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啥時候該打啥時候不該打?李玫瑾教授對懲罰的解釋,點醒家長

2020-12-19 騰訊網

文/月兒媽媽育兒經(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則報導。

合肥的一座小區內,一個熊孩子閒來無事,將15個啤酒瓶從28樓的高空拋下,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可還是令人後怕。

孩子的父母在業主群裡向所有鄰居道歉,並且附上了暴打孩子的照片。

出乎意料的是,這件事被報導出來後,大多數網友們都對孩子父母的行為紛紛點讚,有人說,熊孩子該打就得打,否則釀成大錯,就晚了。

另外一件熊孩子闖的禍,也不小。在湖南懷化,兩個僅有5歲大的小孩,把家裡的房子點著,熊熊大火很快把房子燒了大半,還差點殃及了鄰居的房屋。

後來了解到,「縱火」之前,兩個孩子過於調皮,被奶奶綁在樹上揍了一頓,剛打完,這倆娃就做出如此驚人的「報復行動」。

兩個孩子面對鏡頭,驚慌失措地站在牆角,一動也不敢動,眼神還充滿了無辜。

諸多熊孩子闖禍的事情我們早已經見怪不怪了,這些孩子確實很熊,但歸根結底畢竟是孩子,反思我們自己,哪個人小時候沒犯過錯呢?

孩子犯錯很正常,關鍵是父母對犯錯的態度很重要,到底要不要打?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呢?

關於打孩子的問題,有一些不同的聲音

新時代的今天,現代教育早已不提倡父母打孩子了,甚至連罵幾句都不行,我們80後90後的父母從小生活在爸媽的「棍棒教育」下,對打罵孩子恨之入骨,所以我們對自己的孩子,則是能講道理就講道理,能引導啟發就絕不說一句重話。

我們覺得這是教育理念的進步,但很多時候卻發現,這種掰開了揉碎了跟娃好好溝通的方法,時間耗費了不少,成本提高了不少,效果卻並不理想。

孩子還是我行我素,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講得越多,孩子反而越反感。

回想我們小時候,大人管教我們大多都是用簡單粗暴的打罵的方式,我們從小就學會了怎樣逃避爸媽的掃帚和雞毛撣子,躲避爸媽的監視,小夥伴們還交流被打「心得」,也沒有留下什麼所謂的「心理陰影」,被爸媽打完之後,自我治癒能力還挺強,過一會兒又嬉皮笑臉地跟爸媽撒嬌了。

★ 挨打的孩子更聰明?

有人說,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更懂得規避風險,會察言觀色,眼神機警,身體靈活,心思活躍細膩,比那些從來不挨打的孩子更聰明,遇到挫折和失敗,抗壓能力和自愈能力也更強。反而更能夠適應這個社會。

從來不挨打的孩子,會自動屏蔽父母的說教,一心只想著自己的感受,對外界的覺知不太敏銳,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過程會延長,對成長不利。

這種說法雖然不一定站得住腳,卻也有一定道理。

我們並不提倡父母打罵孩子,這是落後的教育思想,但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長之路上,光有說教是遠遠不夠的,對孩子的錯誤,必須要有懲罰。

李玫瑾教授關於懲罰的意義,一語點醒家長

說到懲罰,父母需要擺正一個觀念,我們懲罰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僅僅只是為了懲罰而懲罰,就會像之前兩個5歲小男孩的案例一樣,奶奶打完之後不但沒有長進,而且犯下了更大的錯。

關於懲罰的意義,李玫瑾教授曾在《圓桌派》中這樣說道:

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這句話才真正點醒了廣大家長。

愛和敬畏,是孩子成長中缺一不可的兩種東西,有了愛,孩子有安全感,有了對世界的仁愛之心,有了敬畏,孩子才有邊界感,明白是非曲直,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愛和敬畏兼備,才是對一個孩子最負責任的家長。

所以,當孩子屢教不改,涉及到原則問題的時候,該打一定要打,讓孩子知道事情的厲害程度,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保護。

正如開篇的那個故事,父母知道高空拋物是極其危險的舉動,涉及到生命安全,打孩子一頓,能讓孩子真正記住,保證以後不會再以其他人的生命開玩笑。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打孩子的前提,是父母自身先要做好,做對,如果父母自己的行為就是錯誤的,打孩子只會引起孩子的憎恨和厭煩。

