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跨界造車?百度/阿里/騰訊到底在打什麼如意算盤

2021-01-08 皆電

5年之後,智能汽車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輸入地址車就能自動開往目的地?可以利用全息投影和好友在線視頻聊天?還是直接充當了一個移動錢包呢?

5G即將商用,汽車也變得越來越智能化,而在國內,隨著百度、阿里、騰訊(BAT)這樣體量的科技公司「入侵」汽車產業,這些暢想終究會變成現實。

就在上周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就公布了阿波羅5.0版本,還攜手了吉利汽車推出融合小度車載交互系統的GKUI19系統。在如何實現汽車智能化這個問題上,BAT都有自己的答案。

(B)百度

自動駕駛,做中國的Waymo

百度正在做的東西簡單歸納下來,就是以阿波羅自動駕駛為基礎,車載系統為上層建築這麼一個邏輯。

2017年阿波羅計劃發布,經過2年多的迭代更新,5.0版本在6月正式發布;阿波羅5.0著重升級了一種新的基於場景的規划算法,讓車輛能在無信號燈、十字路口、人行道等複雜路況下實現自動駕駛。

而截至目前加入阿波羅計劃的企業或機構超過了188家,其中就包括了豐田、長安、蔚來、威馬等等。而國內首款具備L4級的紅旗乘用車目前正式投產下線,下半年你還能在長沙打到L4級的Robotaxi計程車;與谷歌Waymo相比,百度阿波羅技術的版本迭代頻率、量產速度真是相當驚人。

很多人說,百度阿波羅就是中國版的谷歌Waymo。但和谷歌Waymo相比,阿波羅做自動駕駛的思路似乎有點不一樣;首先說說谷歌Waymo,雖然我們在DMV測試的相關報告中往往會發現Waymo&克萊斯勒大捷龍這樣的CP組合,但谷歌Waymo其實更傾向於採取蘋果那樣的策略,即自動駕駛系統中用於感知、抉擇、執行所涉及到的軟體算法以及硬體都由自己來做。

早在2013年,谷歌Waymo就自己試製過一款名為Firefly的原型車,另外包括雷射雷達、視覺攝像頭等等都採用自研方案。

而阿波羅則選擇了自研軟體+外購硬體的模式,它的雷射雷達來自Velodyne、速騰聚創,毫米波雷達來自博世、Continental、計算平臺則採用了NVIDIA、Intel、NXP等等。如果把谷歌Waymo比作蘋果,那百度阿波羅就更像安卓,RAM/ROM、SoC、屏幕這些硬體可以讓廠商自己搭配,最後通過安卓系統穿針引線地整合起來。

在剛結束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還和安波福、奧迪、寶馬、英飛凌等11家公司聯合發布了《自動駕駛安全第一》白皮書,信息安全自然也涵蓋在裡面;當然關於這個話題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去考證,畢竟現在究竟「 自研軟體+外購硬體」和「 軟硬一體自研 」哪個更安全,我還是傾向於蘋果那種「 軟硬一體自研 」。

再說說百度智能汽車的「上層建築」小度OS。在與車企的合作中可以劃分為底層OS級集成以及集成部分服務兩種,顧名思義,兩種合作方式在底層數據歸屬、功能實現方面也有不同;而吉利那套GKUI19則屬於後者。

據了解,目前集成底層OS的合作品牌有奇瑞的高端品牌星途、長城;而集成了百度部分服務和生態的合作品牌則有吉利、奔馳、現代等等。後者大多都採用了百度開發的語音交互技術、內容服務生態(例如地圖、多媒體音視頻)等等。

不過說實話,這樣的「上層建築」阿里和騰訊都有,甚至在功能上也比較同質化。因此自動駕駛才是百度的殺手鐧。

(A)阿里

全新商業服務,可移動的錢包

說起阿里,大家就會想到淘寶和支付寶。電商確實是阿里的強項,因此它在推動智能汽車的過程中,也著重把商業服務當成了一個重點。

例如先前斑馬智行就和ETCP合作,通過斑馬智行車機端開通ETCP服務就能享受停車8折優惠,當然阿里做這種活動的目的顯然在培養用戶習慣,畢竟除了支付停車費之外,還能在車機直接查看停車場空餘車位、停車費用等等。用戶習慣這種便捷服務之後,在停車、繳費這件事上真不會重新拿起手機了~

