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DR-2016-01013
東政辦發〔2016〕87號
東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於印發湖南省東安縣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2015-2020)的通知
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局,東安經濟開發區,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有關單位:
《湖南省東安縣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2015-2020)》已經縣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東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6年10月28日
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2015-2020)
第一章 規劃和背景……………………………………………… 3
第二章 目標和原則……………………………………………… 6
第三章 醫院……………………………………………………… 9
第四章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規劃…………………………………12
第五章 專業公共衛生服務規劃…………………………………14
第六章 強化縣衛生計生人才隊伍建設…………………………17
第七章 推進衛生信息化建設……………………………………19
第八章 推動功能整合與分工協作………………………………21
第九章 規劃實施保障措施………………………………………22
第一章 規劃背景
隨著國家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的全面深化,東安縣進入實現醫療衛生現代化的關鍵期。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外來人口就醫等所帶來的挑戰,滿足公立醫院改革、「醫養結合」和多元化就醫需求,構建科學、公平、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特編制《東安縣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2015-2020)》(以下簡稱「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東安縣地處湖南南部,轄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5個鄉鎮、1個舜皇山國家森林管理局,1個國營林場,面積2219平方公裡,人口56.45萬人。是國家第三批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縣之一。居民健康狀況良好,孕產婦死亡率十萬分之13.52,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5.4‰,略高於湖南省平均水平。
2015年底,全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單位455個,其中縣直屬單位7個(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縣衛生計生綜合監督監督執法局、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縣人民醫院蘆洪市分院),鄉鎮衛生院16個: 鄉鎮中心衛生院3個(石期市鎮中心衛生院、花橋鎮中心衛生院、大廟口鎮中心衛生院),鄉鎮衛生院12個(紫溪市鎮衛生院、白牙市鎮衛生院、橫塘鎮衛生院、井頭圩鎮衛生院、水嶺鄉衛生院、川巖鄉衛生院、端橋鋪鎮衛生院、新圩江鎮衛生院、鹿馬橋鎮衛生院、蘆洪市鎮衛生院、南橋鎮衛生院、大盛鎮衛生院),非建制鄉鎮衛生院1個(白牙市鎮大江口衛生院)。鄉鎮衛生院分院18個(大廟口鎮中心衛生院白沙分院、大廟口鎮中心衛生院紫雲分院、紫溪市鎮衛生院塘復分院、紫溪市鎮衛生院淥埠頭分院、白牙市鎮衛生院城東分院、白牙市鎮衛生院茶源分院、石期市鎮中心衛生院臺凡市分院、橫塘鎮衛生院高峰分院、橫塘鎮獅子鋪分院、井頭圩鎮衛生院山口鋪分院、井頭圩鎮衛生院凡龍圩分院、端橋鋪鎮衛生院竹木町分院、鹿馬橋鎮衛生院金江分院、蘆洪市鎮衛生院伍家橋分院、新圩江鎮衛生院中田分院、蘆洪市鎮衛生院西江橋分院、南橋鎮衛生院大水分院、大盛鎮衛生院易江分院),民營醫院10家,個體診所43家,村衛生室350家。全縣衛生系統共有執業(助理)醫師1031人,執業護士649人。
全縣共有病床2345張,其中公立醫院681張,佔總病床數的29.04%,民營醫院1012張,佔總病床數的43.15%。全縣病床使用率61.9%。每千人擁有床位4.15 張,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 1.83人,每千人擁有註冊護士1.15 人。2015年全縣門診人次2131862人次,住院人次49342人次。(其中:縣級醫院門診人次341154,佔全縣門診人次18.31%;鄉鎮衛生門診人次542218,佔全縣門診人次39.31%;縣級醫院住院人次38730,佔全縣住院人次78%;鄉鎮衛生院住院人次9027,佔全縣住院人次18.29%)。
2015年底,全縣共有行政村501個,鄉村醫生396人,設有村衛生室(站) 350 個,農村每千人口擁有鄉村醫生 0.78 人。
二、主要問題
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相比,目前,我縣醫療衛生資源質量不高、結構與布局不合理、學科建設滯後等問題依然存在:
一是醫療衛生質量有待提高。我縣201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數4.15張;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1.83人;每千常住人口註冊護士1.15人,均低於全國、全省的平均水平。
二是醫療衛生資源布局結構不合理。縣城4所縣級公立醫療機構的床位、衛技人員、業務收入、出院病人均佔全縣的近50%,且集中在縣城老城區。縣級公立醫院缺乏整體規劃,院落地域狹窄,內部布局凌亂;民營醫院規模小,特色小,除湘東微創專科醫院辦公場地為自已籌資新建外,其他9家民營醫院均為租賃場地辦院。
三是學科建設滯後,醫療技術水平難以滿足群眾需求。在省、市內有影響的專家名醫和學科帶頭人缺乏。縣內沒有重症醫學科,大病救治服務能力較為薄弱。
