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革開放走到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全球化,開啟跨國經營。我認為,企業將產品賣到國際市場,不等於該企業就是一個跨國公司、全球化公司,這與全球化還有很大的差距,最多只能稱作外貿型企業。」華立集團董事會主席汪力成在浙江省工商聯(浙江省商會)國際合作商會成立大會上表示,中國企業由外貿企業向跨國企業、全球化企業轉型,需要改變過去的思維,找準市場切入點,主動嵌入正在重構的產業鏈。
在汪力成看來,無論是當前錯綜複雜的國際經貿關係,還是中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都決定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得到較大提升,中企面臨著一次重大的轉型機遇。
「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情況下,企業要做好全球化的準備。中國企業經營格局也將會從過去的中國製造、出口外貿慢慢轉向中國創造、全球製造。」汪力成說,當前,企業需要改變過去的經營方式、過去簡單的外貿思維,「中國企業需要從簡單的國際市場銷售、簡單的海外採購逐步轉變為戰略性的全球布局。」
為此,企業轉型為全球化企業,首先需要找到合適的市場切入點。在汪力成看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是中企全球化布局的首選,東協、非洲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區域,將成為企業國際合作的新陣地。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與東協的關係已成為亞太區域合作當中最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範,中國連續11年穩居東協第一大貿易投資國。對此,汪力成說:「在中國加速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和創新大國升級之路上,擁有資源和人力成本優勢的東協,很好地承接了中國對外產能合作、技術輸出合作與市場擴容的功能。」
目光再轉向非洲。現在非洲大陸有12億人口,出生率是最高的,人口年齡也是全球最年輕的。有機構預測,到2050年,非洲人口總數將衝破35億。「由此可見,非洲不僅有眾多的勞動力,還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將有助於企業打造優勢產能國際合作平臺。我們未來應緊緊瞄準這個大市場,企業相互對接,從而使企業在傳統優勢產業上,能夠有更大的國際競爭力。」汪力成相信,這些地區一定會成為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大有可為的一片天地。
此外,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構也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機遇。汪力成認為,從中美貿易摩擦到世界經濟大變局,再到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構是必然事件,未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將形成一種全球化的分布式布局。
「這也就是說,過去的大分工模式將被改變,而新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將使傳統的貿易格局發生改變。我們企業要想在新格局當中仍然有所作為,並保持競爭力,就不應該坐等遊戲規則的改變,等著政府支持,而是要主動去適應,主動嵌入到重構以後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當中去。」汪力成表示,全球化、高水平對外開放、「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產能合作,為企業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嵌入機會。
汪力成認為,如果企業用恰當的方法對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同樣可以大有作為。例如,浙江省傳統外貿行業的需求永遠存在,只是在生產成本上不具優勢了,但不具優勢不等於不可以再造優勢。進行全球化的製造業布局不僅可以有效地對衝風險,還有益於企業往產業鏈的上遊攀升,實現「騰籠換鳥」,「我始終有一個觀點,沒有被淘汰的行業,只有被淘汰的產品、被淘汰的生產方式和被淘汰的經營模式。」
責任編輯:葛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