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父母們深思

2020-12-19 錦鯉育兒

很多家長認為,打孩子一定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哪怕再生氣也能控制住自己,選擇用講道理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是卻發現孩子沒有一點改變,根本不服管教。

最近,看到這麼一個故事:這位媽媽是一個老師,在孩子3歲左右的時候出去進修,奶奶負責照看孩子。爺爺生病癱瘓,下半身沒有知覺。奶奶在幫爺爺收拾的時候會幫爺爺捶腿,有時候也會因為傷心而打幾下。

有一次樓主回家看望孩子的時候,發現自己孩子在拿著棍子打爺爺,於是問孩子「為什麼打爺爺?」孩子回答說「奶奶也打,爺爺不疼的」。媽媽耐著心思跟孩子講道理,但是過後孩子該怎麼做還是怎麼做

最終,媽媽忍無可忍,給了孩子一巴掌,問孩子「疼不疼」?孩子哭著說疼,接著媽媽又對孩子說「你覺得挨打疼就不能打別人」。從此以後,孩子再也沒打過爺爺。可見,必要的時候,打孩子是會讓孩子「長記性」的。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人在慢慢長大的這一進程中,勢必要形成一些東西,其中就有一個就是愛。除此之外,還要有敬和畏。敬首先來自於畏,得先怕才會敬。

比如,孩子見到老師會怕,正是因為這種怕,才會在老師面前恭恭敬敬的。如果孩子犯錯了,懲罰其實也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害怕,讓孩子後悔後再也不犯同樣的錯誤,這才是對他的保護。當然家長也不要過分打罵孩子,只要有個儀式讓他看到,並感覺很可怕就可以了。

既然挨打是有效的,但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被打後,問題還會那麼多呢?1、抗壓能力太弱

現代孩子基本上都是被寵著長大的,家長都捨不得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導致孩子的抗壓能力太弱,家長別說打了,哪怕罵一句孩子就接受不了,覺得天都塌了。

該如何培養,李玫瑾教授也給出了建議:抗挫折能力跟意志力相關,意志力的養成不是靠智力,而是靠體力,所以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吃點體力之苦,這樣才能提升抗壓能力。就像拉練就很不錯,因為就算走不動了,大隊跟著走你不跟著走也得走,這樣就能提升孩子的抗壓能力。

2、不經常挨打的孩子,受不了偶爾挨打

因為孩子不經常挨打,猛然間受到一次,就會接受不了,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反應,心理就會受到很大傷害。上文李玫瑾教授也提到,懲罰孩子可以製造一個儀式,打的時候可以「雷聲大雨點小」,嚇唬嚇唬孩子,讓孩子知道怕就好。

3、父母弄錯了打孩子的真正目的

很多父母都是在孩子犯錯誤之後打孩子,卻不教孩子正確的方法,這樣就弄錯了打孩子的真正意圖。教育學家誇美紐斯說過:孩子犯了錯受到懲罰,根本的目的是要教孩子日後不再去犯錯,而不是因為犯錯才受到懲罰。

