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實施《民法典》保護學生合法權益——寫在《民法典》施行之際

2021-01-08 山東教育新聞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時代,教育系統要樹立民法思維,以《民法典》為準繩,理順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各自的責任以及與學生的關係,依法保護學生合法的民事權益,防範教育違法風險,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推動教育在法治軌道上高質量發展。

一、依法保障學生的人格權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民法典》中的人格權編確定了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個人信息保護權以及基於人身自由與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等,彰顯了以人為本的法治思想。該編相關規定,為實現教育根本目的提供了法律保障。

保障學生生命、健康權。《民法典》明確規定,自然人的生命和健康權不受他人侵害。教育行政部門應依法履行職責,注重相關政策的制定,並保障政策落到實處;學校管理應將學生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建立健全防止個別學生侵害其他學生的制度,杜絕校園欺凌及其他傷害;建立健全學校食堂管理制度,嚴把食品質量關。

尊重學生的人身自由。人身自由系公民的憲法性權利,《民法典》將其具體化,在第1003條規定了自然人的身體完整和行動自由受法律保護;同時,第1011條規定「以非法拘禁等方式剝奪、限制他人的行動自由,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體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因此,學校或者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應採取合法合理的手段,充分尊重學生的人身自由,不得通過「關禁閉」「關小黑屋」等限制學生行動自由的方式懲罰學生,不得以查禁學校禁帶物品為由,搜查學生的身體。

預防校園性騷擾。在校園性騷擾事件中,學校負有管理之責。《民法典》第1010條直接規定了學校的預防義務。因此,學校應建立健全預防、處理機制,在事前預防,事中受理投訴、調查,事後處置等環節制定詳細的管理規範;同時,學校應建立健全防止教職工利用職權侵害學生的制度,規範教職工的選聘和任用,規範教職工在校內與學生的交往行為及限度等。

保護學生的隱私和個人信息。《民法典》第六章規定的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規則,明確了隱私權的概念,列舉了侵犯隱私權的行為方式;同時,明確了個人信息保護的具體內容。教育行政部門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收集的學生個人信息應當加密儲存,在與其他民事主體合作構建網際網路教育平臺等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應與合作方籤訂嚴格的保密協議,並進行必要的監督,防止信息洩露或者被濫用;學校在管理過程中獲得的學生個人信息,應建檔立冊,加強保護,嚴禁將學生的個人信息用於非教育管理目的,嚴禁將信息洩露或者有償轉讓。

二、依法建立平等師生關係

《民法典》第十四條規定,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學校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治理理念,尊重學生主體意志,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創新學生參與學校管理新模式;教師應樹立民法思維,以「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為基礎,打破與學生存在「上下級」管理關係的思想桎梏,以平等理念為引導,形成民法典時代新型師生關係。

學校和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作出的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意思表示,並根據學生在不同年齡段所具備的民事行為能力,區別引導,因材施教。 《民法典》第十七條規定,18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18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的生理、心智等方面成長較快,較早地具備對事物初步的認知與辨識能力。《民法典》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標準由10歲下調至8歲,規定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這體現出《民法典》對未成年人的尊重,也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年齡標準的降低,對中小學、幼兒園的學生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對教師處理師生關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物權制度系民法領域的基本制度之一,是產權保護的前提和基礎。《民法典》第207條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平等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在學生管理上,如果學校管理人員或教師故意將學生的手機等設備損毀、轉賣或者因故意或重大過失保管不善,造成設備損毀、滅失,將構成侵權,應負相應賠償責任。學校管理人員或教師在處理類似事項時,不得以損害學生合法權益的方式教育學生。

三、依法履行教育管理職責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第1199條、第1200條、第1201條,分別規定了校園人身損害中學校、教育機構的過錯推定責任、過錯責任和補充責任。上述3個條文的規定,對維護中小學生及學前兒童的合法權益有重要意義。

第1199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侵權責任。該條旨在闡明校園人身損害事件中,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歸責原則及應承擔的責任。該條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即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如不能證明其盡到教育、管理、保護職責,法律就推定其有過錯,從而承擔賠償責任。

第1200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條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即學生或其法定代理人起訴學校侵害學生人身權益,應當舉證證明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

第1201條規定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第三人人身損害時,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承擔補充責任的情況。該情形下,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承擔過錯僅以其教育、管理職責範圍為限。同時,法律賦予了其承擔補充責任後,向侵權第三人追償的權利。

總之,在校園內,只要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受到人身損害,學校都會承擔相應的責任,除非其盡到了相應的教育、管理職責。因此,在管理中應將保障學生在校期間的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樹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觀念,制定完備的安全管理制度,壓實管理者的安全責任,排除安全隱患。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定期檢查、指導幼兒園、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安全管理工作,發現問題及時指正,並對相關責任人問責。(作者:山東省教育廳政策法規處)

