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在黑鱗(BP)作為鈉電池負極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11 騰訊網

上海大學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碩士生莊曉強等撰寫的學術論文《Partial sodiation induced laminate structure and high cycling stability of black phosphorou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著名期刊《Nanoscale》上發表,並被選為當期封面論文。

論文主要研究了黑鱗(BP)作為鈉電池負極材料應用方面的研究工作該工作通過原位TEM研究了黑鱗鈉化反應前端的擴散條紋,觀測到晶體/非晶體/晶體/非晶體薄片片層交替排布的結構,這種層狀交替排布的結構產生膨脹比較小,實驗上可以利用部分嵌鈉來維持其結構穩定性以改善鈉離子電池的循環性能,這對BP的鈉化機理提供了新的認識。

部分嵌鈉後的 BP納米顆粒的 HAADF實驗結果:(b)ABF;(c-d)沿[212]方向和(d)[101]方向觀察的部分嵌鈉反應後 BP 納米片的 ABF-STEM 圖像;(e)圖(c)中紅框區域的相應 FFT 圖像;(f)使用 SinglerCrstal 軟體沿[212]方向模擬的 DP;(g)根據(c-d)的部分嵌鈉後的 BP原子結構示意圖。

電化學性能測試表明,通過合理的控制BP的鈉化程度,即BP作為鈉離子電池負極的放電容量,可以使BP在循環過程中維持其層狀結構,從而提高BP作為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循環穩定性。結合原位TEM觀測,該工作系統地研究了在給定的放電比容量,進行鈉離子半電池充放電循環性能的研究,通過合適地降低放電比容量,BP的循環性能顯著提高。實驗結果表明在放電比容量為400 mAh·g-1 時,BP作為鈉離子電池負極電極材料、負載量為~2 mg·cm-2的情況下,其充放電循環超過100個周期,是在放電比容量為600 mAh·g-1的4倍以上,完全放電容量的35倍以上。原位TEM部分鈉化實驗觀測和扣式電池電化學循環結果均表明保持其層狀結構的穩定是提高 BP 作為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循環性能的關鍵。

BP 作為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在半電池中的電化學性能測試的實驗結果:(a)BP 完全充放電條件下的心梗曲線;(b-e)BP 在不同放電比容量條件下的性能曲線;(f)不同放電比容量下的循環性能;(g)不同倍率下的循環性能和庫倫效率。

鈉離子電池在儲能方面具有潛在的重要的應用前景,因而近年來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鈉離子電池具有與鋰離子電池類似的結構,部分鋰離子電池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應用於鈉離子電池的研究開發之中;然而,鈉離子電池當前遇到了一個瓶頸問題:缺少合適的高能量密度和循環性能穩定的負極材料,這就嚴重地阻礙了鈉離子電池的商業化進程。因此,研究人員進行了大量研究以尋找合適的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黑磷(BP)以其獨特的電學性能和類石墨結構,目前在場效應電晶體、溼度監測和金屬離子監測器件,及新能源電池負極材料等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研究。BP作為鋰電池以及鈉電池負極材料均具有良好電化學性能,是石墨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理論比容量的近7倍。然而,BP作為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有著一些弊端,比如:在循環過程中體積變化,造成了電極材料結構膨脹/收縮疲勞,從而引起容量的快速衰減。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研究人員對BP進行改性,通過使用石墨烯包覆、與碳納米管複合來增強負極材料的穩定性。在電化學鈉化過程中,BP經歷鈉的嵌入和合金化反應兩個步驟。嵌入過程會造成層間距的增加,但保持了BP的層狀晶體結構;而合金化過程則會破壞P-P鍵,形成非晶化的 NaP 相,進一步的鈉化則使NaP相轉變為晶體的Na3P相。理論計算表明,在鈉化的初始階段,鈉離子的嵌入是各向異性的,並且會造成原子堆垛形式的重組。然而,目前對以上理論預測結果仍缺乏實驗證據,並且,這種鈉化初期的結構演變如何影響BP的電化學性能尚不清楚。因而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礎創新價值和應用前景。

該論文第一作者為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碩士生莊曉強,第一單位為上海大學材料基因組工程研究院,通訊作者為張統一院士。該期刊在2020年中國科學院SCI期刊分區表屬於工程技術類1區Top期刊,影響因子7.32。

來源:上海大學

論文信息:DOI: 10.1039/d0nr00805b

點亮再看,讓更多的朋友看到,歡迎點讚、分享

「在看"一下嘛...