所以,家長在孩子犯錯之後,除了打孩子,還要讓孩子學會處理問題的正確方法,這樣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啥時候該打啥時候不該打?李玫瑾教授對懲罰的解釋,點醒家長
    孩子犯錯很正常,關鍵是父母對犯錯的態度很重要,到底要不要打?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呢? 關於打孩子的問題,有一些不同的聲音 新時代的今天,現代教育早已不提倡父母打孩子了,甚至連罵幾句都不行,我們80後90後的父母從小生活在爸媽的「棍棒教育」下,對打罵孩子恨之入骨,所以我們對自己的孩子,則是能講道理就講道理,能引導啟發就絕不說一句重話。
  • 李玫瑾:若發現孩子有這四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孩子一旦熊起來,他就能懟天懟地懟親娘,就是天王老子也拿它沒辦法。當媽的,每天都能被氣的火冒三丈,有無數個瞬間,都想踹飛孩子。面對孩子犯「熊」,網紅教授李玫瑾直言:「孩子該打還得打,不然長大後很難改正」。
  • 孩子被打後,該不該教他打回去?李玫瑾教授這樣說
    孩子在外面被欺負了怎麼辦?是讓孩子忍氣吞聲?還是教孩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還是父母替代孩子打回去……相信不少家長,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都非常頭疼。也有人覺得,一定要打回去,憑什麼自家孩子白白受欺負,不打回去就是在縱容犯罪。孩子被打,該不該打回去?
  • 愛孩子≠放縱孩子,如果孩子有這些表現,別心軟,該打還得「打」
    在這些情況下,作為父母應該怎么正確處理和引導孩子走向正軌呢?孩子到底能不能打?古語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當孩子重複犯錯,比較頑固,屢教不改而且批評不起效果的時候,適當的「打」或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著名育兒教授李玫瑾就曾說過:「孩子該打就要打」。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管教
    孩子小時候犯錯你會打他嗎?有家長特別不推崇「棍棒」教育,即使孩子再犯錯也只是和孩子說教。而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不打不聽說,「武力」還是有用的。說到如何管教孩子,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談到父母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父母都是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亂管。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小時候犯得錯誤,家長反而不怎麼在意,例如孩子發脾氣躺在地上打滾,家長面對孩子的「反抗」會選擇縱容、溺愛孩子,總覺得孩子長大懂事就好了。
  • 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行為別慣著,家長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如今的孩子都過上了好的生活,有的家長為了不讓自家娃受苦,對孩子的寵溺程度達到了極點,但是你知道這樣做多孩子的危害有多大嗎?比如當孩子犯了嚴重的錯誤,家長不捨得打不捨得罵,長期下去,孩子會認為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會有父母保護自己,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走歪路。
  • 李玫瑾:當孩子有「以下」行為,該打就得打,6歲後很難改正
    ——— ——— · The Beginning · ——— ——— 當孩子犯錯,家長該打就得打 現如今年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再也沒有父輩那樣的脾氣,大多數家長更願意「以德服人」,而不是「棍棒教育」。
  • 李玫瑾坦言:發現孩子有這4種舉止,該打就打!教育孩子從小開始
    在孩子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無為的放任型父母。在 孩子9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一個積極的權威型父母。在孩子13歲前後,他的身邊最好有個消極的民主型父母。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講道: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
  • 李玫瑾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最大感悟是給孩子起碼的尊重
    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教育方式,我對於李玫瑾教授「四不要」的教育方式最大的感悟就是對孩子要有最起碼的尊重。李玫瑾教授的觀點有3個要素:不縱容孩子通過「鬧」來獲取、鼓勵孩子和家長交流、在3到5歲時立好規矩形成習慣。
  • 李玫瑾教授坦言:父母把孩子養成了「老實人」,就別怪同學欺負他
