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之後,智能汽車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輸入地址車就能自動開往目的地?可以利用全息投影和好友在線視頻聊天?還是直接充當了一個移動錢包呢?
5G即將商用,汽車也變得越來越智能化,而在國內,隨著百度、阿里、騰訊(BAT)這樣體量的科技公司「入侵」汽車產業,這些暢想終究會變成現實。
就在上周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就公布了阿波羅5.0版本,還攜手了吉利汽車推出融合小度車載交互系統的GKUI19系統。在如何實現汽車智能化這個問題上,BAT都有自己的答案。
(B)百度
自動駕駛,做中國的Waymo
百度正在做的東西簡單歸納下來,就是以阿波羅自動駕駛為基礎,車載系統為上層建築這麼一個邏輯。
2017年阿波羅計劃發布,經過2年多的迭代更新,5.0版本在6月正式發布;阿波羅5.0著重升級了一種新的基於場景的規划算法,讓車輛能在無信號燈、十字路口、人行道等複雜路況下實現自動駕駛。
而截至目前加入阿波羅計劃的企業或機構超過了188家,其中就包括了豐田、長安、蔚來、威馬等等。而國內首款具備L4級的紅旗乘用車目前正式投產下線,下半年你還能在長沙打到L4級的Robotaxi計程車;與谷歌Waymo相比,百度阿波羅技術的版本迭代頻率、量產速度真是相當驚人。
很多人說,百度阿波羅就是中國版的谷歌Waymo。但和谷歌Waymo相比,阿波羅做自動駕駛的思路似乎有點不一樣;首先說說谷歌Waymo,雖然我們在DMV測試的相關報告中往往會發現Waymo&克萊斯勒大捷龍這樣的CP組合,但谷歌Waymo其實更傾向於採取蘋果那樣的策略,即自動駕駛系統中用於感知、抉擇、執行所涉及到的軟體算法以及硬體都由自己來做。
早在2013年,谷歌Waymo就自己試製過一款名為Firefly的原型車,另外包括雷射雷達、視覺攝像頭等等都採用自研方案。
而阿波羅則選擇了自研軟體+外購硬體的模式,它的雷射雷達來自Velodyne、速騰聚創,毫米波雷達來自博世、Continental、計算平臺則採用了NVIDIA、Intel、NXP等等。如果把谷歌Waymo比作蘋果,那百度阿波羅就更像安卓,RAM/ROM、SoC、屏幕這些硬體可以讓廠商自己搭配,最後通過安卓系統穿針引線地整合起來。
在剛結束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還和安波福、奧迪、寶馬、英飛凌等11家公司聯合發布了《自動駕駛安全第一》白皮書,信息安全自然也涵蓋在裡面;當然關於這個話題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去考證,畢竟現在究竟「 自研軟體+外購硬體」和「 軟硬一體自研 」哪個更安全,我還是傾向於蘋果那種「 軟硬一體自研 」。
再說說百度智能汽車的「上層建築」小度OS。在與車企的合作中可以劃分為底層OS級集成以及集成部分服務兩種,顧名思義,兩種合作方式在底層數據歸屬、功能實現方面也有不同;而吉利那套GKUI19則屬於後者。
據了解,目前集成底層OS的合作品牌有奇瑞的高端品牌星途、長城;而集成了百度部分服務和生態的合作品牌則有吉利、奔馳、現代等等。後者大多都採用了百度開發的語音交互技術、內容服務生態(例如地圖、多媒體音視頻)等等。
不過說實話,這樣的「上層建築」阿里和騰訊都有,甚至在功能上也比較同質化。因此自動駕駛才是百度的殺手鐧。
(A)阿里
全新商業服務,可移動的錢包
說起阿里,大家就會想到淘寶和支付寶。電商確實是阿里的強項,因此它在推動智能汽車的過程中,也著重把商業服務當成了一個重點。
例如先前斑馬智行就和ETCP合作,通過斑馬智行車機端開通ETCP服務就能享受停車8折優惠,當然阿里做這種活動的目的顯然在培養用戶習慣,畢竟除了支付停車費之外,還能在車機直接查看停車場空餘車位、停車費用等等。用戶習慣這種便捷服務之後,在停車、繳費這件事上真不會重新拿起手機了~
當然,斑馬智行在2.0版本中還加入了旅遊自駕路引導功能,系統可以根據用戶位置與興趣,在車機上推送旅遊路線,還打包了酒店預定、門票銷售等服務。而即將推送的MARS3.0系統還支持斑馬生態內應用預定電影票,從訂票到導航到路途中推薦的音視頻到離開電影院自動支付停車費,全程都可以憑車機實現,斑馬智行從過往單一的功能向實現整個用戶場景轉變。
這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如果簡單用幾個字總結,那就是「去APP化」。
當然,如果車真正成為可移動的錢包,單靠阿里是不夠的。所以斑馬也推出個性化開放平臺(T.O.P),以吸引跨汽車產業鏈的合作夥伴以及開發者在斑馬平臺上進行自主的定製開發,從而完善整個生態圈。
當然,車機基本的內容覆蓋和語音交互系統斑馬也是具備的,因為打造「可移動的錢包」才是阿里的重點,所以這部分不展開說。
最後在C端市場累積的用戶數據以及經驗看,阿里確實跑在了前面,畢竟從2016年攜手上汽至今,已經有超過9家車企使用了斑馬智行方案,截至目前也有超過70萬臺斑馬智行系統的汽車跑在了路上。
(T)騰訊
網際網路內容的多平臺深度融合
一個多月之前,騰訊正式發布了集成車載微信的生態車聯網方案,由此可以看出,騰訊想借微信天然的社交屬性作為智能汽車的「敲門磚」。當然,與百度做自動駕駛,阿里做商業服務不同的是,騰訊可以依靠自己的內容平臺去構築智能汽車的底層生態圈。
