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9月14日,日本軟銀同意以400億美元的價格將英國晶片設計子公司ARM全部股權出售給美國晶片公司英偉達,國際社會一片譁然。幾天以來,此次事件還在不斷發酵引發爭論。
英偉達、ARM是什麼公司?英國和美國的公司又怎麼會和日本軟銀扯上關係?
我們先來梳理一下這三者的關係。
ARM是一家晶片IP(智慧財產權)公司,它的CPU晶片應用於全球超過95%的智慧型手機和各種形態的物聯網終端。
英偉達是美國著名的圖形處理晶片公司,全球最大的GPU製造商。
日本軟銀,則是在2016年的9月,以310億美元將ARM收入囊中,使其成為全資子公司。可惜今年4月軟銀髮布的財報,公布了集團面臨自1994年上市以來的最大虧損。出售ARM也實屬無奈之舉,因為此舉可以為它帶來充足的現金流。
這樁收購可能是半導體產業史上金額最大的單筆收購,如果這次收購成功,那全球頂尖的GPU和CPU就將全部集成到英偉達手中。加上AMD和英特爾,世界半導體產業三大巨頭將全部受美國法律管轄,從此美國將霸佔半導體產業從設計到測試、製造的全部產業鏈(臺積電是個例外)。
國際產業界人士普遍感到非常不安,反對之聲也非常強烈。而根據各國反壟斷法規定,目前這項收購案要想順利完成,需要包括英國、中國、歐盟和美國的監管部門的批准。歐盟和美國反對的可能性很小,可能遭到的反對來源於英國和中國的監管部門。
此前,ARM的聯合創始人赫爾曼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他認為將ARM賣給英偉達不僅僅是一個行業的災難,更關乎國家經濟主權的安全問題。 在他的一封"救救ARM"的公開信中, 他痛心疾首地呼籲英國首相阻止英偉達收購ARM。他認為ARM目前是英國碩果僅存的高科技公司。今年以來美國在與中國的貿易戰中不斷將技術優勢"武器化",覆巢之下無完卵,ARM被收購很有可能使英國也成為附帶受害者,甚至失去在半導體行業的話語權。美國將對ARM擁有長臂管轄權,英國電子行業的數百家公司和出口到中國的產品都將受到美國法規約束。但英國官方還未明確表態。
而對中國來說,這樁收購案的影響也至關重大。目前國內95%的晶片設計公司都採用的是ARM架構,比如華為海思、紫光展銳等。如果ARM成功被收購,那不僅是華為,在實體清單的一眾中國企業都將受到美國的約束。到時候不僅是沒法生產晶片,連設計晶片怕也難以進行了。
按照中國《反壟斷法》的相關規定,中國有權對英偉達和ARM納入監管,且中國已經成為ARM最大的市場,此次收購也涉及到中國ARM子公司的出售。
所以這筆交易必須要得到中國的審批。
當然,中國如果否決也可以完成交易,但如此一來,英偉達和ARM均將失去中國市場,而中國還可以用英特爾和AMD,英偉達這個收購將成雞肋,得不償失。
目前敏感的環境下,中國政府否決此收購的理由很充分。所以很多人預測會和高通-恩智浦併購案一樣直接否決。但事實上,我認為中國政府並不會在短期內表態,很可能和高通-恩智浦併購案一樣,拖18個月,然後再根據當時的環境給出判決。既然英偉達CEO黃仁勳如此有信心獲得中國批准,那麼很可能他手上真的會有一些足夠讓人心動的籌碼,來換取中國監管部門的批准也說不定。
至於屆時如何選擇,我相信中國監管部門會做出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