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會怎樣?依我看,命懸一線。」
7月13日,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長城汽車成立三十年的特殊節點上,發起一場關乎企業生死的思辨。
作為中國品牌的頭部企業,長城汽車在此時發出警告,一方面是全球產業正處於激烈變革期,危險與機遇並存;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品牌經過上一輪高速增長之後,再一次面臨著考驗。
按照中汽協數據,今年6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59萬輛,同比下降11.6%,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33.5%,比上年同期下降5個百分點,這已處於歷史最差水平。
為什麼中國品牌市場份額再一次快速下滑?「外因」是疫情導致需求不振,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場受到衝擊最大,導致市場快速萎縮。不過,最根本原因並非需求萎縮,而是中國品牌自身發展過中積累的各種「問題」。
回顧過5年,得益於SUV市場紅利,中國品牌大部分都過上了「好日子」,包括部分依靠逆向開發,沒有核心技術,沒有體系競爭力的企業。然而,隨著消費者的成熟,在第一波市場紅利過後,這些靠「抄襲」的車企則迅速被市場拋棄。這些沒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牌快速退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
實際上,處於中國品牌頭部的幾家車企,依舊具有很強市場競爭力,恢復能力非常強。譬如,長城汽車6月銷售新車82036輛,同比增長29.6%。吉利汽車6月銷量數據11萬輛,同比增長約21%。
當然,合資品牌加速下探,也是導致了中國品牌在市場上舉步維艱的重要原因。過去10年,「下探」一直是市場的熱詞,從豪華車到合資品牌,從D級車到C級車再到B級車,一層扣一層,處於市場相對末端的中國品牌,並沒有過多的還價空間,只能不斷向上探尋空間。
就在「一進一退」,「一攻一守「之間,中國品牌開始進入了瓶頸期。如今的中國品牌,就如逆水行舟,但高端化進程不應停滯。
過去20年,中國品牌,從造出車到現在造好車,從模仿到創新,從關心車到注重出行體驗,基本處於一個螺旋向上過程,正在縮小與國外車企差距。以動力總成為例,長城已經研發出全球首款橫置9DCT/9HDCT變速器,將於年內量產,並與熱效率達到38.3%的4N20系列發動機形成全新動力總成。而吉利也成為了BSG高性能動力的引領者與普及者。
中國品牌遭遇的困難是發展進程中必然階段,這需要車企著眼全局性、長期性和方向性,從粗放式發展轉入精益式管理,加大正向研發,建立技術創新機制,充分激發企業內部的創新活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品牌向上,是一條艱難且遙遠的路途,是一條沒有退路的進程。
命懸一線,在某種程度上並非聳人聽聞,但從魏建軍用「反思」代替「慶祝」,用「危機」代替「成就」,用「命懸一線」代替「前途無量」,可以看出了中國品牌的危機意識,可以看出中國車企掌舵人的格局與擔當,也可以預見經過洗禮後的中國品牌,一定會是」風雨過後見彩虹」。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