三、形勢與挑戰
黨的十八大五中全會明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發展面臨新的歷史任務,要在「病有所醫」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1、人口結構和疾病譜的改變對衛生工作提出了新任務。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老齡人口、流動人口的持續增加,這將從總體上改變東安縣人口結構。伴隨著人口的老齡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影響人民健康的首要因素。根據調查,目前因惡性腫瘤與呼吸系統疾病死亡已經成為東安縣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和第二位死因,腦血管疾病、心臟病死亡率分居第三位、第四位。同時,傳染病防治的薄弱環節依然存在,愛滋病等傳染病已構成新的威脅,老年疾病對衛生資源的消耗比例呈快速上升趨勢。這些新的情況要求衛生系統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完善服務體系,以滿足社會不同群體對醫療保健的多種需求。
2、城鄉一體化建設要求使衛生工作產生了新的挑戰。近年來,東安縣通過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農村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明顯提高,可持續發展潛力大大增強,城鄉衛生保健水平差距有所縮小。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仍未得到根本扭轉,主要表現在:高素質的衛生技術人員集中於縣級醫療衛生機構、基層衛生機構沒有一支穩定的、具有較高學歷和適用技術的人才隊伍,適用型的專業技術人才引進機制尚不完善;城市大型設備總量增長較快,而農村基層衛生單位仍然難以及時獲得適宜配套設備。在衛生資源空間布局上,城區中心地段醫療機構過於密集,而新建住宅小區、農村居民集中居住區、城鄉結合部相對缺乏醫療網點,滯後於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也滯後於各轄區居民對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衛生資源配置的失衡,導致了衛生服務功能的錯位和供給的失衡,縣城大醫院病人擁擠,承擔了本應在衛生院診治的常見病或健康檢查工作,造成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從總體上降低了衛生資源利用效率。
3、信息技術帶來醫療模式的轉變。雲計算、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優化醫療衛生業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提供了條件,必將推動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轉變,東安縣可以充分利用遠程診斷手段,提升縣域內醫療機構的診療手段,轉變診療模式,留住患者。
4、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衛生工作注入了新的動力。國家出臺了醫改的總體方案和相關配套措施,市委、市政府也出臺了有關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案。醫改深入推進,必將打破阻礙東安縣醫療衛生資源公平分配的體制機制,逐步縮小城鄉、地區、人群在健康保障、服務提供、健康狀況方面的差距,實現城鄉衛生事業一體化發展,提高東安縣城鄉居民健康水平。
第二章 目標和原則
一、規劃目標
1、以在全縣率先實現全民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全覆蓋為目標,滿足縣域內滿足90%以上居民的醫療服務需求,全力打造「健康東安」;
2、提升縣級公立醫院技術水平,做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服務能力,規範引導民營醫院。以康復護理等延續性醫療服務為特色,發展中醫特色,預防與治療相結合,完善縣域三級醫療服務網絡。
3、按照規模合理、適度超前的思路,實現對周邊縣的輻射,打造具有東安特色的現代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二、發展思路
1、立足東安實際,發揮區位優勢。針對本縣居民的主要疾病、就診習慣和支付能力,構建診療和預防結合、急慢病分治、公立和民營醫療機構協調發展的現代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善自身就醫環境。主動發展縣醫院與湖南省級醫院的對口支援和業務合作關係,發揮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通過將專家請進來的模式留住患者,將縣域內住院比例從目前的80%提升到90%以上。
2、提升服務能力,控規模調結構。重點提升縣級公立醫院,尤其是縣人民醫院的專科服務能力,針對本縣居民的多發病、高外轉病和主要死因強化相應專科建設和防治方案,與省、市合作醫院進行對接;依據服務人口控制醫療資源整體規模,鼓勵有潛力的社會辦醫院明確定位、提升能力,擴大規模,進行資源整合,做精民營醫院;明確鄉鎮衛生院發展康復、護理等延續性醫療服務的職能定位,以整體搬遷後的縣中醫醫院為引領,建立服務網絡,提升服務水平和資源利用效率。
3、注重內涵發展,強調系統整合。從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資金支付方式改革入手,轉變醫療機構依靠不斷增加業務量的發展模式和運行機制;注重衛生人力資源的引進和培養,不斷提升醫務人員的薪酬待遇;建立和完善公立醫院、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以及社會辦醫院之間的分工協作關係,整合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功能,為群眾提供系統、連續、全方位的醫療衛生服務。
三、規劃原則
1、堅持健康需求導向。以健康需求和解決人民群眾主要健康問題為導向,以調整布局結構、提能升級為主線,適度有序發展,強化薄弱環節,科學合理確定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規模及布局。