相關焦點

  • 深圳先進院高性能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導讀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籌)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在新型高性能鉀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3月18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籌)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在新型高性能鉀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理論預言苯乙烯材料是一類非常有前景的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基於大量的計算模擬數據指出苯乙烯材料在用作鉀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時具有非常高的理論比容量和非常小的體積膨脹。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快充負極材料研究新進展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據外媒報導,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青島科技大學在超級電容器負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負極材料作為構建超級電容器的核心部件之一,決定著其性能的優劣。因此,開發高性能負極材料就成為本領域的熱點和難點課題。 近日,青島科技大學中德科技學院李鎮江教授、趙健副教授等團隊成員在超級電容器負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 廈門大學王鳴生教授課題組在鋰鈉金屬負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廈門大學王鳴生教授課題組在鋰/鈉金屬負極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另外,三種碳球負極的電化學測試也證明了鋰金屬的納米封裝對於引導鋰均勻沉積、抑制鋰枝晶生長及實現高循環穩定性的重要作用。
  • 技術|SnO2作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研究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導讀本文綜述了從零維到三維納米結構SnO2及與碳材料和金屬氧化物複合材料的研究進展,並對其應用前景做出了展望。鋰離子電池具有比能量高、循環壽命長、無記憶效應、工作溫度範圍寬、環境友好等諸多優點[1],已成功地成為可攜式電子設備的主要動力源。同樣在載運工具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和研究價值。負極材料是鋰離子電池的核心材料之一[2-3],負極材料的優化對提高鋰離子電池的總體性能有著較大作用。SnO2由於具有較高的理論容量,儲量豐富,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負極材料之一。
  • 上海矽酸鹽所陶瓷基鋰氟轉換固態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鋰金屬負極理論容量高、電極電勢低。與傳統鋰離子電池相比,鋰金屬電池的能量密度更高,正極材料的選擇更廣泛,既可以與傳統的含鋰聚陰離子框架和層狀氧化物材料匹配,也可以與新興的具有更高理論能量密度的無鋰氟化物材料配合。一般的鋰金屬電池以電解液為鋰離子傳輸的介質,主要成分是鋰鹽和有機溶劑,但由於液態介質副反應多和有機物的易燃性,這一類電池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 我國科學家陶瓷基鋰氟轉換固態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鋰金屬負極理論容量高、電極電勢低。與傳統鋰離子電池相比,鋰金屬電池的能量密度更高,正極材料的選擇更廣泛,既可以與傳統的含鋰聚陰離子框架和層狀氧化物材料匹配,也可以與新興的具有更高理論能量密度的無鋰氟化物材料配合。
  • 雪梨科技大學汪國秀教授Angew:聚烯烴基雅努斯隔膜助力二次鈉電池
    研究背景二次鈉電池因其低成本的優勢被認為是一種可以替代現有鋰電池的儲能技術。近年來,在二次鈉電池(如鈉離子電池、鈉硫電池)領域的研究取得了諸多進展,然而電池隔膜的問題卻未得到充分重視。由於環狀碳酸酯(如碳酸丙烯酯、碳酸乙烯酯等)基電解液難以潤溼鋰離子電池中使用的商品化疏水性聚烯烴隔膜,因而鈉電池廣泛使用玻璃纖維膜作為隔膜。然而,玻璃纖維膜的低機械強度給鈉電池的實際應用和批量生產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的研究進展
    研究表明, 亞穩態矽鋰合金及矽與電解液發生化學反應, 造成鋰離子的消耗, 增加了鋰離子的擴散距離, 阻礙鋰離子的順利脫嵌, 最終造成矽基負極材料容量的損耗。 目前, 國內外研究者採用歧化反應、複合化、預鋰化和多孔化等手段對SiOx基負極材料進行改性研究, 對提高材料的循環性能、首次庫倫效率和倍率性能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2.2.2.1 歧化處理 利用SiOx歧化反應改變材料內部的結構, 提高循環性能。