當然,斑馬智行在2.0版本中還加入了旅遊自駕路引導功能,系統可以根據用戶位置與興趣,在車機上推送旅遊路線,還打包了酒店預定、門票銷售等服務。而即將推送的MARS3.0系統還支持斑馬生態內應用預定電影票,從訂票到導航到路途中推薦的音視頻到離開電影院自動支付停車費,全程都可以憑車機實現,斑馬智行從過往單一的功能向實現整個用戶場景轉變。

這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如果簡單用幾個字總結,那就是「去APP化」。

當然,如果車真正成為可移動的錢包,單靠阿里是不夠的。所以斑馬也推出個性化開放平臺(T.O.P),以吸引跨汽車產業鏈的合作夥伴以及開發者在斑馬平臺上進行自主的定製開發,從而完善整個生態圈。

當然,車機基本的內容覆蓋和語音交互系統斑馬也是具備的,因為打造「可移動的錢包」才是阿里的重點,所以這部分不展開說。

最後在C端市場累積的用戶數據以及經驗看,阿里確實跑在了前面,畢竟從2016年攜手上汽至今,已經有超過9家車企使用了斑馬智行方案,截至目前也有超過70萬臺斑馬智行系統的汽車跑在了路上。

(T)騰訊

網際網路內容的多平臺深度融合

一個多月之前,騰訊正式發布了集成車載微信的生態車聯網方案,由此可以看出,騰訊想借微信天然的社交屬性作為智能汽車的「敲門磚」。當然,與百度做自動駕駛,阿里做商業服務不同的是,騰訊可以依靠自己的內容平臺去構築智能汽車的底層生態圈。

據《2018微信年度數據報告》顯示,微信日活躍用戶數達到10.1億,如果把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體帶到車機端,那對智能汽車的影響是不敢想像的。當然騰訊也意識到這點,因此社交、內容覆蓋就是其車載系統的重心。

為了讓用戶在駕駛途中也能安全使用微信,車載微信為駕車場景進行了量身定製,我們可以通過方向盤一鍵下達指令喚醒微信,然後通過全語音交互方式收發微信消息,車載微信還能夠與手機藍牙感應,上車自動登錄、下車自動斷開。

雖然通過車機聊微信的功能實現了,但隱私的問題還沒得到周全的考慮,畢竟誰也不想自己的私生活/工作內容被車上的乘客一覽無遺吧…另外,沒有了朋友圈、公眾號的車載微信又如何維持用戶粘度呢?估計只有騰訊才知道了~

當然,對於騰訊來說,可能車載微信能實現基本的信息收發功能就足夠,畢竟只要你登陸了微信,車機內其他騰訊系、非騰訊系應用之間的數據也會被完全打通(只要在手機端授權微信登陸過的應用),這時候你的微信帳戶就等於一個超級ID,車機也能根據你的興趣進行內容分發。而海量的內容一貫是騰訊的優勢,上車登陸微信、開QQ音樂聽歌、用騰訊地圖導航這樣的用戶使用場景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當然為了車輛數據的安全,騰訊的帳號體系和車企的帳號體系是相互獨立的(這也是為什麼Aion S車機同時有騰訊帳號和車主帳號),簡單來說就是騰訊做跨平臺的內容分發沒問題,但涉及到車輛控制等數據就別想了。

另外在自動駕駛方面,騰訊的存在感確實沒有百度高,據說目前東風汽車和騰訊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就涉及到了自動駕駛技術。

最後,騰訊車聯繫統(以前叫Ai in Car,現在叫TAI)已經和BBA、長安、東風等16家國內外車企建立了合作關係,上下遊合作夥伴超過300家。

除了百度、阿里、騰訊之外,最近我發現華為在汽車領域也開始蠢蠢欲動。在本月初華為就發布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的招聘公告(和消費者BG部門同級),崗位涉及到AI算法優化、車聯網大數據等等。不過結合之前任正非對智能汽車的態度,筆者認為華為最近這些動作還是圍繞車載通訊而已,與自動駕駛無關。當然,華為已經推出了自家的5G+C-V2X車載通信解決方案,目前已經和上汽、奧迪、沃爾沃等廠商達成合作,搭載「華為芯」的5G汽車很快就會和我們見面。

國內有BAT,有華為,而在國外同為科技巨頭的谷歌也涉足了智能汽車這個圈子,他們之間又有什麼不同呢?

