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改變的情況下,還能持續增量,那意味著錯得離譜,正在加速滅亡;若長此以往,華立最多活十年!
在浙江企業界,「華立系」掌門人汪力成,稱得上與魯冠球、宗慶後、南存輝等齊名的「大腕級」風雲人物。他是資本市場的「洗殼高手」,2010年「退隱山林」,隔5年又強勢回歸。華立45周年慶上,汪力成下了「最後通牒」:不換思想就換人,不能再等了!
藏於名利場背後的「資本教父」
在這個距離金錢最近的地方,一切罪惡可能被無限放大。從當年「德隆系」開始,中國資本系族的遊戲,一開始以來就從未停歇過。
(「華立系」資本生態略圖)
大長三角區域的浙商群體,對資本一向最為敏感。早於馬雲之前,汪力成就被美國《財富》雜誌評為「中國第一商人」的「資本教父」,其資本運作著力點諸多,不少堪稱教科書式案例。當汪力成以「炒殼高手」奠定資本市場的江湖地位時,馬雲還在費口舌四處尋找資本,更遑論什麼「阿里系」啦!
今天的華立集團,是浙江民企中的佼佼者,經過一系列投資、收購和整合,擁有一大上市公司集群,旗下企業涉及大健康、能源物聯網、新材料、智能製造諸多領域。汪力成一向低調,早早藏於名利場背後,不像馬雲那樣「一二十億很難受」。
1960年出生的汪力成,小時候生活在杭州餘杭,父母在鄉村小學教書。1975年,汪力成高中畢業,因全國高考尚未恢復,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餘杭絲綢廠當臨時工。一年後,通過正式招工,被集體企業餘杭儀表廠錄用,進入技術科工作。
1987年,餘杭儀表廠在市場大潮中生存困難,老一輩廠領導或病或退,做了近10年技術員、年僅27歲的技術副廠長汪力成,被任命為華立集團前身——餘杭儀表廠廠長,至此拉開他締造華立帝國的序幕。
變革在路上,開弓沒有回頭箭!47年來,華立一直在改變。餘杭儀表廠創建於1970年,起初是手工作坊,1980年才變成「工廠」。1991年,儀表廠利用華立的名字,成立杭州華立電氣集團公司。此後,華立一度陷入困境,汪力成不得不收縮戰線,專注電能表的製造。1999年,汪力成以500萬元併購已連續多年虧損的重慶電錶廠,更名為「華立控股」,並於2000年底從「公有制」改制為「股份制民營企業」。
華立集團歷史上的改制,曾經被譽為產權改革的經典。1994年,華立被列為浙江省100家實施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企業並進行了產權的界定(第一次改制),在2000年又完成了二次改制,實施以骨幹員工為主的管理層融資收購。2008年,汪力成代表集團董事局宣布實行第三次產權制度改革,直到2011年8月14日,才正式舉行首批籤字儀式。
2011年,華立部分員工曾到公司門口「討說法」, 舉報「集體資產遭侵吞」。據媒體報導,當時,有位在華立工作了大半輩子的職工王秀芳說:
「汪力成當初原始入股資金只有60萬元,現在身價至少都有幾十億。企業改制有十幾年了,怎麼最後都成了他的私人財產呢?」
改制的時候,汪力成當時任公司董事長,他上千萬原始入股資金不清不楚,我們都是街坊鄰居,都很清楚他的家底,他不可能有那麼多錢。至於其它資金來源,他又解釋不清,拿不出證據。」
該年8月,餘杭區政府專門成立工作調查組,就華立改制情況進行了調查。
集體企業的改制,是中國企業史上一個特有現象,解決改制中的產權糾紛,無法迴避企業產權制度的深層次改革和利益主體之間的權益平衡。正如一位法律專家指出的,「不但要了解產權糾紛的制度原因及爭議的焦點,更要明晰產權,保障集體成員權利,維護職工(代表)大會作為權力機關的地位和作用,保障集體企業職工的監督權,確立集體企業負責人的誠信義務。」
在2007年新浪「中國資本市場控制榜」中,汪力成為「控股大王」。2017年開市首日,華立旗下「華正新材」成功上市,這是華立集團旗下控股的第三家A股上市公司(其餘兩家為昆藥集團、健民集團)。
二個資產重組的「教科書式」案例,至今仍是不少公司「偷師」汪教父的學習途徑。
作為「洗殼高手」, 汪力成通常先鎖定潛力股,逢低進入,再經過對不良資產剝離後,以更低的成本整合重組。當然,最為關鍵的地方,就是平衡好各方利益,並尋求各方特別是地方政府支持。