比如有媽媽說孩子打自己,她的管教引起孩子更激烈的反彈,那是因為之前她自己就以打孩子來發洩情緒。

懲罰可以有多種形式

其實懲罰本身也可以有很多多樣化的形式,不一定非要用打罵的方式進行,有很多有益又暖心的方法,都可以起到懲罰的作用。

1)直接懲罰替代報復性懲罰

比如孩子沒有整理玩具,父母的懲罰應該是讓孩子自己去把玩具櫃整理好,而不應該是不讓他看動畫片,看動畫片和整理玩具沒有直接聯繫,屬於報復性懲罰。

2)用冷靜性懲罰

在家裡設置一個「冷靜角」,當孩子不服管教,情緒無法平復,讓他自己在冷靜角呆5分鐘,再跟父母談問題,孩子可能自己會想明白很多。

3)用做家務替代懲罰

讓孩子幫爸媽做點家務,一方面培養動手能力,培養勞動意識,一方面讓他自己思考自己的錯誤,是個不錯的辦法。

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見解和看法。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父母們深思
    媽媽耐著心思跟孩子講道理,但是過後孩子該怎麼做還是怎麼做。最終,媽媽忍無可忍,給了孩子一巴掌,問孩子「疼不疼」?孩子哭著說疼,接著媽媽又對孩子說「你覺得挨打疼就不能打別人」。從此以後,孩子再也沒打過爺爺。可見,必要的時候,打孩子是會讓孩子「長記性」的。
  • 孩子被打後,該不該教他打回去?李玫瑾教授這樣說
    也有人覺得,一定要打回去,憑什麼自家孩子白白受欺負,不打回去就是在縱容犯罪。孩子被打,該不該打回去?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原因有以下幾點:一:讓犯錯的孩子得到教訓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分享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例子,孫女一次在學校,就被一個小男孩抱起來摔在了地上,家人得知此事後,李教授就告訴孫女,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
  • 李玫瑾:若發現孩子有這四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面對孩子犯「熊」,網紅教授李玫瑾直言:「孩子該打還得打,不然長大後很難改正」。對此,李教授解釋道:三四歲的孩子犯渾,最多在地上哭鬧打滾;但十三、十四歲的孩子犯渾,他就很容易走極端,比如離家出走、跳樓自殺等。
  • 李玫瑾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最大感悟是給孩子起碼的尊重
    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教育方式,我對於李玫瑾教授「四不要」的教育方式最大的感悟就是對孩子要有最起碼的尊重。李玫瑾教授的觀點有3個要素:不縱容孩子通過「鬧」來獲取、鼓勵孩子和家長交流、在3到5歲時立好規矩形成習慣。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管教
    孩子小時候犯錯你會打他嗎?有家長特別不推崇「棍棒」教育,即使孩子再犯錯也只是和孩子說教。而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不打不聽說,「武力」還是有用的。說到如何管教孩子,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談到父母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父母都是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亂管。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小時候犯得錯誤,家長反而不怎麼在意,例如孩子發脾氣躺在地上打滾,家長面對孩子的「反抗」會選擇縱容、溺愛孩子,總覺得孩子長大懂事就好了。
  • 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行為別慣著,家長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如今的孩子都過上了好的生活,有的家長為了不讓自家娃受苦,對孩子的寵溺程度達到了極點,但是你知道這樣做多孩子的危害有多大嗎?比如當孩子犯了嚴重的錯誤,家長不捨得打不捨得罵,長期下去,孩子會認為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會有父母保護自己,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走歪路。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打回去,我支持!」
    一味的退讓只會助長「施暴者」的囂張氣焰,讓他們更加的變本加厲,覺得孩子好欺負。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李玫瑾教授堅定地回答:「打回去,我支持!」
  • 李玫瑾:家長應不應該給孩子報培訓班?
    李玫瑾:家長應不應該給孩子報培訓班? 李玫瑾:家長應不應該給孩子報培訓班? 李玫瑾:孩子不愛學習,家長該怎麼辦?
  • 孩子太淘氣只能靠家長打罵?如果不是,家長該怎麼管教才好
    家庭教育過程中,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有時候孩子的行為非常過分,而且說了還不聽,到底該不該打孩子,讓孩子長點記性呢?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有的孩子特別頑皮,不懲罰,對孩子沒有警示作用,孩子重犯錯誤怎麼辦?懲罰,又怕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不良的影響。懲罰好還是不懲罰好?到底該不該打孩子?我們說的懲罰,不是通過暴力手段來實現的。懲罰的目的在於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負責,讓孩子承受自己犯錯的後果,這樣才能有效地遏制孩子繼續犯錯。
