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校被打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說打回去!不要認為這是錯的

2020-12-14 鐵無綿

孩子在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說打回去!不要認為這是錯的。

對的,反擊回去。

一好友給我發信息,「兄弟你在學校工作,請教個問題:孩子在校被欺負、被打了,怎麼辦?」

我苦笑,我一幹後勤的,哪裡知道這個喲。不過,我可以問問學校裡的教授、老師們。

為了認真嚴肅地回答朋友的這個問題,我問了教授們,再瀏覽網上信息。

最經典的回答,相當於教科書範式的,長這模樣:

首先,安撫孩子情緒,釋放孩子壓力,問一句,寶貝你怎麼了?或者給孩子一各愛的擁抱。

其次,幫孩子分析原因,誰對誰錯,孰是孰非?這樣做對不對?打人是不對的,我們不應該打人,引導孩子堅持正確的是非觀。

最後,我們告訴孩子怎麼做才是正確的?走正確的渠道替孩子、教會孩子維權,比如告訴老師、尋求家長的幫助。

有人對這則回答持異議,認為沒有具體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應該讓孩子多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應該讓孩子學會溝通交流,能正確與人相處。

還有人說,孩子之所以被欺負、被打,是因為性格懦弱,家長應該多培養孩子的堅強性格。

說實話,這些說法都對,都有道理。

只是萬千回答中,我最認同李玫瑾教授的,打回去的反擊理論。她說,孩子在校被打、被欺負了,千萬不要委屈、壓抑孩子,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反擊回去。你不反擊回去,欺負人的熊孩子會再一次欺負你孩子。

細細一品,有道理。

這其實是常識,我們何必需要專家講理論呢?

再說,法律,在一定範圍內,也是認可「打回去」的正當防衛的,畢竟你身體遭受危險了,你不反擊,你不防衛,你是蜘蛛俠,還是白痴瞎?

動物界,落單的大雁、羊羔,還知道保護自己,怎麼我們人類竟然喪失了自我保衛的能力了呢?

反擊回去,是本能反應,是不需要思考的直接保護。這是常識,無需高深的理論解讀。

告訴我們要學會表達憤怒、表達不滿,一個人連憤怒、不滿情緒都不能表達,那是不正常的,可能與我們長期以來奉行的紳士教育有關。

也與我們家長過度保護孩子有關,生怕孩子再一次遭受打擊,於是只有遠離、只有逃避,和古代的「獨善其身」有關,鄙人認為本質上和「犬儒」有相似性,均是縮頭鴕鳥做派。

否定李玫瑾教授言論的人,多持這樣一種觀點,人是文明的,不要以暴制暴,小心孩子學會暴力。

這種擔心,也不無道理,畢竟人是高級的理性動物,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高級動物。不過這種擔心,還是低估了孩子的辨別力,或者說過於高估人性善了。

其實,教育不止知識的文明,還有體魄的野蠻。

翟鴻燊教授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他說佛家講殺生是不對的,若少林寺、國家面臨外敵入侵,他們是不是也坐以待斃?不是的,有責任感、有家國情懷的僧人會大開殺戒,用武力盡力保護、維護人民群眾的安危。

此時,「殺生就是放生」,為的是護佑天下蒼生!

李玫瑾、翟鴻燊兩教授的話語,站在一定高度審視「欺負」,言之殷殷,情之切切,深以為然。

生活中,「校園欺凌」並不少見,不可否認,很多孩子的確討人厭,網上大把新聞,報導頑劣少年兒童的可惡事。我們作為第三者轉述這些事的時候,很難有切身體會。若是為人父母,自己的孩子被欺負、被打了,你絕對會有衝動地「打回去」的體會。

肯定會覺得,實在是有必要懲治頑劣的少年兒童。

所以,你不要認為「反擊回去」是錯誤的。打回去,學會反擊,這是對的;這恰恰是最直接、最快捷的開啟自我保護模式。

當然,我這樣說,也不是高唱「以暴易暴」,那性質就變惡劣了。

本文討論的是,12歲以下的小學生在校被欺負、被打了,可以運用不具備傷害的力量反擊欺負者,這是可以的。

一是孩子力量小,不具備傷害性;二是孩子還不善於藉助外物,打擊力度小;三是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剛強性格,敢打敢拼;四是教會孩子表達憤怒和不滿,促推人類文明不斷進步。

對小學生而言,你不打回去、你不反擊,下一次受傷的還是你。

孩童,活在混沌懵懂裡,他們和動物一個樣,弱肉強食是通行的世界法則。對方打你,你不打對方,對方永遠都不知道原來你是不可以打的。

反擊回去,給對方提供一種積極、正確的信號:你不能隨意打人,否則需要付出代價。熊孩子被反擊了,下一次他會掂量,或者說他懂得收起自己的小拳頭。

從這個意義來說,反擊回去,是為自己,也是保護對方。讓對方懂得及時收手、改正錯誤。小心對方得寸進尺,日後發展成霸凌事件,事態惡化,那就是傷害了。

反擊,看似粗暴,實是另一種關愛。

當然,我們身為父母或者教育者,應該合理確定孩子的「被打」、「被欺負」的程度,若是一丁點小事,口頭說教說教也就算了,若傷害嚴重部位,那就不得不重視。家長應該擔負起監護人的職責,教育自家孩子不要過分。將心比心,誰家的孩子被打、被欺負了,都是心疼的,天下父母一條心。