首先在自動駕駛領域,我們不妨拿谷歌Waymo和百度阿波羅對比一下。

在技術上,谷歌從2009年就啟動了自動駕駛專項事業部(比百度早了足足8年),而且每年都是DMV報告的「榜霸」,因此有理由相信Waymo在技術上會比阿波羅更加強。

*2018年DMV報告:谷歌Wayon平均每跑17846.8公裡才需要人工幹預一次,這也等於從中國漠河到三亞(5131公裡)來回跑3.5次才出一次錯。

但考慮到自動駕駛技術存在很強的地域性,在本地化數據的採集上百度阿波羅明顯更有優勢,百度阿波羅是第一個在國內完成30萬公裡高速/環路高精度地圖製作的科技公司,擁有大量中國路測數據,比谷歌Waymo明顯更了解國內複雜的駕駛環境,而剛好中國也十分需要自動駕駛。(中國消費者對無人駕駛的接受程度比美國高,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而且中國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是美國的8倍。)

由此看來,百度阿波羅可能更適合在國內使用。再加上政策環境(中國整體上對自動駕駛技術持開放態度,但美國聯邦制很難做到意見統一。)的因素,與谷歌Waymo相比,百度阿波羅或者會得到更快的發展。

再從模式上對比,上文也說過谷歌Waymo更像蘋果模式,算法、傳感器甚至晶片都要自己先做,而且核心技術大多牢牢抓在自己手裡,但百度阿波羅則是安卓模式,通過開放代碼和數據,給開發者提供開發者社區、測試支持甚至是資本支持,所以無論是車企,Intel、英偉達這些供應鏈巨頭,還是到OEM、Tier1、出行服務商等,都更傾向於與百度阿波羅合作。

一起玩的夥伴越多,就越容易凝聚資源,從而形成「馬太效應」,就像安卓生態一樣,有龐大的軟體開發者,有為這個系統做適配的硬體廠商,還有無數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機頂盒、智能電視等終端廠商。如果按這趨勢發展下去,估計到谷歌還苦於找合作夥伴的時候,搭載阿波羅技術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經在全世界的路上跑了。

至於拋開自動駕駛不說,谷歌在國內明顯水土不服,在內容生態、行動支付上均比不上更本土化的騰訊以及阿里。

科技公司倒逼汽車產業升級

汽車產業經過100多年發展,其智能化的發展程度遠比想像中要低,而隨著BAT的入侵、5G、自動駕駛、固態電池等技術的逐漸商用,汽車產業有望在最近幾年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當然筆者也希望中國企業能藉此機會團結起來,在關鍵的車載系統、網際網路服務或者共享出行領域,真正成為世界的領跑者。