2、堅持公平與效率統一。優先保障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促進公平公正。同時,注重醫療衛生資源配置與使用的科學性與協調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
3、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切實落實政府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責任,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大力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方面的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4、堅持系統整合。加強全行業監管與屬地化管理,統籌城鄉、區域資源配置,統籌當前與長遠,統籌預防、醫療和康復,中西醫並重,注重發揮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整體功能,促進均衡發展。
5、堅持分級分類管理。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醫療衛生資源現狀,統籌不同區域、類型、層級的醫療衛生資源的數量和布局,分類制訂配置標準。促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著力提升服務能力和質量;合理控制公立醫院資源規模,推動發展方式轉變;提高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四、規劃指標
1、規劃範圍
規劃範圍為東安縣行政轄區,面積2219平方公裡。包括15鄉鎮,56.45萬人。
13個鎮:石期市鎮、花橋鎮、大廟口鎮、紫溪市鎮、白牙市鎮、橫塘鎮、井頭圩鎮、端橋鋪鎮、新圩江鎮、鹿馬橋鎮、蘆洪市鎮、南橋鎮、大盛鎮;
2個鄉:水嶺鄉、川巖鄉。
2、規劃內容
本規劃內容包括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業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和其他醫療衛生機構。
醫院包括公立醫院(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和社會辦醫院(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
基層衛生機構包括(中心)鄉鎮衛生院、分院、村衛生室以及診所。
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包括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計生監督機構、急救機構、精神衛生機構等。
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其他醫療機構不設病床。
3、對醫療服務需求的預測
2020年東安縣常住人口達到58.35萬,年住院率(醫療機構數據)將達到18%左右,年住院人次為12萬人,其中11萬人在縣域內醫療機構住院,平均住院日在6.5天左右。縣級公立醫院、社會辦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住院人次佔比為5:2:3,縣級公立醫院病床使用率達到85%以上,社會辦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病床使用率達到 60%,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功能定位更加清晰,急慢病分治和分級診療模式基本成型,服務能力和效率明顯提升。
4、醫療衛生資源總量
2017年,居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服務主要指標在永州市處於領先水平,2020年,居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服務主要指標在湖南省各縣處於領先水平。醫療資源配置指標符合國家對縣域層面的相關規定。 表2-1 東安縣醫療衛生設施規劃主要指標
指標 單位 現狀 (2015) 近期 (2017) 遠期 (2020) 常住總人口 萬人 56.45 57.35 58.35 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 床/千人 4.15 4.7 5.2 其中:醫院 床/千人 3 3.5 3.85 縣辦公立醫院 床/千人 1.21 1.9 2.35 社會辦醫院 床/千人 1.79 1.6 1.5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床/千人 1.1 1.2 1.35 執業(助理)醫師數 名/千人 1.83 1.9 2.03 註冊護士數 名/千人 1.15 1.86 2.55、醫療機構床位的構成
到2020年,全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的構成情況見下表。
表2-2 2020年東安縣醫療衛生設施規劃的床位構成
(單位:張,%)
指標 醫院 基層 衛生機構 床位 合計 床位佔比 床位數 2246 788 3034 - 其中 治療床位 1773 531 2304 75.93 康復護理床位 473 257 730 24.07 其中 公立 1371 788 2159 71.16 民營 875 - 875 28.846、規劃期限
2015~2020年。
近期:2015~2017年。
中期:2018~2020年。
第三章 醫院
一、公立醫院建設規劃
重點辦好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專科醫院各1家。
1、縣人民醫院
東安縣人民醫院是縣域醫療服務體系的龍頭。十三五期間,縣人民醫院要加速發展,床位達到817張,成為我縣的綜合性醫療中心。重點發展心腦血管、骨科、腫瘤、院前急救等專科;
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與省級對口醫院強化合作關係,包括:建立遠程醫療會診機制;搭建相關專科疾病轉診的綠色通道;組織相關專家定期到縣人民醫院坐診,集中完成擇期手術;縣人民醫院重點建設相關專科,與上級醫院進行對接,充分發揮全縣綜合性的急救中心的作用。
2016-2020年,完成綜合住院大樓建設項目,建築面積1.43萬平米。到2020年,基本完成微創、影像、放射、麻醉、心血管、ICU等功能科室的重大設備採購項目。
2、縣中醫醫院
通過整體搬遷,預計到本規劃中期東安縣中醫醫院床位建設規模將達到500張,充分發揮中醫特色,服務能力和水平將得到全面提升。
