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場疫情之後,各個國家也開始進入了緊張的「修整」當中,面對這種大面積的疫情,很多國家的弊端也開始顯現出來了,特別是應對危機,基礎製造還是有點落後的。中國則是發現了自己在核心技術方面有很大的欠缺,畢竟已經習慣於給世界很多國家做基礎代工,反而忽略了自己研發核心技術了。而華為經歷了美國的制裁之後,中國的科技企業終於「驚醒」了,在關鍵時刻,核心技術可能就能要了企業的命。
如果美國沒有針對華為進行一系列的舉措,可能很多企業還沾沾自喜,看著每年的財報暢想著未來發展的場景,但是美國來一招「釜底抽薪」,拿著核心技術來掣肘企業,相信很少有企業像華為一樣可以支撐這麼久的,或許早就聽之任之了。而目前美國已經掌握了全球大部分的核心科技,中國則依舊處於加工製造這樣的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不過在和美國的「對抗」中,華為5G的崛起給各大企業做了一個好榜樣,最起碼在基礎網絡設施領域,華為實現了核心技術的反超。
不過這樣的「反超」是要付出代價的,畢竟美國已經習慣用技術碾壓其他國家的狀態,如今在5G時代一下子就落後於人了,肯定是不太樂意的。所以為了抑制中國5G的發展,所以美國一次又一次針對華為進行降維打擊。去年,美國就將華為列入了實體清單,限制華為的核心零部件的出口,之後又開始針對華為的軟體進行封鎖和禁用,但是華為見招拆招,依舊在對抗中站穩了腳跟。
美國在今年5月份再次針對華為進行打壓,直接瞄準了華為的晶片領域,想要徹底封堵華為在晶片代工領域的供應商——臺積電、聯發科、中芯國際,在巨大的壓力下,這些企業最終宣布不能繼續給華為進行供貨了。
面對有內至外的多重打擊,華為並沒有倒下,面對美國的種種壓力,華為意識到自己現在在半導體晶片行業有一個技術空白區,要在短時間內進行彌補才行。目前華為依舊沒有完善的解決辦法,在自己的晶片庫存消耗殆盡之前,華為依舊在尋求方法。特別是臺積電已經確認了9月14日起不能繼續給華為代工高端晶片,相比中芯國際短期內也會宣布決定了。
華為真的就只能聽之任之嗎?最近有報導稱,華為目前就在招聘光刻工程師這個職位,向外界發出一個信號——華為已經開始自己研發晶片製造技術了,畢竟第三方永遠是第三方,始終是不牢靠點,而此前確實有消息爆出華為內部提出了「絕處逢生式」的全產業模式,將會拓寬其業務板塊。
目前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依舊在發展擴張中,並沒有縮減成本來降低損失,目前華為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尋找工廠,打造出設計製造一體化的IDM工廠,最終完成自己研發的工作。大家覺得華為可以挺過這一波打擊嗎?