或者說,孩子在被傷害要害部位時,還不知道躲避、防衛和反擊,那是多呆蠢的表現啊。

都那樣了,讓孩子反擊回去,又何妨?一次反擊,勝過萬倍說教,也能讓雙方孩子儘快成長、適應社會。

相信,你會有不同看法,留言區期待你的精彩評論。

相關焦點

  • 孩子被打後,該不該教他打回去?李玫瑾教授這樣說
    孩子在外面被欺負了怎麼辦?是讓孩子忍氣吞聲?還是教孩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還是父母替代孩子打回去……相信不少家長,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都非常頭疼。也有人覺得,一定要打回去,憑什麼自家孩子白白受欺負,不打回去就是在縱容犯罪。孩子被打,該不該打回去?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打回去,我支持!」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李玫瑾教授堅定地回答:「打回去,我支持!」遇到事情只會讓孩子進行自我反省,這反而是對不良行為的縱容,導致校園暴力事件的不斷發生。而教育孩子「打回去」並不是對暴力的縱容,而是用另一種方式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讓孩子少受傷害。我們經常教育孩子在受到欺負是的時候,要去告訴老師。然後你呢?孩子受到的欺負減少了麼?並沒有。
  • 李玫瑾:孩子在校被欺負,別只說「告訴老師」,家長還可以這樣做
    對此,家長們不妨參考一下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的方法。李玫瑾:支持孩子打回去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節目中表示:我肯定會支持啊,支持孩子打回去。或許大家會覺得,為什麼一個育兒專家會教導孩子與其他孩子打架,這不就違背了我們教育孩子彬彬有禮的初衷了嗎?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父母們深思
    很多家長認為,打孩子一定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哪怕再生氣也能控制住自己,選擇用講道理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但是卻發現孩子沒有一點改變,根本不服管教。媽媽耐著心思跟孩子講道理,但是過後孩子該怎麼做還是怎麼做。最終,媽媽忍無可忍,給了孩子一巴掌,問孩子「疼不疼」?孩子哭著說疼,接著媽媽又對孩子說「你覺得挨打疼就不能打別人」。從此以後,孩子再也沒打過爺爺。可見,必要的時候,打孩子是會讓孩子「長記性」的。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打!不然長大後很難管教
    孩子小時候犯錯你會打他嗎?有家長特別不推崇「棍棒」教育,即使孩子再犯錯也只是和孩子說教。而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不打不聽說,「武力」還是有用的。說到如何管教孩子,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談到父母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父母都是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亂管。李玫瑾教授說:「孩子小時候犯得錯誤,家長反而不怎麼在意,例如孩子發脾氣躺在地上打滾,家長面對孩子的「反抗」會選擇縱容、溺愛孩子,總覺得孩子長大懂事就好了。
  • 李玫瑾:最好不要打孩子!家長如何管教孩子?只需一招無言自威
    父母教育孩子到底該不該打孩子?李玫瑾老師在一個節目中指出父母還是不要動手。動手了孩子就認為:「這事就算平了,你還這麼著,大不了再打幾下,反正自己是父母親生的,也打不死」。然後每人的時候和孩子好好溝通,給孩子足夠的耐心,讓孩子說出錯誤行為的原因,如果是父母錯了則馬上向孩子承認錯誤表示改正,如果是孩子錯了,則告訴孩子哪裡錯了,正確的做法是什麼,讓孩子知道該怎麼糾正。
  • 李玫瑾: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父母別打別罵,用這3招從根上解決
    01李玫瑾: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這3招」勝過打罵,父母值得借鑑有的孩子整日沉迷於手機無法自拔,家長真是恨鐵不成鋼。李玫瑾曾表示: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管教孩子的「這3招」勝過打罵,還能從根上解決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父母值得借鑑。所以,父母別打別罵,用這3招從根上解決!
  • 糕媽: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我有一個穩贏的辦法
    成為母親之後,我們不願意讓孩子受一點點委屈,一旦孩子被打、被罵、被搶了玩具,母親的本能會讓我們第一時間做出保護孩子的舉動。這就是你當時所做的,我們認為無可厚非。今天的教育學、心理學研究都在告訴我們,孩子受挫時,最需要來自父母心理上的支持。就像你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你身後,不要怕」,這一點,你做得很好。
  • 李玫瑾教授坦言:父母把孩子養成了「老實人」,就別怪同學欺負他