重點打造肛腸科、中醫骨傷、康復等特色專科,打造我縣康復醫療中心。
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與省級對口醫院強化合作關係,包括:建立遠程醫療會診機制;搭建相關專科疾病轉診的綠色通道;組織相關專家定期到縣中醫醫院坐診,集中完成擇期手術;縣中醫醫院重點建設相關專科,與上級醫院進行對接;
2016-2020年,啟動東安縣中醫院住院大樓新建項目,新建面積約1.4萬平方米;到2020年,基本完成肛腸、中醫骨傷、血液、康復、檢驗、ICU等功能科室的重大設備採購項目。
3、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通過2016-2020年完成新建保健計生綜合大樓項目建設,建築面積8000平米,爭取達到二級專科醫院水平,成為我縣的婦幼保健中心;
婦幼保健機構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予以整合,成立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到2020,基本完成檢驗、影像、放射、ICU等功能科室的重大設備採購項目。
表3-2 二級以上公立醫院2020年規劃一覽表
序號 名稱 等級 床位(張) 建築面積(平方米) 建設 方式 現狀 規劃 現狀 規劃 現狀 規劃 1 東安縣人民醫院 二級- 二級 500 817 46196 60593 擴建 2 東安縣中醫院 二級 二級 200 500 10000 24000 搬遷 3 東安縣婦幼保健院 二級 二級 28 100 666 8666 新建 合計 728 1417 56862 93259二、社會辦醫院建設規劃
1、鼓勵社會辦醫向高端化、專科化發展。東安縣社會辦醫療資源豐富,作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醫療服務需求的有效途徑。鼓勵社會辦醫院提供基本醫療服務,與公立醫院形成有序競爭;鼓勵社會辦醫院提供高端服務,滿足非基本需求;鼓勵社會辦醫院提供康復、老年護理等緊缺服務,對公立醫院形成補充。
2、為社會辦醫預留空間。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於1.6張床位為社會辦醫院預留規劃空間,同步預留診療科目設置和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空間。鼓勵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類專科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站)、口腔疾病、老年病和慢性病診療機構等各類醫療機構,優先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引導社會辦醫院向高水平、規模化方向發展,發展專業性醫院管理集團。支持社會辦醫院合理配備大型醫用設備。加快辦理審批手續,對具備相應資質的社會辦醫院,應按照規定予以批准,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
3、社會辦醫發展項目。2016-2020年,完成東安縣精神病康復醫院項目建設,建築面積8000平米,計劃投資1600萬元。2016-2020年,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轉型1-2所老年護理、康復、醫療美容、臨終關懷、醫學檢驗等新興和急需的健康服務機構、特需醫療服務機構。
表3-3 2020年東安縣社會辦醫院規劃一覽表
序號 名稱 等級 床位(張) 建築面積(平方米) 現狀 規劃 現狀 規劃 現狀 規劃 1 東安湘東微創專科醫院 二級 二級 402 265 7000 11000 2 東安縣健民骨外科專科醫院 二級 二級 150 150 4500 9800 3 東安縣中西結合醫院 一級 一級 50 50 2000 6000 4 東安博愛婦產專科醫院 一級 一級 103 103 4800 6000 5 永州東安精神病康復專科醫院 一級 一級 70 70 3500 8000 6 東安縣惠民醫院 一級 一級 35 35 4500 6500 7 東安縣康泰醫院 一級 一級 50 50 3500 3500 8 東安縣興華醫院 一級 一級 50 50 3000 3000 9 東安縣應陽醫院 一級 一級 52 52 2800 2800 10 東安縣龍溪醫院 一級 一級 50 50 3000 3000 合計 1012 875 38600 59600三、醫院人員配備規劃
以執業(助理)醫師和註冊護士配置為重點,以居民衛生服務需求量和醫師標準工作量為依據,結合服務人口、經濟狀況、自然條件等因素配置醫生和護士的數量,合理確定醫護人員比例。按照醫院級別與功能任務的需要確定床位與人員配比,承擔臨床教學、帶教實習、支援基層、援外醫療、應急救援、醫學科研等任務的醫療衛生機構可以適當增加人員配置。
第四章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規劃
1、明確功能定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主要職責是提供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復、護理服務,向醫院轉診超出自身服務能力的常見病、多發病及危急和疑難重症病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主要包括鄉鎮衛生院、分院、村衛生室、醫務室、門診部(所)和軍隊基層衛生機構等。
2、強化主要職責。鄉鎮衛生院負責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以及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護理、康復等綜合服務,並受縣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委託,承擔轄區範圍內的公共衛生管理工作,負責對村衛生室的綜合管理、技術指導和鄉村醫生的培訓等。鄉鎮衛生院分為中心鄉鎮衛生院和一般鄉鎮衛生院,中心鄉鎮衛生院除具備一般鄉鎮衛生院的服務功能外,還應開展普通常見手術等,著重強化醫療服務能力並承擔對周邊區域內一般衛生院的技術指導工作。
3、規範統一管理。村衛生室在鄉鎮衛生院的統一管理和指導下,承擔行政村、居委會範圍內人群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普通常見病、多發病的初級診治、康復等工作。
二、鄉鎮衛生院
到2020年,由於城鎮化部分鄉鎮變為街道,全縣政府設置鄉鎮衛生院由目前的16個減少為15個,其中3個中心鄉鎮衛生院,每千常住人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控制1.2張以內;
