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兒媽媽育兒經(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則報導。
合肥的一座小區內,一個熊孩子閒來無事,將15個啤酒瓶從28樓的高空拋下,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可還是令人後怕。
孩子的父母在業主群裡向所有鄰居道歉,並且附上了暴打孩子的照片。
出乎意料的是,這件事被報導出來後,大多數網友們都對孩子父母的行為紛紛點讚,有人說,熊孩子該打就得打,否則釀成大錯,就晚了。
另外一件熊孩子闖的禍,也不小。在湖南懷化,兩個僅有5歲大的小孩,把家裡的房子點著,熊熊大火很快把房子燒了大半,還差點殃及了鄰居的房屋。
後來了解到,「縱火」之前,兩個孩子過於調皮,被奶奶綁在樹上揍了一頓,剛打完,這倆娃就做出如此驚人的「報復行動」。
兩個孩子面對鏡頭,驚慌失措地站在牆角,一動也不敢動,眼神還充滿了無辜。
諸多熊孩子闖禍的事情我們早已經見怪不怪了,這些孩子確實很熊,但歸根結底畢竟是孩子,反思我們自己,哪個人小時候沒犯過錯呢?
孩子犯錯很正常,關鍵是父母對犯錯的態度很重要,到底要不要打?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呢?
關於打孩子的問題,有一些不同的聲音
新時代的今天,現代教育早已不提倡父母打孩子了,甚至連罵幾句都不行,我們80後90後的父母從小生活在爸媽的「棍棒教育」下,對打罵孩子恨之入骨,所以我們對自己的孩子,則是能講道理就講道理,能引導啟發就絕不說一句重話。
我們覺得這是教育理念的進步,但很多時候卻發現,這種掰開了揉碎了跟娃好好溝通的方法,時間耗費了不少,成本提高了不少,效果卻並不理想。
孩子還是我行我素,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講得越多,孩子反而越反感。
回想我們小時候,大人管教我們大多都是用簡單粗暴的打罵的方式,我們從小就學會了怎樣逃避爸媽的掃帚和雞毛撣子,躲避爸媽的監視,小夥伴們還交流被打「心得」,也沒有留下什麼所謂的「心理陰影」,被爸媽打完之後,自我治癒能力還挺強,過一會兒又嬉皮笑臉地跟爸媽撒嬌了。
★ 挨打的孩子更聰明?
有人說,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更懂得規避風險,會察言觀色,眼神機警,身體靈活,心思活躍細膩,比那些從來不挨打的孩子更聰明,遇到挫折和失敗,抗壓能力和自愈能力也更強。反而更能夠適應這個社會。
而從來不挨打的孩子,會自動屏蔽父母的說教,一心只想著自己的感受,對外界的覺知不太敏銳,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的過程會延長,對成長不利。
這種說法雖然不一定站得住腳,卻也有一定道理。
我們並不提倡父母打罵孩子,這是落後的教育思想,但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長之路上,光有說教是遠遠不夠的,對孩子的錯誤,必須要有懲罰。
李玫瑾教授關於懲罰的意義,一語點醒家長
說到懲罰,父母需要擺正一個觀念,我們懲罰孩子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僅僅只是為了懲罰而懲罰,就會像之前兩個5歲小男孩的案例一樣,奶奶打完之後不但沒有長進,而且犯下了更大的錯。
關於懲罰的意義,李玫瑾教授曾在《圓桌派》中這樣說道:
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這句話才真正點醒了廣大家長。
愛和敬畏,是孩子成長中缺一不可的兩種東西,有了愛,孩子有安全感,有了對世界的仁愛之心,有了敬畏,孩子才有邊界感,明白是非曲直,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愛和敬畏兼備,才是對一個孩子最負責任的家長。
所以,當孩子屢教不改,涉及到原則問題的時候,該打一定要打,讓孩子知道事情的厲害程度,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保護。
正如開篇的那個故事,父母知道高空拋物是極其危險的舉動,涉及到生命安全,打孩子一頓,能讓孩子真正記住,保證以後不會再以其他人的生命開玩笑。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打孩子的前提,是父母自身先要做好,做對,如果父母自己的行為就是錯誤的,打孩子只會引起孩子的憎恨和厭煩。
比如有媽媽說孩子打自己,她的管教引起孩子更激烈的反彈,那是因為之前她自己就以打孩子來發洩情緒。
懲罰可以有多種形式
其實懲罰本身也可以有很多多樣化的形式,不一定非要用打罵的方式進行,有很多有益又暖心的方法,都可以起到懲罰的作用。
1)直接懲罰替代報復性懲罰
比如孩子沒有整理玩具,父母的懲罰應該是讓孩子自己去把玩具櫃整理好,而不應該是不讓他看動畫片,看動畫片和整理玩具沒有直接聯繫,屬於報復性懲罰。
2)用冷靜性懲罰
在家裡設置一個「冷靜角」,當孩子不服管教,情緒無法平復,讓他自己在冷靜角呆5分鐘,再跟父母談問題,孩子可能自己會想明白很多。
3)用做家務替代懲罰
讓孩子幫爸媽做點家務,一方面培養動手能力,培養勞動意識,一方面讓他自己思考自己的錯誤,是個不錯的辦法。
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見解和看法。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