相關焦點

  • 專家解讀民法典的意義及實施 | 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 著力加強法治...
    2嚴格貫徹落實民法典,切實保障民法典實施儘快掌握民法典,準確領會民法典,進一步提高行政執法水平和社會治理能力主持人:具體而言,在實踐工作中,公安機關應如何準確領會並嚴格貫徹落實民法典的相關規定,如何切實推動和保障民法典實施?
  • 貫徹實施民法典 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即將於2021年1月實施的民法典,是調整我國民事法律關係的根本大法,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是實現人民群眾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法律保障。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會精神,學習好、貫徹好民法典,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堅強法律保障。
  • 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 在貫徹實施民法典中全面履職盡責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將正式施行。檢察機關作為司法機關和國家法律監督機關,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帶頭學習、貫徹、保障民法典實施,以高質量監督辦案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貫徹實施民法典是檢察機關的重要責任   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民法典。
  • 王利明:一部及時配合《民法典》實施的重要司法解釋
    民法典施行之日,民法通則、合同法、物權法等九部法律同時廢止,在此背景下,對於法律事實發生在民法典施行之前當事人在民法典施行之後提起訴訟的案件,應該如何正確適用法律就成為了人民法院切實實施民法典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事實上,對於民法典施行以前發生的、尚未審結的民事法律糾紛案件,民法典是否應當產生溯及既往的效力,也存在爭議。從域外經驗來看,這一問題通常是由專門的法律解決的。
  • 多方面推進民法典實施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專門成立民法典貫徹實施工作領導小組,全力抓好民法典學習貫徹和實施準備工作,修改制定了第一批與民法典配套的司法解釋和規範性文件。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制度載體,很多規定同有關國家機關直接相關,直接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權利義務關係。民法典實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級黨政機關履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尺度。
  • 充分認識民法典的重大意義 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
    編者按: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充分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重大意義,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講清楚實施好民法典,本報約請省內外法學界部分專家學者撰寫一組解讀文章,予以刊發。
  • 京法巡迴講堂 |《民法典》如何保護老年人權益?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年人特別是高齡、空巢、獨居等特殊老年群體日益增長,老年人權益保護面臨新情況、新特點,對進一步尊重和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對老年人的權益保護進行了全方位的提升。12月4日,西城法院綜合審判庭馬德天法官走進前海社區,為社區老年人開展了「《民法典》新變化之老年人權益保護」的專題講座,讓我們來看看馬德天法官都講了什麼吧!01意定監護,為老人維權提供全新保障
  • 新化火車站派出所:《民法典》開講啦!
    新化新聞網訊(通訊員 扶雄劍 )今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典》的實施,將給我們帶來新的挑戰。為進一步理解好、貫徹好、運用好《民法典》,增強民警對新法律的適用能力,9月4日上午,新化站派出所結合全警大練兵活動,組織全所民警以學習《民法典》為主要內容的法制大課堂。課堂上,授課人從《民法典》的立法精神、經過及其實施的重大意義講述了《民法典》與公安工作的聯繫,對進一步加強《民法典》的學習、運用提出要求。
  • 《民法典》今施行 撫順法院檢察院幹警學深悟透
    撫順傳媒網訊(記者 李憑)從2021年1月1日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施行,這是中國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被稱作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一系列關乎你我切身權利的法規,撫順法院、檢察院的幹警們先期學深悟透。
  • 民法典來了|程嘯:《民法典》與個人信息權益保護
    其三,為維護公共利益或者該自然人合法權益,合理實施的處理個人信息的其他行為(《民法典》第1037條第3項)。《民法典》第1036條:「處理個人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一)在該自然人或者其監護人同意的範圍內合理實施的行為;(二)合理處理該自然人自行公開的或者其他已經合法公開的信息,但是該自然人明確拒絕或者處理該信息侵害其重大利益的除外;(三)為維護公共利益或者該自然人合法權益,合理實施的其他行為。」
  • 加強民法典普法 推進民法典實施
    □梁 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於2021年1月1日正式實施。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實施好民法典,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們黨治國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 最高法舉行貫徹實施民法典 全面完成司法解釋清理和首批司法解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就「切實實施民法典」舉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切實推動民法典實施,以更好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更好保障人民權益,並對加強民事司法工作、提高辦案質量和司法公信力、及時完善相關民事司法解釋、統一民事法律適用標準等提出明確要求。
  • 民法典 | 《民法典》的88處重要變化
    01《民法典》"第一編 總則"涉及的重要變化(一)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項重要立法目的《民法典》第一條規定:"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係,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
  • 民法典的時代意義
    但實際上,民法典在確認和保護公民各項民事權利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進國家權力依法行使的作用。這是因為,對民事權利的確定和保護本身就為國家權力的行使劃定了邊界。這就意味著:一方面,在立法層面,不只是私法,涉及行政權、司法權運用的公法,也不能與民法典的規定相衝突,不能減損民法典規定的民事權利。在行政執法、司法中,民法典也提供了重要遵循。
  • 1月1日 民法典正式施行——法律重器為市場經濟保駕護航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施行。
  • 民法典的頒布實施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這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是國家崛起、民族復興、社會進步以及人的發展等重大成果的系統性表達,是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代表性法典,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支撐性法典,是維護人民權利、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示範性法典。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民法典的頒布,標誌著我國全面依法治國進程進入了新的階段。
  • 郊區法院為《民法典》正式實施「典」贊
    郊區法院為《民法典》正式實施「典」贊 2021-01-01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法典》施行後,人人必知的49個法律要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於2020年5月28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已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頒布實施民法典意義重大,其中有不少新規法條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這些都是需要我們熟知的內容,特轉載供大家參閱。
  • 「民法典+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國檢方保護未成年人將開新局
    中新社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 張素)面向將從2021年元旦起施行的民法典、將從2021年兒童節起施行的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國檢方表示要創新未成年人檢察工作,更好促進未成年人保護綜合治理。全國檢察機關貫徹實施民法典工作會議7日在北京舉行,中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在會上有此表述。他說,民法典把「最有利於未成年人原則」貫穿始終,許多條款涉及未成年人權益保護。
  • 最高法制定民法典人格權編司法解釋:增加個人信息保護等案由
    民法典實施在即,涉人格權糾紛司法解釋增加了包括個人信息保護等11件民事案件案由。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貫徹實施民法典全面完成司法解釋清理和首批司法解釋新聞發布會。最高法院副院長賀小榮介紹,該院針對人身損害賠償等有關人格權糾紛的司法解釋作出修改,增加了聲音保護、個人信息保護、申請人格權侵害禁令等民事案件案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