鄉鎮衛生院重點加強護理、康復病床的設置,加強縣中醫醫院對鄉鎮衛生院的業務指導,提升康復護理的診療水平,針對康復護理服務,對現有的住院設施進行改造升級,通過與縣醫院的分工協作,大力提升基層醫療資源的服務水平和使用效率。
將15個鄉鎮劃分為6個醫療區,一是縣城正西的大廟口鎮、紫溪鎮2鎮,以大廟口鎮中心衛生院為中心;二是縣城城郊的白牙市鎮、水嶺鄉1鎮1鄉,以白牙市鎮衛生院為中心;三是井頭圩鎮、川巖鄉、端橋鋪鎮二鎮一鄉,以井頭圩鎮衛生院為中心;四是縣城正北的石期市鎮和橫塘鎮,以石期市鎮中心衛生院為中心;五是縣城東北面鹿馬橋鎮、新圩江鎮、蘆洪市鎮3鎮,以蘆洪市鎮衛生院為中心;六是縣城東面的花橋鎮、南橋鎮、大盛鎮,以花橋鎮中心衛生院為中心。
依據配置標準壓縮部分鄉鎮衛生院的床位規模,住院服務向中心衛生院集中,重點將大廟口鎮、白牙市鎮、井頭圩鎮、石期市鎮、蘆洪市鎮、花橋鎮等鄉鎮衛生院,逐步建成達到國家二級乙等服務能力的區域性中心鄉鎮衛生院。
表4-2 鄉鎮衛生院規劃一覽表單位:m2
序號
名稱
服務
人口
現有床位
現有
面積
規劃
床位[1]
規劃面積
1
大廟口鎮中心衛生院
4.1
46
7500
71
7500
2
石期市鎮中心衛生院
3.98
48
2331
73
2331
3
花橋鎮中心衛生院
1.7
40
8000
65
8000
4
鹿馬橋鎮衛生院
4
30
2700
55
2700
5
白牙市鎮衛生院
6.27
108
4200
176
4200
6
紫溪鎮衛生院
4.1
58
6232
58
6232
7
井頭圩鎮衛生院
5.6
30
6000
30
6000
8
橫塘鎮衛生院
3.3
39
1900
39
1900
9
端橋鋪鎮衛生院
4.5
43
1800
43
1800
10
新圩江鎮衛生院
3
44
1700
44
1700
11
蘆洪市鎮衛生院
5.8
30
2000
30
2000
12
大盛鎮衛生院
3.3
36
6600
36
6600
13
南橋鎮衛生院
3.6
31
1800
31
1800
14
水嶺鄉衛生院
1.4
15
2929
15
2929
15
川巖鄉衛生院
1.8
22
1000
22
1000
合計
56.45
620
56692
788
56692
四、村衛生室建設
支持建設163個村衛生室,個體診所等其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設置,不受規劃布局限制,實行市場調節的管理方式。到2020年底,新建村衛生室9780m2。
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配備規劃
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層衛生人員數達到3.5人以上,在本縣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基本形成統一規範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全科醫生與城鄉居民基本建立比較穩定的服務關係,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1名合格的全科醫生,全科醫生服務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適應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原則上每千人應有1名鄉村醫生,居住分散的行政村可適當增加。每所村衛生室至少有1名鄉村醫生執業。
第五章 專業公共衛生機構
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加強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能力建設,深化專業技術服務「龍頭」作用。加強鎮、村疾控工作的硬體建設和能力建設,強化三級預防保健網絡的網底功能。按照不同疾病防治要求,在重點地區、重點場所、重點人群積極開展防治工作,穩步降低東安縣傳染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加強健康教育工作,以縣健康教育所和縣疾控中心為依託,每個鎮、街道建立1-2個健康教育示範村(社區),不斷提高居民健康教育知曉率。
二、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機構
1、機構設置。以整合後的縣衛生計生綜合監督執法局為依託,以各鎮的衛生監督機構為基礎,建立縣-鎮衛生監督體系,積極探索鎮級衛生計生監督工作新模式。
2、強化管理。進一步深化網格化管理,做到網格到底、明確職責,分工協作,責任到人。加強執法能力建設,建立健全衛生計生監督執法綜合考核機制。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執法設備達到衛生部《衛生監督機構建設指導意見》規定的標準。依法行政,文明執法,重點做好醫療執法、職業衛生、放射衛生、環境衛生、學校衛生、生活飲用水和健康相關產品的監督。
3、提高能力。綜合運用法律法規、經濟槓桿和信息引導等手段,提高衛生計生行政能力。強化衛生法制、規範行政許可、加大監督力度,建立運轉協調、行為規範、程序明晰、執法有力、辦事高效的衛生計生監督新體制。完善醫療服務要素準入管理。落實醫療服務信息公示制度,完善患者投訴處理和醫患爭議處理機制,建立協調統一的衛生計生管理體制。
三、婦幼保健計生服務中心機構
1、機構設置。以整合後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為依託,以各二級以上醫院的兒科、婦科、產科等為基礎,以鄉鎮衛生院、分院和村衛生室為網底,完善集婦幼衛生監測與技術服務於一體的縣、鄉、村三級婦幼保健服務網絡。
2、提高能力。推進縣婦幼保健院標準化和規範化保健綜合大樓的建設,建成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健全、人員素質較高、運行機制科學、管理規範的婦幼保健服務體系。健全婦幼保健網絡體系和監測網絡體系。加強產科急救體系建設,完善產科急救綠色通道,健全產科急救機制,提高產科急救能力。
3、整合職能。婦幼保健機構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予以整合,成立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整合鄉辦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與鄉(鎮)衛生院的婦幼保健職能。村級保留村衛生室和村計劃生育服務室,共享共用。
四、醫療急救網絡建設
1、規劃目標。至2020年,建成機構健全、設施配套、裝備適用、信息暢通、反應快捷、服務良好、急救中心—急救站—急救點三級院前急救醫療服務網絡聯網聯動、運轉協調、覆蓋城鄉各地的急救醫療服務體系。