    孩子上學以後,會不會被欺負,有沒有和同學好好相處,是很多父母關心的問題。有的父母訴苦:我平時在家裡教育孩子,要懂禮貌,要謙讓他人。但別的孩子,會過來搶自己孩子的玩具,欺負他們。父母不在身邊,又該怎麼辦?有父母曾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裡被欺負了,卻不敢反抗。
  • 孩子在學校被打,你還在讓他告訴老師?看看李玫瑾教授怎麼說
    同學當面什麼都沒說,但私下都在吐槽,覺得她家孩子素質有問題,居然喜歡向老師打報告,而且還把雙方家長都鬧到學校來。因為這件事情,很多人都開始自覺疏遠她孩子,甚至時不時還冷嘲熱諷。為此,網友沒少與孩子發生爭吵,「你們就是多管閒事!」孩子的態度非常堅決,他覺得自己明明沒有求助家長,這件事情完全是父母的責任。
  • 孩子啥時候該打啥時候不該打?李玫瑾教授對懲罰的解釋,點醒家長
    出乎意料的是,這件事被報導出來後,大多數網友們都對孩子父母的行為紛紛點讚,有人說,熊孩子該打就得打,否則釀成大錯,就晚了。 孩子犯錯很正常,關鍵是父母對犯錯的態度很重要,到底要不要打?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呢?
  • 李玫瑾坦言:發現孩子有這4種舉止,該打就打!教育孩子從小開始
    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講道: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李玫瑾教授舉過這樣兩個對比的例子,也很貼切:「男孩三四歲跟你鬧,這孩子鬧吧,他能怎麼跟你鬧?大不了在地下打滾。但是等他十四歲了,這個孩子還會跟你鬧,他會怎麼跟你鬧?第一,他離家出走;第二,他跳樓自殺,還有服毒自殺。」
  • 李玫瑾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最大感悟是給孩子起碼的尊重
    李玫瑾教授曾提出「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教育方式,我對於李玫瑾教授「四不要」的教育方式最大的感悟就是對孩子要有最起碼的尊重。李玫瑾教授的觀點有3個要素:不縱容孩子通過「鬧」來獲取、鼓勵孩子和家長交流、在3到5歲時立好規矩形成習慣。
  • 李玫瑾:家長少說三句「口頭禪」,才能塑造出「打不倒」的孩子
    李玫瑾:家長「管好嘴」少說這三句話,才能塑造出「打不倒」的孩子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是育兒界的「網紅教授」,她獨到而新穎的育兒觀念,讓不少家長都受益匪淺。在李玫瑾教授看來,家長要讓孩子「脫敏」,為了防止孩子日後膽小懦弱的樣子,要提前對他進行「挫折教育」,而日常生活中家長的一些話,會直接打消孩子的面對挫折的勇氣。如果想要塑造出一個「打不倒」的孩子,家長需要「管住嘴」少說三句話,有利於孩子的「逆商」培養,擁有直面困難的勇氣和能力。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時,父母學會這樣說,孩子將來會更有出息
    隨著孩子一天天的長大,要說最令家長頭疼的問題有哪些,那頂嘴一定是其中之一。 其實很多寶媽都和我吐槽過自家孩子頂嘴的過程,有些家長甚至會有暴力來解決,不過每次打完都後悔,但是不打又不知道怎樣做才適合,對此可以說是非常苦惱。
  • 李玫瑾:若發現孩子有這四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孩子一旦熊起來,他就能懟天懟地懟親娘,就是天王老子也拿它沒辦法。當媽的,每天都能被氣的火冒三丈,有無數個瞬間,都想踹飛孩子。面對孩子犯「熊」,網紅教授李玫瑾直言:「孩子該打還得打,不然長大後很難改正」。
  • 14歲男孩被打,「打回去」反被打慘,多少家長誤解了打回去的含義
    如果你家孩子被別人打了你會怎麼做?「打回去」是很多父母經常會給孩子說的回答,每個孩子在家長心中都是寶,誰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受欺負,家長們就認為打回去是一個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這樣對方就不會覺得自己是個好欺負的人,下次就不會打自己了,真的是這樣嗎?
  • 李玫瑾:當孩子有「以下」行為,該打就得打,6歲後很難改正
    但隨著孩子不斷長大,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難題,如果沒有更好的方法解決,「打一頓」或許是最好的方法。 李玫瑾教授也曾說:「孩子該打就得打,6歲前是孩子第一個人生關鍵期,超過這個年齡就難改了」。
  • 犯罪心理學專家:不想孩子被欺負,要從小培養他「不好惹」的能力
    孩子上幼兒園以後,會遇到很多讓家長措手不及的問題,比如:有一天我兒子突然回來跟我說:「媽媽,有個小朋友打我了,怎麼辦?我順嘴就說了一句:「那你就打回去啊?」他又說:「那他打我更用力怎麼辦」?問完我這個問題,我瞬間語塞。
  • 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行為別慣著,家長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如今的孩子都過上了好的生活,有的家長為了不讓自家娃受苦,對孩子的寵溺程度達到了極點,但是你知道這樣做多孩子的危害有多大嗎?比如當孩子犯了嚴重的錯誤,家長不捨得打不捨得罵,長期下去,孩子會認為自己無論做什麼,都會有父母保護自己,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很容易走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