相關焦點

  • 五問百度造車:要造什麼車?競爭力在哪?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11日電 (常濤 付玉梅)11日,百度造車的消息塵埃落地。百度宣布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吉利控股集團將成為其戰略合作夥伴。  二級市場對此早有反應。兩家公司股價此前多次伴隨「合作造車」的傳聞大漲:百度美股股價在一個月內已上漲67%,市值時隔兩年後站上800億美元;港股吉利汽車8日盤中大漲超20%,11日開盤漲逾5%。
  • 百度造車,滿盤皆活?
    百度造車,前有失落,後有期待。2021年1月11日,百度和吉利控股共同發布公告稱,雙方正式組建智能電動汽車公司,吉利控股成為百度電動汽車公司的戰略合作夥伴。百度稱,百度汽車的車型將基于吉利最新研發的純電SEA浩瀚智能進化體驗架構與百度Apollo的智能化技術聯合打造。
  • 百度:做膩了外掛,我要親自下場造車
    百度是汽車圈的資深玩家,和很多造車企業都早有合作,在汽車圈人脈深厚。、阿里、騰訊、華為在智能汽車的布局都比較積極,基本都是以軟體供應商、系統解決方案等角度切入造車領域,但百度與其他三家公司的差異很大。例如,阿里的斑馬網絡、騰訊的梧桐車聯、華為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新品牌HI等。而百度把大量的投入放在了自動駕駛領域。
  • 與騰訊百度"背道而馳" 高德能在車聯網領域破局嗎?
    會前看到其宣傳海報上「高德汽車媒體溝通會」幾個字,我不禁詫異,「高德也要造車?」而後,細想到高德屬於阿里巴巴集團,而後者在今年5月已成立阿里汽車,基本已否定了高德造車的可能。再者,高德新掌門人俞永福從去年開始,即定下了「三年內無商業化」、「專注導航服務」的目標,造車應該也不是他現階段要做的。那麼,高德汽車事業部是要做什麼呢?
  • 網際網路巨頭造「芯」,阿里騰訊百度等有何不同?
    關注集邦諮詢微信公眾號:TRENDFORCE,獲取更多科技產業資訊與研究近年來,國內外網際網路企業紛紛開啟跨界造芯之路但是造芯非易事,多少企業在跨界造芯的道路上折戟沉沙,那麼目前這些網際網路巨頭們的造芯現狀如何?
  • 五問百度造車:要造什麼車?競爭力在哪? - 汽車 - 大眾新聞網—大眾...
    11日,百度造車的消息塵埃落地。百度宣布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吉利控股集團將成為其戰略合作夥伴。  二級市場對此早有反應。兩家公司股價此前多次伴隨「合作造車」的傳聞大漲:百度美股股價在一個月內已上漲67%,市值時隔兩年後站上800億美元;港股吉利汽車8日盤中大漲超20%,11日開盤漲逾5%。
  • 不再盯著白菜了,阿里百度小米等網際網路巨頭親自下場造車?!_易車網
    當然,還有更多的巨頭已經投身其中,包括了阿里和上汽合資的「智己汽車」,華為造車已經被業內公認是必然發生的事件。騰訊則在背後默默支持蔚來,美團和今日頭條則投資了理想汽車,實際上,百度也是威馬最大的支持者。滴滴則和比亞迪合作推出了定製網約車D1。
  • "造車"有多火?阿里牽手上汽打造智己汽車,用戶也有股權!騰訊、百度...
    在業界看來,阿里雲計算AI聯合創新中心的人工智慧、LTE-V2X、雲計算、邊緣計算、5G等核心技術是重要優勢。為公眾所知的是,在無人駕駛領域,百度介入較深。百度的車聯網解決方案Car Life,核心應用即在無人駕駛上,為用戶提供路線規劃、地點查詢等地圖服務及室內外導航。據公開報導,目前百度車聯網已和奧迪、現代和上海通用達成合作。
  • 跨界造車到底門檻多高?樂視創始人賈躍亭的「法拉第」希望何在?
    跨界造車,賈躍亭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最近恆大也親自入局,恆大電動汽車恆馳發布了6款車型,籤約了5個基地,預計2021年實現量產。汽車工業發展百年,核心技術多被國外壟斷,當新能源汽車顛覆而來時,中國迎頭趕上了一次改寫全球汽車產業的絕佳機會。新能源汽車成為打破國外傳統汽車壟斷,改寫全球汽車產業的絕佳機會。
  • 賣車真的很好賺,蘋果、百度等物聯網巨頭都跨界造車
    在新四化發展趨勢下,軟體定義汽車的時代已經來臨,面對誘人的利益,不少有著網際網路基因的科技公司也計劃進軍汽車領域,特別是在2020年,阿里巴巴和滴滴出行已經明確要造車,同時蘋果和百度兩個巨頭的造車計劃也在網上流傳。
  • 百度下場造車?身未動,心已遠