2、機構設置。全縣設1個120急救中心,按平均10-15萬人左右設一個急救站,原則上各鄉、鎮至少設1處急救站點。
白牙市鎮片區急救站滿足服務半徑2-5公裡,急救反應時間6-8分鐘。
大廟口鎮片區、井頭圩鎮片區、石期市鎮片區、蘆洪市鎮片區、花橋鎮片區的急救站滿足服務半徑5-10公裡,急救反應時間30分鐘。
急救站覆蓋不到的區域,設急救點補充。
3、規劃布局:
規劃急救中心1個:設在東安縣人民醫院。
規劃急救站6個:設在區域性中心鄉鎮衛生院。
規劃急救點9個:設在鄉鎮衛生院。
五、精神衛生防治
建立暫時以東安縣精神病康復醫院為依託,各鄉鎮衛生院為基礎,村衛生室為網底的技術服務體系。建立完善政府主導,各鄉鎮和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社區精神衛生綜合防治體系。
六、公共衛生機構人員配備規劃
1、到2020年,本縣公共衛生人員需要達到468人(每千常住人口數達到0.83人),各級各類公共衛生人才滿足工作需要。
2、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員原則上按照全縣常住人口1.75/萬人的比例核定。其中,專業技術人員佔編制總額的比例不得低於85%,衛生技術人員不得低於70%。
3、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機構人員根據服務人口、社會需求、交通狀況、區域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規劃以及承擔的功能任務等合理配備人員,總體人員不少於120人(每千常住人口數達到0.2人)。縣、鄉級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機構中衛生技術人員比例應當不低於總人數的80%。
4、血站和急救中心設置在縣人民醫院內部,精神衛生中心暫設在東安縣精神病康復醫院,其公共衛生人員編制應當按照區域內人口數及承擔的年採供血、年急救業務量和年精神衛生防治任務進行配備,獨立預算,適時調整。成立東安縣衛生應急救援中隊,建立專業化的急救隊伍和組織嚴密的急救網絡,根據急救半徑和東安縣實際科學布點,完善急救中心功能。
第六章 衛生計生人才隊伍
一、完善衛生計生人才制度
堅持「科教興醫、人才強衛」戰略,建立與社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人才管理機制。建立衛生計生人才資源系統,加強衛生計生人才信息的溝通和服務,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引導衛生計生人才向基層、農村地區流動,優化衛生計生人才配置,逐步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和單位各司其職的宏觀管理機制,實現衛生計生
人力資源全行業管理。
二、加強衛生計生人才隊伍建設
加大人才補充和引進力度,多渠道培養衛生計生人才。到2020年,基本實現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和註冊護士分別為2.03人、2.5人。以此為基礎,分級核定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編制,三至五年內按核定編制補充衛生計生
技術人員。
表6-1 東安縣不同類別醫療衛生機構人員配置規劃 單位:人
2015 2020 衛技人員 執業(助理)醫師 註冊 護士 衛技人員 執業(助理)醫師 註冊護士 縣級醫院 631 415 322 953 512 802 社會辦醫院 420 136 131 510 150 230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586 406 171 600 447 403 縣CDC 51 25 10 65 30 15 其它醫療衛生機構 38 49 15 45 60 25 合計 1726 1031 649 2173 1199 14751.加大衛生計生人才引進力度。縣級醫療機構新進人員除護理專業以外都要求本科以上學歷,鄉鎮衛生院臨床人員要求大專以上學歷或取得執業助理證以上的條件,「十三五」期間,縣級公立醫院每年根據工作需要引進本科以上畢業生,縣中醫醫院要根據本單位工作開展情況,特別是要注重優先引進中醫專業本科以上畢業生;每年根據各鄉鎮衛生院上報的人才需求計劃,面向社會公開招聘衛生一定數量的專業技術人員人充實到全縣鄉鎮衛生院,對中醫專業技術人員要優先保障,給予政策傾斜。
2、暢通高層次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每年為縣級公立醫院配備一定數量的中級以上職稱技術骨幹。選擇同類性質事業單位,腫瘤、骨傷、呼吸、消化、康復、護理等專業的中級以上技術職稱人員,作為醫療技術骨幹通過直接考核等靈活便利形式,經編辦、人事、監察、衛計委審核同意,辦理流動(調入)手續。
3、爭取財政專項支持,建立持續投入機制。爭取在「十三五」期間縣財政每年為衛生計生系統安排衛生計生人才引進及獎勵設立專項經費,用於對引進人員安置費及高職稱人員獎勵津貼。
三、完善收入分配機制
增加縣級公立醫院的人事分配權限,鼓勵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到「十三五」末將人員支出佔比提高到30%以上。基本工資執行國家統一工資政策和標準。績效工資以綜合績效考核為依據,突出服務質量、數量,注重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合理拉開收入差距。
四、加大衛生計生人才培養力度
採取多種形式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一是建立健全科研機制,積極創造條件,落實科研項目,提高科研學術水平。力爭每年新立項1項,開展2項以上科研項目,對中醫專業申報項目同等條件下,給予優先確保。二是規範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工作,醫療衛生單位繼續醫學教育活動項目的學科專業(一級學科)覆蓋率達100%,繼續醫學教育對象獲取規定學歷的達標率達90%以上,力爭到「十三五」期末,衛生專技人員學歷水平達專科以上的佔95%。三是著力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每年選拔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到市級、省級醫院進修學習,通過舉辦學習進修班、參加在職學歷教育、舉辦專題培訓班等方式,不斷提升農村衛生人才隊伍綜合素質;四是加強衛生管理人才的培養,大力培養選拔高素質年輕、後備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建好後備幹部隊伍。