    孩子上學以後,會不會被欺負,有沒有和同學好好相處,是很多父母關心的問題。有的父母訴苦:我平時在家裡教育孩子,要懂禮貌,要謙讓他人。但別的孩子,會過來搶自己孩子的玩具,欺負他們。父母不在身邊,又該怎麼辦?有父母曾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裡被欺負了,卻不敢反抗。
  • 孩子在校被打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說打回去!不要認為這是錯的
    孩子在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說打回去!不要認為這是錯的。對的,反擊回去。一好友給我發信息,「兄弟你在學校工作,請教個問題:孩子在校被欺負、被打了,怎麼辦?」我苦笑,我一幹後勤的,哪裡知道這個喲。不過,我可以問問學校裡的教授、老師們。
  • 李玫瑾:若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要打!長大再管就晚了
    每個孩子都因父母相愛而來到這個世界。作為父母有義務帶他們去見識這個世界的美好,更有責任好好教育孩子,讓孩子的成長中有很多不期而遇的美好,為孩子以後的人生路奠定堅實的基礎。而不是過度溺愛,放任孩子自由成長,不幹預或過度幹預孩子的很多行為,以免走進教育的誤區。
  • 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行為,該打就要打,長大後很難改
    現在有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是,無限的寵溺孩子,容易導致他們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這對孩子有並沒有好處。中國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說,一個人年輕時受過的苦難卻多,他的抵禦攻擊的能力就越強。尤其是家裡有兒子,父母一定不能溺愛他們。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4個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長大想改都來不及
    著名的李玫瑾教授對此表示:"父母該管教的時候就要管,不該管的時候不要瞎管,尤其是發現孩子有以下4個行為時,家長該打就要打,長大後想要給他們改過來,都來不及"。孩子有以下4個行為,家長就要嚴格管教很多人生完孩子就因為忙於工作,把孩子交給家裡的長輩照看,而爺爺奶奶的教育方式畢竟和我們有著許多分歧,上一代人大多對子孫後代都是寵著慣著,教孩子「以牙還牙」,以及許許多多的不良惡習。
  • 李玫瑾直言:若發現孩子有4個行為,該打就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若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 李玫瑾: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父母別打別罵,用這3招從根上解決
    01李玫瑾: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這3招」勝過打罵,父母值得借鑑有的孩子整日沉迷於手機無法自拔,家長真是恨鐵不成鋼。李玫瑾曾表示: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管教孩子的「這3招」勝過打罵,還能從根上解決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父母值得借鑑。所以,父母別打別罵,用這3招從根上解決!
  • 李玫瑾:最好不要打孩子!家長如何管教孩子?只需一招無言自威
    父母教育孩子到底該不該打孩子?李玫瑾老師在一個節目中指出父母還是不要動手。動手了孩子就認為:「這事就算平了,你還這麼著,大不了再打幾下,反正自己是父母親生的,也打不死」。孩子不喜歡父母打孩子可能看起來只是個動作,父母可能暫時會感到滿意,但從長遠來看,這肯定會使父母的形象在孩子心裡貶值,當孩子可以獨立更生的時候,就會抱怨父母,說自己的父母是不稱職的父母,並經常舉一些小時候被打的事例。有的孩子甚至從此不理父母,甚至還有打父母的。
  • 喜歡讓孩子寫保證書的父母,不妨讀下李玫瑾的語錄,會後悔莫及!
    在家裡寫保證書,很多人也寫過,心裡是很鄙視自己的父母,很討厭自己父母的,心裡很排斥,但也不敢反抗父母,父母讓怎麼樣,就怎麼樣,我們很多人在家裡寫過保證書後,又都再次犯了,被父母痛打過,這個記憶應該是最深的。其實被父母打,很多人更願意寫保證書,但保證書寫了沒用,很多人就會被父母打。
  • 李玫瑾:怎麼養好一個孩子?小時候鬥勇,長大了鬥智
    50、60年代的父母管孩子大多很簡單,不聽話?打,不好好學習?打,不吃飯?不存在的,因為根本就吃不飽!現在的成年人,小時候有幾個沒挨過打?孩子是玻璃心,罵不得更打不得,吃不得一點苦;叛逆起來連父母都不認,視生命為兒戲,頭腦一發熱,什麼都可以不管不顧。原本天真可愛,善良淳樸的孩子,儼然變成了一個炸藥包,而引線在哪裡,父母們根本不知道!
  • 李玫瑾:家長打孩子時,孩子出現這兩種行為,多數心理出現了問題
    第一種行為:當家長在打孩子時,孩子在不斷的反抗,而且還會表露出怨恨的表情。這時候家長們就要注意了,這類孩子的問題很大,在孩子心中這時已經不把大人的教育當成一回事,而且也不再尊重大人,這樣長期以往發展下去,在某一天孩子很容易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那樣就不好了,而且社會上這樣的例子有很多,都是因為教育方式的不得當造成的,家長要杜絕暴力的教育,不然終會釀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