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文/未央研究 劉穎格
12月22日,全球金融創業大賽北京賽區決賽51信用卡專場圓滿舉行,51信用卡CRO蔣燕青出席了本次大賽。未央網有幸採訪了蔣燕青先生,蔣燕青分享了工作經歷和心得並對行業發展提出了看法。
利用外企豐富經驗,回國助力51發展蔣燕青在擔任51信用卡CRO之前,曾在多家外企工作,包括Opera Solutions,Discover Financial Services,MasterCard Advisors等知名諮詢公司和金融機構,主要負責信用卡相關的營銷和風險管理工作。在外企工作的幾年,蔣燕青積累了豐富的業務和管理經驗。
談及主要感悟,他表示,第一,過往工作的專業性比較強,需要自己不斷的提高業務能力。例如在Discover時,自己曾參與BT——餘額代償業務的拓展。這是信用卡公司獲客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獲得新客,一方面是把別人的老客變成自己的新客。蔣燕青為此專門開發了一套針對BT業務的融合營銷和風控的算法模型,優化客戶響應度的同時控制風險。為此,蔣燕青跟幾個同事在美國申請了專利,為公司帶來了很高的價值。第二,需要較強的溝通和協調能力。一個項目會涉及到很多的部門,分工比較明確。例如在Discover時,蔣燕青負責了包括用戶風險、市場營銷相關的模型開發,還有催收模型等,所有模型的實施上線需要方方面面打通,這需要強的溝通和協調能力。第三,分工比較明確,每個人都有明確的職責。但這一點有利有弊,專業性強,但很多時候視野有限。
經過了幾年鍛鍊,蔣燕青積累了豐富的風險管理實踐經驗,除美國業務外,他還負責了萬事達諮詢在亞太區的所有數據分析業務,不僅包括中國內地的銀行,也包括萬事達卡服務的大商戶。各個市場的人群的數量級和數據基礎不同,給蔣燕青帶來了豐富的處理不同人群的經驗,也為以後處理市場龐大,數據多樣,業態多變的中國網貸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做了一段時間亞太區的業務後,蔣燕青覺得在外企已經待了一段時間了,而國內的網際網路企業正當紅火,因此萌生了去網際網路看一看的念頭。考慮到利用和結合過往金融的專業的優勢,加上零售金融領域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數據,蔣燕青覺得網際網路金融是一個很好的結合點。再仔細考慮,如果要比較豐富的數據,再加上信用卡相關信息,兩者加一塊,那就是51信用卡,這是結合過往的經驗最好的延續性。而從51信用卡來看,當時企業在B輪之後,C輪之前,具有很大的潛力,所以他也希望能夠有機會跟老闆一塊把這個企業做上市。
如今,51信用卡已成功上市,而蔣燕青也利用過去在信用卡方面積累的風控和營銷經驗和實踐,繼續助力企業發展。
帶領團隊自主研發iCredit體系加入51信用卡後,蔣燕青擔任公司CRO,管理信貸撮合的資產業務,包括信貸產品、渠道推廣、運營、風控,風控裡面還包括模型策略、反欺詐、信審、催收、大數據等。
蔣燕青總結,他來51信用卡後主要做的事情概括下來可以分為三點:第一是搭建和培養團隊,從五六十號人,擴張到如今的三四百號人,並建立了很多新的部門。第二是拓展了51信用卡產品的用戶,對51人品貸進行了多次升級,改進產品體驗,調整產品的形式和覆蓋的客群。此外,也嘗試開發了多種產品。第三是帶領團隊自主研發了iCredit大數據風控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用戶的負債能力、還款能力、消費偏好等等這些東西,在此基礎上有繼承更有創新。