第七章 衛生信息化
一、建設縣域醫療健康信息數據平臺
實現以居民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為唯一數據載體,居民健康數據和診療數據的互聯互通,整合、優化診前診後健康管理的業務流程。積極整合公共衛生信息管理系統和農村衛生信息系統,探索建設東安縣區域醫療健康信息共享平臺,實現縣域內、省市縣三級醫療健康數據互聯互通。
二、提高完善縣級醫療服務機構的信息化水平
建設基於雲醫院服務網絡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平臺,藉助縣中醫醫院整體搬遷工程的有利推動,首先提高、完善縣中醫醫院的信息化建設水平,更新、建設縣中醫醫院的相關信息系統,提升縣級醫療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同時將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的遠程醫療服務中心爭取納入到省、市遠程醫療服務體系中來。在東安縣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中部署、搭建雲醫院服務網絡,同時在有條件的機構進行數位化影像設備、檢驗設備的更新換代,提升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信息化水平。並從技術和管理方面,加大東安縣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縣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指導,加大對信息化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有效提升相關工作人員能力和整體管理水平。
第一階段建設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信息系統。一是提高完善縣級醫療服務機構的信息化水平;二是建設基於雲醫院服務網絡的醫療健康服務平臺。
表7-1 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信息系統建設規劃
序號 系統名稱 數量 單位 備註 實施周期 1 縣中醫醫院信息化系統 1 套 HIS等信息化系統更新 2016年7月-2018年6月 2 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平臺 1 套 打通健康檔案與基本醫療服務 2016年7月-2018年12月 4 數位化醫療設備更新 5 套 設備更新換代 2016年7月-2018年12月 5 遠程醫療服務平臺 1 套 接入省-市遠程服務網絡 2016年7月-2018年10月第二階段建設縣域醫療健康信息共享平臺。統一規劃、設計、建設一個縣域醫療健康信息共享平臺,實現東安縣基本公衛信息、醫療服務信息、健康管理信息的數據集中共享和系統互聯互通。建設目標是建設基於雲計算技術的醫療健康信息統一數據中心和共享平臺。
表7-2 縣域醫療健康信息共享平臺建設規劃
序號 系統名稱 數量 單位 備註 實施周期 1 東安縣醫療健康信息平臺建設——硬體系統 1 套 信息共享平臺硬體系統建設 此投入資金為估算 2016年7月-2018年6月 2 東安縣醫療健康信息平臺建設——軟體系統 1 套 信息共享平臺軟體包含: 醫療健康共享平臺、與其他已有衛生信息系統接口平臺、數據管理平臺 此投入資金為估算 2016年7月-2018年7月第三階段建設區域智慧醫療健康保障服務工程。將完成省、市與東安縣、東安縣衛生信息與其他社會保障信息、服務信息系統的對接,實現真正的多級聯動、分級服務的醫療健康保障服務。建設目標。構建、實現、完善基於醫療健康數據管理的健康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內容及投資預估:
表7-3 縣域智慧醫療健康保障服務規劃
序號 系統名稱 數量 單位 備註 實施周期 1 硬體支撐系統 1 套 實現永州市到東安縣信息互聯互通的硬體系統建設 此投入資金為估算 2017年8月-2017年12月 2 應用軟體系統 1 套 應用軟體系統包含: 與省、市級平臺的接口系統、與社保等系統接口平臺、數據管理平臺、「健康卡」平臺、運營支撐平臺等 此投入資金為估算 2017年8月-2018年12月三、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信息化工作機制
建立相對健全的信息化組織架構,建立標準安全、運行維護等保障制度。協調相關方面,探索在縣級基層統一使用相對成熟的實用平臺系統和應用軟體。跟蹤評估工作實施情況,用3年左右的時間,分階段、有步驟推進東安縣信息化工作,力爭在重點應用領域取得明顯成效。
第八章 功能整合與分工協作
一、防治結合
通過獨立建設,強化實驗室能力,縣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積極開展健康教育和慢病管理,著力提升居民健康素養;要對縣級公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社會辦醫院開展公共衛生服務加強指導、培訓和考核,建立信息共享與互聯互通等協作機制。
縣婦幼保健院機構要充分整合臨床診療、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指導的各項職能,強化對醫療機構婦幼保健工作的技術指導和考核。監督部門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督檢查。
要在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建立相關機制,加強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考核力度,確保各項公共衛生任務落實到位。
二、分級診療
探索主動建設有序的轉診體系。按照國務院家庭醫生籤約推動分級診療工作,以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為抓手,逐步探索按病種制定本縣的診療流程和轉診標準,合理選擇省域內國家、省、市重點轉診醫院,籤訂相關轉診標準、流程和費用的協調,建立相應轉診機制。確保達到90%的病人治療不出縣。
推進縣域醫療機構一體化管理。「十三五」期間,基本實現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一體化管理: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按人頭支付村醫一般診療費,公共衛生基本項目支付村醫開展的公共衛生服務費用,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提供技術培訓和公共衛生服務指導。村醫相應地接受鄉鎮衛生院的統一管理,包括服務質量監管與考核等。探索縣級公立醫院與鄉鎮衛生院之間的緊密型合作,尤其是衛生技術人員的統一招聘、培訓、流動的人事管理機制。