  • ...與工程系王松有課題組合作在鹼金屬二次電池材料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崔曉莉和光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王松有合作在高比容量鹼金屬二次電池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3月3日,相關研究成果以「Nitrogen Doped γ‐Graphyne: A Novel Anode for High‐Capacity Rechargeable Alkali‐Ion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Small上。崔曉莉課題組、王松有課題組從實驗和理論上研究了一類新型高比容量鹼金屬二次電池材料——氮摻雜石墨單炔。
  •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研究進展
    導讀:本文主要深入分析和討論矽基負極材料的儲能及容量衰減機理, 從矽碳複合材料和 SiOx(0 常見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有軟碳、硬碳、中間相碳微球(MCMB)、人造石墨、天然石墨、鈦酸鋰(LTO)和矽基材料等。
  • 上海矽酸鹽所在鋰氧氣電池碳基複合正極載體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碳材料的優勢在於:質量輕,比表面積大,電子導電率高,有利於三相電極反應;資源豐富,來源簡便,易於實現產業化應用等。但在非水系鋰氧氣電池研究領域,碳材料存在穩定性不足等問題。非水系鋰氧氣電池在放電過程中發生1電子或2電子氧氣還原反應,生成氧化性極強的超氧根或超氧化鋰中間產物,嚴重氧化碳材料並促進電解液分解,生成大量碳酸鋰和羧酸鋰等副產物導致電極鈍化和電池容量衰減。
  • 國內外鈉離子電池最新研究進展
    應用價值:研究結果對未來硬碳用於NIBs的設計、開發提供了新的見解。 鈉離子電池(NIBs)因具有與鋰離子電池(LIBs)相似的化學和電化學性質,且能夠提供更可持續和低成本的選擇,成為了LIBs的潛在替代品。但是,NIBs技術的發展一直受限於合適負極材料的開發。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高比能液流電池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宇和副研究員遲曉偉帶領的科研團隊,提出酸鹼隔離電解液和雙溶解/沉積型電極反應思路,構造出一類具有高能量密度(1503 Wh kg-1,基於正極活性材料)的新型水系電池。
  • 史丹福大學的這款高性價比鈉基電池,性能優於80%的鋰基電池
    鋰電池是一類由鋰金屬或鋰合金為負極材料、使用非水電解質溶液的電池。1912年鋰金屬電池最早由Gilbert N. Lewis提出並研究,20世紀70年代時,M. S. Whittingham提出並開始研究鋰離子電池。
  • 快充材料、柔性自支撐PIB負極、緻密水凝膠、硬碳負極中電解質對鈉...
    在此,德國弗裡德裡希·席勒-耶拿大學(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y Jena)Andrea Balducci團隊概述了用於高功率應用的快速充電材料,並考慮了鋰-、鈉-和鉀-離子電池中使用的幾種負極和正極材料在高電流密度下的行為。此外,作者還討論了適用於電化學電容器的電容性和贗電容性材料的性能,以及用於實現雜化-離子電容器的材料性能。
  • 北京大學劉永暢&李平綜述鈉離子電池中靜電紡絲電極材料研究進展
    更重要的是,通過靜電紡絲製備的一維納米材料通常會連接成一個三維網絡,這將大大提高結構的穩定性,有利於離子/電子的傳輸。靜電紡絲這些獨特優勢,在過去十年中,與靜電紡絲SIBs電極材料相關的文獻數量有了很大的增長(表1)。儘管已有多篇綜述性論文對電紡儲能材料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但目前尚缺乏一篇專門綜述SIBs電紡電極材料最新進展的專題綜述。
  • AEnM:碳材料的本徵缺陷對儲鈉性能的影響
    鈉離子電池具有成本低、無過放電特性等優勢,有望在未來的大規模儲能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據報導,目前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聚陰離子化合物、層狀氧化物、普魯士藍等)的性能已經可媲美於商用鋰離子電池的水平。對於鈉離子電池負極而言,仍需開發合適的低電位材料,以實現電池的高比容量和長循環穩定性,這也是目前的研究熱點之一。
  • 掃描特斯拉電池日的主角——矽納米線電池負極材料
    隨著特斯拉電池日臨近,9 月 19 日特斯拉發布了電池日活動的註冊頁面,頁面背景圖片是一種新電池材料――矽納米線的結構圖,矽納米線作為一種已知技術,可以減輕電池重量和體積,從而提高 電池效率,有助於製造能量密度更高、使用壽命更長的電池。
  • 清華化工系張強團隊在鋰電池電解液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理解電解液溶劑化結構及其構效關係,開發設計更加穩定、高效的電解液體系,是抑制電解液–負極界面反應、穩定金屬鋰負極,實現鋰金屬電池實用化的必然要求。最近,清華大學化工系張強團隊基於鋰鍵化學理論,深入理解了電解液組分間相互作用關係及其對電解液性質的影響,實現了高效電解液體系的理性設計,並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