其特有的方法,有一些家長覺得「窮養子,富養女」的孩子會有出息,另一些則覺得「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自小就需要重視造就。蒙氏教學中有提到:六歲是造就孩子性格特點的關鍵期,也就是在這年齡接受的教育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在未來形成怎樣的性格特點。
  • 李玫瑾坦言:發現孩子有這4種舉止,該打就打!教育孩子從小開始
    我認識一位朋友,朋友的孩子脾氣非常差,一有不順著他心意的事情就開始大吵大鬧,她總覺得孩子還小,長大以後自然就改正了,也沒有忍心管束孩子的行為,一家人對這個孩子也是十分的溺愛。孩子在3-6歲這個階段,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能力增強,求知慾也特別強,有了自我意識,所以說這個階段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如果採取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就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李玫瑾建議:發現孩子有這4種舉止,就要打!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4個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長大想改都來不及
    著名的李玫瑾教授對此表示:"父母該管教的時候就要管,不該管的時候不要瞎管,尤其是發現孩子有以下4個行為時,家長該打就要打,長大後想要給他們改過來,都來不及"。孩子有以下4個行為,家長就要嚴格管教很多人生完孩子就因為忙於工作,把孩子交給家裡的長輩照看,而爺爺奶奶的教育方式畢竟和我們有著許多分歧,上一代人大多對子孫後代都是寵著慣著,教孩子「以牙還牙」,以及許許多多的不良惡習。
  • 李玫瑾:若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要打!長大再管就晚了
    每個孩子都因父母相愛而來到這個世界。作為父母有義務帶他們去見識這個世界的美好,更有責任好好教育孩子,讓孩子的成長中有很多不期而遇的美好,為孩子以後的人生路奠定堅實的基礎。而不是過度溺愛,放任孩子自由成長,不幹預或過度幹預孩子的很多行為,以免走進教育的誤區。
  • 李玫瑾:3-6歲的孩子有這幾個習慣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此前,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在節目上曾經提到這樣一個觀點:3-6歲是培養孩子習慣的黃金時期,這段黃金時間決定著孩子長大後的思想、語言、習慣等。孩子有這幾個習慣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李教授在一次講座中曾經表明自己的觀點:孩子在3-6歲的時候如果有這幾個習慣,該打就得打,否則長大後就難改了。
  • 李玫瑾:家長若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不然不好糾正
    提起養育孩子,不得不提我們最害怕的是孩子會「學壞」,怕他們行為不規範,談吐失誤,做事不規矩,不懂尊重他人,不會做人的為人處世……這樣的後果註定孩子長大後是個失敗的人生。但孩子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想他們養成好習慣,那必須要有家長的插手。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父母們深思
    媽媽耐著心思跟孩子講道理,但是過後孩子該怎麼做還是怎麼做。最終,媽媽忍無可忍,給了孩子一巴掌,問孩子「疼不疼」?孩子哭著說疼,接著媽媽又對孩子說「你覺得挨打疼就不能打別人」。從此以後,孩子再也沒打過爺爺。可見,必要的時候,打孩子是會讓孩子「長記性」的。
  • 李玫瑾:家長打孩子時,孩子出現這兩種行為,多數心理出現了問題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孩子出現這兩種行為,多數是心理上出現了問題,這比任何情況都要嚴重,嚴重的話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甚至是讓孩子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家長要引起重視,注意自己的行為。
  • 李玫瑾:最好不要打孩子!家長如何管教孩子?只需一招無言自威
    父母教育孩子到底該不該打孩子?李玫瑾老師在一個節目中指出父母還是不要動手。動手了孩子就認為:「這事就算平了,你還這麼著,大不了再打幾下,反正自己是父母親生的,也打不死」。在孩子的心裡會產生一個想法,就是如果有原因是可以打孩子的,於是孩子在和小夥伴玩耍的過程中,小夥伴有錯誤,孩子就會動手打小夥伴,甚至覺得這是應該的,有錯誤就該打。
  • 一兒一女都博士畢業,鄰居坦言:娃有這幾個壞習慣時,該打就得打
    這種事情,很快就在村口巷落傳遍了,很多父母都問老李:「你是怎麼教育孩子的?怎麼才能把孩子培養成博士呢?」面對大家的提問,老李坦言:「娃有這幾個壞習慣時,家長該打就得打,否則長大後就很難改正了。」其實,老李這個觀點也是李玫瑾教授所贊同的,李玫瑾教授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方面的專家,在育兒領域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經驗和想法,她的話還是具有一定參考意義的。李玫瑾教授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孩子3.4歲時,會怎麼跟你鬧呢?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打回去,我支持!」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我們該怎麼做?」可能很多家長覺得孩子見得打打鬧鬧只是在開玩笑,「千萬不要還手,忍一忍就過去了」,沒必要把事情鬧得太大。可是一味忍讓,真的能讓「施暴者」停手嗎?能讓孩子不再被欺負嗎?當然不能。
  • 愛孩子≠放縱孩子,如果孩子有這些表現,別心軟,該打還得「打」
    在這些情況下,作為父母應該怎么正確處理和引導孩子走向正軌呢?孩子到底能不能打?古語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當孩子重複犯錯,比較頑固,屢教不改而且批評不起效果的時候,適當的「打」或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著名育兒教授李玫瑾就曾說過:「孩子該打就要打」。
  • 孩子啥時候該打啥時候不該打?李玫瑾教授對懲罰的解釋,點醒家長
    出乎意料的是,這件事被報導出來後,大多數網友們都對孩子父母的行為紛紛點讚,有人說,熊孩子該打就得打,否則釀成大錯,就晚了。 孩子犯錯很正常,關鍵是父母對犯錯的態度很重要,到底要不要打?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呢?
  • 李玫瑾:家長少說三句「口頭禪」,才能塑造出「打不倒」的孩子
    表面上看起來,家長這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有沒有想過,孩子這支久處溫室裡的花朵,雖然看起來被悉心呵護得美麗動人,但在美麗的背後卻是脆弱不堪的假象,如果風雨來襲,他能經受得住嗎?又能堅持多久呢?家長的心態永遠都是:孩子還小呢,等大一點再讓他們獨自去面對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