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資源共享。縣財政加強對信息化,特別是遠程醫療網絡硬體設施的投入,在2018年之前實現縣級醫院與省、市重點轉診醫療的互聯互通,城鄉居民、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將遠程會診費用納入報銷範圍。實現縣級以上二級公立醫療機構之間檢查結果互認。
三、急慢分治
建立縣域康復醫療網絡。把縣中醫醫院肛腸科建設成為市級重點臨床專科,鼓勵社會辦醫院向康復護理及養老領域發展,六個區域的鄉鎮衛生院要開設康復科,各鄉鎮衛生院要重點發展康復醫療,形成公立醫院為核心的「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中心鄉鎮衛生院」為一體的縣域康復醫療技術骨幹力量。縣財政、民政和殘聯等部門出臺專門措施,從資金和政策上鼓勵社會力量向康復醫院發展;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部門完善出入院標準和支付政策,使住院患者在急性期和康復期之間合理流動。
完善醫療護理服務支付與運行模式。縣衛生計生委和城鄉居民、城鎮職工醫保部門完善醫療護理入院標準和支付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護理院。鄉鎮衛生院加強家庭病床服務能力,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日常護理、慢性病管理、康復、健康教育和中醫保健等上門服務。
第九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成立縣衛生計生資源調整領導小組,縣政府主管領導任組長,統籌組織、協調衛生計生資源調整工作。切實加強對區域衛生規劃工作的領導,列入縣級政府的工作和考核目標;縣衛生計生委負責轄區內縣級醫院、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設置管理工作,要充分與負責醫療費用籌集和支付的城鄉居民、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經辦部門進行協同,統籌平衡縣域醫療服務能力與支付能力;進一步強化和規範政府投入責任,逐年提高政府衛生投入水平。
二、明確發展重點
將提升縣人民醫院服務能力、打造縣級醫院康復網絡、提升鄉鎮衛生院服務效率作為全縣衛生服務體系的發展重點。提升縣人民醫院服務能力打造專業發展平臺,與省、市對口醫院建立良好業務合作聯繫,通過遠程醫療和專家會診等形式,讓患者能夠在縣域內就診,降低外轉率;打造縣級醫院康復網絡,重點加強縣級醫院在腫瘤、中醫骨傷、康復科等專科建設,著力發揮中醫在康復理療方面的引領作用,同時聯合城鄉基層醫療機構,建立縣域內慢病管理和康復護理網絡,並對周邊地區進行輻射;提升鄉鎮衛生院服務效率,明確康復護理等長期醫療定位的基礎上,對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加強和縣級醫院的雙向轉診,提高病床使用效率。加快縣中醫醫院、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整體搬遷工作。全縣在「十三五」期間的人力資源、財政投入和信息化建設都要圍繞這三個發展重點進行布局。
三、深化衛生計生改革
完善縣級公立醫院自主化管理改革。以鼓勵組建縣醫療聯合體為契機,推動公立醫院治理結構改革。一方面規劃縣級公立醫院財務管理,強化醫院的預算、成本和績效管理;另一方面將業務發展權、人事管理權和分配權一定程度上下放給醫院。
改革補償機制。縣政府負責舉辦本級的醫療衛生機構,不斷完善衛生投入機制,明確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落實財政對公立醫院的補助政策。「十三五」期間重點完善政府對公立醫院基本建設投入政策。試點依據規劃建立縣醫療發展基金和項目庫,整合上級轉移支付資金、增加縣財政專項投入力度、部分上收公立醫院剩餘索取權等多個途徑,降低大型綜合性公立醫院自我發展的壓力,引導基本建設資金合理高效利用。鼓勵在醫療聯合體框架下設立發展基金,財政加大對醫療集團發展基金的投入,推動醫療集服務體系的整體發展。
完善運行機制。縣衛生計生委、縣財政局、醫保部門與縣級公立醫院協作制定多方認可的醫院成本核算標準和相關軟體,每年自動向各方提供醫院成本信息,形成醫療服務定價與支付談判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醫保部門與各醫院和(或)醫療集團談判協商支付總額及考核方式,逐年磨合,形成相對合理的醫療服務定價與支付機制。
強化監管機制。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健全網絡化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運行機制,完善服務質量和效率監管;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科學的醫療績效評價機制。
四、落實監督評價
嚴格規劃實施。縣衛計委要及時發布機構設置和規劃布局調整等信息,將納入規劃作為建設項目立項的前提條件。所有新增醫療衛生資源、特別是醫院的設置和改擴建、病床規模的擴大、大型醫療設備的購置,無論何種資金渠道,必須依據區域衛生規劃的要求和程序,嚴格管理,未經批准,用地不得改變,項目不得建設,確保規劃實施到位。
建立規劃實施的監督評價機制。縣政府要強化規劃實施監督和評價,建立區域衛生規劃和資源配置監督評價機制,成立專門的評價工作小組,組織開展區域衛生規劃實施進度和效果評價,及時發現實施中存在的問題,並研究解決對策。打造統一的規劃信息平臺,建立規劃建設與行業管理的聯動機制,實現項目建設統一規劃、管理聯動、建設協調,加強規劃銜接
保持規劃彈性,預留發展空間。適當提高改擴建和新建醫療衛生項目的容積率,加強發展備土地的控制管理,優先保障醫療衛生機構規劃用地需求。區域衛生規劃的周期一般為5年,規劃中期依據規劃執行情況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情況進行微調。
抄送:縣委有關部門,縣人武部。
縣人大辦,縣政協辦,縣人民法院,縣人民檢察院。
東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6年10月28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