iCredit體系是如何運作的「iCredit不是一個模型,而是一個體系」蔣燕青強調。它是一套風控的端到端的閉環體系,包括四大塊:數據、模型、策略和決策引擎。整個從數據模型策略到決策引擎,就構成了iCredit這一套風控的系統。這套系統本身又是跟51其他的業務系統,包括產品,信審系統,催收,貸中預警,還有反欺詐系統連結。「它有點像大腦,指揮我們各個業務環節,能夠去識別和覆蓋風險點」。
目前所有的訂單裡面,只有5%的訂單是人工審核,餘下全部由機器自動化決策。人工的目的其實並不只是為了審核,更多的是覆核它的風險點。比如說有一些在邊界的,會轉移到人工信審去,看看這群人有沒有什麼新的風險點出來。如果捕捉到了新的風險點,就可以把它變成一個模型或者一個策略,自動化的覆蓋它。
蔣燕青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當時在審批的時候,第一個系統報警發現有一些大概50歲以上的中老年婦女,她們申請的流程特別快。但按理說這個年紀不應該比年輕人還快。在把這撥流程拉出來,找人工信審去跟這些人聊後,團隊就發現她們實際上說不清楚借錢的原因和具體操作。最後一打聽,其實就是中介代辦做的。這樣的例子就不能光交給機器來做,因此需要人工核實。
風控業務的特點是用戶的需求跟他的風險之間的判斷和權衡,所以怎麼去拿捏彼此矛盾的關係,是其競爭力的體現。
反欺詐能力很重要由於中美的徵信體系存在差異,國內缺少相應的信用數據基礎設施和失信懲戒措施,導致要在反欺詐層面投入更多的資源。蔣燕青表示,iCredit一方面是基於信用卡層面的信用風險,這個是過去傳統的,積累出來的優秀的東西。但另一方面就要針對反欺詐的特徵,結合新的技術手段,包括機器學習,包括一些新的數據的採集方式來做。
蔣燕青坦言,在其他層面,他們倒不是太擔心個別的欺詐,而是擔心的是群體性、有組織的欺詐團夥。因此51花了很大的精力應對他們。「反欺詐是時時刻刻去鬥智鬥勇相互PK,所以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風控能力。」
未來用科技助力銀行談及未來51信用卡的規劃,蔣燕青表示,現在城商行和農商行都挺想做零售業務,包括信用卡和小額貸款兩大部分。如果銀行做線下,成本比較高,如果做線上,則會對產品、流量,風控,會有新的挑戰,對於很多中小銀行來說,建立這兩樣東西會很有困難。此外還有人才問題,制度和薪酬體系使得銀行吸納這方面的人才有些困難。
所以51信用卡決定利用這個機會,通過信用卡、用戶、獲客和風控能力的積累,把這些經驗和技術逐漸轉型到to B的業務裡去,同時,更多的定位於金融科技。在這個過程中,51信用卡能夠提供的是更加全方位的東西,通過和銀行合作,將iCredit系統的大數據風控能力輸出,讓其業務能夠立馬上線,立馬可以用起來,產生業務價值,而不只是某一個環節。蔣燕青打了一個比方,51信用卡的定位是一個整車提供商,給用戶一個車子,他就可以立馬在路上開,而不是給你一個很強的發動機。因為對於銀行來說,競爭激烈,時間是最大的成本,如果做的比其他機構早一點,就可能有先發優勢。這種解決方案就是產品、風控、運營三位一體的一攬子解決方案,能夠更好助力銀行。之所以叫「科技助力銀行」,是因為銀行有它的優勢:完整的體系和更低的資金成本,這對於有技術能力,有產品能力和風控積累的51來說,這兩個之間能夠優勢互補,能夠助力把普惠金融做得更好。
談及和助貸模式的區別,蔣燕青表示51信用卡和銀行合作的目的是讓銀行最終具備這樣的能力。而不只是搭建一個體系,時間久了,銀行自己能做產品層面的,風控層面的,運營層面的東西。所以核心問題還是希望能夠讓銀行本身具備這樣的能力,因為銀行不希望採用一個輸血模型——如果不輸血就無法生存。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