  • 李玫瑾:家長少說三句「口頭禪」,才能塑造出「打不倒」的孩子
    孩子一生不可能永遠都一帆風順,而做家長的也無法庇護孩子一輩子,真正明智的家長,應該從小對孩子就進行「逆商」培養。擁有「高逆商」的孩子,在面對嘲笑、失敗、挫折等不利情況時,他能夠坦然地接受並積極地應對,而不至於一遇難事就向家長求助。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時不管,不該管時瞎管!
    為人父母,總期望給孩子最好的的教育;可往往,不知道該怎麼管?什麼時候該管?如何鬥智鬥勇?怎樣鬆弛有度……李玫瑾教授曾一語中的: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時候的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的瞎管!他的父母更是每日心情都很糟糕,覺得在村裡抬不起頭。回顧整個事件,該考生買假錄取通知書,當然有錯;可是其中反映的家庭教育問題更值得深思。
  • 李玫瑾:當孩子有「以下」行為,該打就得打,6歲後很難改正
    ——— ——— · The Beginning · ——— ——— 當孩子犯錯,家長該打就得打 現如今年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再也沒有父輩那樣的脾氣,大多數家長更願意「以德服人」,而不是「棍棒教育」。
  • 家長的糾結:如果「不懲罰」孩子,又該如何改正犯錯誤的孩子?
    在家長的懲罰之下,孩子大多叛逆和任性,因為有的時候懲罰在孩子心裡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孩子不服氣,覺得這樣不合理,自己沒錯。這種情況下,孩子的逆反心理會快速成長,左右孩子的思想和行為。三、如何避免出現「懲罰」教育,家長要先改變觀念懲罰教育無法立竿見影,該怎麼辦呢?其實在懲罰教育實現之前,家長需要轉換自己的觀念,打罵孩子,懲罰孩子不一定會獲得家長想要的結果。比如有的時候父母認可孩子行為中積極的一部分,他反而會覺得:咦?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研究多年的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就曾說:「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孩子身上產生的諸多問題,其實在6歲前就已經埋下了根源。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
  • 李玫瑾:孩子在校被欺負,別只說「告訴老師」,家長還可以這樣做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彬彬有禮,謙虛懂事的好孩子,很多時候父母都會教育孩子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但是很少有家長教導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後該如何處理。對此,家長們不妨參考一下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的方法。李玫瑾:支持孩子打回去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節目中表示:我肯定會支持啊,支持孩子打回去。或許大家會覺得,為什麼一個育兒專家會教導孩子與其他孩子打架,這不就違背了我們教育孩子彬彬有禮的初衷了嗎?
  • 李玫瑾:家長「管好嘴」少說三句話,才能塑造出「打不倒」的孩子
    孩子一生不可能永遠都一帆風順,而做家長的也無法庇護孩子一輩子,真正明智的家長,應該從小對孩子就進行「逆商」培養。擁有「高逆商」的孩子,在面對嘲笑、失敗、挫折等不利情況時,他能夠坦然地接受並積極地應對,而不至於一遇難事就向家長求助。
  • 孩子在校被打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說打回去!不要認為這是錯的
    孩子在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說打回去!不要認為這是錯的。對的,反擊回去。一好友給我發信息,「兄弟你在學校工作,請教個問題:孩子在校被欺負、被打了,怎麼辦?」我苦笑,我一幹後勤的,哪裡知道這個喲。不過,我可以問問學校裡的教授、老師們。
  • 愛孩子≠放縱孩子,如果孩子有這些表現,別心軟,該打還得「打」
    在這些情況下,作為父母應該怎么正確處理和引導孩子走向正軌呢?孩子到底能不能打?古語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當孩子重複犯錯,比較頑固,屢教不改而且批評不起效果的時候,適當的「打」或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著名育兒教授李玫瑾就曾說過:「孩子該打就要打」。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會發現我們的孩子有很多問題,但是我們幾乎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來自我們的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託爾斯泰說:「愛孩子是老母雞能做的,而關鍵是如何對其進行教育。」
  • 李玫瑾直言:若發現孩子有4個行為,該打就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若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打,長大了很難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