據《2018微信年度數據報告》顯示,微信日活躍用戶數達到10.1億,如果把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體帶到車機端,那對智能汽車的影響是不敢想像的。當然騰訊也意識到這點,因此社交、內容覆蓋就是其車載系統的重心。
為了讓用戶在駕駛途中也能安全使用微信,車載微信為駕車場景進行了量身定製,我們可以通過方向盤一鍵下達指令喚醒微信,然後通過全語音交互方式收發微信消息,車載微信還能夠與手機藍牙感應,上車自動登錄、下車自動斷開。
雖然通過車機聊微信的功能實現了,但隱私的問題還沒得到周全的考慮,畢竟誰也不想自己的私生活/工作內容被車上的乘客一覽無遺吧…另外,沒有了朋友圈、公眾號的車載微信又如何維持用戶粘度呢?估計只有騰訊才知道了~
當然,對於騰訊來說,可能車載微信能實現基本的信息收發功能就足夠,畢竟只要你登陸了微信,車機內其他騰訊系、非騰訊系應用之間的數據也會被完全打通(只要在手機端授權微信登陸過的應用),這時候你的微信帳戶就等於一個超級ID,車機也能根據你的興趣進行內容分發。而海量的內容一貫是騰訊的優勢,上車登陸微信、開QQ音樂聽歌、用騰訊地圖導航這樣的用戶使用場景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當然為了車輛數據的安全,騰訊的帳號體系和車企的帳號體系是相互獨立的(這也是為什麼Aion S車機同時有騰訊帳號和車主帳號),簡單來說就是騰訊做跨平臺的內容分發沒問題,但涉及到車輛控制等數據就別想了。
另外在自動駕駛方面,騰訊的存在感確實沒有百度高,據說目前東風汽車和騰訊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就涉及到了自動駕駛技術。
最後,騰訊車聯繫統(以前叫Ai in Car,現在叫TAI)已經和BBA、長安、東風等16家國內外車企建立了合作關係,上下遊合作夥伴超過300家。
除了百度、阿里、騰訊之外,最近我發現華為在汽車領域也開始蠢蠢欲動。在本月初華為就發布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的招聘公告(和消費者BG部門同級),崗位涉及到AI算法優化、車聯網大數據等等。不過結合之前任正非對智能汽車的態度,筆者認為華為最近這些動作還是圍繞車載通訊而已,與自動駕駛無關。當然,華為已經推出了自家的5G+C-V2X車載通信解決方案,目前已經和上汽、奧迪、沃爾沃等廠商達成合作,搭載「華為芯」的5G汽車很快就會和我們見面。
國內有BAT,有華為,而在國外同為科技巨頭的谷歌也涉足了智能汽車這個圈子,他們之間又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在自動駕駛領域,我們不妨拿谷歌Waymo和百度阿波羅對比一下。
在技術上,谷歌從2009年就啟動了自動駕駛專項事業部(比百度早了足足8年),而且每年都是DMV報告的「榜霸」,因此有理由相信Waymo在技術上會比阿波羅更加強。
*2018年DMV報告:谷歌Wayon平均每跑17846.8公裡才需要人工幹預一次,這也等於從中國漠河到三亞(5131公裡)來回跑3.5次才出一次錯。
但考慮到自動駕駛技術存在很強的地域性,在本地化數據的採集上百度阿波羅明顯更有優勢,百度阿波羅是第一個在國內完成30萬公裡高速/環路高精度地圖製作的科技公司,擁有大量中國路測數據,比谷歌Waymo明顯更了解國內複雜的駕駛環境,而剛好中國也十分需要自動駕駛。(中國消費者對無人駕駛的接受程度比美國高,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而且中國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是美國的8倍。)
由此看來,百度阿波羅可能更適合在國內使用。再加上政策環境(中國整體上對自動駕駛技術持開放態度,但美國聯邦制很難做到意見統一。)的因素,與谷歌Waymo相比,百度阿波羅或者會得到更快的發展。
再從模式上對比,上文也說過谷歌Waymo更像蘋果模式,算法、傳感器甚至晶片都要自己先做,而且核心技術大多牢牢抓在自己手裡,但百度阿波羅則是安卓模式,通過開放代碼和數據,給開發者提供開發者社區、測試支持甚至是資本支持,所以無論是車企,Intel、英偉達這些供應鏈巨頭,還是到OEM、Tier1、出行服務商等,都更傾向於與百度阿波羅合作。
一起玩的夥伴越多,就越容易凝聚資源,從而形成「馬太效應」,就像安卓生態一樣,有龐大的軟體開發者,有為這個系統做適配的硬體廠商,還有無數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機頂盒、智能電視等終端廠商。如果按這趨勢發展下去,估計到谷歌還苦於找合作夥伴的時候,搭載阿波羅技術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經在全世界的路上跑了。
至於拋開自動駕駛不說,谷歌在國內明顯水土不服,在內容生態、行動支付上均比不上更本土化的騰訊以及阿里。
科技公司倒逼汽車產業升級
汽車產業經過100多年發展,其智能化的發展程度遠比想像中要低,而隨著BAT的入侵、5G、自動駕駛、固態電池等技術的逐漸商用,汽車產業有望在最近幾年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當然筆者也希望中國企業能藉此機會團結起來,在關鍵的車載系統、網際網路服務或者共享出行領域,真正成為世界的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