華立控股,是從千瘡百孔的ST重慶川儀(000607)改頭換面更名而來。早在1996年,川儀股份的前身——重慶川儀便在深交所掛牌交易,本是重慶國有企業,上市不及3年,連續虧損,負債近5億元。1999年,華立以資產置換、債務全剝離的方式,將旗下電能表資產注入後,使之扭虧為盈。
把大部分債務剝離,再經過資產置換,取得一個乾淨的殼,對待海南的上市公司ST恆泰(600097)(後先後更名「華立科技」、「開創國際」)也大致這種套路。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後,青蒿素傳遍全球;而世界最大的青蒿素生產商,就是華立。從2000年開始,汪力成在青蒿素產業領域就進行了一系列併購和重組。WHO2004年正式宣布把青蒿素列為一線指導用藥,與華立和眾多專家的不懈努力分不開。
可以說,跨界產業布局,也是汪力成和華立成功的基因。2001年,汪力成對飛利浦CDMA晶片技術企業的那次知名收購,華立一腳跨入了手機通訊業。
退居二線重披戰袍,逮住機會就幹
(昆藥集團董事長汪思洋)
2016年3月,昆藥集團選舉汪思洋為董事長,而汪思洋就是「華立系」掌門人、昆藥集團實控人汪力成之子。此舉,可視為汪氏二代汪思洋正式進入半接班狀態。
許多家族企業二代,受家族特殊身份的影響,生活軌跡低調,鮮少參與外界活動,故而隱匿於媒體報導之外。從華立集團旗下「華智控股」相關公告中了解到,汪思洋生於1987 年 2月,今年整30歲。
「汪浩明白,儘管自己的父親是著名的企業家,在中國屬於「富人階層」,但父親的錢不是自己的——他需要自食其力,需要開創自己的事業!」這是《浙商》雜誌2007年4月的一篇報導,題目是《汪力成:讓兒子自己去創業》(或許,這是汪思洋(汪浩)首次見諸於媒體吧!)
「華立所塑造的制度和文化,不是建立一個家族式的企業。我希望兒子自己去創業。我會借給他一筆錢作為創業基金 ,但這筆錢他是要還的。」這是汪力成當年受訪時說的一句話。
從華中科技大學電氣化工程和自動化本科畢業後,汪思洋於2010年 1月參加工作,2011 年 6 月就擔任華立集團總裁助理,後先後任武漢健民、昆明製藥等公司董事。增補武漢健民董事那年,汪思洋僅24歲,如此看來,自主創業這篇先抹去了!
此前,汪思洋已在集團旗下多個部門進行基層歷練,比如2013年時,他就是集團不動產事業部總經理,還是旗下多家控股公司董事,並任華立集團副總裁。
由家族企業控股的上市公司選擇自己的二代作為接班人,對企業產權、文化、傳統等都能得到更好的延續。當然,要培養一個合格的接班人,也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所謂「扶上馬、送一程」,其實民間還有一個更通俗的說法——「學3年、看3年、幫3年」,一晃就是十年之功呀!
汪力成在40歲時,就拋出「50歲退休」。2010年12月,過完50歲生日三個月後的汪力成,兌現10年前那句諾言,辭去華立集團總裁和法人代表職務,僅留任董事會主席一職,完全退出日常經營管理。時年45歲肖琪經被「扶上馬」,在華立創立40周年之際接任新掌門人。當時,許多人稱,掌門汪力成退居二線,意味著華立迎來「肖琪經時代」。
當時,汪力成言及自己的「退休之諾」:「企業家最大的悲劇,就在於他親手帶大了企業,又親手毀掉了這個企業……所以我必須逐步淡出。要證明我是成功的企業家還是失敗的企業家,不是現在,而是當我離開以後,企業照樣能健康、穩定地發展。我認為,這才是證明我成功的時候。」
「大樹底下不長草」!「退二線」的汪力成把自己定位為「陪跑教練」,可在華立成立45周年時,沉寂5年多的汪力成身影,又再次「橫屏」出現了,再出江湖。
他說自己做了一件驚人之舉,花費半年時間,看遍各種與網際網路、新經濟有關的書,得出一個可怕的結論:很多變化不是簡單周期變化,而是遊戲規則變了,這是一個根本性的改變。
故此,汪力成提出華立要去適應變化,「不換思想就換人」。他提出,未來要打造「華立大健康產業生態圈」。 汪力成認為,「網際網路改變的只是交易模式,而非商業模式。傳統企業要發展實業網際網路,主動顛覆自己。」
現在一些企業活得很累,真的是網際網路的錯嗎?汪力成二出江湖後支出一招:要麼打造一個生態圈做「盟主」,要麼投靠一個生態圈找定位,成為其中一環。
——長三角家族企業之(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