    當網際網路科技公司進軍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的潮流再度襲來時,人們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早已在自動駕駛和跨界造車合作上有豐富經驗的百度,自然也就不足為怪了。所以在我看來,百度下場造車,不存在「能不能」的問題,只有「想不想」的問題,因為對百度來說,造車並不難,關鍵是以何種模式切入。
  • 百度造車?哪來的底氣?
    和同期「路邊社」一年一度的小米造車謠言不同,百度造車的消息來自路透社。阿里巴巴和騰訊的步伐,自2013年開始,整體營收和市值與阿里、騰訊漸行漸遠。一文中已經詳細介紹了百度在汽車及未來出行領域的全面布局,百度的汽車矩陣相較阿里和騰訊布局更早,體系也更為完整。
  • 百度造車?哪來的底氣?
    【太平洋汽車網 行業頻道】「百度計劃開拓造車業務」,這則新聞成為了近期汽車圈、科技圈、投資圈等關注的熱點。  和同期「路邊社」一年一度的小米造車謠言不同,百度造車的消息來自路透社。儘管百度方面表示:「對市場傳聞不作評論「,但市場卻給出了最為直接的回應,消息曝光當天,百度股價飆漲近14%,一年半來百度市值重回600億美元。
  • 百度造車、蘋果造車、馬斯克成全球首富,這些事串起來看才有意思
    一個三四年前還有破產風險的公司,現在市值超過了阿里、騰訊,超過了中國所有的上市公司,誰能想到呢?上面的第二個新聞,是蘋果和韓國現代汽車集團計劃籤署傳聞中的「蘋果汽車」合作生產協議,並有望於2024年在美國生產出首款「蘋果自動駕駛汽車」。蘋果汽車,是一個傳聞很久的產品,在蘋果內部也是幾起幾伏。
  • 百度開始造車了?!它哪來的底氣?
    百度計劃開拓造車業務」,這則新聞成為了近期汽車圈、科技圈、投資圈等關注的熱點。和同期「路邊社」一年一度的小米造車謠言不同,百度造車的消息來自路透社。儘管百度方面表示:「對市場傳聞不作評論「,但市場卻給出了最為直接的回應,消息曝光當天,百度股價飆漲近14%,一年半來百度市值重回600億美元。
  • 智能駕駛未玩夠,百度親自下場造車?
    對此,業界普遍認為百度造車有其可行性。12月16日,一名在傳統汽車集團從事戰略研究的人士向時代財經指出,對於目前跨界巨頭,造車並不難,難在戰略選擇,「數據和用戶方面,網際網路企業比主機廠更佔優勢,想造車並不很難,關鍵還是看戰略選擇,換言之,就是實現當前利益最大化,是否必須進入造車這個重資產高風險環節,或者如何選代工夥伴的問題」。
  • 蘋果汽車將於明年9月發布:跨界造車成常態?
    不過,蘋果歷來以優良的產品體驗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發力造車又能否打造汽車品牌中的「iPhone」呢,這倒是個值得期待的話題。百度「造車」的成果最為明顯,也是目前國內智能網聯汽車的領軍玩家,它也是唯一一家已經拿出亮眼的「造車」成果並公諸於世。在2017年,李彥宏就坐在了智能汽車上進行測試,還開上了五環,引起了北京交警的關注。百度還公布了Apollo(阿波羅)計劃,向汽車行業及自動駕駛領域的合作夥伴提供開放、完整、安全的軟體平臺,幫助開發者結合車輛和硬體系統,快速搭建一套屬於自己的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
  • 百度造車,野心由來已久
    「百度不會自己造車,不會自己去開生產線、設計發動機,只做擅長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在Apollo平臺推出一年後李彥宏在新京報《看2019•新聲》欄目說到。1月11日,百度正式官宣造車。從目前百度在智能汽車領域取得的成績來看,百度Apollo以自動駕駛、智能交通、智能車聯為核心的Apollo生態已經成熟,目前全球合作夥伴已達210家,除了開生產線、設計發動機外,百度造車已無阻礙,選擇與吉利合作造車就變得水到渠成了。
  • 網傳百度將聯手吉利造車,大家怎麼看?
    不過股民已經以實際行動表達了對這樁「喜事」的態度:吉利汽車股價1月8日漲幅最高超過20%;百度(BIDU)股價上漲接近2%,可以說資本市場很看好雙方的合作可能。在過去的2020年,科技公司要下場造車的消息不絕於耳,但當事企業一般都很快予以否認。而2020年12月份爆出的百度與多家車企進行接洽以及蘋果汽車或最早在2021年亮相的消息,則瞬間點燃了吃瓜群眾的熱情。
  • 百度與車企聯手造車?科技網際網路公司集體加碼智能汽車
    百度與車企的親密互動事實上,百度與車企的互動確實不少,主要圍繞自動駕駛、智能網聯等業務展開。首先來看「聯合造車」傳聞中的吉利。百度「造車」,還是幫車企「造好車」?對於「造車」的態度,百度李震宇在Apollo生態大會上其實有過一個表示:Apollo聚焦「智能」,通過智能化幫助車企造好車、幫助政府修好路。「造車」和「幫車企造好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