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武隆區地處重慶東南,武陵山脈與大婁山脈在此處綿延縱橫,「七山一水二分田」是這裡的真實寫照,傳統農業在這裡一直難有作為。
既然是「七分山」,那不如就靠山吃飯。雖然武隆山多地少,發展農業的基礎薄弱,但生態資源卻非常富集,孕育在白馬山中的「仙女紅」茶正是其中的瑰寶。
生活在白馬山附近的村民們「靠山吃山」,以「仙女紅」茶為基點,打造茶品牌的同時,「錯位拓展」,走農旅融合新路子,最終徹底脫貧摘帽,增收致富,走上了全面奔小康的道路。
守著青山綠樹受貧
豹巖村位於重慶武隆區白馬山腹地,平均海拔900至1200米,轄6個農業社,人口1450人,是武隆縣2007年確定的84個貧困村之一。
豹巖村有著豐富的森林植被資源,但水源稀缺、交通不暢,是市級貧困村。在豹巖村,海拔最高的天尺坪農業社從前僅有一條長2公裡的山路能夠連接山外,且80%的山路路段坡度在35度以上,遇上下雨天,路面滑,出行就會更加不便。
(圖: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
為了方便村民出行,2008年,政府出資將山路硬化建成水泥「天梯」。曾有細心的村民數過,「天梯」共有4444步,從山腳走到山頂,要走40多分鐘。
上世紀七十年代,政府曾在天尺坪栽種了4000畝左右的茶樹。但由於缺乏管理,茶葉並沒能改變村民的生產生活,村民長期守著青山受窮,也有許多村民選擇了外出務工。張明文就是其中的一個。
在外十年,家鄉的發展逐漸好起來,張明文被推薦為豹巖村天池村農業合作社的社長,於是他回到家鄉,和「家鄉的老鄉一起,做一些事情」。
天賜山水孕育高山好茶
天賜的山水賦予了白馬山"仙女紅"茶獨特的品質。海拔1300米的白馬山天尺茶區正處在重慶武隆的T字型小氣候區域中,山勢陡立於烏江邊之上。烏江的溫暖水汽直衝崖頂,與崖頂的冷流交替變幻,頻繁驟變的溫差使得這裡產出的茶葉內質物更為豐富,散發出獨特的香氣。
2017年4月,重慶市武隆旅遊有限責任公司成立的全資子公司——重慶市赤茗農業有限公司(後文簡稱「赤茗公司」)成立,白馬山「仙女紅」茶開始品牌化發展。目前,整個白馬山已有現代化茶園5000畝,並已經形成了規模化生產加工。
白馬山附近的茶園,如今已基本全部以400元每畝的價格流轉給赤茗公司,由其進行統一調度。同時,天池農業合作社村民於今年上半年合股成立重慶福勤勞務公司,作為赤茗公司的下屬公司,負責景區保潔、茶園管護、設施維護等物業工作,由赤茗公司發放勞務費,並在年底進行股份分紅。
「村民們還會有一個採茶的收入。」白馬山旅遊度假區管委會的工作人員冉耀芳告訴記者:「白馬山的茶一年採三季:春、夏、秋。村民採茶給公司,再由公司進行大規模的加工生產。採一斤茶葉的勞務費是25元。」
年近40的張福文是張明文「村裡的老鄉」,他原本在浙江務工,近幾年返回家鄉。2017年,張福文僅採茶勞務費這一項收入就達到了3萬多。
(圖:白馬山上的茶園)
農旅融合,脫貧致富出新招
「深耕仙女山,錯位拓展白馬山。」整合茶資源、提升茶景觀、研發茶產品、演繹茶文化,延伸武隆旅遊產業的產業鏈,白馬山旅遊度假區走出了一條「旅遊+茶文化體驗」的農旅融合新路子。
隨著旅遊度假區的開發,另一條增收的路子逐漸出現在村民們面前,那就是辦農家樂。截止到2019年底,有農家樂140戶,其中加入專業合作社的76戶。
張國生是村裡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他因患病無法外出務工,此前依靠妻子田夢芳做點零活補貼家用。旅遊度假區開發之後,2017年,他在政府的幫助下著手建起農家樂,每年的收入能夠達到七八萬。就在去年,張國生一家徹底脫貧摘帽。
據了解,白馬山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成立後,第一年就接待遊客4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800餘萬元,解決本鄉富餘勞動力500餘人就業。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